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艺术史:绘画观赏读后感摘抄
《剑桥艺术史:绘画观赏》是一本由[英] 苏珊·伍德福德(Susan Woodford)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1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好读
●大规模逛博物院之前的一个临时抱佛脚,买了好久终于开始看了的一套书。
●简明扼要,温故知新,体例编排也不走寻常路线,读来还是有收获的
●非常简单易读的科普书,需要读者具备比较简单的艺术背景知识、宗教知识以及欧洲历史故事,总体来说讲解比较浅显,想要深入研究艺术观赏的读者需要再阅读更专业的书籍。
●很好的绘画入门读物,一些基本的观看之道。
●对于只上过一门西方绘画史公选课此外基础薄弱的我来说,这本书真是棒呆啦。
●“还好”,是看完能即刻忘掉的书,是一个早就想买、买来却有些失望的系列,diybake推荐给我后,期望值过高,原以为会多些学术性内容,奈何只是小品,一切都是“浅尝辄止”。细节一:书脊上的画小是惊喜。 细节二:展览设计刘老师十分鄙视我读艺术史,一部分是由于不听他的课看书,另一部分是由于他认为“艺术史就是一群无聊的人写的无聊的书”。(他觉得编写艺术史是私自揣测艺术家心态,又想把自己这种妄为的行为合理化——即公诸于众编写成史。我觉得他说的太对了,但是整个社会体系都是这样的,金字塔顶端的人有权篡改、决定一切,何况区区艺术史乎?这也是如同学艺术史人人都膜拜贡布里希一样,人类秉性,对强者的认可与崇拜。2010夏补)
●图文隔好几页,翻来翻去快瞎了+_+
《剑桥艺术史:绘画观赏》读后感(一):就这么回事吧
以前总吃不准绘画理论对学习看画到底起什么作用(甚至一度认为艺术理论者毕生追求的不过是“为了某个说法而努力自圆其说”)。不过看到书本中这句“对构图进行分析,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让我们看到艺术家为了达到他所追求的效果,而运用了那些方法。”后,倒有点明白,所谓的懂,是更贴近创作者的意图,而非字面意义上的“懂”。
《剑桥艺术史:绘画观赏》读后感(二):这套译林版《剑桥艺术史》与1994年中青版彩图一样多吗?
但:
译林版:8本,价格180元,每本90余页、100多页不等,总页数1216页;
中青版:3本,价格90.8元,共1400余页
是译林版彩图多些?但美术史著作,中青版的彩图应该也不会少啊!
《剑桥艺术史:绘画观赏》读后感(三):入门艺术欣赏的一本好书
作为通识读物,本书的语言十分浅显,内容也显得并不复杂,并没有太多的专业技巧和背景介绍,书中逻辑明确,分为了几个层次来介绍欣赏绘画的技巧。重点介绍了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绘画的鉴赏,而恰恰这两个时期是人类文明中人本主义最繁荣的时期,文艺复兴和巴洛克代表了古典时期最完美的人体,最完美的构图。多洛克时期更是巴洛克的顶峰。这个时期的画作,并不仅仅是是画,而更有很多的宗教和人文背景,仿佛在读诗歌。总而言之,是入门的一本好书。
《剑桥艺术史:绘画观赏》读后感(四):摘要
观赏绘画的方法
1.为什么要画这幅画
2.传达了什么样的文化背景
3.是否写实
4.构图设计
风格分析法(海因里希-沃尔弗林)
1.线型布局与非线型布局。就是所有的人物线条是否都很清楚明晰
2.平行布局和退缩布局。就是人物是被安放在一个个的平面上还是由景深向后退缩
3.封闭结构和开放结构。就是一幅画的边界是否是场景的结束。
4.多重性和统一性。画面是由不同的色块明显分开还是颜色是统一混杂在一起的。(这个和线型布局差不多)
《剑桥艺术史:绘画观赏》读后感(五):每周读书 #113 学会欣赏画作——《剑桥艺术史:绘画观赏》
大雨过后,玻璃窗台,一个个劬劳的身影低着头走过,行色匆匆,不像在生活。我想起 L. S. Lowry(劳里)以城市工业为背景的画作——Coming From the Mill。灰冷的背景,佝偻蹒跚的人群,没有一棵树木的街道,下班的人们步调一致的脚迹,凄美而虚无。
L. S. Lowry - Coming From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