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易卜生戏剧四种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易卜生戏剧四种的读后感大全

2020-06-28 23:1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易卜生戏剧四种的读后感大全

  《易卜生戏剧四种》是一本由[挪]易卜生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41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易卜生戏剧四种》精选点评

  ●书脊手感很好,重量很适合手持

  ●对这版“新网格本”,过多夸赞的话我就不说了,只想指出三点我认为是败笔地方:1.为什么要选择用轻质纸?2.插图呢?3.花里胡哨的书脊是怎么回事

  ●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正是最孤立的人!

  ●略有缺陷,却还是震撼的。

  ●很少买精装版,这次买到的精装版的纸张是很舒服感觉玩偶之前已经读过,很喜欢群鬼和人民公敌

  ●百年前的台词,如今听起来如此振聋发聩。《人民公敌》这部剧,如今是应该重演了。

  ●伟大文学总能挣脱时代桎梏超越时间留下永恒光辉。近140年过去了,在这片土地上,一切都是如此熟悉,从未改变。戏里发生的,这里仍在发生;戏里未曾发生的,这里更加卑劣。公共卫生言论压制,人民公敌,一切简直就像为某时某地量身定制一百年前在五四运动中被奉为思想指南的,一百年后却又在同一片土地上同一个领导下,被审查被停演被噤声。历史是一个轮回批判的,又在一个世纪之后批判它,魔幻现实主义莫过于此。一个屈辱行为艺术,一个莫大的讽刺。这就是利维坦。 但说实话即使读过译序对斯多克芒政治立场的辩护,我仍认为其言论多含超人主义精英主义,而这又与易卜生后期对尼采反对背道而驰角色作者不能划等号,但也必然部分反映作者的内。而由此产生的同前三篇一样矛盾感,可能就取决于个人理解了吧。

  ●走的出玩偶之家,走不出这玩偶世界

  ●这个装帧真是对我胃口。在2019上海书展最后一天买的,还买了一本《昨日的世界》。 2019年10月26日,从嘉探病归来。读完。

  ●怪不得《人民公敌》被禁演了。好的作品是能跨越时间的限制的。书里人名改成张三李四地名改成上海北京,就是当代浮世绘

  《易卜生戏剧四种》读后感(一):所谓社会支柱

  《社会支柱》写得太好了,短短的四幕就把人物性格、社会背景讲的清清楚楚。即使是出场寥寥的三个小商人米尔、维纪兰和桑斯达,每个人不多的发言也都非常有个人特色

  至于被洗心革面的博尼克赞誉为“社会支柱”的女人们,如纳、马赛和棣娜,则不仅显示出了清醒认知反抗精神,前两者更是充满了智慧心--不管是对落难的弱者还是曾经爱人然,虽然书中并没有提到, 但是楼纳和马赛绝对值得并应该追求好的爱情,她们的一生还应该有很多精彩

  非常好笑的一个角色应该是罗冷博士,仿佛头上总是带有圣父的光环,满口仁义道德,实际上却不过是一个虚伪肤浅、自以为是的伪君子罢了。阅读时我对此人的感觉是:槽点太多,简直不知从何吐起,不过即使是现在,也还是有很多这样的人呢。

  唯一我觉得不太成功的角色反而是男主人公博尼克先生,他的思想转变和忏悔来的有些过于仓促。他对自己儿子的态度的转变倒还有章可循;但是一个刚刚还在策划让可能毁坏自己名誉地位的人丧身大海的冷血自私的资本家,突然就敢于冒着极大的风险(部分的)承认错误,不免有强行happy ending之感。不过,这可能只是作者的一个美好愿望吧

  《易卜生戏剧四种》读后感(二):整个社会就是外头刷得雪白的坟墓

  序言中提到易卜生戏剧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表面繁荣和内部腐败的对比。“一座外头刷得雪白、里头藏着死人的坟墓”,易卜生两次用到这个比喻,第二次出现在《人民公敌》,浴场其实象征着整个社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我觉得这种象征又不止于社会,而是更广泛地表现出一种人性。剧作中的一些人物所言所为和他们的深层目的是不一致的。表面俨然一位正人君子,口里说着不少好话,但真正的意图却是利益和欲望,他们在外头总是以一副模范人物的面孔示人,但背地里却干尽了各种罪恶的事。抑制人性,用所谓“道德”、“义务”和“秩序”甚至“宗教”来掩盖不合理的事情,来绑架其他人,尤其是女性。他们表面上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去反对革命和新鲜的东西,其实就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伪善、用自己的“道德”要求他人是剧中很多人物的特点。如《玩偶之家》的丈夫,《群鬼》的曼德牧师,《人民公敌》的“结实的多数派”。与其说是剧中人物的性格,倒不如说是人类的共性。我们总是为自己想做的事情找一些堂而皇之的理由。 《社会支柱》中那些资本家通过压迫工人为自己赚取利益,他们做的所谓公益事业仅仅是为了名声。《群鬼》里阿尔文夫人用荒淫无度的阿尔文的遗产修建孤儿院,曼德牧师为了所谓讨好权势不买保险,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的“行善”终究被大火毁灭。正如陶渊明一首诗:“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剧本的讽刺性还在于剧中那些人正儿八经地讨论或指责着别人的不道德时,隐藏在背后的作者和故事保持距离的读者却清醒地认识到真正可笑的正是他们自己。 《社会支柱》的大团圆结局削弱了剧本的批判能力。《玩偶之家》太经典了,娜拉出走是妇女解放的第一步,但出走之后怎么办是更需要全社会思考的问题。《群鬼》中对比所说的资本社会的问题,更让人不爽的是所谓“义务”和表面的“行善”。《人民公敌》:当人们都只为自己的利益打小算盘时,坚持真理的人注定孤立无援,甚至还会沦落为“人民公敌”。

  《易卜生戏剧四种》读后感(三):易卜生戏剧四种

  这本书收录了《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敌》这四出易卜生最具代表性的戏剧,主题基本集中在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和民众的无知以及对于女性的隐性歧视。 《社会支柱》中的主角博尼克,是民众眼中温良恭俭让的谦谦君子,实际上却是为了金钱和地位背叛女友、栽赃他人的伪君子。为了保住地位,让别人为他的错误承担后果,一个虚伪的极端积极主义者。虽然在最后主角良心发现忏悔罪过,但转折过于生硬使结局过于单薄缺乏说服力。 《玩偶之家》则是描写了对于女性的隐性歧视。男主角把妻子当做宠物,当她能扮演好一个丈夫所期待的好妻子好母亲的角色的时候,家庭一片宁静祥和。而发现妻子为了治疗自己的疾病向自己的对头借钱时,丈夫就认为其不再是一个合格的妻子和母亲,将其贬得一文不值,将其之前的付出全盘否定。妻子最后参透丈夫只不过是喜爱自己扮演的角色而执意离开的时候,又声泪俱下痛苦不堪。几次转折将丈夫把妻子当成附属品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群鬼》与《雷雨》情节十分相似(曹禺本人也表示有借鉴,但个人看过认为相似度过高,并且《雷雨》表现力比《群鬼》差很多)。剧中角色都是自诩道貌岸然的上流社会之人,背后却有无数不堪入目的往事,而这些人用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来维护这虚假的道德先生形象。表面正人君子,实为--群鬼。 《人民公敌》我认为是与《社会支柱》相呼应的一出戏剧。《人民公敌》中努力揭露真相却被民众暴力对待的斯多克芒医生,与《社会支柱》中背叛女友栽赃妻弟却被奉为社会支柱的博尼克形成鲜明对比。并且这两出戏剧最后都是靠主角个人的选择来结束,并未给资本主义社会本身的问题找到很好的出路。 这四出戏剧人物刻画入微,戏剧冲突集中典型,能直接反映尖锐的社会矛盾。这些作品的诞生与易卜生波折的童年生活也息息相关,他所写的人物与环境就是其生活的环境的缩影。个人都很喜欢,准备有机会看看易卜生的其他戏剧作品。

  《易卜生戏剧四种》读后感(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们

  易卜生大名如雷贯耳,但是之前没有真正细细品读过。

  易卜生塑造的戏剧中的资产阶级无一重注名誉和道德,他们深知这是他们行事的遮羞布,有了这块遮羞布,他们可以为所欲为。非常符合我印象里的资产阶级的形象,道貌岸然,自私自利。表面上做着符合大众利益的事情,背地里谋取私利。也许,可以把他们叫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吧。

  读到《社会支柱》的时候,不忍拍手叫绝,其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社会阶层全面丰富,故事情节高潮迭起。 戏剧中的社会支柱博尼克是挪威小城的一个乡绅,他有自己的造船厂,为城里做了许多公益事业,也把自己视为社会上道德的支柱。但是剧中马上就对他的道德进行揭发,他与马戏团夫人偷情暴露,把事情栽赃到约翰头上,事后还为了保全自家公司的名誉散布约翰盗窃公款的谣言,约翰自愿为他背了15年黑锅。他爱着他妻子贝蒂的姐姐楼纳,却因为贝蒂能够继承丰厚的遗产抛弃楼纳娶自己不爱的贝蒂。他口口声声为社会服务,其实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建立和维护自己的名誉从而获取更多的利益。他阻止沿海铁路的修建,因为这会妨害轮船公司沿海的航线。他支持内地铁路修建,很快秘密把沿线的矿业林业水力等资源提前买下,成为百万富翁。得知约翰有揭发真相的意图以后,他居然想牺牲整条船上人给约翰陪葬。正如剧中楼纳所说

这些外表堂皇的东西,连你自己在内,只是建筑在一片流沙上。要是你不趁早打主意救自己,早晚有一天,只要有人说一句话,你和你这座富丽堂皇的空架子马上就会陷到泥坑。

  这样的一个人最后居然突然觉醒,决定放弃自己视为性命的名誉和钱财,这让我觉得很突兀,他会舍得这一切吗?应该不太可能吧。转眼看现在拥有庞大商业帝国的各种富豪,应该每个人都有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甚至用资本颠倒黑白,谁愿意为良知而放弃手上的一切呢?

  这个小镇非常闭塞,处处为封建道德所拘束,但是这所谓的道德都是靠表演的积累,所以这不是真正的道德,相反这些使真正自由真实的人感到压抑,楼纳就把这里比作“坟墓”。这里有太多繁文缛节,白天在街上洗脸会被指三道四,被认为是“伤风败俗”。人的一言一行都受别人的目光钳制。剧中的丽娜深感这种氛围的痛苦,因为母亲偷情的事情人尽皆知,外人唾弃她,熟知她的人只把她当作怜悯的对象,声称爱他的罗冷博士,也抱着一种救世主的态度对待她,所以她想挣脱一切和约翰去一个全新的地方,自然地做一个真正的人。

  再谈女人,贝蒂和其他夫人,都被刻画为人云亦云的无知白痴,博尼克对贝蒂总是说“告诉了你,你也懂不透其中的道理。”他们就像家中的玩偶,只负责扮演好妻子和母亲的角色,没有自己的灵魂和思想。最后博尼克的称颂会上鲁米尔还煞有其事地说:

最后,我要用几句恰当的话请大家注意妇女的权利,她们力量虽然有限,对于社会却是很有用的。

  加这样一句话更是讽刺,点明了妇女的弱势地位。 在剧中唯一有自己头脑甚至有扛鼎之力的是贝蒂的姐姐楼纳,她大胆,自由,不在乎言论。但是我觉得这只是理想主义女性的化身,她在美国经历了白手起家的苦难,居然还会相信当初的博尼克对他说的话,居然还会有“让我年轻时候的意中人做个自由诚实的人”这样天真的誓言。最后皆大欢喜“真理的精神和自由的精神才是社会的支柱”,强行真理和自由,让我感到不适。 我觉得在当时女性真正的结局应该是“娜拉式”出走或者“阿尔文太太”式的留下,即完全与之割离或者忍受一切。

  阿尔文太太的不幸,是她不敢迈出那一步,明明知道那些“各式各样陈旧腐朽的思想和信仰”像鬼一样纠缠着自己,还是听从了曼德牧师礼教的教导回到家中,跟放荡无能的丈夫过日子,继续自己悲惨的一生。 与之前的戏剧一样,娜拉也被教育“最神圣的责任是你对丈夫和儿女的责任”,女人需要做妻子和母亲,唯独自己对自己的责任没有被重视,在当时,女人只是这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手中一个随手可抛的附属品。海尔茂读两封信中的反转,让人心寒绝望,没出事的时候全是溺爱和呵护,一出事就指责娜拉是“伪君子、罪犯”,他只看自己的名誉和前途,一点也不在乎自己的妻子是为了谁而犯错误,真的可以用狼心狗肺来形容。娜拉最后明白了那不是爱,他们也不是真正的夫妻,他们只是跟自己完全不了解人角色扮演,搭伙过日子。 鲁迅先生在《娜拉出走以后》的演讲中认为娜拉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下只有两条出路:堕落和回来。一只已经丧失飞翔能力的金丝雀,没有办法在野外生存了。这个结果让人窒息,但是不得不承认这确实是在情理之中。那时的社会环境容不下一个从家中出走的女性。女性与男性接近平等的地位都有识之士和人道主义者流血争取而来的,这个现状来之不易。 《社会支柱》是一个坏事做尽的资本家,《人民公敌》确实一个一心为大众谋福利的正直公民。面对官僚分子的威胁,他的“就是地球碎了,我也绝不低头”掷地有声,他认为真理和自由最大的敌人就是那结实的多数派。正是挂着自由思想幌子的的该死的结实的多数派!那些多数派表面上高呼真理和自由,实际上唯利是图。这是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顽固性的真实体现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