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谭松韵庭审记录曝光,千万粉大V被封:轻易消费人性,是世间最大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谭松韵庭审记录曝光,千万粉大V被封:轻易消费人性,是世间最大的

2020-09-03 10:45:35 作者:壹心理主笔团 来源:壹心理 阅读:载入中…

谭松韵庭审记录曝光,千万粉大V被封:轻易消费人性,是世间最大的

  凌扶摇|作者

  欧小宅|编辑

  th|图源

  今天,壹心理想和大家聊聊群体狂热

  谭松韵10小时庭审记录曝光

  谭松韵母亲遭遇意外的这件案子我们一直都在关注

  8月31日,正式开庭审理,并且全程直播,总时长近10小时。

  但没想到的是,连这种事情,都能有“反转”。

  一开始传播最广的,是说“被告检验样本丢失监控丢失、嚣张到说庭撒尿;

  相关证人、被告纷纷“失忆”,发言模棱两可,不记得不知道。”

  还被网友扒出他背景简单有权有势

  光描述,都感觉像是要无可对证,逃过制裁

  这招,真狠。

  因为,都是编的。

  真假参半,但这些断章取义细节,最能煽动情绪

  普通人难辨真假,一下子就被编出来的故事煽动了起来,而且开始担心

  谭松韵还是个艺人,庭审的时候她还有热播在线社会关注度也很高。如果连她都不能讨回公道,那我们这些没钱没热度普通人,怎么办?

  “连她都......万一我......”

  这种无力感真实无奈,又窒息。

  甚至有人开始怀疑,是不是因为小县城里,权力关系网太大,所以自成一体相互包庇,漠视法律

  这直接动摇人们对法律的,只觉社会不公,甚至跑去骂公检法。

  这就是不实信息效果

  幸好,很快就有人出来打脸。

  微博有人看完了10个小时的庭审,扒了编造故事的皮。热度最高内容根本不是事实全貌

  首先,里面没有任何关于证据丢失、样本丢失、监控丢失的内容;

  而是因为采样不合规,只够检测不够备份留存,这点确实不合程序

  也并不如网上热传的,法官律师、赶走律师、打断发言;

  是有其他人提出要出去两分钟,法官说现在他没有发言的话,可以先出去。

  被告没有否认自己酒驾承认肇事是侥幸心理

  不是当庭撒尿,是自己陈述因为紧张想上厕所,但确实没有道歉和悔意,没有一句对不起。

  并且,公检法没有偏袒被告,而是特别提出,要从重处罚

  庭审视频整理出来的文字记录,一条条,都是对之前热评的实锤反驳

  因为首发或转发这些不实信息,9月2日,4个千万粉的大V被封号,之前热心转发过的网友,也觉得很无语。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也就是说,之前我们的愤怒焦虑,都只是被添油加醋过的“真相利用了。

  被利用的共情力,消费人性善良

  很多热点事件都会出现风评转弯。

  这不怪我们,因为人的生存本能,会让我们首先关注负面消息,以规避危险

  在看到最先几个博主叙述时,每个有共情力的人,都会愤怒。

  说谭松韵美有什么用、被告当庭耍赖翻供、证人搪塞发言、法官不公平......

  每一条都踩在情绪点上,引发我们对分离、丧失、死亡、孤立无援的焦虑。

  (图源微博@冬亚)

  而一开始传播最广泛的内容里,大多还有一条这样的暗示:“法律保护不了你”。

  那该怎么办呢?没有答案。

  虽然被证实是情绪化的主观杜撰,但不公平、危险、悲观、绝望,这些自带恐吓的消息,比冷静的陈述更能抓住眼球。

  到最后,我们的本能与人性,被“出于好心”的人,带了节奏。

  共情力,是我们身为人的本能,但同样,也容易被人利用。

  回顾一下过去新闻消息,无论是昆山龙哥事件,还是某某幼儿园事件,我们最怕的,是小城市关系网只手遮天,普通人求告无援的情况。

  再加上,肇事者他爸有关系圈,很难不让人联想到花钱打点、销毁证据这种比较电视剧一样的事情。

  所以,最先出圈带热度的,总是黑暗面,阴谋论,以及带着主观情绪的,真假参半的谣言。

  这也是为什么,博主发出自己整理的庭审记录后,很多人化身二极管,骂他洗白带节奏。

  法诺尔·卡普费雷认为,谣言信息的存在,是一种为心理冲突提供发泄的方法。

  而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沉迷在固有认知,沉迷在阴谋论这种幻觉中,更有安全感。

  有人可能会杠我,说难道黑暗不存在吗?

  它存在。

  在小县城、农村出生成长的人,可能对这种情况更加感同身受。

  谁都有可能遭遇意外,谁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说不出话的人。

  尤其是最近某几次热点事件,更是让人对这个世界产生怀疑,但并不代表每一次,都是徇私枉法。

  可哪怕十小时的视频放出来,也没人有耐心去看,而仍旧选择相信社会黑暗——

  并不是谣言制造了热点,是每一个成功的谣言,都会切中人性的弱点。

  当善良被利用,就会成为恶意

  庭审记录发出来后,一开始发布内容的几位博主,都在道歉。

  可能是看了庭审,情绪比较激烈,写出来的文字也很主观,无意间传染了极强的暗示性。

  那些情绪化,冲突的场面被搬到微博,一再放大,毕竟凭空造字没成本,一发不可收拾。

  在群体里,我们的行动经常是无意识从众的。

  正如勒庞所说,容易变得简单,狂热,盲从,极端。

  激烈的情绪最容易被赞上热评,冷静地分析一句,可能会被追着骂“冷血无情”。

  对暗示性信息的全盘接受,或者激烈攻击,都不能称作是热心肠。

  真正的共情,带着温度,也带着质疑。

  耶鲁大学教授保罗·布卢姆举了个例子。

  就比如愤怒,愤怒可能会让一个父亲,杀死襁褓中哭闹的孩子。

  可如果是对不公正事件的愤怒,却有可能推动世界的改变。

  他认为,“我们必须后退一步,不掉进共情的陷阱。并非不能给予,而是需要更加明智地贡献。”

  轻易成为狂欢中的一员,谩骂社会不公,代入个人情绪,固然能让大脑感受到释放的快感,但太容易被有心人利用了。

  对悲剧的共情,对不公正的愤怒,从来不该成为被利用的工具。

  怎么样去使用这份共情,是更加值得思考的事情。

  现在的情况是,当庭审的真实情况被更多人关注后,事件的焦点就变了。

  相信世界黑暗的人讽刺辟谣者收钱洗白,理智的路人嘲笑阴谋论的人过于愚蠢;

  很多人说自己的家人、亲戚,遭遇了不公平的事情,来证明社会黑暗,不要相信洗白;

  大家相互攻击,为了说服对方而评论几百层楼;

  谭松韵作为受害者家属,有人认定她带节奏,消费热度、操控舆论;

  有人去骂律师,有人去骂公检法......

  但最应该关注的,不是案件本身吗?

  这是个酒驾肇事案,是这个肇事者,他认错态度恶劣,没有悔过之意。

  是酒驾害人,危险驾驶,不把他人安危放在眼里,不下车救人,连夜逃跑,最该被骂。

  法律博主法山叔,看完10小时庭审后认为,肇事者毫无悔改之意,上庭态度不好,也很可能会为此付出多坐几年牢的代价。

  要是那样,才大快人心吧。

  至于谭松韵,她在法庭上的表述,也一直没有变过:

  “这一年八个月我天天都在治愈自己,我天天让自己保持一个很良好的心态,去接受我的母亲已经离开人世这个事情。

  我会害怕再去回想……甚害怕至证据重现的时候我又看到一些我不敢看的东西。

  在这一年多,我也从未接受到肇事人对我们家属的一点歉意,他们没有一点真诚的歉意,作为家属我也很不舒服。

  我就希望我的家乡、各位能够还我妈妈一个公道,在依法的情况下给到他一个该有的判决。

  做了错事都该受惩罚,犯了法、犯了罪,都该受到惩罚。“

  她的诉求,一直是依法判决,要讨回公道,而不是绕过法律判得更重。

  这个案件,引起关注是好事,可被人截取片段博取流量,被营销号利用,是对她的伤害。

  在过往的很多事件中,舆论往往能让被忽视的弱者,得到更加多的关注和公正对待。

  但并不代表,舆论真的能绑架司法。

  而舆论的风评转弯,也不等于否定受害一方的合理性。

  身处群体中的我们,在信息洪流之间,不可避免会受到情绪的传染。

  会恐惧自己成为走投无路的弱者,会因为不公平对待而极度愤怒;

  但我更希望,我们同时要作为个体,拥有理智的共情力,去应对真假混杂的热评。

  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也不是带头冲锋铲除不一样的评论,而是,保持关注,不要让热搜默默消失。

  愿所有的苦难,都能被救赎。

  世界和我爱着你。

  9月9日“行业之问丨第四届心理行业峰会”将在壹心理App全程进行直播。

  本届峰会特邀徐凯文、李松蔚等9位行业资深大咖,回答9个行业相关问题,适合所有心理学从业者与爱好者观看。

  欢迎加入,一起探讨实用、前沿的心理话题。

  △扫码立即加入△

  点击阅读原文,一起与大咖探讨“行业之问”

  - The End -

  恋爱控制 | 70岁生子 | 互补恋爱 | 撕破脸

  单向牺牲 | 离婚借口 | 性同意 | 无性婚姻

  交友潜规则 | 情人节分手 | 婚内失恋

  点个“在看”,明辨是非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