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曹操集》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曹操集》读后感1000字

2020-05-19 23:2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曹操集》读后感1000字

  《曹操集》是一本由[三国]曹操 著 / 中华书局编辑部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7.00元,页数:20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曹操集》精选点评

  ●古直悲凉,无愧建安风骨

  ●“吾昔为顿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欤!”自己的二十三能读到,已然满足,已然值回票价

  ●每首诗,每篇文加一注释解析时间背景交代,就好多了,可惜都没有。

  ●花了小1年断断续续读完,倍感曹操文韬武略,本书编辑精当再现经典

  ●并不推荐专业人士阅读,虽然难度并不高。

  ●翻阅。本书是曹操的诗文集,附有孙子注、三国魏志武帝纪、曹操年表、曹操著作考及补遗三篇。书中蒿里、短歌行一首、步出夏门行两首等比较熟悉,好像中学语教材都有入选,选得的确好,四言、五言读来古意十足。国学典籍太多了,总想求全,精力财力有限,如果不是专门研究的话,读读好的选本是不错选择

  ●今奉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

  ●建国以前曹孟德文稿。毕竟是魏武帝,好歹加点注啊!!

  ●曹操之功,可追齐桓晋文。

  ●去去不可追,长恨相牵攀。

  《曹操集》读后感(一):奸雄多面之姿

  今读《曹操集》,始知奸雄治军严明唯才是举望子成龙多面之姿。

  “”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 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曹操集》读后感(二):奸雄多面之姿

  曾孟德一代奸雄,今读《曹操集》一书,纵览其生平传记公文书信诗文兵法注解,始睹其治军严明、用兵诡绝、求贤若渴、望子成龙、俭廉务实、大家风范而小人嘴脸英雄气概儿女情长等多面之姿。 《举贤勿拘品行令》一文,以“唯才是举”为原则公开招揽“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骇人听闻,震古烁今!然又深得“乱世用人精髓,非大格局者莫能为之。后世者,无此天时地利人和不足以效其法。

  《曹操集》读后感(三):枭雄心

  这本书实在是太薄了,甚至不能和曹植集的厚度相提并论,更不用说与后世的李白苏轼等人相媲美了。但这就是这么薄一本小册子,奠定了曹操在建安文学上的地位,这真如刘邦的三句大风一样,也一样会被选入各种文学选本,无他,气魄取胜。

  读了此书,才知道耳熟能详的东临碣石和神龟虽寿原来都是《步出夏门行》里的片段。以往读完东临碣石,总感觉胸中风云激荡,难以遣怀。现在好了,后面又能接上几句: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天气肃清,繁霜霏霏。后世的岳阳楼记等雄文,很难说没有收到这几句的影响吧。

  又比如他的《陌上桑》:驾虹霓乘赤云,登彼九疑历玉门。济天汉,至昆仑。见西王母谒东君。看这几句的想象恣肆,是不是又能让你想起李的诗风,尤其是那首脍炙人口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诗歌不论,曹操的书信也很有意味。比如与孙权的书信来往,开始是: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等到樯橹灰飞烟灭,他又给孙权写了一封: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以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虽然打了败仗,但是嘴上还是不能输的,否则就威慑不了孙权。

  《戒饮山水令》:凡山水甚强寒,饮之皆令人痢。可能曹操那时还不知道山中水可能含有的细菌较多,容易致人生病。而只从自己的实际经验出发,觉得山水清冽寒冷,容易让人体内失调,因此发布了这么一条命令,如同他的那些《军策令》、《鼓吹令》什么的一起,可见曹操的治军之道。

  曹操立太子的时候,一定理也经历了很多挣扎,如他是这些说曹植的:始者谓子建,儿中最可定大事。而最终因为曹植的放荡不羁,最终选择了曹丕,这就有了《立太子令》:汝等悉为侯,而子桓独不封,而为五官中郎将,此是太子可知矣。设若曹操最终选择了曹植,则他的儿子曹志是不是能够把魏国给继承下去?哎,也许上天就是要成全曹子建的伟大文学称号吧。

  事实上曹操对曹植是下了很大期许的,不仅经常让其征战左右。《戒子植》:吾昔为顿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欤。如果曹植真把这番话听进去了,或许结果就大不一样了。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曹操争取政治对手也是一流的,《手书与吕布》中这么说:山阳屯送将军所失大封,国家无好金,孤自取家好金更相为作印;国家无紫绶,自取所带紫绶以籍心。将军所使不良。袁术称天子,将军止之,而使不通章。朝廷信将军,使复重上,以相明忠诚。言语不可谓不诚恳吧?但是这只是时为了争取吕布中立的一种手段。一年之后就有了白门楼。

  书的后半部分还有曹操对孙子兵法的详细注释。喜欢军事的读者有福了,曹操作为戎马一生的军事家,留下的只言片语,如果细细品味,想是也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

  最后看看曹操的志向: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曹操集》读后感(四):方便阅读《曹操集》

  将文集中,部分我遇到的较少见词语摘抄在这里,方便大家在阅读时候,少查字典。

  黜陟(chu 四声 zhi 四声):出自《书•周官》,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黜:废掉官职;陟:提升官职。 焜煌:明亮;辉煌。 訚訚(yin yin 二声):1.说话和悦而又能辨明是非之貌;2.盛貌;3.犬吠声,用同“狺”;4.高大貌,通“言”(吹我洞箫,鼓瑟琴,何訚訚) 蓩蓩(mao mao 三声):指盛貌(从西北来时,仙道多驾烟,乘云驾龙,郁何蓩蓩) 幽明:1.指有形和无形的事物;2.指昼夜,阴阳;3.指生与死,阴间和阳间;4.人与鬼神;5.指善恶,贤愚 黜陟幽明:出自《书•舜典》,意思是黜退昏愚的官员,晋升贤明的官员。孔传:“黜退其幽者,升进其明者。” 囹圄:也作“囹圉”。原意指监牢的意思,出自《韩非子•三守》。 祜(hu 四声):主要意思是福。 怙(hu 四声):<动>1.依仗,凭借;2.坚持;<名>1.父母的合称;2.父亲。 柞(zuo 四声):本意是指福,赐福,也指帝位,还指保佑。 折冲:1.使敌人的战车后撤,即制敌取胜。冲,冲车;2.交涉,谈判;3.武官名。 脩脩(xiu 一声):1.鸟羽尾疲敝貌;2.端正整齐貌;3.修长美好貌;4.谨饬貌;5.象声词。多形容风雨之声。 斗筲(shao 一声):1.斗与筲。皆量小的容器;2.喻些微,微小;3.喻低微、卑贱;4.喻人的才识短浅,气量狭窄;5.指才识短浅的人;6.谦辞 麹(qu 一声):通“麴”,本是酿酒的主要原料,西周时成为掌管酿酒业的官名,世袭此职的人,便以麴为姓 尪(wang 一声):1.跛;2.脊背骨骼弯曲 何能克堪:堪,(形声。从土,甚声。本义:地面高起) 贶(kuang 四声):<动>1.形声。从贝,尤声。本义:赐,赏赐;2.同本义;3.同“况”,比方。<名>赐赠之物 翕然:1.一致;2.一致称颂;3.安宁、和顺;4.(鸟)飞的样子;5.忽然;突然;6.凹陷 绥:<名>1.本义:借以登车的绳索;2.上古上服之一;<动>1.安抚人心以保持平静;2.临阵退军,向后撤;3.制止,止;<形>1.舒缓的;2.平安,安好,安泰 蠲(juan 一声):1.除去,免除;2.显示,昭明;3.古同“涓”,清洁;4.古代一种多足虫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收田租令》 逋(bu 一声):1.逃亡;2.拖欠;3.拖延 巾帻:冠类,汉以来,盛行以幅巾裹发,称巾帻。隋大业二年制定舆服,武官平巾帻、袴褶。唐昭宗时,十六宅诸王以华侈相尚,巾帻各自为制度。 沍(hu 四声),同“冱”。 沍寒:寒气凝结。谓极为寒冷。 桢干:1.古代筑墙时所用的木柱,竖在两端的叫“桢”,竖在两旁的叫“干”;2.指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人或事物;3.支撑,支持 陨涕:流泪 醊(zhui 四声):<动>1.祭奠;2.酒洒于地表示祭奠;3.连续祭祀 厥德:引申为修养道德、品行 牋(jian 一声):同“笺”。1.注释;2.写信或题词用的纸;3.信札4.文体名,书札、奏记一类 不肖:一般是称不孝之子为不肖。也指不才、不正派;品行不好,没有出息等。在旧时也是被男子用来表示自谦的词 邈(miao 三声):<形>1.距离遥远;2.同本义,通“藐”;3.久远。指时间长;4.渺茫,模糊不清;5.高远,超卓;<动>1. 通“藐”。轻视,小看;2.超越,胜过;3.同“貌”。描绘,摹写 魁然(kui 二声):1.安然;2.高大貌;3.卓然突出貌 蓨(tiao 二声):地名 徼:(jiao 三声)1.同“侥”;2.求;(jiao 四声)1.边界;2.巡察;巡逻 恧恧(nv 四声):惭愧貌 觖望(jue 二声):因不满意而怨恨;有意见 傥(tang 三声):<形>1.洒脱不拘,不拘于俗;2.怅然自失,恍惚;3.正直;4.广大;5.安闲自得;<连>表示假设,相当于“倘若”、“如果”;<副>偶然,意外地 刈(yi 四声):割(草或谷类) 髯(ran 二声):1.两颊上的长须;2.泛指胡须;3.须多或须长的人;4.动物的须;5.通“蚺”,蟒蛇 奁(lian 二声):女子梳妆用的镜匣,泛指精巧的小匣子 令谟:1.犹嘉谋,善策;2.指有功于国的谋臣 灵幽:意指神灵,魂灵 翳(yi 四声):1.用羽毛做的华盖;2.遮蔽,障蔽;3.掩蔽物;4.眼角膜上所生障碍视线的白班;5.古用“殪”,树木枯死,倒伏于地 振铎:1.本义为摇铃,后指警示,号令之义;2.谓从事教职 舋(xin 四声):1.古同“衅”;2.玉的裂痕;3.嫌隙;感情上的裂缝;4.罪过;5.动 区区:1.小,少。形容微不足道;2.犹方寸。形容人的心;3.引申谓真情挚意;4.形容一心一意;5.自得貌;6.拘泥,局限;7.愚拙,凡庸;8.自称的谦词;9.指国家;10.谓奔走尽力。区,通“驱”;11.匆忙,急忙。区,通“驱”;12.弯曲,曲折。区,通“句” 补衮(gun 三声):1.补救规谏帝王的过失;2.唐代对补阙的别称 牵复:1.谓牵引回复正道;2.谓复官,复原 勖(xu 四声):勉力,勉励 遘(gou 四声):1.相遇;2.古同“构”,构成 戢(ji 二声):1.收敛,收藏;2.止,停止;3.姓 洳(ru 四声):<形>1.潮湿(沮洳,低湿之地);<名>1.低湿的地方;2.水名 隳:(hui 一声)毁坏城墙或山头;(duo 四声),通“惰”,怠惰

  《曹操集》读后感(五):《曹选》学习心得

  真正铁杆粉丝偶像消费的核心是符号,或是名称和头像,也可能是几分钟的现场露面或未证实的一段绯闻。通过符号,偶像向你贩卖的是情怀还是大米并无差别。现代社会,粉丝热情消费自己的偶像才是正常和光荣的,什么都不粉的人是这个社会的长尾,当代文明的阑尾。

  我还是有些粉曹操的,看到《曹操集》封面上赫然写“曹操著”,光是这个三字的符号就能让其从一堆胡攒的烂书里脱颖而出,但这个“曹操著”并不是通常理解的那样,因为……这世界上有一种出版物叫“领导人著作集”。

  如同毛泽东并没有写《毛泽东选集》这套书、邓小平也没有写《邓小平选集》这套书一样,伟大领袖曹操也没有写这本《曹操集》,日理万机的领导人著作,多是他人根据其平时文章和观点编纂成书。本书是中华书局将他诸多文章以及后世相关文献收集整理而成的,且未必收录所有曹操文章——因此,其性质大概是领导人著作选集,相当于《曹选》——但《毛选》和《邓选》并没在封面上写“毛泽东著”“邓小平著”的字样。

  封面上的这三字无疑是在突出偶像消费的符号性,这虽然是一种更加符合图书出版惯例并迎合营销噱头的做法,但中华书局的编辑确实没有照顾到广大处女座读者的专业情绪。

  瑕不掩瑜。吹毛求疵先提缺点之后,还是应该表扬此书。虽然几乎没有注释,但依旧强过那些七八糟各种版本的白话版曹操传记太多,因为此书收录的都是历代关于曹操的文献原文,纯一手资料。

  本书内容组成基本遵循了官方对曹操的定性展开(“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诗集(文学家曹操。这部分是我们最熟悉的,例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等等大部分中国人中学就能接触到的曹操的文学作品,这部分选了一些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以汉乐府为主,某些捎带骈文的感觉,反映了一位战斗大叔布满刀疤和勋章的人生);

  文集(领袖曹操。包括各种曹操本人起草的官方文件,称“表”或“奏”,从军事动员到人事封赏到外交文书,文采斐然。文学价值很高,尤其是修辞精妙异常,很多句子拿出来直接可以当QQ签名或者朋友圈装逼;史学价值更不必说,文中是当时曹操对政治形势的判断乃至个人性格的一手资料);

  孙子注(军事家曹操。曹操戎马一生,战功显赫,他自然把对自己战斗生涯的体会融入到了对孙子兵法的研究当中。兵法的行文和哲学著作类似,讲的都是抽象出来的道理,没有详解不好懂,这部分给人感觉就像在读《道德经》,稍显枯燥,但带着相关问题思索的人读起来应该会有收获,例如近些年陷入反恐战争战争泥潭的美国将军们);

  附录(主人公曹操。是后世史官笔下“曹操传”的主人公。包括:1.“三国魏志武帝纪”,陈寿著裴松之注,基本是正史,其怪力乱神版就是《三国演义》。当年易中天老师叱咤“百家讲坛”时候力推;2.江耦所编的“曹操年表”,此年表读下来觉得语感有些近现代,因此估摸江耦这个人应该是清末民初的某个。后来一查才发现,江耦原来是郭沫若曾用过的笔名之一,此年表发表于1959年第三期的《历史研究》。郭老对各种领域的广泛插足的兴趣和他对女性的好奇心一样浓厚,所以他为了搞创作一生用过的笔名就有五十多个……3.“曹操著作考”,节录的是晚晴藏书家兼学者姚振宗的“三国艺文志”,里面开列了几乎所有出现了曹操作品的地方,算是较早的曹操著作数据库);

  补遗(应该是刊物和查缺补漏,只有正反页十几行而已,对于并非专业研究学者的我而言价值不大。既然曹操也是伟大的书法家,为何不附录一些曹操的书法作品呢?)

  跟文学远比史学能够容易让人有直观生动的了解同理,这几个大部分里,诗集、文集更能勾勒曹操的真容(其中尤以文集精彩);而附录多是史官所做的历史叙述,难免失之过于宏观和笼统。文集有大量反映曹操是如何具体问题具体处理的“令”,很是有趣,试举一例:

  “《明罚令》: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子推。子胥沉江,吴人未有绝水之事,至于子推独为寒食,岂不偏乎?且北方沍寒之地,老少羸弱,将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禄。”

  这应该是曹操在剿灭袁氏家族夺取并州(今山西,当时为袁绍的外甥高干所控制)之后发布的命令。曹操认为山西是沍寒之地,当地人民寒食的习俗对身体不好,守着纪念晋国名士介子推的寒食习俗有点教条主义。他对寒食的习俗提出反问:当年给吴国立了大功的伍子胥含冤沉江,难道吴人都要和水保持距离了吗?他同时明确了纪律,处理那些违抗者。

  曹操所处的年代,用他自己的诗文形容就是“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东汉末连年的战争使得人口骤减生产大倒退,因此一切有利于休养生息的政策都是曹操最为看重的,大到屯田政策,小到曹操要过问一个地区的风俗。当年“百五日”吃冷食的习俗从科学和生理角度来讲确实对人体不利,有碍于人口繁衍生产发展,所以曹操要移风易俗。,商鞅变法时曾说“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移风易俗是改革的开始:彼得大帝改革强迫剪掉的俄国人的大胡子、明治维新时政府也曾强力推行短发。

  除了移风易俗这样的生活花边小事,更能体现曹操务实态度和强悍手段的地方是很多战略关键点时他能从善如流。毛玠提议“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他马上动手抢到汉献帝;陈宫、张邈叛变请来吕布击败曹操之际,曹操差点接受袁绍收编他的offer,程昱劝阻,曹操改弦更张;官渡阵前许攸来投,曹操马上采纳了许攸提出的袭击乌巢粮仓的建议。反观袁绍,连一个田丰尚不能重用,更遑论像曹操一样公开求贤:

  “《求言令》:夫治世御众,建立辅弼,诫在面从,诗称“听用我谋,庶无大悔”,斯实君臣恳恳之求也。吾充重任,每惧失中,频年以来,不闻嘉谋,岂吾开言不频之咎也?自今以后,诸掾属治中、别驾,常以月旦各言其失,吾将览焉。自今诸掾属别驾,常以月朔各进得失,纸书函封,主者朝常给纸函各一。”

  “《求贤令》: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者也,曾不出闾巷,其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移风易俗、破格求贤这样高度实用主义的原则可以概括为:“不必用廉士,但唯才是举。”有所谓《举贤勿拘品行令》。除了举荐人才,他自然很重视培养人才,率先在东汉乱世当中恢复学校教育:

  “《修学令》:丧乱以来,十有五年,后生者不见仁义礼让之风,吾甚伤之。其令郡国各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庶几先王之道不废,而有以益于天下。”

  在曹操屯田、举贤、恢复教育等诸多举措之下,使得统一的北方得到恢复发展,为司马氏日后实现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高度务实导致曹操性格里身体力行的特点,这种对执行力的高度推崇,在残酷政治斗争里很容易以冷酷残忍和手段毒辣的面目出现,而这无疑是曹操在戏曲里面被涂成白脸奸臣的主要原因。谈及此则需提曹操杀吕伯奢一家的事件,之前我以为这只是《三国演义》的剧情需要和艺术加工,但本书所引资料确有杀人相关记载:

  “魏书曰: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世语曰: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为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这里的“魏书”指的是西晋史官陈寿《三国志》当中关于曹魏的记述,司马氏晋代魏的过程重复了曹丕对汉献帝的行为,但陈寿把曹操杀人记载成正当防卫的动机已不可考;世语当指《世说新语》,南朝刘义庆认为曹操主观误判对方要谋害自己,动手杀人,跟接近《三国演义》,刘义庆的立场同样难以捉摸。不管历史真相怎样,曹操须臾之间终究是几乎灭了吕伯奢满门,真令人喟叹其职业杀手般的武力值和超强执行力。

  如果说曹操在落难受惊(杀吕伯奢一家)、半睡半醒时(著名的“吾梦中好杀人”)有过激反应会“激情杀人”,那么他在当了统帅之后又是如何呢?

  “《征吴教》:令孤戒严,为知所之,有谏者死。”

  “《诛袁谭令》:敢哭之者,戮及妻子。”

  他会明确宣布自己的意愿,违者斩。终极霸道总裁。

  即便如此,正如东汉末年歌谣里所唱“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必可轻。”就算是曹操这样的强力人物也未必能压下去一些胆大人物心中的反抗怒火——

  建安五年,董贵人父亲车骑将军董承声称受汉献帝衣带诏,和刘备、种辑、吴子兰、王服等人联手密谋反曹,消息走漏被曹操尽数诛杀,只有刘备事发之前被外派征讨逃过一劫;到了建安十九年,伏皇后一家又被曹操诛杀:

  “《魏书·武帝纪》:十一月,汉皇后伏氏坐昔与父故屯骑校尉完书,云帝以董承被诛,怨恨公,辞甚丑陋,发闻,后废黜死,兄弟皆伏法。”

  汉献帝的皇后伏氏的父亲伏完曾经写道汉献帝因为董承被杀害而怨恨曹操,文章的用词恶毒至极,曹操仅仅因为知道了这件事,就废除伏皇后并幽闭致死,伏氏兄弟也被曹操收拾了。关于此事,三国时期吴国人写的著名反曹材料《曹瞒传》里有非常生动的记载,堪比小说:

  “公遣华歆勒兵入宫收后。后闭户匿壁中;歆坏户发壁,牵后出。帝时与御史大夫郗虑坐,后被发徒跣过,执帝手曰:‘不能复相活耶?’帝曰:‘我亦不自知命在何时也。’帝谓虑曰:‘郗公,天下宁有是邪!’遂将后杀之,完及宗族死者数百人。”

  “勒兵”、“坏户发壁”、“牵”、“被发徒跣”、“执帝手”,这简直就是神级范文里的动词运用,言简意赅,刀刀见血,人物性格跃然纸上:华歆和背后曹操集团杀人不眨眼的淫威之下,汉献帝的悲剧性无以复加。敌国笔下曹操的铁腕被妖魔化成嗜血狂魔虽有夸张成分,但创造历史的人,也被历史形塑,曹操的年代,通往王座之路都是成魔之旅。

  如此铁腕务实的性格无疑是伟大的军事家特征,中世纪英国金雀花王朝传奇领袖狮心王查理戎马一生,前后只在伦敦待过不长的两次,最后死于征途,曾在耶路撒冷城下和阿拉伯世界明主萨拉丁对决留下千古美名。曹操毕生也是南征北战,直到自己65岁去世的当年,还在出征防备荆州关羽北犯和孙权入寇合肥。读遍书中曹操文字,能明显感觉他的志趣并不在庙堂,并不热心废汉自立搏一个开国英主的名头,正因如此,汉家国祚有幸多延续了几十年。

  赤壁败归后曹操在《叙志令》中说:“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关东诸侯伐董卓之际,袁绍韩馥就打算立刘虞为帝进而自立,后袁术在南阳公然称帝……人人可杀可废汉献帝的乱世,曹操匡扶正统,反倒是“汉贼”的对立面。他更享受一种实际上大权在握但名义上并不违背纲常名教的状态,因此当他极人臣,权倾天下到了“献帝诏魏王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的程度,还是保持了君臣名分,在被加封后不断写下《上书让增封》《又上书让增封》《上书让费亭侯》《上书让增封武平侯及费亭侯》这些自让封赏的文字。饶是如此,曹操还是一生被黑,他生前有陈琳的《讨曹操檄》和孙刘集团的反曹宣传品《曹瞒传》,身后更有为了艺术成就牺牲真实性的《三国演义》。

  如同酷爱体育运动的人不太可能是个婆婆妈妈的事儿逼,热爱金戈铁马、挥斥方遒的曹操大概也讨厌繁复的庙堂礼仪和卑琐的朝廷政治,所以他把“魏王还是魏武帝、许昌还是洛阳”这些现实而纠结的问题都留给了儿子曹丕,自己选择军事征服和文学创作,妥妥一个喜怒哀乐都写在诗里的性情中人。

  关东讨伐董卓联盟分崩离析令人失望,看到山河残破民不聊生,愤怒的曹操再也不愿和袁绍这些蝼蚁般的战五渣混在一起,写下“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心声(《蒿里》);击败袁绍东临碣石,曹操意气风发,颇有承包整片鱼塘的豪气,才有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名句(《步出夏门行》);百万大军南下荆州决战孙刘的船头,曹操红袍莽带,横槊赋诗,当晚感慨万千老泪纵横,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起头,回顾半生沧桑(《短歌行·其一》);赤壁新败,时年53岁的曹操内心感慨于跟随自己征战多年的将士和将要叶落归根的故土,写下了他后期乐府诗的代表作:“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奈何此征夫,安得驱四方!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冉冉老将至,何时反故乡!”(《却出东西门行》)。

  没真性情,成不了大文豪。曹操诗歌里毫不掩饰的喜怒哀乐,成就了建安文学慷慨悲凉的典范,写了一辈子马革裹尸的苍凉和茫茫人生的沉重,他几乎唯一一则不谈金戈铁马、只谈儿女情长的内容出现在其临终文字《遗令》当中,至情至性,令人动容:

  “吾夜半觉小不佳,至明日饮粥汗出,服当归汤。吾在军中持法是也,至于小忿怒,大过失,不当效也。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吾有头病,自先著帻,吾死之后,持大服如存时,勿遗。百官当临殿中者,十五举音,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珍宝。

  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于台堂上,安六尺床,下施繐帐,朝脯设脯糒之属。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辄向帐中作伎乐。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馀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履组卖也。吾历官所得绶,皆著藏中。吾馀衣裘,可别为一藏。不能者,兄弟可共分之。”

  曹操一生都没有实现自己“周公吐脯,天下归心”志愿,孙刘两家劲敌已然羽翼丰满,但他死时不谈成败功过和人生遗憾,只谈儿女情长,只求自己的婢妾伎人安稳度日,心怀天下的情怀让位给具体而微的生活。他不可能解甲归田,也没机会成为普通人,但他在《终令》和《遗令》里都力主薄葬,回归日常,不求帝王将相的威严和仪式,只希望自己能一直活在家属登铜雀台眺望自己西陵墓田的目光里。

  298年(晋元康八年),曹操逝世近80年之后,刚刚以台郎出补著作郎的文学家陆机在朝廷秘阁翻阅旧时文件时无意看到曹操的《遗令》,读罢心有所感,写出传世佳作《吊魏武帝文》。陆机用“彼人事之大造,夫何往而不臻。将覆篑于浚谷,挤为山乎九天。”形容他建立了不世之功,又用“纡广念于履组,尘清虑于馀香。结遗情之婉娈,何命促而意长!”来说他在《遗命》里对众妾的缠绵情意。陆机此文用辞之绮丽几近肉麻,可见他动情之深。

  645年,唐太宗李世民自洛阳挥师征伐高丽,途经安阳(当年的邺都,曹操西陵所在),“(二月)癸亥,上(李世民)至邺,自为文祭魏太祖。”李世民在《唐太宗文皇帝祭魏太祖武皇帝文》中盛赞曹操道:“伊尹之匡殷室,王道昏而复明;霍光之佐汉朝,皇纲否而还泰。”

  1918年,青年毛泽东北上进京路过安阳写下《过魏都》,从这时算起,他此后就不停地写文歌颂或在公开场合赞扬曹操,使得建国后史学界开始大规模为曹操翻案。1959年毛在庐山会议上明确表示:“曹操被骂了一千年,现在应该恢复名誉。”历史上常年充当“黑曹核心”的戏剧舞台,终于在曹操奸臣大白脸的眉心加了一个红点,以示好人。

  人文教育固然不能像理工科一样研究原理制造机器,但它记载着我们的先辈们在某些方面曾达到过的高度,激励着后来人内心油然而生一种澎湃和冲动,从而更有底气去面对生活的艰难、人性的苟且。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虽然戏称这本《曹操集》为《曹选》,但我依然觉得它比我读过的一些领导人选集更有性情有文化,因为当我读它的时候,内心在不停翻腾,我眼前有一条真汉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