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思想之渊源》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中国思想之渊源》的读后感大全

2020-09-25 20:2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思想之渊源》的读后感大全

  《中国思想渊源》是一本由(美)牟复礼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6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思想之渊源》精选点评

  ●中国文化是否具有超验性?为什么不能发展纯粹哲学寻找一条客观思辨真理之路?这样来是先秦的那段历史决定

  ●大小書==

  ●颇具扞格。我觉得这种书要从两个角度来看:从牟复礼,从译介沟通

  ●提纲挈领言简意赅译者功力深厚,读之令人汗颜。读这样一本书,如同跟作者和译者对话,感佩之余,似乎又可以被推着前行几天………………

  ●超乎想象精悍翻译得也漂亮

  ●过于简略

  ●外国学者研究

  ●概括不错

  ●简短扼要的一本书,挺受用值得一提的是翻译的很好,符合中国人阅读习惯,不像一般译著那般长句晦涩

  ●讲先秦诸子的思想深入浅出,很见功力,文笔和翻译得也极好。

  《中国思想之渊源》读后感(一):从无神论的起源看古代中国思想

  是一本适合于了解中国古代思想渊源的小札,并提出了一些真知灼见开篇着重叙述中西方关于世界观差异:西方的创世思想与古代中国关于万物有机浑然天成差别,后者是唯物的。在对儒家孔孟荀、墨家法家阐述侧重比较,如儒家分化的性善论和性恶论,道家是儒家的补充而非对立面,儒墨两家讲求实用主义而道家讲求虚无主义。如需深入了解先秦哲学,此书并不能提供更深刻见解

  《中国思想之渊源》读后感(二):一个翻译问题

  王立刚翻译的《Intellectual Foundations Of China》行文流畅,初读一遍觉得翻译很到位,一个下午便浏览全书,这得益于中文译本。只是有一个小小的翻译问题在这里想问一下,在英文版Chapter One第十五段中的“The number of these steadily diminished.By the eighth century B.C the total of all states may have been about 150,of which 25 mattered”,中文译本翻译为“这些封国的数量稳步下降,到公元前8世纪大概只剩下150个左右,其中25个存在与否还是个问题。”英文mattered有“要紧关系重大”之意,而无译文中的意思,其置于原文中应该是“这些封国的数量稳步下降,到公元前8世纪,大概只剩下150个左右,其中25个封国很重要”,不知为何在这里翻译为“存在与否还是个问题”?望能解惑……(此处由学弟提醒指出)

  《中国思想之渊源》读后感(三):难得一见好书

  因杨子推荐,才知道《中国思想之渊源》这本书。 对于西方汉学家,我向来不以为然,认为他们对与西方文明迥异却博大精深的东方文明毫无所知,只知道在神学泥淖里打滚,因之欧洲中心论、历史终结甚嚣尘上,作者却是个例外,能对西方思想和中国思想史了然于胸,并能以如此客观中正的态度给予评述,让人折服,多少中国学者都难望其项背。 本来思想及思想史是极其枯燥无味的,但儒释道活泼明快,紧贴生活;再之作者思路清晰异常,语言轻快明丽,举重若轻,读来妙趣横生,让人忍俊不住,爱不释手,显示作者文学及思想功底的深厚。 对于儒法两家的看法,不知是否受现代国人表儒里法历史观的影响(尤其是冯友兰),也认为在我们的历史中,法家若隐若现,更多地主导历史。但作者依然指出,象秦始皇这样的人物,在西方是作为凯撒和拿破仑一样的英雄,而在中国,却是国人眼中的恶魔,这种评价与我们的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密切相关,只有到了二十世纪,一种与传统文化完全对立的外来全新文化体系建立起来,才有国人敢为之翻案。 最后,作者总结说,纵观中国文明史,是汉朝奠定了帝国的基础。

  《中国思想之渊源》读后感(四):孔子是儒,也是士;既文也武

  牟复礼论孔子:孔子是商周文化共同的传人

  ……孔子虽然自称是殷人后裔、专精典籍授学,但他又有很多旧周士人的质直性格。他在精神上同时承嗣了儒和士,他本身就是儒士合流的明证。他毕生所为的结果就是完成了这个融合的过程。他给“圣人”理想赋予了一个新的普遍化的诠释,它保留了先前儒、士两种理想之间的内部张力,但又将其整合在一个一致的意识形态基础里。

  ……商人的后裔孔子还记着商周之争,在周克商六百多年后他重申周公的功绩:重新奠立商周共同的利益和融合的基础。孔子盛赞的这位典范是……光照万代的哲人、治世的贤臣,他保证了周能承袭天命,并且是商周文化融合的象征。或许将历史与文化的象征重新塑造的如此意义非凡,正是孔子最富创造力的成就。

  孔子或许误解了历史,但他却创造了后来中国历史中最重要的东西。他虽然是商人的后裔,其政治上的座右铭却是:吾从周。在周朝的力量衰朽已久、社会动荡和文化变迁威胁着周的国祚之时,孔子成了周朝政治秩序最伟大的捍卫者。

  《中国思想之渊源》读后感(五):秦始皇不比凯撒更残暴

  牟复礼论秦始皇:文化标准决定英雄与恶魔

  秦王嬴政已然成了中国历史上的恶魔。

  我们很容易看出来,这个文明中的史家如此奇异地对待这个人,他在其他民族的历史中无疑是一个伟大的英雄。……

  我们对秦始皇所知甚少,中国的史家对他在统一六国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记载寥寥。他似乎不是一个恶魔,也不是法家所描述的“无为则无不为”的完美君主。他似乎是一个性情躁狂、勤政劳任、痴迷权力的怪人,他不停地巡行宇内、兴造长城、宫阙、驰道;同时他又轻信方术,痴迷长生。他的统治生涯充斥着欺诈、暴力、严刑峻法,留下了人们无法平息的仇恨,也激起掩盖了历史公平的怨恨。直到20世纪,一些激进的历史学家才为其所有的恶行翻案,他们认为是秦始皇缔造了伟大的事业、为中国的历史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但同时,他们提出的批评依然比赞颂多,可是秦始皇真的比恺撒或者拿破仑更像“魔鬼”吗?

  答案似乎明白无疑,但要记住:秦始皇是被他所在的国家的人依照他们自己的文化价值来评判的,这和其他文明判断英雄伟绩的标准十分不同。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在风尘未消、仆从粼粼的巡视路上,空留下万千华丽的宫殿锦榻,时年刚逾50,其死因是猝不及防的消化疾病,实际更有可能是劳累过度——这对一个据称“无为则无不为”的君主来说真是诡异的讽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