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血脉之树》影评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血脉之树》影评100字

2020-09-07 17:4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血脉之树》影评100字

  《血脉之树》是一部由胡里奥·密谭执导,阿尔瓦罗·塞万提斯 / 乌苏拉·科尔维罗 / 帕特里夏·洛佩斯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血脉之树》精选点评

  ●玩了一把后现代的叙事技巧,但形式大于内容,在这一剧中伦理空间开发殆尽,影响故事张力,3分给技巧

  ●密谭对牛的执着

  ●把一个狗血的故事包装得erotic,artistic,mysterious 但本质上还是狗血(得不行)啊

  ●太感性了,还是北欧德国更适合

  ●画面、剧情都挺有味道,喜欢影片色调,剧情倒也不算复杂,就是小两口轮番写里的故事,只是够大胆,啥黑料都爆,连自己的黑历史也不放过。显然这是刻意为了戏剧效果,真让人面去揭盖子,那还不要了亲命!

  ●西班牙电影说的法语啊?

  ●如果人性变成了一种奇谈或者畸形,这样的也就缺少了现实作为基础,只成为作者一个人想象创造。世上没有什么好猎奇的,真正值得探索的还是人类本身。

  ●密谭你把剧本给我,我自己读还不行吗?

  ●补标:欢迎西班牙新锐导演胡里奥·阿莫多瓦,呈现出一幅人物关系谱如同百年孤独一般复杂但更奇情的狗血家庭伦理剧。

  ●故事略复杂且人物众多,加上非线性叙事和一些时空交错场景,要完全理解整个故事还是有点难度的,感觉这个剧本更适合拍连续剧而不是电影。比起导演的另一部早期作品<罗马的房子>可看性上还是差了一些。ps,西班牙的田园风光还是很美的。

  《血脉之树》影评(一):怨憎恨,爱别离

  完了这部西班牙剧情电影:《血脉之树》,目前为止看过为数不多的西班牙烂片,本来可以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好故事,导演做作装逼混乱剪辑愣是毁了电影的框架内核,一味地通过回忆和现实的穿插讲述了一个家族三代人的狗血爱恨情仇,故事很简单故作深沉反而塌了,人性从来都是经不起考验的,这个世界上最复杂多变的就是人性! 影片讲述了一对年轻夫妇撰写他们家庭分享的历史故事,两人都将揭露他们亲戚黑暗秘密,而其中一人必须坦白痛苦事实

  《血脉之树》影评(二):树之血脉

  电影整体流畅,故事以男女主角两个人回忆过往,把故事写成书的形式展开观感较佳。期间还有现在和以前交错的场景,即现在的男女主角看到当时在这个地点发生的故事。 写作地点是男主母亲妻子的家,门前的树就象征片名的血脉之树。故事中涉及到一个家族,两个家庭,之间有错综复杂联系情节大体如下(涉及剧透,慎读):曼多萨家族从事洗钱等非法勾当,家族两个儿子为了家族的利益分别进入了两个家庭,其中小儿子欧莫进入了男主马可的家庭,当了马可外公的司机兼保镖,但为了获取其房屋杀死了外祖父和祖母,并编造谎言与马可妈妈交欢并怀孕后消失,再次出现俘获了作家阿麦雅,结为夫妻。阿麦雅与马可妈妈一起创作,后来和欧莫离婚后与马可妈妈结婚(同性恋),欧莫去哥哥那里居住(即维特,后面会提及,然后认识女主)。大儿子维特通过为女主蕾贝卡寻找器官(女主外公花钱委托,女主出生即得病需要器官移植。这一段是后来维特妈妈朱丽叶给女主妈妈留言才获知的)而进入女主家庭,与女主妈妈玛卡莲娜结婚。女主和男主在男主妈妈婚礼上相识并相恋一起进入影视学校,但期间女主却疯狂喜欢上妈妈老公的弟弟,即欧莫叔叔,瞒着男主与叔叔发生关系。男主和母亲及阿麦雅阿姨去旅行途中发生车祸(是人为的,曼多萨家族所为?),男主母亲死亡,男主重伤需要器官。此时女主和欧莫叔叔也正决定去度蜜月,路上遇到一起。在医院,当欧莫得知男主马可是自己亲生儿子后自杀为儿子提供器官,救活了儿子。男主女主均是因为曼多萨家族才获得新生。 人物很鲜活,几位女主均有裸体演出,牛在影片中多次出现。

  最后强调,只一刷,有些地方没看太明,剧情中有不当之处。不喜勿喷。

  《血脉之树》影评(三):一图搞清人物关系

  【为了让大家都能不因这么长的名字看,我给每一个人物都起了一个代号,没有贬低的谁意思】

  男主的妈妈,Nuria 的父母,也就是男主的姥姥姥爷被车撞死了,Nuria悲伤之余找了个格鲁吉亚人做男朋友。突然父亲的司机奥尔门多萨(称他为搅屎棍)回来了,跟女主说你爸妈是格鲁吉亚的黑帮杀死的,我来就是杀死你男朋友然后带你逃离这里,你男朋友接近你是来害你的。女主信了,搅屎棍就杀了她男朋友开车带她走,叫她不要回来,因为黑帮会占领她的家。

  半路,搅屎棍突然说想游泳,就载着Nuria去了海边,旁若无人地脱光光下海了。Nuria过了一会儿也脱光光下海了。据说搅屎棍身上的睾酮是正常人的2倍,所以天生具有吸引女人的能力。他俩就在海里买可乐,结束以后nuria发现搅屎棍不见了,海边只剩她和她家车,可她不会开车。

  万万没想到,Nuria还是离开了那里,当了一名编辑,和给她供稿的作家(女)搞上了(女同)。可是作家跟她就是玩玩,她后来不知为何遇上了搅屎棍,就和他结婚了。但是好景不长,搅屎棍彻夜不归,女作家一气之下和他离婚,发现自己还是喜欢nuria。于是二女再次搞在一起,还结了婚,领养了一个中国小孩(小知识:欧洲领养中国孤儿很常见)。

  下面讲女主的家庭。

  女主的妈妈是个夜店女王,和不知名的野男人生下了女主。女主出生的时候差点夭折,得亏姥姥姥爷有钱,高价请黑帮的人拐卖儿童,器官移植救了女主。在夜店女王上岸独自扶养女主期间,出现了一个好男人,他把夜店女王和女主照顾得特别好。然而,一段时间后,夜店女王得了自闭症,说自己老幻觉听到有孩子的声音纠缠她(我猜是那个倒霉器官捐献者)。于是夜店女王被送进了精神病医院一段时间。好男人就无微不至地照顾女主,还经常去医院看夜店女王,后来病情好转把夜店女王接回了家。还有搅屎棍其实和好男人是亲兄弟,他和女作家离婚后没地方去,就也来到女主家住了。

  女主和男主本来是一对儿,但是搅屎棍来到女主家了,他吸引女人的被动技能作用在了女主身上,女主爱上他了。女主和男主同居后,一次放假,本来男主想邀请女主出去玩,可是听说搅屎棍要走,女主以妈妈病情发做为由拒绝了男主,选择去找搅屎棍。男主一气之下和她妈妈nuria还有他妈妈的媳妇儿女作家三人出去玩了。然而,路上遇到车祸,女作家死了,男主奄奄一息。

  女主回到家发现搅屎棍正在和好男人打架,好男人吸毒了,头昏脑胀打不过搅屎棍,只好警告女主说,搅屎棍不是好东西。女主可是为了搅屎棍抛弃了男主啊,哪听得下去这些,钻上搅屎棍的车就跑了。搅屎棍还算对女主有点意思,说我不走了,载着女主出去玩。你说巧不巧,俩人正好经过男主一家三口出车祸的地点,女主立马叫了救护车。

  其实,搅屎棍是男主的爸爸,就是电影最开始的时候和nuria(男主妈妈)在海边买可乐的时候怀上的。男主还是熊猫血,急需器官移植,搅屎棍知道了,对女主表白,然后自己一头撞死在医院的墙上,用自己的器官救了男主(从医学角度上来讲近亲的器官排斥反应是非常很大的,搅屎棍有可能白死,但是居然没有,他真的用自己的生命救活了男主,着实狗血)。原来,女主出生时,她姥姥姥爷花大价钱找到黑帮就是搅屎棍和好男人,那是他俩人金盆洗手前接的最后一单生意。

  【还有很多支线剧情没有说,人物关系太多了,亲自看一遍很有意思】

  《血脉之树》影评(四):奇情,依然是这位导演最大的法宝

  谈到当代西班牙电影,或许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导演会是著名的佩德罗·阿莫多瓦。但西班牙电影不止有阿莫多瓦,晚辈导演胡里奥·密谭也凭借着其独特的影像与叙事风格,在国际影坛上声名鹊起。

  无论《罗马的房子》中的古典美学,《露西亚的情人》中的叙事迷宫,还是《红松鼠杀人事件》中的神秘主义,都让我们见证了多面的胡里奥·密谭。

《罗马的房子》《露西亚的情人》《红松鼠杀人事件》

  而这部新作《血脉之树》则是以一本小说的创作为引,牵扯出两个家族的命运与交集。树荫下所掩藏的是“榆树下的欲望”,只是这一次并不是发生在英格兰,而是发生在西班牙的农庄与海滩。

  密谭这次似乎回溯了处女作《牛的见证》中的想法,以散落的片段拼接成一段完整的家族史,只不过这次更加散乱,甚至可以说是无序的。

《牛的见证》

  如果说,前作《牛的见证》是四个相对独立的、被讲述的故事,那么《血脉之树》更像是意识洪流中的片段组接。

  第一段故事的讲述从男主人公的母亲开始,时任司机的奥尔默的不辞而别似乎是这个段落的小结,男女主人公的叙述也遵循着通俗小说式的顺序,继续进入到下个故事。

  然而第一段的故事其实并没有结束;到了影片的中间部分,女小说家与男主人公母亲再次相遇,两家人的命运轨迹开始相交的时候,男主人公猛然回忆起遗漏的片段,影像也随着男主人公的画外音,闪回到了他母亲家的那栋房子,第一段故事在此得以被继续讲述、补充。

  这像是一种导演和观众之间的叙事游戏,导演将创作小说的概念先入为主,并给予两位创作者(即男女主人公)某个确定的创作逻辑——通俗小说式的线性逻辑,小说的内容来源于家族历史,而这些家族历史则都来自于男女主人公的回忆性叙述,必然的,回忆性叙述作为素材与小说的创作会趋向于同一种逻辑。

  而观众在看电影时同样也会被这种先入为主的逻辑性设定所影响,会认为影像内容的线性发展是理所应当的,这便构建了一种创作者和观众之间的共识。

  然而在影片的某一时刻,影像内容中却忽然出现了背离既定逻辑的情节或者元素(即之前提到的闪回),这会使得创作者和观众之间形成的共识开始坍塌,而观众在“遭受当头一棒”后会抛弃影片一开始的既定逻辑,期待着有一个新的逻辑出现。

  密谭显然很自信也很勇敢,逻辑颠覆后他不去修复逻辑反而使影像变得真正非逻辑化,他将电影中小说创作者笔下的角色与当下存在的人物放置到了同一个时空之中,并使其产生实质性的接触,因此我们才能在影片的后半段目睹女主人公与笔下的“角色奥尔默”发生的种种神奇接触,整部影片也显得更有神秘色彩。

  当然,这种非逻辑化也并非毫无根据,密谭在电影中显然做足了铺垫:一进入女小说家的房间便见到了曾在此相拥的二人、奥尔默的手臂蹭到了站在一边的女主人公,虚构性的元素在电影中一直存在着。也正是因为叙事逻辑的颠覆,虚构元素也才真正得以“闯入”到创作者的时空之中。

  这让我们仿佛进入到了戏剧之中,就像皮兰德娄的《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那样,角色和演员同台演出,不光推倒了角色和演员之间的“墙”,也推倒了剧作家和角色、观众和舞台之间的“墙”。在框架故事和内含故事之间、生活与舞台之间,究竟何为真实、何为虚幻,这是它所要启发观众们去思考的。

  影片《血脉之树》所要做的也正是这一点,当逻辑荡然无存之后,所有的东西都需要观众去独立思考;影像里构建的一切究竟是小说内容还是小说创作者的真实生活?密谭所做的是引导思考而非灌输内容,这是相当具有后现代主义色彩的。

  密谭的作品善用隐喻;《罗马的房间》里欧洲历史上的重大文化思潮被融入了小小的一间客房里。《血脉之树》也继续发扬了这一点,首当其冲的便是与片头相照应的那颗大树,树最重要的不是树干,而是根系与枝叶,根系供给营养给枝叶生长,枝叶则遮蔽整棵树。

  影片中的大树所对位的是两个家族,根系是男女主人公的家人,而枝叶则是男女主人公,两家人所做的所有努力与牺牲,到头来都落在了男女主人公的身上,在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无意识的汲养关系。

  之所以无意识,是因为根系汲取不都是养分,更多的是来源于人性的欲望,两家人之中大多数人都为着自身欲望而行动,奥尔默服务于情欲、维克多服务于自己弥补错误的渴求、门多萨夫妇服务于贪欲、小说家服务于创作欲,欲望在这两家人的身上得到了如此多样化的诠释。

  而男女主人公的诞生也恰恰源于欲望,是“根系”传来的的欲望,当他们中的一方因为欲望而厌恶对方时,却并未意识到他们身体内的器官都参杂着因欲望而生的罪恶。两个家族一直以为自己摆脱了欲望的阴影,这才是两个家族的真正悲剧所在。

  当得以正视欲望的存在之后,男女主人公才迎来和解,但作为枝叶他们所能做的,也只是伴随着永不褪去的树荫下的家族伤痕勉强地活下去罢了。

  牛是西班牙的民族象征,血性、生猛,也代表着勇气与祝福。密谭在影片中也大量使用了牛的意象,两兄弟的婚礼,看似温顺的维克多的婚礼上出现的是黑公牛,而看似粗野的奥尔默的婚礼上出现的却是奶牛,这种反差恰恰暗示了两兄弟的真实模样其实是错位的,也为影片最后的反转做下了铺垫。

  奥尔默婚礼上树上掉下来的那只奶牛,无疑是灾祸的象征,而两家人真正交集到一起的也正是奥尔默的那次婚礼,从交集开始便意味着悲剧的发生,似乎已经说明了两个家族的结局,女主人公的外祖母也死于一头奶牛,更是将两个家族的悲剧赋予了命运般的意味。

  牛也是奥尔默的命运象征,其生如斗牛,身强体壮,男性荷尔蒙发达,斗牛的纹身就如同他的身世,出生于西班牙内战、毕生与兄弟斗争,也寓意着他一生的自我阴暗面与光明面的抗衡。其死也如斗牛,一往无前的猛冲,直至死亡的墙头。“牛”对奥尔默自始自终的命运式贯穿,正为其赋予了一种古希腊英雄式的悲情。

  影片《血脉之树》的叙事与隐喻相当出彩、新颖,但相比之下密谭的镜头语言却暗淡不少。这并非退步而是原地踏步,流动式的运动镜头依然存在,也依然是以升降空镜头做开头和结尾,但却看不到创新与突破之处,大场面航拍镜头在我看来不能算创新,只能说是技术的胜利。

  而近两个半小时的片长,却依然存在着许多剧情上的疏漏,主要是部分人物(门多萨夫妇为典型)的前史太过单薄。可能是因为体量较大,出彩的人物除了奥尔默也寥寥无几,很多可挖掘的角色也都只是“精彩一瞬间”,而再无后续(比如男主人公的母亲),实在遗憾。

  能驾驭住体量如此大的故事并在叙事上颇有新意已实属不易,胡里奥.密谭值得赞誉。值得一提的是,影片《血脉之树》同《罗马》一样,也是由Netflix投拍并制作,这是否也在预示着,未来名导与Netflix广泛合作的趋向呢?

  作者| 黄摸鱼;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