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日本近代建筑》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日本近代建筑》读后感锦集

2020-07-28 23:54: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日本近代建筑》读后感锦集

  《日本近代建筑》是一本由藤森照著作山东人出版社出版的平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8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近代建筑》精选点评

  ●我被书名骗了

  ●很详细,我想我真是毫无建筑功底,一到术语就发昏

  ●真想看看中国近代建筑史

  ●不少有趣细节建筑师们各异的命运让人慨叹

  ●有没有一本象这样一本完整梳理中国近代建筑演进的著作呢

  ●花了两个月终于啃完了~由于语言异性文化差异真心生涩~

  ●大师就是大师,犀利(擅长做比较、抓关键)又扎实(并无异想天开的比附)。涉及项目非常多,但图太少了影响理解。对每个项目把握的很精准,但讲的并不具体。如果是纯用编年体叙述就更好了,归类不好归。

  ●1900年后 特别是1920年分离派后的日本建筑 真是蜕变

  ●一本了解一下20世纪后半叶日本建筑师系谱的小书。

  ●毫无吸引力描述

  《日本近代建筑》读后感(一):日本の近代建築〈上 幕末・明治篇〉〈下 大正・昭和篇〉 (岩波新書)

  原书1993年10月出版,分上下两册,是藤森作为建筑史学者力作。不止一次发现国内出版社有意隐藏原书的出版时间,就像有些女人怕透露了真实年龄就卖不出去一样。恩,也是所谓大众审美推波助澜

  藤森作为建筑师,如他在后记中所期望的一样,90年代之后有了越来越多有趣的小品建筑,自由自在幽默

  这本书的翻译真是差强人意,很多句子读得磕磕巴巴,游弋语法错误边缘。还有很多日语词比如造成(地形改造意思)、长押(柱间横木)就汉语搁在那儿,大就只好囫囵吞枣啦。

  国内1997年有本《日本现代建筑》,的第二篇有很多篇幅译自本书。作者虽然开头说了“本篇总体上来说是属于文献综述”,可惜大段大段都了加引号和标注

  《日本近代建筑》读后感(二):畅快淋漓阅读

  一周的时间,终于完了藤森先生的这本书,所得感受明快文风细致史实逻辑明确而又不失风趣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对于藤森先生的了解仅仅只有他的韭菜之家,也曾在自己研究随意的将其归类为地域性建筑设计代表。殊不知这位先生原来是在这么潜的建筑史研究后,才开始其建筑创作的,这样也自然的导致了其设计不同地方

  虽然在书中隐约可以感觉到先生对于建筑的风格派别形式倾向,对于历史建筑的讲解也更多的是着重于形式上的差别及其形式背后的原因(这也许也是因为本人在以现代主义为主要设计方法教育体制所导致的片面强调形式的无意识反对),但是对于建筑历史这样的清晰脉络梳理还是让人印象深刻的。

  对于近代这一特殊时期,通观全局的分析方法是值得学习的。以日本为原点,从日本往西看,从日本往东看,这样的去分析那个时期的形式是从何而来,在什么样的契机下和本土的建筑文化相碰撞,相融合。

  外国建筑师做了什么,本国建筑师做了什么,作品中有什么相似之处,有什么样的细微区别,导致这样的区别的原因是什么,与建筑师的个人生平有什么关系,先生一次次的提出问题,然后给出答案的写作方法使得全文不像一般的研究文献那样生涩难懂。

  同时从小见大,从大到小的反复关照(从建筑师个人对整个思潮变革的影响,或者整个社会体制对于单个建筑风格甚至个别建筑的影响)这样的反复梳理,建筑的生成就更加合理的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整本书所描述之事实、建筑家个人之生平、单个建筑建造之过程,事无巨细的呈现在我们面前,然而又不显繁杂,反而阅读轻松如小说,可见先生研究之深厚。

  《日本近代建筑》读后感(三):前赴后继,锲而不舍。

  “这工作,这心意,请让我继承下去。”

  1.一直有两种力量相互咬合、平衡,一个不断地吸收新鲜事物,一个不断地发掘传统,好似东京与京都的隐喻。还有第三种平行的力量:对社会问题的反思与专门的技术改革(住宅改良、耐震、木造防火)。

  2.日本的近代建筑体系(学术界,建筑师,建设业者三方合一)形成于19世纪末,由一系列人前赴后继地推动,读着令人非常感动。

  一个世纪前:“作为白面书生的我们,只能在黑暗中摸索。”——辰野金吾

  另一个建筑家环游世界3年,骑驴坐船,为的是验证心中对于建筑的猜想。

  3.形成之初与一个政府聘来的英国建筑师有关。Conder,他认为建筑的本质是美。他的理论对未来的建筑家、理论家们有着深远的影响。与其说这是一个偶然的扰动因子,不如说是个相遇的必然吧,契合着那样一种精神:探求美的特质,锲而不舍。

  4.两位后来的日本建筑家的阐述,说得真好:

  伊东忠太:美存在于过去的式样中。美不断变换其形,潜藏在各种物体中。美是唯一的,但发挥美的方式非常多样。

  后藤庄二:不是从过去的历史与文化中,而是直接从面对宇宙、自然的过程中酝酿出真正的建筑。

  5.日本对于传统建筑的发现同样始于历史研究(类比梁先生),却旨在不同的方向。

  伊东忠太:《法隆寺建筑论》。他把目光投向没人关注的日本建筑史。法隆寺存在着日本之美的确凿证据。他所作的法隆寺与希腊殿的比较,比较的是比例和几何关系。

  武田五一:对传统文化发掘的另一人。1899,《茶室建筑》。从利休-远州各茶室实测,寻到了除法隆寺外的另一种可能,就是轻巧、清晰、变化这样的感觉。可贵的是,这样的研究是在一个国家纪念性建筑时期的大背景下,又可贵在涉足了匠人世界(建筑家无从插足的地方,从公共建筑推至平民建筑。

  “伊东和武田影响很大,对日本固有样式的发现,使得第二代建筑家由此建立能与欧洲相抗衡的理论依据。”

  6.惊叹于日本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吸收能力。竟然如此没有负担。对通过模仿而自我训练这件事,没有什么顾虑。

  19世纪中,长崎、横滨、神户开埠,外国人的居留地和西洋馆(洋式工厂)大量出现,为各种改革注入能量:

  立面式样(阳台)、雨淋板式样、屋架结构改革、技术改革(菱形格栅,百叶,玻璃,油漆,砖暖炉,烟囱,附通气孔的石造抬高基座,木骨石造、┏┓型铁件连接,拟洋风)、

  再比如后来的历史主义和新艺术运动的繁荣。

  佐藤功一,长谷部锐吉,两人的作品令人印象深刻。

  7.系统图落在一起看,很棒。

  《日本近代建筑》读后感(四):从西洋馆到现代主义

  亚洲的近代建筑,一度被建筑史学领域严重忽视,不少学者们粗率地认为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期,亚洲的建筑没有实质性发展,不过是照搬西方过时的样式,更缺少足可称道的理论。洋房?基本是殖民者们请有限的几个外国建筑师从本国抄来的。改良式的东西合璧?这种杂烩式的拼合一看就水准欠佳。但是,包括《日本近代建筑》的作者藤森照信在内的一批近代建筑史学家,花了很大力气进行梳理、研究,改变了这种浅薄的成见。

  从学术角度来说,藤森照信对日本、中国直至东南亚的近代建筑史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比如,《中国近代建筑总览》书系共15册,就是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由藤森所代表的日本亚细亚近代建筑史研究会与清华大学汪坦教授所代表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会牵头,集合了相当多的建筑专家进行调研、汇总的。藤森本人并非身居象牙塔不问外物,研究之外,他设计了很多有趣的建筑,它们有的建在树杈上,有的屋顶上种了一束束韭菜;他将自己寻访建筑的兴趣写出来,出版了《建筑探侦》系列,在日本引起过不小的震动,人们发现原来身边沉寂多年的建筑背后还包含着很多有趣的东西。

  由此可见,藤森照信是个靠谱与情趣兼具的作者,这是《日本近代建筑》严谨之余也堪玩味的保证。这本书汇集了藤森20多年的专业研究成果,他将安政5年(1858年)至昭和20年(1945年)之间日本的建筑演变分成了12群38派,从阳台殖民样式建筑的发端说起,到日本出现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因战败而中断为止。这将近100年的时间里,日本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历了明治维新带来的迅速崛起与军国主义至上的战争狂热。要知道,建筑行业的发展非常依赖国家的状态,国家繁荣,则行业兴盛,国家衰败,则建筑衰败——— 日本在出现了很多乏善可陈的殖民样式建筑之后,建筑师们设计出了拟洋风式建筑、历史主义的西洋化建筑,不仅有着东西方建筑美学理念的探索,也研究了如何改良结构体系、实现防火抗震等实际问题,最终使日本成为亚洲最先接受了现代主义建筑洗礼的国度。这条路线,具有清晰完整的生成逻辑。在这个历史阶段里,日本政府几乎一直是建筑行业发展最大的支持者,使建筑师们能够踏踏实实地“摸着石头过河”,而其他亚洲国家,或在经受改朝换代的突变,或正承受战争的冲击,当那一切平息之后,它们急于赶上世界建筑前进的步伐,跳过了许多步骤。

  《日本近代建筑》在讲述历史的流变之外,难得地描述了众多性格各异的日本建筑师,以至于读到后面令人有种渐入佳境却戛然而止的遗憾。建筑师们有着波澜壮阔的人生,有人曾是武士,有人曾是擦玻璃的服务生,命运像安排了奇遇,让他们走上了建筑设计之路。最令人感叹的还是20世纪40年代的日本建筑师,他们之中很多在外国受了正统的现代建筑教育,对设计充满追求和抱负,却无法逃避国家的变化,要么是反对军国主义只能在家里养花种草,要么参加了地下组织被关入狱,要么成为了军工厂的设计师。在日本工作生活多年、开创了一派风格、培养了好几位后来影响重大的日本建筑师的安东尼·雷蒙德,战时回美国参加了美军的日本都市空袭计划,负责在沙漠中重现日本城镇,以检验烧夷弹的时效性。这些黯然的结果无疑是与建筑师的职责相背的。“日本的现代设计也终于来到了灰暗的无声期”,此时,《日本近代建筑》全书完结,让人不免发出一声叹息。

  最后,要说句浅薄的话,这本书对我来说,有个额外的好处。作为日系推理小说爱好者,一直以来,我都无法理解为什么众多日本推理作品常常设定罪案发生在奇特的西洋建筑里,作者们难道不担心虚构完全脱离生活的场景会降低小说的可信度吗?《日本近代建筑》用详实的图片资料列举了相当多的“洋馆”,也解开了我的疑问,原来日本真的确实有着那么多“天生异相”、令人叹为观止的洋馆,这竟然是源于生活。

  《日本近代建筑》读后感(五):百年之前 百年之后

  开始看时,感觉日本近代建筑的状况和那时的中国很相似。

  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本土建筑自成体系地一脉相承。被欧洲打开国门后,由通商口岸开始,渐渐渗入西洋建筑。

  最初传来的建筑,是随商队或其他机构而来的西方人,带来当时流行的欧洲样式,这样的建筑多为西方国家的领事馆、教堂、学校,或者西方人自己的府邸。

  在建筑样式传播进来的开始,并非全部是原汁原味的欧洲风格,而是夹杂了经由传播路线上的国家和地域所改造过的风格,这就是开篇提到的,由东南亚气候带来的阳台殖民样式,以及美国实用主义带来的雨淋板样式。而这两种样式,一个绕着地球向东,一个绕着地球向西,在日本相遇,碰撞出了雨淋板与阳台相结合的形式。

  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后,日本幕府为了防止欧洲列强侵略,认为先进的军备是不可缺少的,于是开始了洋式工厂的建设。工厂建筑与东岸的阳台殖民样式,并列成为日本近代建筑的起点。

  对于工厂建筑来说,重要的是实用性与安全性,样式便不那么重要了。坚固耐火的石质墙壁,适合大跨空间的金属桁架屋顶,也在工厂建筑中开始使用。

  而在西方建筑样式一步步登陆日本时,传统的大木匠师对新的样式亦充满好奇。他们纷纷前往横滨或神户,匆匆参观了通商口岸的西洋馆,或者干脆成为外国人的学徒。他们将西洋馆带来的震撼,与自己手上的传统技艺糅合起来,成为非和非洋的拟洋风建筑,散落各地,并且带有设计者自己的风格。由于匠师们对于西洋建筑只是依葫芦画瓢,取其皮毛,所以这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并不成熟,甚至会出现一些在今天看来不伦不类的装饰构件的堆砌。

  谈起拟洋风诞生的这个时代,作者说,日本近代的开端是“文明开化”骤然改变的一个时期,但这四个字的口号似乎又缺乏深刻性,好似一种国民性气氛的运动,胡乱地吸取西洋风。

  至此为止,领导者们所要的仅仅是欧式的、新式的便可,而设计者们与其说是建筑师,不如说是建筑技术者更恰当一些。随着日本人对欧洲了解的深入,对于这些不伦不类的拟洋风建筑便不再满足了。明治末期,随着真正欧洲拍的登场,拟洋风的风潮不久便消失无踪了。日本政府开始直接由欧洲招聘建筑师,由此开始了正式的欧洲建筑时代。

  受过政通教育的欧洲建筑师进入日本,带来了当时的新巴洛克、法国文艺复兴、新文艺复兴等种种样式。同时他们也在日本的大学任教,培养了第一批日本本土的真正意义上的建筑师。自此,开启了本国建筑师的历史主义历程。

  20世纪之前,建筑师们站在历史主义的立场,以过去的建筑样式为典范进行设计。20世纪之后,建筑师才开始随心所欲地创作。在此之前,如何在过去的框架范围内尽可能展现出自己的特色,就是建筑师的才华所在。作者认为,若干世纪以来,欧洲建筑的发展演变是以样式为基础的,并且在发展传播的过程中,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又衍生出各种不同的样式。日本开国之时,正好面对欧美这样多变的时期。

  英国派、德国派、法国派的建筑师们,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努力展现自己的才华,也带来了优秀的作品。但是,日本毕竟没有产生欧洲样式的历史土壤,所以在没有响应文化背景的情况下,究竟是哪一派更适合日本呢,其实很难有定论。在这种境况下,日本建筑师们也开始了自己的反思。

  明治末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这一段日本建筑史所留下的作品,都取得了辉煌成就。在第一代建筑师打下的基础之上,第二代建筑师们开始思考“建筑是什么”的问题,从而引发了“社会和建筑”、“技术和表现”、“美国的实用性”等新的课题。

  著名的建筑史学家伊东忠太,即是第二代建筑师中的一员,他骑着毛驴,在欧亚大陆转了一大圈。看到这里,佩服前辈全心投入的毅力与努力之余,也有一点感动。

  第二代的建筑师,大概可分为“日本固有样式派”、“欧化派”、“脱离历史主义派”等。总结起来说,就是到底应该在本国样式基础上发展,还是完全学习欧洲,抑或摆脱样式的困扰,从结构上发现建筑之美的本质。

  与此同时,留学美国回来的建筑师,则带来了在美国发展正盛的高层办公楼。在美国,高层办公楼多以钢结构+玻璃组成,但是移植到日本,却无法抵抗日本的地震。于是,震后重建便开始采用钢筋混凝土。我觉得,自此,日本近代建筑的发展就开始逐渐脱离历史样式的阴影。在这一时期的欧洲,艺术圈的变化也是日新月异,而时刻关注欧美动态的日本国内,也受到影响颇多。新艺术运动带来的影响在建筑上也展现出来。

  在近代建筑的发展中,一直以表现手法和样式为中心,但在社会巨变的时代,摆在建筑师面前的,还有住宅改良、都市的社会问题以及防火防震等技术问题,建筑师们也做了许多努力与尝试。这些尝试或许并不完美,但是不乏优秀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建筑师的用心良苦。

  20世纪初,是柯布西耶、密斯等现代建筑大师辈出的年代。日本的现代设计从表现派开始,又相继受到柯布西耶、包豪斯的影响,从插图看,现代主义的模样已经不落后于时代了。但是随着战争的到来,现代设计也迎来了灰暗的无声期。

  ————————————————————————————————————

  日本近代建筑的发展,无疑是近代社会变换的一种反应。在这期间,从日本传统的大木匠人,到欧美留学归来的学生,一直在做种种尝试,试图融入欧洲的样式,试图学习先进的技术,试图创造自己的建筑,试图寻找建筑之美的本质。现在的日本设计界,与那时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了,但又何尝不是前人前仆后继的努力打下的坚实基础呢?

  今天看到新闻上说,天津要把西开教堂前面进行改造,原来的现代建筑重建为欧式风格,中间原本可以让人坐下喝杯咖啡的尺度,变成了开阔的大广场。我怎么看不懂到底为什么会这样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