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占有还是存在》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占有还是存在》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11-30 00:2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占有还是存在》经典读后感有感

  《占有还是存在》是一本由艾里希·弗洛姆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页数:23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占有还是存在》读后感(一):为爱发电

  这本几十年前的书,对于当代我们有何启示呢,首先弗洛姆对于资本主义社会预言的很准,以占有模式为发展框架的社会,是一种增强回路,物质会向少部分人那里汇聚,这样更有利于对物质的生产,大自然会被破坏的越来越严重,因为生产的越多,对环境的损耗越大。人的个性呢,也是为了生产而异化,人会越来越像机器,只有机器才最有利于生产,那么个性变的冷酷无情、唯利是图、自我贩卖、996、内卷、营销型性格都是不可避免的。生产这个大齿轮带动了人类的一切活动、性格、文化、结构。为什么生产这么厉害,因为人的本性是有贪欲存在的,贪婪与生产勾结,能不强大? 有没有解决办法呢,作者相信宗教的力量,相信人们有自救的能力,相信宗教的力量就来自于人的本心。只不过人们还没意识到宗教的力量,且信仰也被异化为偶像崇拜、救世主、金钱权力等可被占有的东西。只不过人们还没认识到目前正在受苦,且苦从何来。人们还没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式。新人类、新社会、新文化,如何才能实现,我们现在需要怎么做。现在有很多人正在行动,体验着存在的快了,只不过社会没有给予太多的反馈和认可,很多人在路上、很多人在山上、很多人在禅房,只不过没有形成巨大的合力。很多人相信心中爱的力量,并产生了存在的快乐、对他人的善意、对他人的分享,不知道什么时候爱会发电,但是这类人群如同潜藏在人类中的救世主,在关键时刻,会联合起来,拯救人类吧。总之,我相信爱的力量。

  《占有还是存在》读后感(二):摘抄与思考

  这本书写于1964年,那时工业时代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崇尚无尽的生产、绝对的自由和无限的幸福,很快人们发现,独立主宰自己的生活不过是美梦一场,因为他们逐渐认识到自己已经变成了官僚机器里的齿轮,思想、情感、趣味都由政府、工业及其控制的大众传媒操纵。 而今21世纪,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手机让思维更加短暂,坠入眼前十几秒几十秒的大众传媒轻中,大脑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随着内容的碎片化也都被打碎了。阅读长篇的文字可以为我们提供逻辑的锻炼,但手机屏幕是拒绝长篇的,逻辑链条被拆除,剩下情绪和片段,阅后即忘。这时候,有人开始不停地记笔记,拥有越来越多的知识,有人聆听、接受、回应,更加深刻地体会,这是占有型生存模式和存在型生存模式对知识的不同处理方法。马克思说“你存在得越少,表达自己的生命越少,那么你占有得就越多,生命的异化程度也就越高。”两种模式的此消彼长决定了每个人的性格以及社会性格的不同类型,占有型的人异化程度更高,他们往往体验到的是活动的结果,而非异化程度高的人,体验到我才是我活动的主体。 消费是占有的一种手段,人们通过消费来占有一个物品,那么如何占有一个人,或者说要怎样摧毁一个人的意志而又不使他察觉?通过灌输教条、奖惩机制和意识形态配套这一复杂过程,以至于大多数人都以为他们是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而没有意识到他们的意志是被规约、被操纵的。在斯宾诺莎看来“我们的心灵有时在行动,有时在忍受。如果它有足够的思想,它就必然是在行动;如果它的思想不够,那它必然是在忍受。”如何不被异化即不被占有?放空自己对占有的执着。 安息日是《圣经》和后来犹太文化中最重要的概念,每周要有一天只以存在型生存模式活着。它的意义不在于休息本身,不是说不付出任何体力和脑力,这一天人们什么也不能建造,什么也不能毁灭,在安息日,人们好像除了存在别无他求,也就是说,人们只表达自己最本质的生命力:祈祷、学习、吃饭、喝水、唱歌。只有当我们减少占有型生存模式,当我们不再抓住我们所占有的一切不放,不再心安理得地坐享其成,不再执着于我们的自我和占有物,不需要通过这些东西来寻求安全感和身份认同的时候,存在型生存模式才会浮现。 以存在型生存模式存在的人们,积极地聆听接受回应新的知识,不会对未知的领域感到恐惧;记忆是以鲜活的方式存在,而不是枯燥的重复与逻辑链条;交谈中自信大方,积极回应新鲜的问题;摆脱只想知道情节的枯燥阅读,产生共鸣与积极回应,有一种自内而外的权威感。 诚然,出埃及记中,希伯来人无法接受什么都不占有的生活,消费也是工业社会中占有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它使人们占有某样东西消除焦虑,但消费行为要求人们不断消费更多,因为之前的消费很快就不再让人感到愉悦。消费的必要性不可否认,摆脱这种焦虑应该追求有助于幸福的合理消费,而不是最大限度的消费。人类若想最终获得自由,不再通过病态的消费来维持工业的发展,第一个关键步骤就是使生产为“理性消费”服务。 话虽如此,我们普通人不可能每天在生活中思考占有与存在的意义,就拿消费来说,近年来,营销费用、广告费用、代言费用水涨船高,所有的商家都在鼓励人们过度的消费,层出不穷的广告词间接让人们的占有欲日益增长。任何东西都能成为欲望的客体,如日常用品、财产、知识和思想。这些东西本身并不坏,但如果我们执着于这些东西,使之成为限制我们自由的枷锁,阻碍了我们的自我实现,那么这些东西就变成坏的了。如何实现存在型的生活方式?我认为第一步就是极简地生活,减少物欲以及消费欲。当生活中不必要的物品减少了,才会专心地专注于自己的生活上。等我们减少了对占有物品的焦虑后,专注于生活,专注于自己,会更加提高我们的愉悦度。根据马斯洛需求五个层次来说,占有欲与消费欲属于第二个层级安全需求,只有当我们满足对安全需求的需要后,才会实现更高层次的需求,自我实现。

  《占有还是存在》读后感(三):以为是占有,实则被奴役

  最近身心状态皆欠佳,我没想到治愈我的居然是这本断断续续看了29天的艾里希·弗洛姆的《占有还是存在》。

  一本200多页的书,之所以断断续续看了29天,除了因状态不佳思虑过多难以集中精力,还因看时发现很多地方都能反观自身,边看边思考,边看边治愈。

  最近遇到一些人,一些事,都与依赖性和占有欲有关,这种疲累与压抑让自己钻进了死胡同。正如书中所言:“以占有为中心的人希望占有他们喜爱或钦慕的人。这一点可以从父母与子女、教师与学生以及朋友之间的关系中观察到。双方都无法仅仅从欣赏对方中获得满足,都想独占对方。因此,他们妒忌那些也想“占有”那个人的人。双方都抓住对方不放,就像失事船只的水手为了求生抓住一块木板不放一样。以占有为主导的人际关系充满冲突和嫉妒,因而是沉重和压抑的。”

  占有欲过强的人就是这样,不管是在精神上还是心理上都会过于依赖对方,以至于失去了自我,希望无时无刻不在一起,满心满眼都是对方,自己的情绪完全受对方影响,对方稍微的忽略就会让自己陷入胡思乱想的深渊,对方稍微对其他人好一些,就会有强烈的危机感,从而没完没了的去求证,去试探……这种“害怕失去自己所占有的东西而产生的焦虑和不安”累人又累己。这或许是儿时原生家庭缺爱所致,抑或是缺乏安全感的一种体现,就好像需要用占有来证明自己或者证明某一段关系、身份的存在一样。

  看完特别想把这本书推荐给友人,一起探讨如何才能不再抓住我们所占有的一切不放,不再执着于我们的自我和占有物,不再需要通过这些东西来寻求安全感和身份认同。希望我们都能真正地认识到“除了自己以外,没有任何人和物会赋予生命以意义,要彻底独立且不执于物,这是全身心地积极关爱他人、与他人进行分享的前提条件。”

  看这本书时,做了很多很多摘抄,还好是边抄边思考,不然按照书里所讲,我对这本书的阅读也不过是一种占有而已。可能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活在占有型模式里,名牌的服饰或座驾已成为身份的象征,总是追求最新款,比如某品牌的手机,估计大家都是出了新的马上换掉旧的。就好像我自己,总是不停地买书,看不看另说,美其名曰,只要那些书在我视线范围内,我就觉得踏实、心安……似乎拥有得越多我们才有安全感。

  不管是我还是友人,我们都不可能马上完成从占有到存在的转变,但我们都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只要意识到了,就有希望治愈。

  当然,这本书完全不止我写的这么浅薄,但它闯进了我这糟糕的一个月,有一部分刚好和我最近的状态契合,治愈了我,让我有了很多反思,或许还会让我在思考中慢慢地改变,足矣。

  这是一本可以无限重温的书,每看一遍或许都能理解得多一点儿,深一点儿。当然,需要存在式重温,而不是占有式的。

  《占有还是存在》读后感(四):何处惹尘埃

  “人类肉身的存活取决于人心的彻底改变。” ——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似乎疲于追逐除基本生存需求以外的更高层次的追求,即精神和物质追求。 然而,环顾当下极端天气的频发和部分动物的濒临灭绝,我们有没有思考过是什么影响着自身的思想、追求和发展?另外,我们有否意识到人类对大自然的态度并不是敬畏,也不是友善,而是利己的征服。这种征服大自然的想法是带有敌意的。有多少次我们都能在新闻中读到关于环境破坏和动物猎杀的惨痛。 此外,人们为了自身和背后的家庭付出自己的辛勤劳动为求谋得更高的职位和薪资,放弃不少与家人的天伦之乐,与朋友相聚的时间。当现代人越来越执着于名利、金钱与地位的时候,他们越不像真实的人,更像是不停为生产运作的机器。 试问一下,究竟什么对人类有益,对经济有益? 弗洛姆在本书《占有还是存在》为读者分析和探讨现今社会的状态以及占有型和存在型模式下的社会的区别。他呼吁到,人类肉身的存活取决于人心的彻底改变。但是,要想改变人心,就必须相应地进行彻底的社会经济变革,为人心提供变革的机会,为人们实现目标提供勇气和愿景。 ⭐总览 “以占有为导向是西方工业社会的特点,对金钱、名望和权力的贪恋是生活的绝对主题。” 借用书中丁尼生的诗和松尾芭蕉的俳句来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占有的定义是什么。同样都是看到美艳夺目的花,丁尼生选择把花摘下留作己有,而松尾芭蕉只想远观却没有摘下花朵的想法。 这段比较让我不禁想到了《项链案》当中公公对三公主异样的爱。他以稀有兰花作比。兰花虽好可供众人观赏,可是一旦不在他的控制范围下,他把兰花从枝条上掐掉,狠狠地碾踩。他得不到的也不想要别人得到。这体现他的控制欲和占有欲。他的占有是想把三公主留在自己身边,阻挠她追求自己的幸福。这是爱吗,是妄为。

  项链案

  8.3

  [荷]高罗佩 / 2021 / 上海译文出版社

  ⭐占有还是存在 读完整本书之后,我认定占有型模式下生存和发展的人们,有着一种努力往身上贴膘的状态。这里的占有不像存在型模式的交流和分享,而是据为己有,以自己拥有和保留为最终目的。 在占有型模式下学习的人们,对新知识的出现和发展感到不安和恐惧。他们生怕自己错过任何一丁点的知识点。 记笔记成为他们的日常,也成为了他们的负累。知识总会应运时代的发展一直发展。可惜占有型模式下学习的人们,抱紧僵死固化的知识点难以有可观的进步。他们做到一味地接收而非思考。 机械的不假思索的记录笔记使得人的记忆逐渐退化。笔记不会积极唤起脑海中的画面,鲜活调动数据展现当时的知识点。阅读亦是。他们学会阅读书籍,能复述作者的主要思想。但究竟作者的主要思想背后蕴含了什么哲理,有什么疏漏补缺的部分,他们不会区分也不主动辩证思考。 他们不善灵活交谈,把过往积累下来的成绩和背景当作优势,设定好自己熟悉的话题领域,使得对方只能在限定范围内局促交流。是他们的过去的成功造就劝退他人侃侃而谈的可能。 像是著名的童话《国王的新衣》,别人对国王的新衣有着密而不谈的赞美,却没有哪个能像那个诚实的孩子一样说出国王的“空气新衣”。他们谁敢诚实,闭口不言或者奉承才可能免遭祸害。 (反观存在型模式下的人们,没有预先准备,回答自发又丰富。他们不受自身身份的束缚,也不容易患得患失。) 在占有型模式之下,信仰表示拥有一种答案,一种免去个人独立思考和决定的简易途径。活在信仰中的人们坚称信仰带给他们确定感。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天生有罪》里面特里弗的妈妈。他妈妈信仰天主,认为他就是自己的保险。也是这个信仰,让她认为自己幸免于难全因为自己足够虔诚。)

  天生有罪

  9.1

  [南非] 特雷弗·诺亚 / 2018 / 未读·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而存在型模式下生活的人,是持续保持思考和奔跑的状态。他们不故步自封,乐于交流和分享。给我感觉,存在型模式下的人们,就是《项链案》里面提到的葫芦一样“空”。把内在清空,就能纳新。信仰对他们来说,更像是《虚无时代》一书提到的中心思想——尼采宣告“上帝已死”之后,人们该何去何从与怎样生活。信仰在存在型模式之下,俨然成为了人们的内在倾向和一种态度。

  虚无时代

  8.5

  [英]彼得·沃森(Peter Watson) / 2021 / 上海译文出版社

  ⭐寄望模式变化 天平倾斜 “在占有型模式下,信仰为寻求确定性的人们提供了一副拐杖,他们想要关于生活的答案但又不愿自己去追寻。” 弗洛姆在本书中以大量的篇幅讲述信仰和信念是如何左右人的行进和人生的。倘若信仰给予人们免去独立思考和决定事情的可能,那么不难猜想影响这些人的信仰就等于掌握他们的命运。这点在绵延不断的历史长河中偶有体现。 作为读者的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占有型生存模式下,人们的信仰是把双刃剑。虔诚的信徒认定他们坚守的信仰是解答他们人生各种问题的答案,几乎是一切行动的行为准则。一旦有人利用这些虔诚的人们的信仰来做利己的事,后果不堪设想。 哥白尼创立的日心说学说撼动了当时人们尊崇的《圣经》的地位。直到许多年后科技发展,日心说才得以正名。而西方世界的宗教信仰更是不容小觑。人们皈依的原来只是一种简单的意识形态,到后来真正的意识觉醒,中间间隔了漫长岁月。中世纪复兴以及后来的文艺复兴才让早前被压制多年的思想形态多样性和创作的无限可能再次萌发新的生机。 总体而言,在占有型生存模式中,人际关系的基本要素是竞争、对抗和恐惧。人们彼此攀比自己拥有的、恐惧新近发展的,对与自己信仰不同的人发出对抗。这样的社会构成不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反观存在型生存模式下,大家爱己及人。有多少教师、律师、消防员、医生和护士等为大众服务的人无私奉献着。(当下这个防疫阶段更能体现他们的无私。有句话说得好,我们如今的安稳生活,全因他们的负重前行。) “不要对生命持有执念,不要把生命视为一种财产。” 人终有一死,抱着那么多物质财富不放,到头来无法握住。存在型生存模式其实很适合如今这个追逐名利的社会,拥有的财富远不及自己内心的富足。 三岛由纪夫的短篇作品集《女神》里面,母亲依子在火灾中还不忘自己那箱巴黎买的美丽的衣服,却不幸火舌烧着了她的皮衣,灼伤了她的美丽脸庞。她的后半生只能顶着烧伤的容貌躲在屋子里不便见客。她的占有让她的存在降到最低,怒火上扬,容不得丈夫对女儿有与自己同样的对美貌的调教。假设她当时能放手,还会烧着自己吗?我不知道。握紧手中的所有而丢失更多,不值得。

  女神

  7.4

  [日] 三岛由纪夫 / 2017 / 上海译文出版社

  马克思用一句话概括了存在和占有这两个概念:“你的存在越微弱,你的生命表达越稀少你就占有得越多你的生命也就异化得越厉害。经济学家从你那里拿走的所有生命和人性,他都会以货币和财富的形式补偿给你。” 开篇就说过,人们在存在型生存模式下疲于追逐金钱、权利和名望等生存需要以上的追求。他们用他们的生命和人性,追逐和持续拥有的欲望中拼命挣扎。人们执着时间、效率和金钱,忘记了天伦之乐亲友相聚的快乐。是拥有的多还是存在的份量更多?占有让人们越来越没有存在感,只是像个不停运转的机器。一旦机器轮转失灵,只会被淘汰,被替换。占有太多只会消耗掏空个人。 消费主义使得占有欲强烈的人们对拥有物质的快乐持续不长久。有的人可能只在下单购买的那一瞬间短暂快乐过,之后就陷入消费后的困境。快乐不再,钱也花出去了,只能在懊悔和下一次消费中来回横跳。 存在型生存模式应运而生。“存在”要求人们放弃自我中心,抛弃自私心理,使自己达到“空”和“乏”的境界。如同《项链案》里面的葫芦一样,倒空了内容物,才有可能吸纳新的机会和可能。 有句话我记牢了很多年,很适合总结存在型生存模式的意识形态,即,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