蹉跎岁月读后感摘抄
《蹉跎岁月》是一本由叶辛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7.80元,页数:4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蹉跎岁月》精选点评:
●情节、写法、价值观无不深具时代感,这让它一度流行而今不再流行,但它能流传下来,也正是因为它记录了时代。我没经历过书中那个时代的贵州山乡,但书中描写的农村生活很能打动我,我想经历过那些的人应该会庆幸甚至感谢他生动地记下了这一切。偏远穷苦的山乡农村往往也是无声的,少有人会去记录,可叶辛为这方水土留住了一点记忆,而且是基于扎根于此的生活,不是走马观花的采风。尽管这也只是历史的偶然和意外。
●安徽文艺出版社
●最喜欢这样安安静静坐着读完一本本书,第一次接触知青时代的小说,质朴的文字,真挚的感情,最喜欢玉蓉的角色,可惜红颜薄命。那样纯洁的爱情,我也曾有过,却丢了。
●年轻人啊,你为什么因自己的出身而如此抑郁
●感人的说
●波澜壮阔的上山下乡运动风起云涌,如海的红旗,欢送的人流,充满期待的笑脸,改造世界,建设祖国的崇高职责,一代革命青年,能无动于衷吗?能站在时代的潮流之外吗?不能,绝对不能!我们一定要投身于这场伟大的革命,沾一身油污,滚一身泥巴,用劳动的汗水改造世界观,做新时代的开拓者。把我们年轻的生命这一滴水珠,汇入时代的洪流。
●一口气读完的为数不多的书。
●我当年是什么契机看到这本书啊?完全不记得了。
●一代人的记忆 还是蛮羡慕的 感觉精神至上的感觉再好不过
●这本书我读过不下十遍....不过不是这个版本 我很喜欢
《蹉跎岁月》读后感(一):男主角很有魅力啊!
其实我对这一类题材的影视剧书籍都不是很感冒,但是无意中读到的这本书,却如是珍宝,作者的文笔非常好,心理和环境描写都很细腻动人。虽然我们这一代没有经历过那一段黑白颠倒的时期,但从书里却能感受到当时的惶恐不安。然而,更多的是被逆境中的爱情故事所感动。如果现在能翻拍成影视剧的话,真的对男主角这个角色很期待,我觉得柯碧舟真的很有魅力!
《蹉跎岁月》读后感(二):難道你就這樣投降於青春?!
無法想象那是怎樣的年代,放在如今社交發達,科技發達的中國,這真的是難以想象的。就連上了年紀的村中大伯邵大山都想不明白,為什麼連農村都重抓政治?!而不是一心一意搞生產?!好在這樣動亂和荒謬的年代都過去了。如今是不會再有論出身成分的荒謬問題了…取而代之的是拼爹的問題。
每個年代都面臨不同的社會問題,不過柯碧舟勸導杜見春的那席話無論在何時都是適用的——難道你就這樣投降於青春?!
《蹉跎岁月》读后感(三):时代真的会对爱情有深刻的影响吗
每个人一生会遇见很多人 .爱的人,恨的人,还有很多不明不白不清不楚就消失在生活轨迹中的人.这些人或多或少都会与你有着联系,与你有各种各样的纠葛.
人都希望别人对自己好,可每当需要为一个人付出的时候,越来越多的,是考虑能否得到回报,回报与给予是不是成正比.
但倒退回柯碧舟那个时代,爱真的是想要对方幸福.
柯是很喜欢杜见春的,可后来历史反革命的问题被苏道城有意无意地透露给杜,杜也开始疏远柯碧舟,因为出身不好,会影响杜见春,柯宁愿扼杀在此之前从未感受到过的爱情的萌芽,去逃避杜见春,这种逃避是懦弱吗,是胆怯吗,是不作为吗?是的.可是在当时的大背景下,倘若柯碧舟真的为了爱,抛下成分背景,就真的能给杜见春幸福吗?
邵玉蓉也是个不幸的人,为了爱和父亲闹僵,为了爱日日夜夜茶饭不思,只有见到柯碧舟眼中才会有闪烁的光芒,可她直至生命尽头也没有和柯修成正果.悲惨吗?在当时的背景下,又有多少柯碧舟和邵玉蓉无法挣脱束缚,无法摆脱枷锁!
如果我处于柯碧舟的境遇,可能在进入湖边寨的第一天,就会跳崖自杀.我受不了非人一般的压迫,哪怕有能力反抗,最后的结果,也一样是悲惨的.
我所欠缺的,正是那种不屈于压迫,敢于反抗的精神,我很幸运,成长在自由的环境中,言论自由,恋爱自由,一切自由.我想什么时候吃饭就什么时候吃饭,也不用怕下顿断了粮食.我还可以读我喜欢的书,爱我想爱的人,可是这真的就是生活的意义了吗……
柯碧舟一直都有奋斗的目标,
可我呢?
《蹉跎岁月》读后感(四):读叶辛作品有感
我读书比较随性,
通常是游走在书丛中,
见到熟悉的作者或作品名字,
翻来看几眼,便决定取舍。
春节前看到叶辛的书,
方知《孽债》是他的大作。
当时借了《华都》《我们这一代年轻人》,
觉得前者较有时空感,
因为作者把上海做为基地,
不时穿插知青时代的回忆。
华都楼离奇的死亡让人惊疑,
集体户12个姑娘的命运也牵挂着我的心。
一本《华都》,
不留痕迹地把截然不同的两个地区、两个时代连接起来,
可见作者的功力与功底。
与之相比,
《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时空非常受限,
人物范围也相对狭窄。
集体户的知青,周转的社员,
正反面的几个角色,
看得人渐生压抑感。
上周借到了《蹉跎岁月》、《孽债》,
昨天便看完了前者。
越往下看,那种压抑感越强烈。
《蹉跎岁月》简直就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翻版,
不同的只是《蹉》中多了一个单纯坚强却命苦早逝的玉蓉。
在《蹉》中我常看到《我》的痕迹,
比如出身不好却有思想,最后作出不凡成就的男主角,
根正苗红,爱上男主角却遭家人反对的女主角,
集体户中溜须拍马、唯利是图的其他知青,
大队里欺软怕硬、暴戾无耻的不良社员。。。。。。
看过他作品的朋友说,
叶辛的写作范围太窄;
这使我想起有人评价王安忆,
说她总是靠着对老上海的记忆缝缝补补。
我觉得最起码除了《长恨歌》,
她还有诸如《我爱比尔》的现代作品吧。
今晚开始看《孽债》,
很早以前看过电视的片段。
对叶老师我不敢有任何的批评与不敬,
因为毕竟我只是泛读,对他和他的作品只了解了皮毛。
他的书,我还会继续看下去,
也许会有一天豁然开朗,
犹如醍醐灌顶般的透彻吧。
《蹉跎岁月》读后感(五):图书馆中的宝藏——《蹉跎岁月》
我是不太喜欢看书的,一看书就犯困。这本《蹉跎岁月》是我在大一的时候发现的,在图书馆的最角落的底层,书已经被翻阅得松松垮垮的了。我毫不犹豫地把它带走了,事实证明它也确实没有让我失望。
我一口气看了两遍,之所以这么着迷,是因为我发现男主柯碧舟与我有很多相似之处。
高中那个青涩又让人着迷的地方,很多同学都违禁谈了恋爱。我也想,可惜我选择的是暗恋。高一的时候,我和L是同班同学,我的座位就在她后面。我不爱说话,她很活泼很爱笑,笑起来跟抹了蜜一样,可是这样的笑对每个人都一样。高一下学期文理分科,我们班由于文科偏好,学校把我们班定为文科班。她选的理科,我也一样。可是没有被分到同一个班上,幸运的是在同一层楼,一个头,一个尾。那时我还没有喜欢上她。
高一的暑假,事情的发展就像天气一样火热。有一天她发QQ问我暑假作业做的怎么样了,我跟她讲做的差不多了,她直接切入主题让我帮她写几篇英语作文,我答应了。一连几天我们都在给对方发消息,具体聊的什么现在已经记不清了。开学那天我把她交给我的任务交给她,她给我买了一杯珍珠奶茶作为报答,外加一个甜甜的笑。那杯奶茶真甜!我就是从那时开始喜欢上她的。
在之后的一年里,我们经常在一起玩儿,她也跟我讲了很多关于她的事情,从学校到家庭,从现实到理想,我们几乎无所不谈。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她跟其他男同学玩的很开心,聊的很起劲,我开始慌了。我再想自己在她面前算什么,犹豫再三,我向她表达了自己的心意。其实结果我早已料到,感谢她没有直接拒绝我,那年高二。
我花了接近一年时间从她的身影里走出来,L算是我的“杜见春”。
F,我的“玉蓉”。我与F同班同学两年半,她的座位在我后面,为人活泼很爱笑,话多很八卦,经常开我跟L的玩笑。一开始我挺喜欢这种无聊的玩笑的,自从我与L“闹僵”后,我为此还警告过她。她似乎觉察到了什么,后面再也没有提起过L。反之,她还经常找我聊天,聊的都是些不着边际的话题。那时学习紧张加上还没有走出之前的阴影,我并没有认真的想过我跟F的关系。直到我的室友兼哥们告诉我,他感觉F对我的态度不一般,甚至有可能喜欢我。我慢慢回想思考,认同了觉得他的猜想。但是我没有打破这种宁静,我清楚当前学习大于一切,况且我需要证明这个猜想。
2013年,高三毕业,在朋友的“怂恿”下我跟同班同学F表白了。她给我的回复是她要认真考虑一下,这一考虑就是三天,我开始怀疑我的判断了,本来已经没有抱任何希望了。那天她突然给我打电话,问我是不是认真的,我说认真的。一阵沉默过后,她说过两天见面。那天晚上我直到天亮才睡着。那天,2013年8月15日。
直到今天,我与F在一起2084天了。我们双方家长已经见过面了,都很满意。决定明年结婚了。我不开心的时候她经常鼓励我,我心里想的什么她都知道。她不开心的时候我经常哄她迁就她,她心里想什么我也都清楚。
我相信我跟F能一直幸福下去,因为她是我的“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