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全酒美读后感1000字
《食全酒美》是一本由巴陵著作,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281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12-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毫无文笔可言 别说可以一目十行如此通顺的看完 我就连读出声都觉得作者写的坑坑洼洼 这样毫无感情的介绍食物是对吃货的侮辱?唯独封面吸引人 所以我被骗了
●静读2017-22#大江南北各式美食的吃法做法,满满的都是干货!
●该书四分之一为原创,所余大部分皆拼凑复制粘帖而成,且还有数十处错误。原创部分皆如小儿学语弄文状,唯独少了那份对食物本真的热爱。如此泛泛,实乃贪、浮、急、躁所致。写食之文,可以此为戒!
●老巴的口味和我很相似,所以读这本书的时候就莫名的口水直流,作为一本美食推荐书是很地道的,值得一览。
●吃货晋级读物,但是,但是!作者是湖南人,介绍云贵川,两湖特别有心得,也占据了巨大篇幅介绍,而对东三省,除了简单一页带过大连海参以外,最具特色的渍菜粉,小鸡炖蘑菇,白肉血肠,还有朝鲜辣白菜只字未提,直接把东北划出国啦?
●看得好饿!怎么评分这么低,看得到吃不到的怨念?
《食全酒美》读后感(一):一本写得挺好的书。
这本书是在豆瓣看了试读才买的,结果没有失望,我在豆瓣看了试读之后买下的好几本另外几个作者的也是关于食物的书,我全都退回去了,唯独觉得这本最好,开头到结尾,所以就留下了这本,也只留下了这本,然后还想看作者的其他书,刚才搜了下,居然评分都很低,也没有几个人评价。很惊讶,这本评分也是那么的低,我觉得写的很好,虽然我不会写什么犀利赞美的文字,作者其他的书有时间和机会也还会去买来看一看。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美食介绍的出版物如果搭配美食背后的故事,也算是不错的创意,如果可以做到深挖美食当地的风土人情,当然也是好的。 但是个人觉得选材上还是有些观念需要与时俱进,或者是某些细节可以略去不提,当然作者的自由,要写要略,全是作者的主观意志。 不过因为这个原因可能会让一些读者心里不舒服,无可厚非。 毕竟任何一个事物的存在,有喜欢到发狂的,就有憎恶到癫狂的。 总得来说,这本书将中国分为几个区块,去分门别类介绍其各自的代表性美食,同时用美食背后的故事让这些食物又不单单是食物,创意想法不错,不过几个章节之间叙述风格语言特色差异很大,有些资讯陈旧,个人评分6.8分,推荐指数三星。
《食全酒美》读后感(三):很不错的书
这是我的第三本美食书,是精选十年的美食文章。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美食蕴藏一方人文,古梅山巴陵行走全国,尝遍各地名肴和小吃及特色饮食。纵观古今中外,有无数的饕餮者,也有数不尽的品食者,但真正意义上可以称得上美食家和品食家的人却极其稀少。很多美食著作把笔墨浪费在写“吃”和“食”的感观上,却很少谈到“味”和“品”的雅兴。味是美食本身的味道和散发出来的气息,也是作者通过美食所挖掘和察觉的地域人文;品是美食家的一种行为方式,表现出他的闲情逸致和学识素养。行走大江南北,吃遍天下美食,一个“味”字既是作者的食旅之获,也是文章的灵魂所在;一个“品”字既是作者的尝食素质,也是文章的精髓所致。在行走的美食路上,巴陵肆意的寻找旅途的美食,把旅行当作美食探秘的线路,挖掘隐藏在当地民居深处的人文素养以及美食的存在意义。巴陵走在味觉的边缘,不为味觉所迷失,却以一个边缘人的身份和姿态更清楚地看到了美食中所深藏的文化故事和人文历史!
巴陵从事美食散文创作十余年,创作了百余万字的美食散文作品。曾在《科学与文化》、《四川航空》、《安庆晚报》、《呼和浩特晚报》、《政治协商报》、《车友报》、《航空画报》等报刊开设专栏、专版、专题十多个。巴陵的美食散文善于挖掘地方饮食的历史文化,通过他的品味,感知美食的味道,把读者带入一个滋味的世界。巴陵与湘菜名厨过从甚密,关注饮食原材料及其历史文化,主要挖掘地方饮食的文化,表现美食的历史文化和品味美食的味道。巴陵的味觉功能十分敏锐,能够感触及其细微的区别和抓住独有的味色,形成独特的文字,让人读后想吃,吃后回味。巴陵的每一篇美食文章都涉及到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人文地理、食材、味觉、制作方法和人际交往等内容,注重美食的人文和历史,传达当地的风土民情,形成文化大餐。
《食全酒美》是一部集合了人文地理、美食、菜谱、旅游等书的优点,形成巴陵食经。现在图书从封面到内容都很优秀了。
《食全酒美》读后感(四):味蕾上的盛宴
味蕾上的盛宴
——读《食全酒美》
文/齐祺
在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吃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从《汉书·郦食其传》 “民以食为天”到百姓搭讪语“你吃了吗?”都能够体现出“吃”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这样我们也希望能够有关于美食书籍来让我们能够去品尝全国各地的美食,来缓解味蕾上的躁动。
古梅山巴陵先生的《食全酒美》给我们味蕾提供了盛宴,让我们能够跟随他的笔吃遍大中国。纵观古今中外,有无数的饕餮者,也有数不尽的品食者,但真正意义上可以称得上美食家和品食家的人却极其稀少。
很多美食著作把笔墨浪费在写“吃”和“食”的感观上,却很少谈到“味”和“品”的雅兴。味是美食本身的味道和散发出来的气息,也是作者通过美食所挖掘和察觉的地域人文;品是美食家的一种行为方式,表现出作者的闲情逸致和学识素养。
行走大江南北,吃遍天下美食,一个“味”字既是作者的食旅之获,也是文章的灵魂所在;一个“品”字既是作者的尝食素质,也是文章的精髓所致。
在行走的美食路上,巴陵肆意的寻找旅途的美食,把旅行当作美食探秘的线路,挖掘隐藏在当地民居深处的人文素养以及美食的存在意义。巴陵走在味觉的边缘,不为味觉所迷失,却以一个边缘人的身份和姿态更清楚地看到了美食中所深藏的文化故事和人文历史!
吃,是有一种享受;做,更是一种乐趣。作者在每到一个地方去品尝当地的美食同时更是刨根问底。从美食的历史到美食的做法都一一了解,并能够回去给妻子做上一道美味让家人一起“品”。能够在自己做的同时比较不同地方美食的做法和所表现出不同的味道,能够深切感受到美食的魅力,让味蕾能够体验到中国美食的独特盛宴。
美食背后的故事是美食之所以好吃的关键。这并不是说历史促成了美食的名声。而是正是有那样的历史渊源能够让美食色、香、味发挥的淋漓尽致。当你真正的走入到那里的风土人情,他们第一招呼你的就是让你在这里品尝美食。因为这是让他们所引以自豪的。吃,是对来客的尊重。也是能够让来客最能最先了解这里的故事。巴陵就是一路走、一路品。既满足了味蕾的需求,又丰富了味蕾的嗅觉,更了解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可谓是一举三得。
通过这本书,你或许不能真实的品尝到这些美食,但,你的味蕾也在随着这本书在细细品尝。相信对于那些食客,这本书是不错的选择。
在序中,作者提到:“我写美食散文,始终抱着一个信仰——各地百姓的贡献,普天下人的口福。把我吃到的极品美味介绍给读者朋友,让他们通过我的文字去了解、品味那些美食,再去当地体验。我注重挖掘每道美食的文化底蕴,进行改良推荐给厨师、餐馆,再推荐给食客,给人类留住口福和味道。”作者也是这样做的,给我们的味蕾提供来了全新的盛宴。
《食全酒美》读后感(五):边走边尝(代序)
华夏大地地广物博,各地气候、土壤、雨量、阳光、经纬度不一,物产各异,各民族不同的饮食、生活习惯逐渐形成自己的传统饮食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展、累积。
中国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老百姓就是饮食大军,他们为了生存和活命都要寻找可食之源,制作自己喜爱的和抗饥的食物来饱肚子。所以,我国美食源于民间,隐藏于民间,等待食客去发现和寻找。
我从二00一年开始接触图书出版,一脚就踏进了文化圈和饮食圈的边缘,常常与同事、朋友出去混吃混喝,从此诱发了我的食神经;我在吃喝中结识了很多厨师,并了解餐饮业。
我出生在古梅山深处,梅山饮食的奇异独特古老原始,即有茹毛饮血也有精工细作,我在外旅食十余年里,发现湖广、云贵川等地都有梅山饮食的影子。梅山深处是个落后的深山沟,饮食没有被现代烹饪技法和现代化所取代,还是传统制作。
我是古梅山嫡系后裔,祖先由唐代迁徙至此,与梅山土著融合,并继承和发扬梅山血脉。父系为山主,拥有森林、土地、矿山;母系为茶农,以采茶、贩茶为业,到祖父和外祖父时代已经衰弱。祖父开荒垦地种植梅山五谷,我出生已有充足的粮食;外祖父春夏两季贩茶资江,游食资江沿岸和洞庭湖畔以及武汉,把好吃、爱吃、寻吃、做吃的习性传染给我。在父母的抚养下,我过着比较优越的生活,能尝到祖父和外祖父喜爱的食物,特别是稀罕的肉类、鱼类、酒类和营养品,他们都让我尝、吃,并告诉我味道和吃法,也训练我的品味本领,这些童年的记忆非常深刻,让我这些年受益匪浅。
十九岁,我离开梅山走进城市,纠缠我的难题是吃、喝,从小受梅山饮食的滋养,很难适应城市的面食和怪异的饭菜。城市的早晨是粉、面当家,中晚餐是五花八门的异地食物混杂,我如陷入荒岛,开始挨饿抵抗,接着是适应、顺从。身居城市,为了生存和饱肚,不得不接受面食和其他食物的馈赠和浇灌,改变我古老的饮食习惯。
大学时期,我写了不少习作,多是乡土散文,其中贯穿很多梅山饮食文化,既是怀念也是重生。我开始关注城市饮食,把新鲜食物记录下来。这十多年以来,我一直关注城市饮食的原材料和烹饪方法。我在城市吃到的食物不再是原汁原味的乡间食物,厨师在注重味形色器的美观时,已大量使用半成品食材,食物中增加了激素和速生成分,污染严重,为了弥补这些不足,我注重挖掘民间食材,寻找优良和健康的烹饪技巧。为了让我所发现的民间美食进入城市,贡献给人类,唯一的方法就是把发现的过程变成文字。
从二00三年起,我利用出差、旅游、探亲的机会,尝食各地美食,在当地文友和编辑的陪伴下品味名菜、名小吃,了解原汁原味的民间美食,我再向读者推荐。我吃到的这些美食,都是与我的一次偶遇,我是带有尝食和体验接触这些食物的,无法全面考察它的细枝末叶,只能探索一二。在长沙,我可以吃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美食,我却讲究现场感,喜欢深入原产地,感受当地风土人情、民俗民风、人文地理及土壤、气候、阳光、水分等形因;再了解美食产生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过程及对这道美食起到推动作用的人和事及形成鼎盛之势的过程进行一个全面了解;经过我的尝食,了解这道美食的文化味和生活习气,感悟它的精髓所在,加入我独特的品味方式和味觉识别能力,对每道美食进行细微的区别和鉴赏,形成自己的文字;再对食材和配料及烹饪方法、技巧及主要食材的药性、营养成分进行鉴定、区别,始成一文。
我写美食散文,始终抱着一个信仰——各地百姓的贡献,普天下人的口福。把我吃到的极品美味介绍给读者朋友,让他们通过我的文字去了解、品味那些美食,再去当地体验。我注重挖掘每道美食的文化底蕴,进行改良推荐给厨师、餐馆,再推荐给食客,给人类留住口福和味道。
一直以来,我在做兼职的美食推广工作,不仅推荐美食的外形,还要推广产地的文化和人文,做到推广产地文化的功能。我一直在寻觅一条绝佳的推广之路,让我所发现的美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我的手段很笨拙,开始以散篇见报,再在有影响力的报刊开设专栏、专版、专题,坚持给专业饮食期刊撰文,最后以图书的形式结集出版、发行。在冥冥中,我选择通过台湾这个出版平台,把美食介绍给国人和境外,做到广布世界、宣扬吃法。
现在摆在读者诸君面前的《食全酒美》,是我结集的美食图书之一。我将继续我的职业——尝食,也将继续把它们撰写成文章,编辑成图书,奉献给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