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想曲读后感1000字
《夜想曲》是一本由依井貴裕著作,角川書店出版的276图书,本书定价:文庫,页数:2001/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各种意义上不能让我满意的作品。 一、读之前期望值过高,本作在日本推特票选本格推理BEST100中排名78,读完之后落差感太大了; 二、我对叙述性诡计没有偏见,喜欢的叙诡作品有《剪刀男》《樱树抽芽时,想你》《萤》《消失!》。我对于优秀叙诡的标准就是在阅读时会有一种微妙的违和感,在揭开谜底会有恍然大悟,一下子连贯畅通了的感觉。 但我阅读本作时却感觉违和感过于强烈,强烈到让我聒噪不安,一眼看上去到处都是陷阱,要全部绕开有点麻烦,但又因为陷阱过于显眼,只能一边叹气一边绕着走; 三、文笔闷到爆。之前我觉得《消失!》的文笔最差,说它文笔负一星,读完本作,我觉得要向《消失!》道歉了; 四、关键的推理部分用到了日本日常知识,对中国读者不友好; 五、结尾的梗属于我最不屑的那种。
●大段的逻辑分析和排除法的完美运用,满分。文笔,依旧零分,本身就没多少字但是感觉还是七拼八凑勉勉强强撑出来的,没有一个主题的样子。核心梗....唉,这个老梗其实还好了,但是基本上是被奇怪的文笔以及学姐的剧透出卖了。依井依然是有想法无才气,可惜了。
●恐怕很多人看到第三章基本就能感觉到本书的主诡计了吧,这就是扣分的原因,如果能处理的更秀逸一点就好了。推演很扎实,最炸裂的是伏线,伏线满满,基本上你看到的每一句话都能成为伏线(并不是。就连最后一梗也有不错的伏线,简直良心。
●【藏书阁打卡】读完掩卷叹息,难道作中作就注定了阅读中感觉的不自然与揭开谜底时的洋洋得意。和很多人一样,到了第三章就猜出来了,似乎在读一道应用题和它的解题过程,结尾近乎变态的回收伏线,似乎就在炫耀这一点,尽管可能作者自身并没有带有这样的感情。本格上用同样的逻辑实现逆转,扎实的逻辑推演都可以称得上是完美无懈,但文笔上的呆板很明显可以看出作者的灵气不足,属于因为一个点子写推理写到走火入魔的程度,有力证明了推理小说不只是要推理,更需要是小说。结尾的解答基本相当于写了一遍自己是如何构造作中作中的伏线的。
●核心诡计1设置很巧妙,改变想法模式后,“真实”发生了巨大改变,想起某个游戏的名字。第一章的模糊感和第三章的违和感,是透彻真相的关键。可惜实证都依赖于很容易过时的社会常识(比如休假日、停刊日、停馆日),且无聊琐碎。其实是可以设置更加稳定而有趣的证据的。 核心诡计2就太…常见了,有猜到但是一直疑惑,作者真的要设置这么无聊的梗吗。
●感谢私人收藏文库的努力付出,电子版已经上传到libgen供大家分享#此书已上天#
●就想说,那个抻的很长的包袱不是显而易见的吗??最后那种解释也是诡穷的表现,文笔也是白开水,一声叹息。
●年代感略重,叙事乏味文笔糟糕,前面大段的事件描述看得人昏昏欲睡,毫无紧张感,故事情节也存在一些硬伤,第三章的处理太过突兀,与前文衔接不畅,以致看完第三章我还在纳闷这是平行世界的剧情吗……好在最后推导犯人的两条逻辑链足够精彩,寄信人身份的诡计也在意料之外,总之是优缺点分明的作品,对外国读者不算友好。
●手记+逻辑流+叙诡,诡计很别致。可叙述得有些差,每次读的时候都有些昏昏欲睡,以至作者设置的精妙诡计都没有留心到(难道说作者是故意的?)。第一重诡计注意到了,因为在阅读的时候感觉是不自然的。第二重就呵呵了。纯逻辑推理比较有趣,通过不同的方式推理出两种结果的设定也很好。
●整个故事其实不是很吸引人,但是揭示真相后,看它玩的这个两重叙诡着实惊艳。其实要圆这个故事,只能是第二个叙诡,但是混着第一个叙诡就很难猜了。或者看出了第一个叙诡的不和谐之处,但是没想到还有第二个神棍叙诡……
《夜想曲》读后感(一):为你弹奏肖邦的《夜曲》,祭奠我死去的……
先声明我没走错片场,这个标题真的是推理小说的书评……至于Jay的歌词为什么会在此处乱入,读完这本书你就懂了。
这是我为私人收藏文库校对的第二本书。说实话之前对依井贵裕这位作者并不熟悉,原本是没抱太大期望的,在读到故事开头的数名男女在山庄举行合宿、其中一名属于特殊人群、山庄内发生连续杀人的剧情时,一股前不久刚刚校对完的暴风雪山庄中的《合页之疑》的熟悉感扑面而来。但接着读下去后,才发现事态的走向截然不同,真的截然不同。故事的大致情节已经有大神列出过,此处不作赘述。虽然我从一开始就拿着小本本记线索,但在记了好几条之后,我发现我的脑子完全被书中的几位警察蜀黍碾压,于是纠结地放弃了——但直到推导出真相后,作者才告诉你,你以为的,全都不是你以为的。
这本书的推理很硬核,基本没什么灌水成分,作中作以外的部分真的有很严肃很认真很良心地在推理。各种小线索都是用得上的,各种暗示都是明明白白的,挑战读者也是公平的(虽然以我的智商依旧没猜到)。真相之外还有真·真相。作者确实是在很诚恳地写这部作品,这点能够感觉出来。被各位原版大大们所吐槽的文笔,在这里由于译者的功底过硬,辞藻优美,已经弥补了不少。总之,这是一本你必须读两遍的书。惊愕过后,再读便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说不定浮生若梦,梦才是人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明年三月,让我们共同期待这首梦幻般的夜想曲吧!
y 一个人生中第一次xjb写书评的校对员
《夜想曲》读后感(二):史上最强手记推理
手记推理是推理小说的一种特殊形式,一般是侦探看到案子,读者只看到文字,这样的话公平性略欠缺,而手记推理却是读者和侦探都在看文字,无疑做到了真正的公平。前部分的作中作是一篇独立的推理小说有三起案件还有个不完整的(伪)解答。看起来很正常,但读起来很奇怪,像是全文写的很单调,除了死人后,警察来调查,那些人都没什么话说,缺乏剧情和交流。还有死了人还这么安乐的吃饭,还有很多说不通的东西,可能有的人能猜到有什么问题吧。
然后作中作结束后,侦探出场了,跟幕后大boss对峙,最强的部分来了,前面的手记出现了大反转,这个反转有几十个伏笔。非常厉害,可惜大概只有日本人能看懂吧,对中国人是略不公平的。但是伏笔密度另人惊叹。基本上本书没有灌水,看起来在凑字数的全是伏笔。这就是这书最强的地方,然后反转之后,前面伪解答的逻辑流便不成立,但是同一条路却走向另一个结果。重组一切线索,推理出真正的凶手与惊人的真相。意外性还是很强的。大段逻辑推演写的非常强。侦探对着前文直接分析文中的大量线索,就像真的跟读者一起分析前文解谜那样,有一种有趣的共时感。这就是手记推理最大的乐趣。这书算是手记推理最强作了,其他手记推理只是短篇,或者说长篇的一个小章节,而这书是整本长篇的主体,伏笔也非常多,应该是独一无二的写法了。
到了最后,还有个反转,这个最后的反转在我看来并不是其他书评说的大招。
前面的反转才是核心诡计,后面的反转只是为前面的反转服务。最后的反转大概解释了前面的反转。
最大感受还是作者深受绫辻行人影响(其实是有点撞车了)。
《夜想曲》读后感(三):被埋没的名作
依井贵裕这个作者,可能名字听起来比较陌生,写的书名也都不怎么像推理小说,没一本名字里带着什么XXX杀人事件,XXX馆,XXX谜,不过故事还是相当地道的。
这位作者出道时,为东京创元创的一个特别系列“鲇川哲也及十三个谜”应募写了一本书,结果成为了候补作(纪念树),获奖的是今邑彩。另外此人还有一个来头,就是泡坂妻夫的弟子。不过可惜不是写小说的弟子而是玩魔术的弟子……
这书讲的故事是,一个叫樱木的演员,有一天收到一份稿子,里面记叙了包括樱木在内的一些老同学,在一个山庄里渡过的几天的故事。故事一个分三章,每一章都有一个人被杀。
根据手稿中的警察调查,所有证据综合起来进行排除,最后凶手直指樱木。但是樱木看完了手稿,却觉得自己想不大起来那几天里发生的事。虽然似乎确实去过山庄并且发生过杀人案,但是到底人是不是他杀的,他却完全想不起来。更奇怪的是,他好像还确实在记忆深层有着曾经杀过过人的记忆。
当然,在这些手稿里,也会有一些感觉不自然的地方。到底是哪里不自然,你也说不上来。虽然觉得肯定是作者下的套,不过想来想去还是一头雾水。
这就是本书的问题篇了,作者很正义的写出了挑战读者,不过当然,愚蠢如我想必也是猜不出来了,继续看吧……
原来……………………………………………………………………
不泄底了。总之之前看到的不自然的地方确实都是作者下的套,至于能不能猜出来就见仁见智了。最好的地方自然就是,作者确实在问题篇把所有的线索都给到了,不像某些坑爹作者,最后突然出现了证人一拍脑门大叫一声“啊呀我忘了一件重要的事”这种坑爹剧情。
不过诚然如此,但是第二重逆转就比较微妙了,有机缘的可以自己体验一下。
大部分时间还是比较本格的,很值得一读,推荐。
《夜想曲》读后感(四):一部强行拼凑的手记类推理小说
本书大名早有耳闻,最近才得到机会通读。一些推友告诉我此书伏线回收如何厉害,布局如何强大,极尽赞美之能事。我的读后感想如标题所述,是比较失望的。
有了一个好的idea,是否就能创作一篇强大的推理小说?大家都知道答案是No。有很多因素可能招致滑铁卢,其中最要命的就是逻辑问题。逻辑的失败又分很多种,比如国内某些很有名的密室小说,犯人大多有同一个毛病,那就是拟定计划时不评估风险和报酬,采用各种不确定性极高的方案,个个都是偏执狂。而本书的失败在于,作者使用的布局模式和作案动机不能很好地匹配,而且无法讨好真正使用逻辑来检讨整个作品结构的读者。
我们首先要记着这是一篇手记类的推理小说,其中重要因素是记述者身份和信息质量。全书的“序篇”、“间奏”和“重编”部分,都是作者本人视角记述,可以视作完全为“真”。而剩余部分,为神秘人视角记述,读者在没读完全书前不能判断真假。不过大家都清楚,手记类作品为对读者“公平”起见,内容往往都为“真”,只是有一些误导和隐去的部分。本书却是个怪胎,打着真的旗号,却有大段谎言。
首先,手记中的章节标题“第一章 第一起事件”,这样的表述就很不恰当。可能有人争辩说作者为了达成诡叙,神秘人为了达成目的,必须这么做。我想,如果神秘人采用隔一段时间寄送一部分手记的方法,把标题改成“第一章 第一封信”即可避免向读者赤裸裸撒谎的窘境,作者的处理实在太low了。
其次,读到手记开篇以失聪人士的视角进行记述时,我先猜测记述者是不是一个神通广大的记者,之后又出现警方内部对于案情的讨论甚至详细的推理,我想那只有超能力者才能掌握以上信息写出这篇手记,任何一个当事人肯定是做不到的。作者最后给出的神秘人身份显然说明,失聪人士的很多内心戏根本都是杜撰的,警方的大部分讨论和推理也是编造的。
接下来看主要的逻辑硬伤。
1、神秘人手记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置男主角于死地,而且非常清楚男主角失去了案发数日的记忆。但是采用貌似诚实的布局手法导致了第三章开篇记述中所有人好像轻松得什么事都没发生过,随便一个读者都看得出来不对劲,那男主角会看不出来么?也有人会争辩这里有公平性的问题,我说手记首先是为动机服务的,强行公平的结果是造成犯人人格分裂。
2、第三章中提到一个金属牌,系犯人作案时遗落,作者引入这块金属牌原意是引出作案动机,这是个大败笔。既然犯人非常执着地回收金属牌,可见很可能是同期会内部人员作案,犯人有可能重回现场,而其他相关人员也可能有危险。警方一般都会要求相关人员离开山庄,即使不这么做好了,也一定会留下警力严密监视,而手记中的警员们在验尸和询问之后,好像案件已经解决了一样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这种愚蠢的行为导致凶案再度发生,完全不合逻辑。
3、凶案发生和一再发生之后,山庄里的相关人员迟迟不离开也无法作合理解释。手记中的说法是,友情和对老同事的愧疚重于生命。好吧,友情是很重要,但是联系不到好友时你的面前有刑警先生哎,人家有的是办法找人,也有足够的立场向未到场的人提出警告,还需要你冒死坚守岗位吗?在生命受到威胁时,应该肾上腺素飙升,方法百出才对,这一帮精英人士关键时刻却好像集体石乐志,令人匪夷所思。
这一系列硬伤的背后,我们可以描绘出这样一个作者。他苦思冥想之后有了一个很新颖的模式,但是这个模式很难找到合适的场景去套用。在他面前有两条路:暂时搁置,待日后思考成熟之后再动笔;或者塞进超多的伏线,大段的推理回收,把读者的注意力从逻辑硬伤上引开。很遗憾他选择了后者。
其实不难注意到,这些伏线都是强行塞进去的,他们除了给读者和侦探解释日期错配的问题之外别无它用。这是一种非常low非常僵硬的手法。手记中的伏线必须正反都能解释,能够为犯人所利用才能出现。我们不禁要问:犯人在手记中写这么多伏线对他实现自己的目的有什么好处?答案是几乎没有任何好处。那么为什么要做这种事呢?答案是要对读者公平一些。原来犯人早知自己的创作有朝一日会出版,做个犯人还真辛苦啊。
《夜想曲》读后感(五):最强手记推理
读过不少手记推理,其中也不乏优秀之作,但,此作绝对是我读过的手记推理中,最厉害、最牛逼的作品,没有之一。尽管故事水平中规中矩,不过,作中强大的设伏手法,可谓鲜少有书能及,解答更是带来的一重又一重的颅内高潮,让人爽到顶点。穷尽手记之作用,能达到的极限,就目前而言,非此作莫属,以后若再有推理小说,想拿同类作品来超越此作,也绝非易事。 在凶手及动机的构思上,作者的设定用“绝无仅有”来形容绝不为过,此作有着个人所知的将多重人格玩到巅峰的创意,阅及之时,吾之震撼,犹数雷轰顶,将吾之心,炸为片数。 日,某隐退且患失忆症之演员收到一封手记,手记中提及了他与旧友们曾去一山庄后发生的连环杀人事件,第一起事件发生后,警方即介入调查。手记有三章,一章记述了一起命案,间奏是演员对案情的思考,然而,随着对手记的阅读,其中之内容让演员不寒而栗,手记中所有的细节与推理,都无一例外地将“凶手”这一身份指向他,加之本身的失忆症,他越来越疑惑,甚至觉得自己就是凶手,无奈,他向自己认识的一位侦探求助。当手记中所有的疑点与细节皆将“凶手”指向一人时,且看侦探如何做出终极逆转并全面翻盘。
以下贴出个人读此作时,剪辑出来的内容,涉及对此作剧透与泄底,最后还有本人自己写的泄底,慎入:
泄底:其实就是凶手将曾经的山庄连环杀人事件,在写成手记时,故意颠倒了顺序,假定三次命案为A、B、C,它们发生的顺序是A→B→C,那么,手记记述的顺序则是C→B→A,旧案中的凶手其实是C中的被害人,她是杀了前两人后自杀的,就这么简单,但因为手记记述顺序的颠倒,让C成了第一起案件,从手记的逻辑上看,已死之人自不可能再去杀人,让阅读手记的演员陷入这样一个逻辑圈后,写手记者再用自己编造的推导,将所有线索指向演员。至于旧案中凶手的动机,吾在上文的剪辑中已经贴出,这里不再赘述。 写手记者,乃是演员的女性人格,演员所谓的失忆,实则是此人格替换了本人格,前段时间演员失忆时,正是女性人格写了这份手记,再待演员本人格恢复时,寄到本人格手上。女性人格的动机是让本人格精神恍惚,以致完全消泯,最终完全取代本人格,占据整个演员的身体。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