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陈诚回忆录》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陈诚回忆录》读后感摘抄

2022-04-11 03:31: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陈诚回忆录》读后感摘抄

  《陈诚回忆录》是一本由陈诚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597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00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陈诚回忆录》精选点评:

  ●抗战一书中可多见当时分身乏术,无米为炊的窘境。 倒是《国共战争》中对于对手深层唯物主义的阐述,给人深省。 跟对人,很重要。

  ●虽经删减,仍值得一读。后世者站在可以获取通盘信息的情况下看到国府抗战屡败失地,对国军战略战术层面的决策多有诟病,进而得出国军不堪重任的判断。读罢此书,了解国军将领兵员素质之情况,便可知这样的判断有失偏颇。抗战可以比作是在让对方一车情况下楚汉交锋,败,亡国灭种,个中艰苦不为人知。

  ●别说什么意识形态和立场,如果是高层的书我一定不会看

  ●其实想看看18军和11师的,没想到不愧是高级长官,通篇只瞄到一个11师……看完前面陈诚自述的内容,后面材料性的内容留待以后再看。总体说来,对六战区和湖北省在抗战时期的情况有了非常宏观的描述,不罗嗦,不丢重点,但是有些辩白难以说圆。关注土木系的人可以一看~

  ●嫡系啊

  ●陈副总统回忆录的台湾部分不知道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喽~本书校审不精。如存在大量引号滥用、误用的情况;篡改阉割之处,犹为可笑者,P482,“遇有问题,共党尚不过一呼,此辈乃顿百应(替换)”,初不解,乃顿替换?悟后但一噱而已。遮遮掩掩,欲盖弥彰,挡中央实至名归。分四部分:一、抗战,算是四平八稳,附有大量军事地图,但是相当一部分地图比例过小、模糊且没有图例以至于形同虚设,P23、24、49有错误;二、理鄂,有一定的档案价值,P236抗战时湖北的工农业产品比价表犹值参考,关于二五减租,实际上指的是“先提二成五归佃,余七成五主佃对分”,即租额为千分之三七五,以前一直理解错了;三、言论,档案价值,有些观点还是比较精辟的,尤其是剿匪部分;四、函电,史料价值,但是怀疑被阉割过。本书有删节,但是删节的内容除了关于史迪威那段一般可以推测出来。关于人物关系,可比照参看《李宗仁回忆录》。另,淞沪会战中调西北、西南军“以军事统一(削弱?)的前提下,才形成了全国政治的统一”的观点似可参考。关于部队所谓的历史,说白了就是人事之“关系”也。

  ●在《晓说》中听高晓松讲淞沪战役的时候提到这本书,那场战争打得异常惨烈。

  ●台湾版的国共战争一卷,有意思。看人家炮党是怎么总结五次围剿的。|虽然只得了国共战争一卷,但读完还是能约莫了解作者的特质。明显的,这是一个实干家,人格魅力也许一般,但若炮党都是这样的执行者,小白兔就玩不转了。

  ●: K827/7237-3

  ●作为国民党大佬的回忆录本应该很有看头 可惜语多偏颇 为乱翻之书

  《陈诚回忆录》读后感(一):另一个视角的历史

  陈副总统好大的名头,然而其观点之偏颇,思想之落后也真是令人吃惊。国军固然是抗日之主力,然而支持战斗的精神还是忠君爱国。国民党固然是革命的政党,国民政府固然是当时的合法政权,然而对于落后的国情、朽坏的社会关系、极度恶化之民生没有任何革命性办法,任由封建的、军阀的、地主的社会关系发展下去,怎么可能有新的出路。

  国民党之败,宜也。

  《陈诚回忆录》读后感(二):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

  《抗战》通读,《我与湖北、言行纪要》及《往来函电》仅翻看为主。值得圈点及相对大陆新观点多,具参考价值,特别是抗日总体方案,可对比这边另动笔墨讨论。书里总结不少经验和教训,但部分总结过于归一单一因素,可能也有作者过于主观原因。对拥蒋及其他将领好恶溢于言表。大陆版虽删除一些言语用词,却配合文字加有多幅抗战军事要图,然其图文字细小、色彩不分,效果大大减少。期待《陈诚先生回忆录》丛书其他部分能早日在大陆出版。

  《陈诚回忆录》读后感(三):乱翻书

  因了近日休假心情放松之故,昨晚与友人聚会就餐,遂不免沈耽于那杯中阿物,至酒阑烛跋之时,却早已酩酊大醉,至今日九点开帏,仍然头重脚轻,双手似无缚鸡之力,方知李辉“最难受的莫过于醉后的第二天早上”所言不虚。

  懵懵然不能读书,却不妨于书房书柜前慢慢踱步,虽然也还不能达姜德明“任意徘徊”之境界,然则却很是努力,有时也随手抽出一二册乱翻一气,不成想这一翻却翻出了几册颇有意思的小书,此均于十几年前于坊间觅得,可是却还没能好好读过。

  一册《甲午中日战事摄影集》,横十六开平装本,乃良友图书印刷有限公司于一九三一年十二月编辑、出版,梁得所拟之于扉页的《卷头语》曰:“甲午之役,中国见败于日本,留外交一页痛史,亦日本崛强之肇端也。事发距今三十余年,当时摄影术尚未发达,照片甚为稀罕。偶于收藏家雨青先生所,获覩此项写真,因请公之于世。”可见此书编辑并得以出版盖因其发现并主事。该书仅有六十四页,除去《卷头语》及附于书后的摘自高博彦著《中国近百年史纲要》之《中日战争》一节的文字部分外,真正与甲午战事相关的照片四十九页,裒辑照片也不过五十四帧,复不可称清晰,然则却实在可称写真,首页“甲午中日战争黄海之役两方军舰剧战情形”所呈现的现场,除却用“炮火连天”形容外,也实在找不到更好的词儿,接下来的便是“定远号”奋战重伤、“靖远号”及“威远舰”沉没的景像,复有兵火所过之累累焦土、惨不忍睹之战地尸骸。因了照片的来源关系,照相类多表现日方胜利,然而梁得所说,“盖也不失为史迹真相。且阅之足见当年致败之由”。前述书后所附文字中之插图,乃“中日战前两国在朝鲜之角逐”的呈现,虽非照片,但因用了油画写实手法,也不妨以“史迹真相”目之。此书出版距今已七十年,想必存世无多矣。梁得所先生当年称“照片来源关系”,我未知所指为何,倘“收藏家雨青先生”不是日本人,则他却可能收自日本或日本人手中,如是,则日本现在也可能尚存有这些照片,也未可知的罢。

  另一册乃出版于一九三七年八月十日的《新生画报》第二期,是为“卢沟桥抗战特辑”。该画报八开本,由新生出版社出版发行,发行人王叔旸,主编即大名鼎鼎的张光宇先生。书中所辑无不透出那个历史切面的深沉与凝重。到得此时,摄影术比较“甲午”时期已然发达了,照片果然也清晰,历历如同亲见,在在可比现场,只是“所谓卢沟桥事件和议”传递的消息,却颇使我感到困惑。因想,这两次战事相隔虽不过半个甲子多些,然而前次的结果却带来了逻辑上的如此混账。张光宇一干人在事变之后月余即编辑出版专辑,仅就其反应之快,似也约略可窥彼时文人之道义担当。惜乎哉,这些史事,在某些记忆力低下的文人叙述的导引下,被一些人渐渐淡忘了。

  还有一册无版权页、前无序后无跋的《八年抗战经过概要》。此书十六开平装本,不知是何出版社出版于何年何月,也无从查考,但将其判断为民国年间的出版物,以我有限的经验,当为确切;作者署名“参谋总长”陈诚。关于陈某人,我所知无多,但相信了解其人的人并不为少。书的目录如次:

  第一章 序言

  第二章 作战总方略及战争经过概要

  第三章 受降与复员

  第四章 战争之检讨

  第五章 结论

  我没有这方面的阅读经验,阅读路向也不在此处,但却对第四、五两章颇感到兴趣。近读赵园《想象与叙述》,受益匪浅,她把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九年这段历史称为“流动、混融、原有的某些界限变得不确定的时期”,在同书中她还说:“抽取尽可能小的时间单位,只是便于在严格限定了的范围内搜索共时空间中铺展开的‘历史’,事件的诸种空间形象,逐层推展,开发出历史生活的丰富性与广阔性----‘历史’的确曾经广阔地展开,且丰富到了不可穷尽。”托克维尔也曾说过:“历史是一座画廊,在那里原作很少,复制品很多”。如此则由此及彼,我相信《八年抗战经过概要》的作者所记述的那段历史必定还有好些事实有待清理、辩证,尽管我不具备那才情,但也难逭接近“现场”的俗念,因而有了阅读此书的冲动,毕竟,多一些常识有助于自己克服胡说八道的不良习惯。据闻坊间有新出版的《陈诚回忆录》,未知是否以此为蓝本,也颇想买来一读。

  当我在写完这篇小文的最后一字时,电视里正播放新闻:一则是日本地震海啸核泄漏,附则乃为新生命的诞生,画面显示的是日本妇人那无助的哭脸,一侧是她呱呱待哺的孩子;另一则乃多国空袭利比亚。故稍有分神,故多写了几句废话。

  (此文刊登在《青岛日报》2011年3月30日第十五版“三味书屋”专栏)

  《陈诚回忆录》读后感(四):夜读《陈诚回忆录——抗日战争》

  早些日子每晚在儿子休息之后,展卷捧读。依稀记得,那些个夜晚总能听见窗外淅淅沥沥的春雨声,持续一周之久,待雨过天晴,我也读完了。

  让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在蒋的手下,得重用的多为嫡系,亦称中央系、黄埔系。而陈诚并非此列,却为何能受到蒋公的如此器重,一再委以重任、加以重用。才干固然是一个方面,其忠贞不二的品格才是关键所在吧。读罢这本书,果不其然,论才干,整个抗日战争中从淞沪会战、津浦会战、武汉保卫战、长沙会战、桂南会战、豫中会战直至远征作战,几乎每一场事关国家存亡的大战役都能看到陈诚的身影,每一场战役从战略构想、战役安排到最后的经验和教训,他都详细陈述,每每引经据典,让人叹为观止,不愧为一代将才;作战而外,主政湖北期间,更是手订《施政要旨》和各种计划,从一般性的行政改革到民政、经济、教育等诸多方面,都有自己不同一般的见解,并积极付诸行动,取得了不俗的效果。论忠心,他更是对蒋公崇敬仰慕,万死报效。文中有这样的记载,在抗战最为艰巨之时,因积劳成疾,陈诚胃病发作,一生从没用过外汇的他收到了蒋寄来的一万美金的购药费用,即有“此种天高地厚之恩,真不知如何图报才好”的感慨,而蒋对他也是信任有加,每每对其教训有如自家人。长沙大火一事,陈诚上书蒋介石,对应负主要责任的张治中没受到相应的惩处而不满,且看蒋的回复“辞修长官弟鉴:……吾弟之长处,在能任劳任怨,以负责知耻,因此自以为直为能,不知不觉中常带骄矜侮慢之态,而外人且以为放肆横暴,故今年以来,无论上下,尤以同僚辈对之十分不满,此最为吾弟代虑之一也……”请辞恳切,却又丝毫不避严词,可见蒋公对其爱护有加。

  原文摘录:

  抗战的决心与决策

  春秋之教,内诸夏而外夷狄,但是中国的民族性雍容宽大,对于异族的排斥心理并不强烈。惟在抗战发生之前的二三十年,日本以盗窃中国文明、文物之蕞尔岛国,而蓄意侵吞中国不遗余力,所以国人被迫排日则是事实。九一八事变之后,张学良的不抵抗主义受到国人普遍的唾弃,此可证明一般国民对于抗日战争实已早有决心。……政府方面更是知道,国民革命势力必无见容于日本帝国主义之理,对日战争迟早总要发生。但是觉得多有一分准备,即可减少一分牺牲,因此才不惜委曲求全,尽量延缓武力解决的时限。至于抗日决心,则政府与人民自始即无二致。

  武汉作战的经验和教训

  中间指挥单位过多,就是历次会战失败的一大原因。这一痛苦的经验,我们老早就知道得很清楚。但到武汉会战时,中间指挥单位不但没有减少,反倒更加多了。师上有军、军团、集团军、兵团,以至战区长官部,真是极叠床架屋之能事,欲其不误事机,又如何可能?争名誉、争地位,是官僚主义的遗毒,然而根深蒂固,牢不可破。如不因势利导,可能引起离心离德的后果。为了团结抗战,两害相权取其轻,叠床架屋的安排,正是有所不得已。对于这个问题,我曾提出"自请降级"的建议(参阅附件一),也很难得施行。所以终抗战之世,指挥单位太多的问题,一直未获解决。

  关于敌我一般情势的分析

  就战术言:第一期抗战,我方以战为守,敌方速战速决;第二期抗战,我方以守为战,敌方以战养战。 就地略言:第一期抗战,多为平原战,利于敌而不利于我;第二期抗战,我军已转入山地,利于我而不利于敌。就国际关系:第一期抗战,国际关系混乱,利于敌而不利于我;第二期抗战,国际关系逐渐分明,迨反侵略阵线组成,我遂立于不败之地。

  关于湖北施政

  社会人心之堕落,到处皆然,湖北似乎尤有甚焉者,默察当时人人都有苟且偷安、得过且过的念头。一提到振作有为,总以“钱”“才”两难为搪塞的借口。其实不必专才,无须大量金钱也可以兴办的事情还是很多的,例如民间清洁卫生的指导、乡间道路桥梁的修筑等类,几曾见有人做过?所以不做事不能全归咎于“钱”“才”的两难,要从心里上寻病根,那就是责任感的缺乏。

  机构越添越多,从中央以至于地方,到处都有这种现象。不必要的机构,分散了事权,破坏了统一管理,虚糜经费,关系还在其次,最大的损失,是误时废事,公文旅行,即因机构过多之故。

  附:全书目录:

  第一部 抗战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侵华是日本的国策 第二节 抗战是建国必经的过程

  第三节 敌我国力的比较 第四节 抗战的决心与决策

  第二章 第一期抗战

  第一节 敌我一般情势 第二节 北战场

  第三节 淞沪会战 第四节 淞沪会战的得失

  第五节 津浦线上的大战 第六节 保卫大武汉

  第七节 武汉会战 第八节 武汉会战的经验与教训

  第三章 第二期抗战

  第一节 敌我一般情势 第二节 汪兆铭认贼作父傀儡登场

  第三节 长沙大火 第四节 长沙会战

  第五节 桂南会战 第六节 豫中会战与第一战区

  第七节 黄山会议

  第四章 拱卫陪都(第六战区司令长官任内)

  第一节 “第六战区第一”第二节 一般准备

  第三节 军需独立 第四节 反攻宜昌

  第五节 鄂西会战 第六节 鄂西会战的检讨

  第七节 王陆一委员《歌电》所引起的风波

  第五章 远征

  第一节 奉命远征 第二节 史迪威、龙志舟

  第三节 胃疾剧发

  第六章 胜利到来

  第一节 受降 第二节 复员与接收

  第七章 结语

  第一节 胜利的代价 第二节 胜利的反省

  第二部 我与湖北

  自序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奉命于危难之际 第二节 严立三先生代主省政

  第三节 回省主政

  第二章 宗旨与计划

  第一节 手定施政要旨 第二节 各种计划之拟定

  第三章 一般性的行政改革及建议

  第一节 调整机构 第二节 划分权责

  第三节 整编法令 第四节 建议中央四事

  第四章 民政

  第一节 二五减租 第二节 土地陈报

  第三节 禁烟第四节 役政 第五节 征用民夫

  第六节 粮食问题 第七节 计口授盐

  第八节 鄂东问题

  第五章 试行民生主义经济政策

  第一节 政策拟定经过 第二节 增加生产

  第三节 征购实物 第四节 物物交换

  第五节 凭证分配

  第六章 试行计划教育

  第一节 从湖北教育说到计划教育 第二节 实施公费制度

  第三节 统筹升学就业 第四节 五年计划

  第七章 总结

  第一节 得失与检讨 第二节 不虞之誉

  第三部 陈诚言行纪要

  第四部 往来函电

  附录一:任贤以救亡相地而择守

  附录二:任贤以救亡相地而择守

  相关人物姓名字号表

  《陈诚回忆录》读后感(五):国民党将帅·黄埔·陈诚

  陈诚是保定军校、黄埔军校,继而蒋介石看中到看重视为整合军队和黄埔资源的嫡系。

  黄埔和陆大也是蒋培养的两个体系,蒋喜欢玩二臣相争。

  蒋介石麾下有一个“五虎上将”之说,指北伐和中原大战中能征善战、战功显赫的五——名嫡系将领:刘峙、顾祝同、蒋鼎文、陈诚、卫立煌。

  0)看《黄埔名将-陈诚》方知今著。方知今是陈诚亲信方靖之子。笔力不错,也有见识。偏向性我现在还难以分辨,这个倒是可以搁置。

  1)好军长

  前半本讲陈诚是个北伐、军阀混战、反围剿时期的好军长。

  十八军、十一师,当时所谓“土木系”。中央军主力军,又是陈诚一系干部起源的地方。

  治军、人事、军训、政训(陈诚搞对“领袖”的个人崇拜,推崇墨索里尼)、战役、战略,均有作为。

  在收编杂牌军、军阀方面,也是有经验,有办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整合了大量部队。

  军队兼并重组。

  主政湖北期间,内政也颇有亮点。

  老蒋的“战略殉于政略”、“亲力亲为,越级指挥”,国民党政治、军事的内斗等问题也颇有体现。

  尤其是后几次围剿都是以陈诚部队为主,这些问题都暴露的比较多。

  看到西安事变之前,中G被围困陕北,老蒋亲去西安,发动张学良和杨虎城,是老蒋“攘外必先安内”战略的一个关键节点。

  2)抗战时期的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

  第三战区的划分是以江苏与浙江两省,也经历参与了淞沪会战等激烈战役。

  战斗序列方面则是:司令长官冯玉祥,淞沪会战爆发后由蒋中正兼任

  作战地区为江苏、浙江

  第8集团军:张发奎 第9集团军:张治中 第23集团军:刘建绪 前敌总指挥:陈诚 第19集团军:薛岳

  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13日起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又称作“八·一三淞沪战役”,这场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第一场重要战役,也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前后共历时3个月,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6个旅30万余人,死伤7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75个师和9个旅60余万人,伤亡达15余万人;至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淞沪会战结束,江阴保卫战开始。在淞沪会战中中国军民浴血苦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并争取了时间,从上海等地迁出大批厂矿机器及战略物资,为坚持长期抗战起了重大作用。

  3)第六战区司令长官

  淞沪会战之后是南京保卫战;然后是围绕长江、武汉的争夺。

  陈诚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辖区为鄂西、鄂中、鄂南、湘北及湘西、川东、黔东

  这是重庆的前一道防线。

  4)重组远征军的司令

  史迪威为代表的美援、美国控制,也是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一个重头部分。

  重组中国远征军时,史迪威点名陈诚“中国最有能力的少壮派将领”,其实是企图掌握这个国民党军政界有影响力的后起之秀,取代蒋介石。

  蒋介石也在考虑合适的人选:“

  在滇西集结的两个集团军总司令,是黄埔佼佼者宋希濂,霍揆章,败退先来仍在昆明的杜聿明和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关麟征,都是一个赛一个的飞扬跋扈,因此司令长官要能驾驭住这些骁将。何应钦,顾祝同、刘峙、张治中等一些资深保定亲信,都足以服众。但是此任并不是驾驭将领,对日作战,还要对付两个心腹大患:史迪威和云南王龙云。

  何应钦虽有些手腕,蒋介石不放心。顾祝同又缺乏左右逢源、随机应变的能力。当初要派卫立煌是入缅单纯军事目的,现在加上人际关系就不合适了。史迪威提出陈诚,蒋介石也觉得非陈莫属。

  ”

  《黄埔名将·陈诚》书里面有史迪威与陈诚对话,关于史迪威想用美国军官控制中国军队到团甚至连一级的意图,陈诚非常扎实的对付。

  5)因病被何应钦免职,去西安整顿西北局势,然后蒋跟何应钦为陈诚要来军备部长之职,联动总司令。

  军队现代化和裁军,是陈诚这一阶段的思路和任务。

  45年12月,任中央军事机构改组委员会主任。下决心不顾一切毁誉,大力裁减部队。

  国内有124个军,354个师,36个独立旅,15个独立营。陈诚裁剪了31个均,111个师,28个独立旅13个独立团,十个独立营。

  原有军事机构4550个,裁并1779个,军校原有92个,裁并70个,兵员由590万裁到430万。

  整编100多万伪军时,陈诚主张收编后徐图改造,蒋不同意。(书中说,部分被ZG吸收?)

  但是戴笠保举吴化文,郝鹏举,张銮基,蒋介石批准,后来吴化文起义,账算到陈诚头上。

  原本一个军三师九团,三万六千人,整编后砍掉5个团,一万二千人

  6)裁军

  46年5月,国民党军事机构改组。军事委员会、所属军司令部、军政部及陆军总司令部一盖裁撤,设国防部,白崇禧任国防部长。陈诚任参谋总账。美国一手策划。当时美国也酝酿成立国防部,拿中国试点。

  陈诚:新的国防军建设上,一反常态,不搞派系,择优录用

  撤销军队党部,不举行纪念周,军队脱离D的控制。?!

  反内战倾向。

  陈诚想法:黄河以北归ZG,后来划江而治。?

  伪军问题

  46年7月,苏军将关东军60万人装备交给LB,LB收编了伪军和保安团队,组成40个师。

  40万伪军,杜聿明对顾祝同说:辞公下令解散关东伪军是一大失误。被解散无路可走,ZG就地增兵几十万。

  7)东北行辕主任

  内战爆发后,傅作义攻占张家口,局面国民党占据优势。

  华野苏北到鲁北系列战役,扭转局势,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整个局势发生逆转。

  东北战场,陈诚认为杜聿明过分骄横,带兵打仗并不在行。蒋介石说:光亭很能干,可以独当一面。这是因为杜聿明在昆明动用武力,逼走龙云,为蒋介石解决了心腹之患。

  孙立人这样能征惯战的得力助手,杜聿明不能容下,孙立人离开东北。

  缅甸失败突围时,杜聿明不听孙立人劝告败走野人山,孙立人果断率部向印度转移成功。

  东北情况很糟,但是每逢战事紧迫之时,蒋介石都派他去。

  陈诚处理陈明仁过激(四平战役的国民党将领),引起众怨。

  9月1日陈诚飞抵沈阳,一到沈阳,机场就对记者说“当务之急,整顿内部,安抚民生,培养战力”“刷新东北政治,铲除一切贪污”

  反腐

  抗战胜利后,老百姓都盼望“中央”来恢复生产,整顿社会,安抚民生。结果来的是国民党贪官污吏、酒囊饭袋。

  陈诚对魏德迈:我认为你应该做另外两件事:说服蒋总统将关外让给共军;派空军尽快协助我们撤往管内,保存精锐,分疆而治。

  陈诚胃病很严重,蒋介石尚不肯放陈诚就医,只想减轻一点陈诚的负担,与陈诚商量:我看你是操劳过度了,想给你拍个助手分担一些事务,罗卓英,薛岳如何?

  陈诚知道东北将领因为严厉整肃颇有怨言,消极抵抗,建议卫立煌。卫立煌因为接触延安,被蒋介石排斥。

  后陈诚因病离岗,辞去参谋总长和海军总司令职务,顾祝同接任。

  同时,东北辽沈战役节节败退。何应钦,白崇禧,熊式辉再次联手,股东一些大员要求蒋介石挥泪斩马谡,反陈诚。

  此时蒋介石已感到政权不稳,安排陈诚养病为名去台湾布置退守。此时土木系精锐还在华中,七十九军还镇守四川,是蒋介石尚存的一些资本。

  淮海战役拉开序幕,以东北败将杜聿明为徐州剿匪副总司令,指挥邱清泉、李弥、黄伯韬、孙元良四个兵团和刘汝明、冯治安、李延年三个绥靖区部队,共22个军,50个师。又在华中以第十八军为主,组成第十二兵团驰援淮海,原拟十八军长胡琏任十二兵团司令,因为白崇禧和胡琏有矛盾,表示反对,蒋介石只好调黄维充任。胡琏带兵打仗都有一套,也很骄傲,不甘人下,不过对黄维这样的老上级,还是服服帖帖的。

  提起双堆集战败,虽过四十年,黄维仍气不打一处来。

  率部驰援淮海途中,发现侧翼有大量共军集结,向国防部报告,要求改变行军路线,但国防部负责指挥作战的刘斐回电,向当面之敌攻击前进。被10个军的兵力围困。关键时刻,85军军长廖运周起义,并策反另外一个师。

  刘斐早已通共,廖运周是老地下共产党。

  就是这样的情况下,黄维还是整整坚持抵抗了二十七天,是淮海战役抵抗时间最长的一支部队。

  胡琏侥幸突围,在赣东收编残部,补充新兵,重新编成十八军,该部后被送往台湾,守卫金门。

  1948年下半年,国民党兵力已经捉襟见肘,由于安康、宝鸡告急,蒋不得不动用守卫在大陆最后基地四川的第79军空运宝鸡、安康解围。后1949年2月被歼灭。至此,陈诚的基干部队在大陆已基本被歼。

  8)陈诚伯

  1949年1月 陈诚任台湾省主席

  陈诚喊出“民生第一,人民至上”

  严厉打击金融危机。隔断台币与金圆券的联系。80万两黄金运到台湾,粮食18700吨。

  台湾经济起死回生,社会秩序得以稳定。

  1949年7月,李宗仁到台湾,陈诚派出三军仪仗队欢迎,表示已整控军队。

  8月,陈诚任东南军政长官,主持江浙广东台湾四省军政。

  10月24日,金门战役,18军打胜。

  和平土改方案:减租、和平土改、化肥补贴、公地放领

  将国营水泥、工矿、造纸、农林四大公司专为民营。

  转移地主土地资金投入工业

  不少当年的地主,尔后成为台湾的工业巨头。

  大兴水利。

  对公教人员,调整待遇,供给实物。注意等级差别,但是高底薪控制在四倍以内。

  台湾人有口皆碑,呼陈诚为“陈诚伯”

  9)魂归兮黄浦之花纷纷凋落

  49年国民党的形式急剧直下。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重新重视国民党与蒋。蒋介石任总统,陈诚任副总统。国民党内,已经无人可以与陈诚匹敌。

  何应钦退守台湾后,一句话也不敢讲,李宗仁在美国呆了几年,毫无成就,回归大陆。阎锡山隐居。冯玉祥抗战后以考察之名去了美国,48年美国回归大陆途中,船上失火遇难。白崇禧、朱绍良、顾祝同退居二线。

  卫立煌东北失败后被软禁南京,蒋引退后,化妆逃亡香港,53年回归大陆,60年去世。

  胡宗南素有“天子门生第一人”之称,又号称西北王,在黄埔一期将领中独占鳌头。但在大陆惨败最后时刻,将部队仍在成都附近,独自逃亡台湾,被蒋介石痛斥。后意图大陈岛培育反攻力量,终不得志。

  杜聿明、宋希濂相继被俘,关麟征老死香港,李默庵亡命海外...国民党将领中一代黄埔精英纷纷凋零。

  退守台湾的将领中,唯有孙立人红极一时,这“一时”也是短暂的。美国人意图“倒蒋立陈”,陈诚拒绝,然后立孙,55年,蒋介石调特种部队,将孙立人隔离,“纵容部属武装叛国,窝藏匪谍密谋窜上”。

  10)陈诚伯从政成功

  陈诚在台湾从政的成功,还在于知人善任,礼贤下士,大陆时,只重用土木系将领,到台湾一改作风,“用人唯贤”;意见公开;接受批评。有识之士汇集到陈诚身边来,一些疑难问题,可以群策群力。

  军权方面比较谨慎,深知蒋介石不喜欢抓军权的人。

  59年总统第二任期结束,太子系斡旋下,修改宪法。戡乱时期总统无限连任。

  陈诚系无法与太子系斗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