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声音的旅行》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声音的旅行》读后感精选

2020-06-20 23:5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声音的旅行》读后感精选

  《声音的旅行》是一本由北京德国文中心·歌德学院中国)一石文化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1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声音的旅行》精选点评

  ●广图有,了下,没什么意思

  ●柏林club指南

  ●下午送到 卓越好快~

  ●虽然是一本音乐散文,但是作者角度选的非常棒,在德国人发达的娱乐文化的背后是一个国家强大国力社保体系支撑,从当中还可以看到许许多多文化的东西,可以给人以深省!

  ●去柏林!

  ●基本都是访谈。后面凑点乱七八糟

  ●应该说跟之前想的不太一样,略私人感了。。。其实希望前一部分内容再多些,厂牌介绍这些倒无所谓都是熟面孔了反正

  ●当年看过最装逼的书了,非常水。

  ●虽然我对电子乐没有兴趣,但是我喜欢德国

  ●前部分俱乐部采访,后部分是厂牌、店铺、dj、网站杂志简略

  《声音的旅行》读后感(一):就是很差

  真是一本SB到一定程度的书!让这些不懂电子乐的货来写德国电子简直就是亵渎!我觉得毫无聆听经验的一帮且自认为自己很出位的社会边缘人群来教大家什么是德系电子?书中内容杂乱无序,游记乐评垃圾厂牌介绍俱乐部文化,请有点专业精神好吗?,听的电子不过百混混竟然也要出书?

  《声音的旅行》读后感(二):德国电子乐系列——官方网站

  德国电子乐系列——官方网站

  www.goethe.de/dianziyue

  这里有很多延伸阅读信息,不妨点过去看看。找找喜欢的厂牌、音乐家作品……

  电子乐似乎在中国一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文化出口,但“德国电子乐”系列却用2年时间、将近20组艺人和演出建立了一个深入相应群体文化的根基,让这种并没有多少歌词的音乐不再以空中楼阁姿态存活于我们这个文字大国。所以说,这本书讲述的不仅仅是“声音的旅行”,同时还包括“文化的旅行”。从柏林到北京,电子乐如何在一个城市当中发展壮大?电子乐到底意味着什么?

  《声音的旅行》读后感(三):这本书吸引我的理由

  我并不懂电子音乐

  在这本书吸引我的理由里

  电子音乐虽然也是其中之一

  但绝对不是最主要的那一个

  吸引我的第一条理由

  柏林

  柏林实在是一个太奇妙的城市

  我对这个城市的一切

  都充满了好奇

  虽然我还没有去过

  但是我想我一定要去看看

  而在这之前

  多看一些关于柏林的书

  从不同视角去看

  非常有趣

  吸引我的第二个理由

  封皮上写着

  歌德学院

  这是我没有听过的学院

  从名字判断

  这个学院应该是由德国资助

  而研究方向是什么

  培养什么样的学员

  又为什么会出这样一本书

  很有意思

  吸引我的第三个理由

  就是音乐

  作为欧洲古典音乐的重要中

  德国同时也是哲学思想的发源地

  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之地

  在这样的国度里面

  任何事情都值得去观察

  这本书并不会给读者太多的猎奇

  但会让人们思考

  为什么

  为什么

  为什么

  德国会有这样的音乐

  《声音的旅行》读后感(四):柏林与电子音乐

  看完这本书花不了多少时间,文字不多,图片不少。

  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多了解电子音乐这一类型,但是整本书没几个认识的歌手和DJ,没几首听歌的专辑或EP,所以说这本书并没有增加我对这种音乐的了解。

  我能了解的,是德国柏林的生活和文化方式。那里的年轻人,追求着3 DAY AWAKE的夜生活,去释放自己,表达自己 - 原来还有这样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如此五光十色,充满活力。有朝一日,趁自己的青春未完全逝去前,真想去体验一下那种疯狂,这种只属于青春的疯狂。

  那里有许许多多的艺术,过着我们北漂般的生活,但始终没有放弃努力,逐步地实现自己的梦想。柏林是一个包容的城市,有着很好的氛围和环境,是一个艺术家可以实现梦想的地方。相比之下,我们国内的城市一直都容不下其他的声音,一直在排挤被管理者视为负担包袱的人群。在柏林,有许多的俱乐部,音乐节,露天活动是受到政府资助的,得益于此,柏林电子音乐文化成为世界的潮流尖端,一个个有才华的DJ,艺人由此诞生。城市管理者的水平决定了这个城市的发展高度,尤其是文化上的。

  以前的德国,我只知道啤酒和足球队。现在,我还知道柏林的电子音乐生活和文化,尽管那些俱乐部,那些活动,那些DJ,我一个名字都叫不出来。

  《声音的旅行》读后感(五):Hail to life, let's get physical

  逛当当顺便发现了这本书,拿到才发现是4月刚刚出版的。24块的书,内附海报和CD,太值当了。

  说到这本书的缘起,它产生于歌德学院在2007年开始的“德国电子乐”系列项目。德国的文化输出一向都做得有模有样,有先锋有传统,不轻浮也不古板,所谓文质彬彬。

  歌德学院院长Ackermann为这本书写了序言,这样一位优雅的老人家推荐了Tangerine Dreams和Kraftwerk,他未必爱好电子乐,但是作为一个学者和文化人,他知道什么是优秀的文化,而作为歌德学院这样一个文化传播机构的院长,他的任务就是把德国优秀的文化传播给中国,在这一方面他太胜任了。Ackermann侧脸很像Leonard Cohen,也和Cohen一样是一位睿智的老人。上次参加一个孔子学院和歌德学院的交流见到了他,孔子学院的某负责人俨然一个行政大妈,一个儒雅的学者和一个行政大妈的交流,让人颇为感慨。中间Ackermann提到了法兰克福书展,2009年中国是主宾国,这是一个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机会,可是他说,可惜中国人没有很好地把握这个机会。说到中国文化,目前都没法让自己人服,如何谈输出。当然这是一个太复杂的问题,牵扯到历史、经济、政治等各种因素。总之我们就是一再错失展示我们自己底蕴的机会。

  书刚拿到,草草翻了几页,读到翁嗡和有待谈秧歌,特乐和。翁嗡说在中国,中老年妇女可以在街上开Party,年轻人不许。有待补充说,1980年代迪斯科在中国开始也是被禁止的,后来冠以老年人的名义就可以了。在中国大妈才是先进文化的代表和急先锋啊。

  最后再来谈谈电子乐。书的后记有段话引来:

  “巫术是人类早期文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震荡”、“旋转”,并导致“上升”,是巫术必须达到的境界。这时远古时代人们的原始需要,也是群体聚集时达到集体“和谐”的方式。“震荡”、“旋转”两个要点,是世界上大部分早期文明艺术作品所体现的,如我们最容易想象到的远古陶罐上的那些震荡、旋转的波纹。很多电子音乐的结构与叙述方式正是回归到了这些原始的点。俱乐部文化、Party文化,不过是现代版的群体聚集方式,它们满足了任何种族、任何国家的人的原始性的文化需要。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性质,世界各地的人,才对这种不强调歌词(语言)的音乐产生了共鸣。”

  西美尔在《现代文化的冲突》中提到,“当前,我们正经历这一个历时久远的斗争的新阶段——不是充满生命的当代形式反对毫无生命的旧形式的斗争,而是生命反对本身形式或形式原则的斗争。”电子乐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文化浪潮里的一朵浪花。它和原始巫术的隐秘关联让它成了生命力反对形式的一个极端体现。但是音乐却总是最形式化的东西,你可以反对固定程式,但你无法反对节律,从你有规律的心跳到花朵的开放和凋谢,再到我们星球的旋转,全都逃不开节律,这就是自然的音乐。所以可不可以说,音乐本身就是生命和形式的和解呢?在音乐之中,我们不仅找到了身体最本能的律动,也感受到了心灵的自由。

  德国的古典哲学有着最好的“建筑术”,它试图通过高度的结构严整性对生命的过程进行再现。但无论如何,我们也只是愚拙的匠人而已,我们的理性建构永远无法涵盖所有生活。就让我们暂且丢下重新组装生命的建筑术,直接在舞动中去感受来自生命本身的力量吧。和去生命化(Entlebung)作战,hail to life, let’s get physical!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