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肮脏的边区——雷奴作品选》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肮脏的边区——雷奴作品选》读后感摘抄

2020-08-12 23:0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肮脏的边区——雷奴作品选》读后感摘抄

  《肮脏的边区——雷奴作品选》是一本由(印)帕尼什瓦尔?那特?雷奴著 / 薛克翘译著作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18.00元,页数:47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肮脏的边区——雷奴作品选》读后感(一):【枫试读】小乡村历史 小人物背景 小爱情大浪漫——读《肮脏的边区》有感

  

书写反映的是印度普尔尼亚县(今布尔尼亚)一个虚构的小乡村——玛丽村里面的发生故事

小乡村大历史。玛丽村村名由来反映时英国占领印度时英国人恣意妄为,为博得新娶的太太欢喜,将用来建设公馆的村的名字改为太太的名字。有农民失口说出了玛丽村原来的名字时,被狠狠抽了五十鞭子,让所有的本地人心有余悸,不敢再提这个村子的旧名。村名更换后,英国人马丁让地区管理委员会在玛丽村与最近的车站修了一条公路,还在村里设了一个邮局。在一个丧失主权国家里,一切都是占领国说的算,占领国的人也享有最惠待遇,被占领的人民却遭受最大的不幸独立原本是翻身农奴歌唱事情,然而,独立后的玛丽村人并未觉得多幸福,反而宗教冲突党派争斗种族冲突越演越烈,玛丽村的百姓债台高筑权力财富都集中到老土邦王公税收代理人大地主维西沃纳特手中。改革急不可待,尼赫鲁日后的统一各邦各省、土地制度改革、废除种姓制度、政教分离等强有力措施解决了以上问题

小人物大情怀。巴文达斯和巴尔代沃,是印度国大党的党员,更是书中甘地的两个最忠诚信徒,他们一直秉承非暴力合作态度,是甘地政策基层最强有力落实者。巴文答斯,总说“印度母亲在哭泣”,因为他到了他所在的国大党任人唯亲腐败堕落、人人为权力而争斗的黑暗,但他一直在争取,但遗憾的是他最终被贪官污吏和走私者的车轮下;社会党的党员加利杰兰,敢于仗义执言,敢于与不公平相抗衡,富有天生的斗争精神,向世俗挑战,即使最后沦落为强盗,亦坚持盗亦有道;大夫普拉详德,作为医学博士的他,放低姿态,来到玛丽村为防治霍乱疟疾奉献终身

爱情大浪漫。情是生活必需品,大夫普拉详德,不仅爱上了玛丽村这片土地,也爱上了这个村里的人葛玛丽,他们的爱情不被看好,但两个人相互信任、冲破世俗障碍,喜得连理,并收获情结晶,即使大夫被莫须有罪名被关进监狱寺庙的女司库罗其蜜和国大党“牺牲品”党员巴尔代沃,是美与帅哥的最完美结合,两人冲破世界唾骂走到一起,并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相互关心、相互体贴、相互安慰,可以说是幸福的一对。加利杰兰和纺织站女教师曼格拉的爱情,就差一层窗户纸捅破,充分证明呆的久、多关对方就会让爱情如期而至、就能让冰冷的人有了火热的心,就会两个人腻在一起、甜在一起。

  《肮脏的边区——雷奴作品选》读后感(二):草稿

  

这部雷奴的文学作品集, 汇编了他的多部优秀作品,短篇小说《红桃皇后》让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女人两种不同的心态变化完美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起初因无法欣赏优美的歌舞表演,而体现出郁闷、烦恼、焦作不安的心态,而当最终可以赶着自己的马车去歌舞场,自然内心充满着无比地激动。再加有,附近的邻居也协同前往,和之前的郁闷相对比,也可以体会出有种炫耀的成分。当然,当看到自己中有着自己的田地,让周围没有土地的人们羡慕不已,更能体现出有些富裕的成份。 这部小说集里最出色的作品,自然是雷奴的长篇小说《肮脏的边区》,以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区入手,从众多的人物性格特征,来展现印度社会的现状。表现某个特定边区在一定时间内的全景全貌,则可视为边区小说 。 雷努的边区小说中则展现了比哈尔邦东北部普尔尼亚边区的自然风貌 、社会政治经济状况 、 居民的宗教仰以及生活习俗等 。写作的风格有点类似于胡干的《 村庄》,从小说中感受到整个国家的发展脉搏。 作者喜欢把事件 、人物和故事片断一起呈现在读者面前 , 这些事件 、 人物和片断相互交织着向前发展, 形成复 杂的网状结构 。这种写作手法,有点类似于《比利时的哀愁》, 有时采用碎片化叙事的文体结构,其内容简单,思想跳跃较大,细细品味,慢慢地就能适应作者所使用的这种表现手法。 小说中,让读者印象深刻的就是印度的的种性制度,展现了 村里的高等种姓和低等种姓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居住在村外的桑塔尔人的独特风俗习惯等 。 低等种姓的人们在雨季来临之前举行的祈雨仪式就非常独特 。 同样, 高等种姓也有自 己的风俗和传统 。村里的寺院有自己独特的环境 、风俗和制度, 如, 寺院里有豢养女奴的传统。 在吉普特种性头人向政府官员介绍自己时,有提到了自己的父亲,以显示自己的真正身份。婆罗门,应该是比较纯正的雅利安血统,祖先来自中亚和西亚;刹帝利和吠舍,应该是古代雅利安人和印度土著混血;首陀罗和达利特,应该是印度土著,古代的奴隶。 无论是富裕还是贫穷,印度的洒红节,则让人暂时忘记了所有的烦恼,其节日的气氛有些像 傣族 的泼水节,捉弄人和尽情欢乐是洒红节的精神所在,通常较低种姓的人会将粉和颜料洒向高种姓的人,暂时忘记阶级的差异。当然,尤其重要的是青年人无所顾虑的的欢乐节日。 一心为村民服务的大夫,四处奔波,不求任何回报,只想着治愈好得病的 玛丽村村民,工作繁忙的有时吃不下任何东西,身体健康都受到影响。大夫在乡村经过实地调研之后,认为导致霍黑死病痢疾等病症的原因, 疾病流行最终的答案就是贫穷,低贱的种族没有自己的土地,没有粮食,没有金钱,只能依附在地主身边。虽说,肥沃的土地就在脚下,不过却不是他们自己的,没有土地的人,就不是人,而是牲口。如此的好心却无法换回百姓的回报,只因为触动里某些人的利益,在井口下药以防止传染病的传播,却被认为是在放毒药。最为心痛的是最终还被关进了监狱,哎... 因为贫穷,因为种族,因为土地,还因为外来者的移迁,在英雄甘地的带领下,小小的村子国大党、社会党等各种党派并存,再有警察的私心,让小村混乱不堪,甚至发生群殴事件。每个人在群体中都可能会受到伤害。而当老乡长最终放弃了穷人的土地,并归还给村民,这让百姓有了幸福的希望。 小说中,不乏有女性的存在,虽说女性在印度社会中的地位有些低下,不过还是能看到部分女性在努力奋斗着。如,女司库罗其蜜,作为寺庙老方丈的女奴,在村里的大会上敢于主动发言,而且言之有物,有些话语甚至是讲到了有分歧的村民心坎里。 雷奴的笔下也有着幽默的味道,有段描写可以充分体现出了,在签名时,因为缺少了部分笔画,而将缺失的这缺竖缺撇,视为武器中的棍子和刀,这是借笔画而表示武器么?不过,这中文中好理解,难道说这印文里也有这些笔划的存在么?还是,译者对原文进行了意译的处理。 实际上 , 小小的玛丽村就是整个印度社会的缩影 , 它 的命运也是整个民族命运的写照 , 面对独立后令人沮丧的社会局面 , 作 家通过小说表达 出国家前途的担忧 , 同时也并没有绝望 , 将希望和梦想融入在小说之中 。

  《肮脏的边区——雷奴作品选》读后感(三):【雨枫试读】瞬间的镜子

  

神秘古老又绮丽多姿的印度,一直是我旅行计划list上常常写下,又屡屡抹去的名字。尽管,极其向往能亲自踏上那片土地,但总有些其他国家的名字在我真的开始整理攻略时会抢在它的前面。

究其原因,大概是这片土地太过矛盾。从基础设施来看,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超五星级酒店美轮美奂,但谁又不曾听过那些关于饮用水不卫生和厕所极度缺乏的笑话?更深层次的人文层面,我无法想象一个拥有大量能在竞争已臻白热化的硅谷、卡尔加里呼风唤雨的精英的国家,在本国境内仍然存在着数量更惊人的绝对文盲......

而更吊诡的是,这些还只是我们关于印度那些著名城市、著名地区的认识。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他为数众多的乡村,更是未知。就连书写他们的作品都很少见到。

封面

比如,手边这本雷奴的《肮脏的边区》。所谓“边区小说”,亦是从本书开始发轫,这个印度独立后逐渐形成的流派,以描写“边区”人民生活为己任。而所谓“边区”,并非指“边境”,而是指地理环境的偏远、远离科学文明的影响和经济上的贫穷落后。

而雷奴这位我们并不太熟悉的作家,以“玛丽村”这整个村落为主人公,以土地问题为核心,描绘了一幅跨越时间的众生群像。有人说,它就像是印度版的《百年孤独》,诚然,他也是一幅以时间先后顺序记录的、如长河般流淌的小说,开篇时关于村名来历的奇幻传说,隐隐透露着主题的悲剧与不安。但整篇小说的易读性却是更强的,可以说对于普通读者非常友好,没有那么多的象征、比喻、意识流,有的只是质朴的语言老老实实的讲故事。

比如,在寺院里举行的那次五老会,前因后果交代的清清楚楚。为吃食而来的穷苦村民,为势力范围争斗各怀鬼胎拒绝前往的头人富户。在会场上,罗其蜜鼓足勇气的讲话,巴尔代沃亮出伤痕的演讲,都很平实。是不是很像电影频道里放的几十年前老电影中,农村大会上的情景?考虑到作者书中故事发生的年代,可不就该是这样的情景?所以,这部悲凉沉重的历史变革小说,笔触是平易近人的,有些地方插科打诨,引用民歌、代入民俗,还很有些趣味性。可能唯一的难度就来自,其中几位出场人物的名字实在太长了.......

目录

除了这部长篇杰作之外,这本集子里还收录了雷奴的五篇短篇小说。有笑有泪,或喜或悲,以情动人。共同的一点在于,这5个故事全都集中了一个特定短暂的时间段,《情人歌》是“五小钱”与牧童的一个前尘往事与现时生活交织的下午;《红桃皇后》是比尔朱她娘半天等待的焦躁愤懑与夜晚愿望实现的喜悦得意;《第一夜的气味》是格尔马的几个夜晚与回忆,一个偶然假期的“背叛”与觉醒;《自证》亦是如此,甘帕特饱受折磨与愚弄的35年,都不及发烧的七天里的大彻大悟来得华彩;《光亮》,最让人揪心的这一篇,所记录的无非是三次遇见......

无论落笔如何,结局走向,雷奴的这些短篇故事和长篇小说一样,关于人物的刻画都极为精准生动,无论是出场不多的群像中配色人物,还是作为线索贯穿始终的主人公,形象俱是十分鲜明,没有扁平化,每一个都立得住。我想这是因为在雷奴笔下,那些人物是万千人物的缩影,一瞬间的故事就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整个时代的万千景象,所有的过去与未来都在同时发生。不是故事里的瞬间揭示了一切,而是一切都在说明那瞬间。

  《肮脏的边区——雷奴作品选》读后感(四):【雨枫试读】印度文学初体验——肮脏的地方也有好看的东西

  说起来,我对印度的了解不多,严格来说是极少,知道的仅有1950年的中印边境冲突和今年再次出现的边境问题。对印度文学的了解自然就更少了,仅听说过两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作家,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和V•S•奈保尔,对他们的作品有所了解,但未曾读过。机缘巧合,也是友人垂爱,有幸拜读了这本被称作“印度版《百年孤独》”的印度文学作品《肮脏的边区》。

《肮脏的边区》

  《百年孤独》,因其“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的宣传,也因他人读后看不懂的评说,入手之后就“束之高阁”了,至今也未曾拜读。那为什么我会选择阅读这本被称作“印度版《百年孤独》”的作品呢?我也说不清楚,可能是因为《百年孤独》的鼎鼎大名,可能是想了解印度文学面貌的好奇,也可能就是一时的脑子一热。

  《肮脏的边区》是印度现代著名印地语小说家雷奴的作品集,收录了他的五部短篇小说和一部长篇小说。其中同名长篇小说被誉为开启印度“边区小说”流派的奠基之作。何为“边区小说”呢?顾名思义,就是来自“边区”的小说,而“边区”即指地理环境偏远、远离科学文明的影响、经济上贫穷落后的边远农村。在那里,有丰富的民族古老文化的积淀物,也有顽固难除的民族劣根性。本书所录六篇作品的故事背景均为1947年印度独立前后,地点均在“边区”,作者通过几个平凡的普通的个体对国家独立的理解,表现出当时印度的国民思潮,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独立和政党执政的深刻观点。语言精炼,意味深远。

本书目录

  首先啰嗦一句,“总序”部分可以不看,“总序”部分可以不看,“总序”部分可以不看。“总序”部分介绍了中译印度作品的历史和成果,与本书所选篇幅的直接联系不大,如果是初次接触印度文学,如果对中译印度作品的历史不是很感兴趣,这部分可以跳过不读,它对读者继续阅读选篇的兴趣和毅力着实有着不小的考验。

  作为“边区小说”,六篇作品中都有一个地理偏远且不那么富裕的群居地,如《情人歌》的“莲花镇”,《红桃皇后》的“菜户街”,《肮脏的边区》的“玛丽村”;都有一群普通的平凡的人,《第一夜的气味》的格尔马,《自证》的甘帕特,《光亮》的法迪玛迪。偏远的地方养育了这些普通的平凡的人,他们的语言、视角和思想,映射出了印度广大民众的思潮,以小观大,他们或为生活付出辛劳,或为革命贡献心血。在这里,整个印度的社会面貌和民生民俗都呈现了出来。在这里,有花也有刺,有红粉也有尘埃,有檀香也有污秽,有美也有丑。在这里,乞讨是最下贱最让人瞧不起的行为,“小舅子”是骂人的话,“儿子”是对小孩子亲昵的称呼;在这里,人们总是相信道听途说,并以此来评断他人,总是左右摇摆,朝夕不定;在这里,种姓分阶意识非常重,高种姓的人甚至不会雇佣低种姓的人当厨师,不会吃低种姓的人做的饭,种姓比财富和地位都重要,是获取财富和地位的先决条件……

  若以今天的标准衡量,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无疑是愚昧的,是迷信的,是摇摆不定的,他们并不懂得革命的真谛,并不懂得独立的概念,他们认为革命就是暴力,就是抢地主的土地,独立是一夜之间就能实现的。但他们也是朴实的,是大度的,是易于教导的,他们可以因为心情愉悦而原谅他人的冒犯,可以为了“国家的工作”而放弃自己的一切。对《肮脏的边区》的积极理解,我想《情人歌》开篇的一句话就可以很好地概括吧,“肮脏的地方有好看的东西”,是的,肮脏的地方也有好看的东西。

  ……

  拜读之前,在书的介绍里看到这么一句话,“要想为此书写一个几百字的故事梗概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它的'故事情节是与一个名叫玛丽村的村子相关联的,它不是某个人的故事,而是整个村子社会生活的描绘'。”当时我不以为然,既然“没有一个贯穿全书的主人公”,那就选择故事中的某个人作主线,写下感受便是。可真正到了书写感受时才发现,当初的不以为然有些想当然了。若以一个人为主线书写感受,势必单薄了些,无法写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味,也无法说出故事带给我的感受和体会。若以几个人的故事进行书写,则又显得凌乱,似大杂烩。而对文章结构进行解析又是我所不具备的。所以读完整个故事,我陷入了“泥沼”,踌躇了许久才开始动手写下阅读后的感受,但仍然没能表达出故事的内容和故事带给我的感受及体会之一二。能力有限,先就这样吧。《肮脏的边区》

  《肮脏的边区——雷奴作品选》读后感(五):【雨枫试读】 心是庙宇,里面居住着人的内在神明

阅读《肮脏的边区》的过程远谈不上轻松。

最初在雨枫书馆的图书推介中看到这本“印度版《百年孤独》”时,一度揣测这般标语大抵是夸大其词的营销词汇,不必当真。然而当我翻上几页之后,才意识到此说法所言非虚。

肮脏的边区——雷奴作品选评价人数不足(印)帕尼什瓦尔?那特?雷奴著 薛克翘译 / 2020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肮脏的边区》是印度作家雷奴的一本作品集,收录了包括《情人歌》、《红桃皇后》、《第一夜的气味》、《自证》、《光亮》在内的五部短篇故事,以及长篇小说《肮脏的边区》。阅读本书之前,我对印度文学的了解尚停留在中学必读书目《新月集》、《飞鸟集》等一系列泰戈尔的诗作之上,前两年因为诺奖获得者印裔英国作家V.S.奈保尔的去世,我才重新认知到了印度文学在世界文学版图上的地位,但实话说,真正仔细读过的印度著作还是相当之少。

观现今的文学市场,被译成中文的高质量印度英文小说渐有“崭露头角”之势,而以印度本土语言,如印地语、孟加拉语、泰米尔语、乌尔都语为主的印度本土文学作品依然相当罕见。本书作为印地本土“边区小说”的代表,此次能被引入国内,实属不易。在本书的总序中,执行主编姜景奎介绍了本书背后“中印经典及当代作品互译出版项目”的成形,以及数位译者多年来孜孜不倦的努力,虽只有寥寥数笔,仍令人动容。读完全书,书中有一句话始终萦绕心头——“心就是一座庙宇,里面居住着人的内在神明。”,私以为此句用以概况作家与编译者的无上功劳最为贴切,故而决定将其作为本书评的标题,送给为此著作付出过辛劳的人们。

说回本书的内容。诚如我在开头所言,阅读本书并不轻松,它的阅读门槛较英美文学要稍高一些。此处的阅读门槛并非指语言文字的晦涩,实际上,雷奴的表达相当生动轻快,故事性强,有声有色。

这门槛主要来自于两部分:边区小说的限制性,和叙事方式的独特性。

“边区小说”是印度独立后开始逐渐形成的一个新的印地语小说流派。该派小说以描写“边区”人民生活为己任,作者通常会选择某一地理环境偏远、远离科学文明的影响、经济上贫穷落后的农村地区作为故事背景,着重展现这一地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斗争和风土人情,力图开掘民族古老文化的积淀物,发现并铲除民族的劣根性,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由于边区小说多是现实主义风格,比较注重与印度本身的历史文化的联系,因而在阅读此类小说时,若对印度的历史人文缺乏认知,则很可能会感到一头雾水。例如《情人歌》中对于女巫的描绘,《肮脏的边区》中对各教派、种姓冲突的刻画,以及时不时便出现的民谣、谚语等,就大部分外国读者而言,也许只能被视作“奇观文化”来看个热闹了。

至于叙事方式的独特性,则是本书被冠以印度版《百年孤独》的最大原因。准确来说,前五个短篇故事里,雷奴的叙事手法是比较常规的,基本都是跟随某一角色,以第三人称视角讲述某件事的起承转合,辅以心理描写,完成立意。而在长篇《肮脏的边区》中,雷奴大胆地选择了“万花筒”式的叙事技巧,即不把视角固定于单一角色,而是在不同的篇章里,切入到不同的人物身上展开故事,从而构建出整个故事背景的人物图谱,让读者在阅读时,犹如观看万花筒般,能够捕捉到同一整体下不同又新鲜的各个部分。但他的这种写法,和某些小说中刻意穿插主角、配角视角的方式亦有所不同。雷奴没有想要去操控任何一个角色,或者想方设法编织他们的故事,对他而言,玛丽村(《肮脏的边区》中的村落)就好比一个开放式的沙盒游戏,他可以在第一章内把镜头对准东部家族的事情,也可以在第二章中跳跃到西部家族,并且,这些家族的事情很可能是在同一时间内发生的。只要叙事范围不脱离整个村落,能够展现村落这一主体的方方面面,不论如何讲述,都是合理的。这样的手法与电影的平行叙事有微妙的相似,加之角色众多,前后并没有强因果关联,自然会让人联想到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犹如“嗑药了”一般迷幻但内在逻辑依旧在线的叙事功力。

百年孤独9.2[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 2011 / 南海出版公司

门槛虽有,可一旦沉进去了,便能体会到不同往常的阅读快感。就我个人来说,我比较喜欢短篇《自证》,以及长篇里大夫的那一整条故事线。《自证》中被冤屈打倒的干部(即主角),与长篇里被曾爱戴着而后又诬入大牢的大夫,有着极为相似的命运。雷奴通过对他们的塑造,尖锐地批判了乌合之众的愚昧与肮脏权贵的卑劣,其纯熟又精炼的文字功底,更直观化了这一主题,留以读者震荡惊心的记忆,这里忍不住摘抄一段:

不仅仅是发了七天烧,甘帕特感到,三十五年来发的高烧,今天全退了。在这么长的日子里,他一直在一条黑暗的地道里行走一一毫无意义,毫无用处,徒劳无功。

库丝蜜带来了热牛奶,里面还放了爆大米花。“大夫先生说了,病号饭里应该有黑鱼。俺叫修比特去了,傍晚就能弄回来几斤鱼。”

库丝蜜又说:“七天里,村里的孩子们来看过,问过病情。可是没有一个同志来望上一眼。昨天,巴尔拉姆先生来了,说‘把甘帕特弄回家去,把党的办公室腾出来,他已经被开除了’。

一贯同家庭、种姓、宗教、社会、政府,以及各种不公和残暴勇敢做斗争的甘帕特,今天,像角斗场上败下阵来的大力士一样在那里。所有人都在他的后背踹上一脚,骂上一句,走开了。……三十五年来,他像出家人一样独身生活,控制自己的口舌和欲念做公共事业,没有拿过别人的一根稻草,没有滥用过党的一分钱。他爱党和党旗,超过了爱父母、兄弟姐妹、村里乡亲,也超过了波尔芭提雅。这些,全都是无用的。

甘帕特觉得,月亮和太阳都是有裂痕的。世界上的东西似乎今天都分成了两个部分。每个人都分成两块,两副嘴脸,心也是开的。

(摘自《自证》)

短短百字,雷奴的语言魅力跃然纸上。相比下,我的推荐词倒显得有些无趣了。其实,本书最开始的译者序已全然将雷奴作品的特色分析清楚,我这里也不过是班门弄斧而已。读完全本后,再回过头重新阅读薛克翘老师的序,一定会有更深的理解。笔力有限,我便不再赘述,期待有更多的读者发现印地文学之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