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第二版)》读后感精选
《传播学概论(第二版)》是一本由[美]威尔伯·施拉姆 / [美]威廉·波特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的319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010-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1/12章如何获得好的传播效果,信息过载的担忧。看到中文版最早1984年,书里的媒介介绍(电视占最大比重)已经旧了
●一年前看的书,今天拿出来做笔记发现竟然没标记。个人感觉内容全面,语言平实,章节后面还有思考题;缺点嘛,章节之间联系不紧密,而且编排上没有什么逻辑。喜欢第一章。最有感触的观点:当第一个社群从口语文化进入媒介文化的时候,往往会发生权力下移的现象。在前媒介的文化中,权力的形式往往寓于老人身上,因为他们能记住过去的智慧、神圣的典籍、法律、习俗和家族的历史
●本来是为了考研...
●施拉姆,据说是传播学之爹?
●专业书。补标。
●施拉姆的一亩三分地,内容旧例子多,传播学扫盲作品。此版序言较好地总结了书中的有用信息,但仍然零散。本以为自己的传播学原理约等于没学,这本书给了我一些自信。奇思妙想:说服论在恋爱中的应用。
●越深入地读这本书,越接近一个事实:传播学的研究至始至终没有与社会学心理学分离开。未来还长,慢慢研究。
这个译本简直太好了,何道宽这个译者也太可爱了叭,还标注了哪里是惊人的亮点,哪里相当重要哪里需要特别关注,简直不要太亲民。读完了以后让我不觉惊呼施拉姆是个天才,但是图表和数据较多,有的内容比较枯燥,但是有点在于逻辑性强,施拉姆tqltql。其实比起罗杰斯的《传播学史》,我更喜欢这个,因为语言通俗易懂。《传播学史》逻辑性就不如这个了吧,反正各有利弊。
《传播学概论(第二版)》读后感(二):有点老了
主要以电视时代为背景,最精华的也许是里面的几个模型,但是太过简单,如果关注下心理学最近的发展
140个字 140个字 140个字 140个字 140个字 140个字 140个字 140个字 140个字 140个字
140个字 140个字 140个字 140个字 140个字 140个字 140个字 140个字 140个字 140个字
《传播学概论(第二版)》读后感(三):传播学入门
今年计划读些关于传播学的书籍。去年因为读到《普通生物学》作为生物学的入门,感觉受益匪浅。所以作为传播学的第一本书,选了被誉为传播学奠基人的施拉姆的《传播学概论》。本书的前几个章节把传播的各个方面深入浅出一一道来,从传播的历史、功能、过程、到代码、符号等等。传播作为一门严谨的学科跃然纸上。作为一个入门者,可以通过这些章节对这门学科的地基有大致的了解。
后几个章节讲了很多大众传播方面的问题。大众传播是作为人际传播之外,较晚出现另一种传播方式,其历史大约可追溯到印刷术的发明。大众传播作为一种传播方式与路径,受到广泛关注,并被其他上层学科领域所实践应用,如广告、新闻、营销均把传播作为基础学科等等。本书涵盖了大众传播的许多方面,读完能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且,也有了兴趣深入阅读并学习《大众传播》及相关学科。
作者梳理的传播效果的若干模型也比较干货。从最早的魔弹论,提倡受众就是靶子,会毫无保留地接纳被传播的信息;到后来的模型越来越关注受众反馈思考的能力。在这些模型中也运用了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辅助论述,很有意思。
《传播学概论(第二版)》读后感(四):信息的堆积
面对着这样一本涵盖了传播过程、传播心理学、大众媒体的讨论、符号学&语言学讨论的书,你很难不对作者产生敬意,事实上,作者还试图加入了不少关于香农的信息论的介绍。
过多的堆砌传播学的心理模型和物理模型,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作者仿佛一个害怕说出了自己的观点而被别人批评的好好先生,直接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总是一件有风险的事情,特别是对于小心的维护自己学术建树的“传播学之父”---施拉姆来说。
当然,作为一本教材,或者是集大成之书来看,这本书还是很责任的涵盖了关于传播学的方方面面---心理学、芝加哥学派、信息论、符号学,你大可将其视为人文学科普读本来看待。
---------------------------分割线-------------------------------
第一章传播的历史
其中有一个惊人的观点:把15世纪中叶机器印刷发明以后的印刷品称为大众媒介。 && 大众媒介是革命的催化剂
第二章传播的功能
社交、工具、满足,工具性,游戏说
三种社会功能:监控环境,协调社会以适应环境,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
第五种功能---娱乐
守望、引领、传授、愉悦
第三章传播的过程
传播关系中不存在客观事实或真相,两个人之间不存在直接交流的桥梁
传播是双向的
传播者构成契约关系,符号是共享的,但对于参与者而言,符号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
传播有三个部分组成,甲方乙方和双方共享的符号,但在传播过程的某一瞬间,符号是完全独立的
对传播最简要的概括---社会传播过程要求至少两个人。他们结成信息共享关系,共享一套信息符号。结成传播关系的目的是寻求信息,劝说,传授,娱乐或者其他。
第四章传播的符号
符号与意义是相对分离的//符号意义随语境变化,因人而异,甚至对一个人也会因时而异
符号系统是不完美的
意义是个人的
符号是共享的
第五章传播的代码
讲述人类的语言、思维和形象,此章涉及很多语言学和符号学知识,可以作为专题来继续学习
第六章传播的路径
个人选择传播路径的或然率
选择的或然率 = 可能的报偿/费力的程度
第七章传播媒介:大众传播渠道与人际传播渠道
此章涉及到对于大众传播大众媒体的讨论,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假说---两级传播伦,这是一个错误的但是非常好的假说,假说的意义在于,抛砖引玉,启发了更多更好的理论的提出。
第八章大众媒介面面观
重在大量数据和列表
第九章讲解媒介把关人的重要性
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议程设置
其后各种都在讲解大众媒介的知识,以及相应的模型。
《传播学概论(第二版)》读后感(五):霍夫兰的说服论模型
霍夫兰的说服论模型是施拉姆在介绍所有传播模型中写得最详细的,同时这个模型本身相比于其它模型来说也是最全面、视野最广的。霍夫兰分解了传播过程,将其分为传播者、传播渠道和受传者,并研究其中的各种变数。同时,霍夫兰还针对特定的集中传播情况,分析了相应策略。 1、传播者行为规范 每一位传播从业者,无不思考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到底怎样的人(媒介)可以成为最好的传播者。 总结霍夫兰的观点以及包括亚里士多德在内的诸多智者观点,我认为一个好的传播者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首先,他需要和受众建立良好的契约关系。比如,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契约关系是,老师讲授正确的且学生未知的事物,学生吸收并且与老师继续探讨,以求得真理明晰。再比如,保险销售员与潜在客户之间的关系是,前者宣传后者掏腰包。在不同的契约关系中,传受双方对信息的态度不一样。师生关系中学生倾向于接受,售卖保险的关系中潜在客户倾向于拒绝信息。 其次,传播者必须不谋私利;再次,传播者必须是这一领域的专家。 与此同时,施拉姆在研究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对信息接受度的影响时,其观点十分类似于纽科姆的A-B-X传播模型,或肯尼斯.博科的认同战略(the strategy of communication),即如果传播者与受众是相似或者相互认同的,其受影响的可能性更大,反之更小。我们若是把传播者、传播内容和传播对象看成三个个体,那么这恰好符合一句话: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 2、传播内容定调 霍夫兰对构成信息有效要素的研究令人眼前一亮。他综合各家观点提出,演讲者的技巧并不能成为说服是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而不断重复一个论点虽然有助于接收对象学习和改变,但是这样的说服效果很快就会消失。这令人联想到戈培尔的信条“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但是这一信条以及戈培尔信奉的魔弹论早已被传播学界所唾弃。 理性而精心组织的讯息可以影响受众的理解,但是不能使人改变主意。情感诉求相比于逻辑诉求而言,更能导致态度上的转变,当然我们不能把这两种诉求完全分开。 施拉姆还指出,虽然在实验室里,理性的分析与告知结论能让人改变主意,但是如弗洛伊德这样的心理学者也证明,其实受众更容易接受自己做出的结论。 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相反的观点怎么办?简言之:唤起需要,满足需求。霍夫兰强调的是“先发制人”的方法,即如果某一观点受众早已反对,或者受众受教育程度很高,或者听众无论如何都愿意听对方的意见时,传播者就应该首先把这一反对观点提出并加以反驳。 3、受众受到谁的影响? 团体! 当你的传播内容与受众自己的团体共同价值观相违背时,受众必然要回到自己的团体规范中去寻求帮助,并对传播者提出反驳或排斥。所以当传播者的论点并没有批判受众的团体身份时,说服过程受到的阻力会小许多。与此相应,如果要使一个人的价值和行为观念发生重要转变,通常要改变其珍视的团体身份:放弃旧的,接受新的。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地区歧视,如果我们批评一个人行为不端,就事论事当然会有收效,但若我们把这个人同他所在的省份相挂钩,比如“你们那儿的人就有这样的毛病”时,对方是断然不会接受你的建议的。 而与此同时,团体成员之间所有符合团体规范的暗示,都能使人接受团体传播的观点。比如福音派教徒一起在教堂唱圣歌,比如解放军战士高喊连号等。 4、还有哪些方式影响了人们对观点的掌握? 首先, “睡眠者效应”; 讯息发送者也是讯息的一部分,信息来源和受传者对传播者的感觉非常重要。或许在这个当下,受众接受了A的观点,但是一段时间以后,他们的立场会松动并可能接受B的观点,而B极有可能是A的反对者。只有当他们被提醒A与B的思想分别是什么的时候,他们才会再次醒过来,之前就像是昏昏欲睡一样。 因此,受众对观点的把握有时并非出于对其内容的分析,而是对其提出者的信任。 其次,打预防针; 如果受众早晚会听到相反的观点,不如我们自己先提出来,然后加以驳斥,使之有精神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