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弗伦奇探长读后感精选
《伟大的弗伦奇探长》是一本由(英)F.W.克劳夫兹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个小故事,很简单却很注重细节的刻画,他就是以注重细节取胜的探长。推荐词语有些言过其实,但,谁都有崇拜的因素存在,个人的喜好是无法雷同的,看看也是一次历练。
●其实有的比较简单,也就能给3星,有的比较好,可以给4星吧....
●这个弗伦奇选集相较同期一般古典作家的短篇,质量绝对是上乘的,甚至较三大家也不遑多让
●没意思
●合格的推理小说集,屡次出现金蝉脱壳的戏法,喜欢换项链和风衣,以及换画的故事
●感觉总体很一般。《彭伯顿先生受人之托》《平交道口》《包裹》《格鲁兹的杰作》还可以。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个集子的总体质量很一般。基本上没有什么可圈可点之处,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都说克劳夫兹擅长写不在场证明诡计,但这个集子里却只有一篇有所涉及,不过跟鲇川哲也的短篇水准比起来,简直天壤之别……
●时代眼光下相对新鲜的凶犯视角,时代眼光下相对枯燥的阅读体验。推荐《高速卧铺列车上的惨案》《包裹》。
《伟大的弗伦奇探长》读后感(一):要以宽容心态看待的经典作品
克劳夫兹写作的时候,红不红?应该挺红的吧。在我猜想中,当时英国读者大多是从Strand等杂志上读到他的作品。以短篇角度来说,他的多数作品起码都有一个点子,有些还很有趣(譬如《平交道口》,虽然刚读就能猜到结尾如何,但这个构思屡次读到屡次还觉得挺好玩)。
他的弱点第一在于构思有重复之嫌疑,譬如这本短篇小说精选集里,“被人要挟,然后决定做掉他”和“打晕他,让火车从他身上碾过”这两个点子出现了多次;
第二,人物描写无力。虽然书名是《伟大的弗伦奇探长》,但这位“探长”的形象在阅读完全书依然只有这个名字;反倒是书中出现的那几个勒索者面目可憎,尤其是《平交道口》里的那位。
在书中收罗的篇目里,《高速卧铺列车上的惨案》的诡计看不太懂;《彭伯顿先生受人之托》《东风》《格鲁兹的杰作》都属于“偷盗流”;《平交道口》《登陆卡》《包裹》《风衣》都值得一读。
《伟大的弗伦奇探长》是《谜桶》的作者F.W.克劳夫兹的短篇作,重点在于破解不在场证明,虽然枯燥了些,但是某些地方仍然十分有趣,比如说几篇对于犯罪心理的描写。
《高速卧铺列车上的惨案 》:这个诡计并没有看的很明白,图示也不是很浅显,大概令我想到滑轮组之类的道具了吧。
《平交道口》:这篇令我想到看过的希区柯克的电影的剪接和镜头,没来由的喜欢。
《包裹》:很有意思的一篇,作家和警察局的对抗,解答部分待查证的部分很多,我想最后仍然会陷入一团乱麻的结果吧。我没看到抽丝剥茧的推理,果然警察都是实干派,先拆再说,可不管会不会更乱呢。
《登陆卡》;印象比较深刻的一篇,登陆卡的作用相当于护照吧,诡计还是很麻烦的那种,最后破解的时候暗自为罪犯叹息了一把。
《东风》:小偷的故事总是那么拉风,不过这次的小偷过于狼狈了些,诡计也不再新鲜,我们享受的是休闲的愉悦吧。
虽然只看了这六篇,但也足够了,经典经过洗砺,可以更光滑,但也可能以至于无吧,宽容的来看,这些作品已然脱离了时代,诡计失去了依靠,成了死诡计,设想怎么写出活的诡计是作者崭新的任务吧。
《伟大的弗伦奇探长》读后感(三):F.W.克劳夫兹《伟大的弗伦奇探长》
就像电影史上有一些黑白默片,对于史学研究来说有重要意义,但绝不适合拿来当消遣娱乐而观看,同样有些书也是如此,比如这本书的作者开启了推理小说写实主义的黄金时代,可是真读了这本书,却很难得到推理的快感。其实克劳夫兹的《桶子》还是相当好看的,但这部短篇小说集不论从诡计的设计,还是语言的流畅性,都不尽如人意。 首先书以弗伦奇探长命名,然而这位探长只出现在三篇小说里,其余六篇都跟他没啥关系。其次书中的很多装置诡计,都无法让人理解,比如《高速卧铺列车上的惨案》中提到的那个近似于密室谋杀的秘案,虽然凶手自述得头头是道,但恕我想象力欠奉,实在想不出如何在那个古早火车上作案。再比如《包裹》里那个会自动爆炸的快递包裹,虽然有图示,可还让人摸不着头脑。 不过这不代表它就一无是处,《平交道口》《包裹》等小说采用了类似反推理小说的叙述模式,即先讲如何犯案,再讲如何断案,这跟同时代的奥斯汀·弗里曼笔下的桑代克探长系列异曲同工。另外最后一篇《格鲁兹的杰作》也非常有可读性,尽管这个掩人耳目的招数此后被用了无数次:委托人找中介做一件看似无意义的事。
《伟大的弗伦奇探长》读后感(四):黄金时代的序幕
两天顺手翻完了新星09年出版的《伟大的弗伦奇探长》,其实应该译为《弗伦奇的伟大案件》作者为F.W.克劳夫兹,以写实派推理闻名,弗伦奇为他笔下著名人物,即French。
八卦:克劳夫兹曾任铁道工程师,养病时打发时间写了本《桶子》,不想揭开了黄金时代的序幕,一时间“克劳夫兹的《桶子》令人们忽略了《斯泰尔斯庄园奇案》这样简单无趣的侦探小说。”(雷蒙德·钱德勒)阿婆未来也很幽默地塑造一个结合波洛、福尔摩斯和弗伦奇的些仿人物。老钱也表示,“他(克劳夫兹)在不太想入非非的时候,是他们中间最稳健的一个。”(注意:好像不是腰封上那句)
现在看正文。其实并不是弗伦奇探长专辑:9篇中有4篇未出场,1篇被冒充,本人结尾才出现;1篇为下属完成,本人最后聊天是评论几句;1篇仅出现在破案阶段。只有两篇称得上是主角。我好像了解了什么。
要说案子,不得不说,多属于不可能犯罪范畴,推理上合情合理,的确环环相扣如同逻辑题——因此不足是,语言比较平实,好像在读平淡的案件报告,连追捕都平淡;因此,在我看来,这更像个梗概集,细节并未填充,偶有幽默,也跟木板似的。不过怎么润色呢?
再记录弗伦奇探长八卦:
约瑟夫·弗伦奇 伦敦警署 刑事调查部
曾在南怀特尼斯工作(认为自己算个)铁路专家
有一定战斗力 爱好不少:晒太阳 电影 书 游泳 散步 郊游 钓鱼
对工作有厌烦情绪
已婚
偶有幽默感
守夜时会带咖啡
当然有组织能力 逻辑分析能力
也许人物还有更多八卦,分散在其他作品中,不过从这几篇,也许只能得出这些了。人物显得平面也难免。
书中还认识一位画家:让·巴蒂斯特·格勒兹。书中提到的肖像画中的女子,应为模特,也是画家妻子卡弗涅伐尔。
最后对出版社吐槽:封面画不错,装帧不错,腰封......溢美之词;盟少大才子的导读还是不痛不痒,颇有摘自维基百科之感;两位翻译译笔真好,看到一些中文句子英文自动浮在脑中了——麻烦二位读读通不通啊!另外,那个发展脉络是开玩笑?
《伟大的弗伦奇探长》读后感(五):实证派大师
《伟大的弗伦奇探长》
【学术意义】
A:从江户川乱步的观点说开去。
读了好多黄金时期前期的短篇,总在想为什么前期集中的爆发短篇小说。开始我就单纯的认为:技法不纯熟,写不出长篇。但是看了这个作者(抱歉,外国人名记不住),处女作是个长篇《谜桶》,而且相当成功。似乎仅仅从技法层面上解释有一点说不过去。
读了江户川乱步先生的《幻影城》,受到了启发。在这且做推测。前期短篇居多,主要是因为这个市场还不够成熟。侦探小说的发表,还是主要集中于杂志,期刊上。如果不是特别有名的作者,是很少有机会出版长篇小说的。
当然,这个只是猜测。欢迎探讨。
所谓实证。其实我个人读欧美传统的本格,非常喜欢实证推理的。毕竟是逻辑的游戏。面对犯罪,一二三四的摆出证据,比猜想 假设酷炫的多。但是放在本文的作者身上,我觉得算一个缺陷。太过写实,而且作者笔法不高明,导致趣味性不高。不过逻辑倒是很严密的。这一点应该首推松本清张。
要知道,无论实证心证,推理小说一定是浮在现实之上的。愣给按回现实,不免无聊。
C,不在场证明。作者钟情于不在场证明。而且,不仅仅是侦探角度的不在场证明,还有罪犯角度的不在场证明,这个就不一般了。东野圭吾最值钱的x,不就是类似的角度吗?当然,东野是反着写的,确实够神。
【文学意义】
作者应该算个工科男?说实话,文笔不太好。甚至两篇小说的开头居然一样“他要杀死他的敌人xxx”。而且,小说集叫伟大的弗伦奇探长,这个探长的性格实在是不突出,除了破案,看不出什么。应该说读起来趣味性照《角落里的老人》差很多。
本文最有趣的一篇是作者和人抬杠写的 他负责完美犯罪,别人负责侦破,绝对值得读。尤其是侦破的逻辑,简单有效。那篇文章也是我认为全书最可读的一篇。
【金句】请移步专门贴,书摘
【个人感悟】从这部小说集可以佐证一个问题,角落里的老人的侦探不正义确实不容易。本文的一篇非系列里,作者甚至不惜用近乎恐吓的手法 告诉读者正义 诚实的重要性。
再有,写自己拿手的。这是我觉得作者可贵的一点。自己是铁路工程师,文中相当一部分案件是围绕铁路,或者是以铁路为背景展开的。这一点中国的推理作家是比较缺乏的。。
【吐槽及其他】很多手法看不懂。。。折磨人[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