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跑步穿过中关村》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跑步穿过中关村》读后感摘抄

2022-04-11 03:32: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跑步穿过中关村》读后感摘抄

  《跑步穿过中关村》是一本由徐则臣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232页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008年9月,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跑步穿过中关村》精选点评:

  ●挺绝望的,不是所有所谓的奋斗都有个结果,或许人生本来就是这样,只是靠着飘渺的希望蝇营狗苟地活着。

  ●读完之后得很长一段时间里,心里很哀伤。

  ●他特别棒

  ●3部中篇小说,文笔一般。想看这本书就是因为这个题目,对于我来说所有与北京相关的记忆都是从中关村开始的。

  ●在北京,我们都需要温暖地相依为命。

  ●北漂

  ●写得跟屎一样。

  ●欠了点张力

  ●很好奇那个喜欢看暴力片、恐怖片,后来看了《偷火车的人》的姑娘怎么样了。

  《跑步穿过中关村》读后感(一):类似英国黑帮电影的节奏

  徐则臣最厉害的地方,就是把小说写得跌宕起伏,节奏之迅捷,酷似一部英国黑帮电影。同时阅读快感来得很强烈。

  这里面的小说,天然适合改编成电影的内容和情节。独一无二的张力和结尾的高潮,是徐则臣写作技巧的最强个性。

  可惜题材在中国是不可能被改编电影的。也许这又是一部墙外香的小说。

  因为本书的德文版和法文版已经卖出了。

  《跑步穿过中关村》读后感(二):读后感

  两天看了第一个中篇。感觉一般吧。

  毕竟我也没有过过底层的漂的生活。我感觉书里写的还是偏文艺的。我自己感觉和真实的北漂的生活还是有距离。

  然后文字比较简单。情节也比较简单。不是很抓人。可以说是寡淡吧。

  比较有一点意思的是男性视角。看男人写女性,写贫穷的生活。不过里面的女性也很没意思。男主角算是略微有点趣的。

  相比记忆中,看王朔小说的时候还是津津有味的。不过那是我还比较年轻的时候。也是男性视角的现代男女故事。也是文字比较简单口语化的。我不确定我现在看是不是还是会喜欢。也许我应该重看一下。

  写不出什么,就这样吧。

  《跑步穿过中关村》读后感(三):小人物

  记忆里一直有这样一个画面:初冬的傍晚,天刚刚完全黑下来,学一对面昏黄的路灯光下,一个面容消瘦、四十岁模样的大叔在渐渐吹起的晚风中守着一辆捆着书箱的电动自行车,等待吃过晚饭的学生们溜达着来取书。我一直想知道,在那样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感觉到些什么,或者压根没有想法、没有感受?然而我找不到合适的方式去了解。

  这本书部分地满足了我这个需要,尽管书中的小人物更底层、更“野蛮生长”。就像这个暑假的东北之行中我看到的那样,生活不只有我经历的这一种。内容迥异的、或平淡安宁或惊心动魄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生活远比编故事的人们想象力丰富。

  而我是如此的渺小和无力,只能尽力在属于我的这一份里过得精彩吧。

  《跑步穿过中关村》读后感(四):值得推荐

  身为一个北京人,多少都有种居高临下的自豪感。看完这本书,才知道自己的身份证和户口本这么牛逼。

  但是身为一个北京人,我的骨子里已经没有了作者笔下那帮人的激情与野性。假如我在中关村看到卖光盘的,办假证的。多半都是远远避开他们,从没想到过他们背后的生活,他们的故乡。

  每个人都是有故事的,每个人卖a片的人也有,每个开书店的人也有。他们卑微却津津有味的活着。当我坐在温度的咖啡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对这本书的亵渎。

  马上自己要去加拿大独立生活了,我在那里也是外乡人,我的北京户口本对于绿卡来说是一文不值。但是我会鼓励自己活出那股野性来。在异国他乡,活出自己的乐章。

  《跑步穿过中关村》读后感(五):请原谅我们坚强的活着

  看完故事,我第一个反应就是作者肯定有办假证的经历!呵呵。

  如果生活决定让我们渺小,我们无法伟大。

  以“我”,边红旗和敦煌为代表的北漂,在北京没有明媒正娶身份,就像情人一样躲躲藏藏,他们的存在也因此变得模糊。这个城市当然接纳了他们,却是以一种隐晦的方式。他们对这个城市的幻想,被现实的大锤子砸个粉碎。

  活下去成了他们唯一的也是全部的生活理由和目的。然而,艰苦的生活可以不让他们伟大,却无法剥夺他们的善良和快乐。在漂着的生活中,他们比以往更需要依靠。他们在自己的群落里寻找安慰,寻找温暖,而这种患难中的真情,让他们彼此相依相偎,不离不弃。

  人性中的温情远比那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国梦更闪亮。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