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若梦读后感摘抄
《浮生若梦》是一本由林语堂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觉得这书的内容配不上这么美的书名,不美的同时也丝毫没有幽默感可言
●翻译混乱,错字一堆,居然有重复篇目:把北京唤作北平就没人认识了?严重影响。此文及《京华烟云》一同读完,不觉作者有诺奖之资。
●还得再看一遍....
●有有意思的地方,但是没有达到老先生自己说的开卷有益掩卷有味这么高的境界
●10。林语堂的确真性情大智慧,但毕竟年岁已久,透着的那些个大家长老官僚的优越感稍引阅读不适。读读无妨。
●好多文章我都不清楚到底是中文原作还是英文译来,讲中西异同的几篇最好看,用搭错火车来形容cocktail party简直绝妙,林语堂对中国的哲学、宗教、思维见解深刻,比如中国人看似缺乏逻辑实则全局在手的‘意会’。‘昭文鼓琴,师旷技策,艺术之事,父尚不能教其子,师不能教其徒弟,而况天地之奥,宇宙之秘。故非所明而明之,结果沦于短灯章句,坚白异同之黯昧,及琐屑无足重轻之意见。’
●夜里睡不着读来读去,这人挺有意思。
《浮生若梦》读后感(一):闲适的生活态度
高中的时候,读了这本书。2年过去了,还记忆犹新。书中,作者闲适的生活态度与风趣诙谐的笔调,让我沉迷其中。现在的我们,生活步伐太快了,有时候会产生厌烦的情绪,那么这时就需要一种闲适的态度,读读这本书吧,你会有所收获的`
看评论总有人说林语堂在自吹自擂啦就那些小破事说得没完没了,我可不这么觉得。他们如此认为的原因,不过是:天赋在一个人成功的路上占了很大的比重,而没有天赋的平凡人看着别人不经意显露出自己的天赋总会嫉妒。一言以蔽之,他们在吃醋哩。
而我喜欢林语堂,甚至没有看过他的大部分书,只读过几本。但是喜欢他的文风,和文字里透出的顽皮豁达与成熟,我想这是他个人魅力使然。
可爱的老头啊。
《浮生若梦》读后感(三):封美,文尔尔
陕西师大出版社在2008年将林语堂的文章重新汇编,出了一系列的书(依稀记得有几本),还请了门乃婷工作室做装帧设计,这是其中的一本。封面颇有中国古韵之美,内文版式不可谓不佳,却未能与封面相映增辉。
此书我在浙图反反复复续借多次,今天终于看完了。趁深夜理一理思绪,觉得就己身的阅读来说,亮点有三:1)用了曹聚仁和赛珍珠写林语堂的文章做代序(让我学到一招);2)“退思昔往”与“闲适生活”两辑不错;3)最后一辑乃林语堂之女所写父亲的趣事,自然天真,活泼可喜,但是只看目录的话会误认为也是林写的,幸在每篇末有写“阿娜作”“阿黛作”标明。
不足之处也有,比如“文章掌故”大都是书的序,与读者预设与期望完全不同;“故园春秋”里首尾两篇写北京的文章,明显是同一篇,但似是不同的翻译(应不是林先生用中文写就),编辑居然辑在一书;文章应多为英文翻译而来,许多类似「她有一次曾是唱歌会的会员」这种句子(是否译来乃猜测,不过若是译来的,应标明乃译文甚至译者名,也好供读者明白,此非林先生之中文水平也);至于多次句中莫名其妙出现句号以及一些错别字,就不多提了,前者实在是不应该出现的。
看来,要看林语堂的书,应该直接看他用中文写作的《生活的艺术》。
《浮生若梦》读后感(四):读书为自省
真正好的书应该能够给你启发,来审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思考方式,以及自己的价值观。
这本书虽然是多少年前的作品,但是由于作者见识广博,游历北美和欧洲大学府,且在中国顶级学府任教。身份也特殊,其父亲是基督教牧师,那么和大部分那个年代儒家出生的学者不一样,对于信仰宗教和哲学都有颇多的思考。
恰逢中国文化动荡时期,给他以诸多机会与我国当代大师相交:鲁迅,胡适,蔡元培,辜鸿铭。还有外国顶级文坛巨匠:萧伯纳,毛姆等等。所以期间中西文化的比较有了很多的论证。他的文章通俗易懂,思想闲适生活化,不是鲁迅那么富有历史责任感,但是对于我们目前对这个时期中西文化冲击中的中国文化思想变化有了极好的参考价值。
另外,一直以来我只听过辜鸿铭,并没有读过其任何著作(时来惭愧),但是林语堂的极力推崇,让我发现这样的人物。林语堂给了一个例子,外国人翻译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粗鲁的翻译是:"weather is no better than the physical features of the battle place;the physical features of the battle place is no matter than teamwork!”。而国学大师辜鸿铭的翻译:“Opportunities of time (vouchsafed by) Heaven are not equal to advantages of situation (afforded by) the Earth, and advantages of situation (afforded by) the Earth are not equal to (the union arising from) the accord of Men。”实在是牛X的不行。不服不行来着。
《浮生若梦》读后感(五):自由的空气 ——评林语堂《浮生若梦》
关于林语堂,大多数人感兴趣的都是他和鲁迅的对立、中外游历的见闻以及对东西方人思想的比较。然而这部《浮生若梦》却以看似闲散的笔墨勾勒出一个质朴、诙谐、极具亲和力的儒雅文人。不论他信仰什么宗教,不论他在中国还是海外,他始终都是那个热爱自由、拥有一双孩童般眼睛的诗人。
林语堂生在福建南部沿海山区之龙溪县坂仔村。“童年之早期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是山景,二是家父,三是严格的基督教家庭。”
看尽春夏秋冬,天地轮回。人徜徉于天地的力量之中,便自然地懂得了包容宽厚,淡定从容,与自然融合的生活经验奠基了林语堂一生的品格。“我之所以这样,都是仰赖于山。这也是人品的基调,我要享受我的自由,不愿别人干涉我。”这种内心绝对的独立自由,成为了他的基本思想。林语堂的父亲是一位基督教牧师,其乐观幽默、富于想像等特质几乎全部传达给儿子,使其在日后漫长岁月中即使遇到诸多坎坷仍然能够保持着天真透明的心性。对林语堂影响最深的还是家庭的基督教氛围,尽管在很长的一段岁月中,林语堂一度放弃了这个信仰,但是其核心本质的仁爱宽容之精神一直都是林语堂的人生信念。
对于信念,他是自由的,儒家、道家、佛教、基督教……对于喜好他也是自由的。“我喜爱某些东西,因为我喜爱它们。如果有人问起我为什么喜欢它,我的回答是:‘正因为我喜欢它。’”书中一章《故园春秋》,林语堂专门比较了生活过的几个城市,最爱的还是北平——“那儿很自由,你可自由去追求你的学问、娱乐、嗜好,或者去赌博和搞政治。没有人理会你穿什么衣服,做什么事。这就是北平的兼容并包之处……”他在夏天的午后到什刹海去跟劳作的人一同享受悠闲生活一同看着买拳头和变戏法的人,或是满怀诗意地躺在香椿树下的藤椅上任思绪飘荡。这样自在的心情恐怕是他真正喜欢北京的原因。
但是,林语堂所处的时代不适合这样的闲适安逸,反而充满了激愤昂扬的革命斗志。在这样的环境下,他竟还能保持着自己的本色。同为民国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先锋,他的温婉旷达与鲁迅的锋芒毕露格格不入。这也导致了两者日后的矛盾对立。鲁迅评价他为:“不论谈老庄,谈明人作品,此公诚太浅陋也”。然而林语堂说,“吾始终敬鲁迅;鲁迅顾我,我喜其相知,鲁迅弃我,我亦无悔。大凡以所见相左相同,而为离合之迹,绝无私人意气存焉。”
他诉诸的是和谐,而不是斗争,是东西方文化异同的比较,而不是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单纯批判。在对于儒家道家以及佛教的分析上,他以最为崇拜的古代诗人苏东坡为例,“伟大的中国人,像白居易和苏东坡,过的是儒家的生活,却写了渗透着道家见解的佛诗……”林语堂认为,这些思想系统在一切观念上都很少互相排挤,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他们其实是相近的。同样“出于对罪的承认以及深深地关切人类受苦的事实”,他所关心的是“生命的理想及人类的品性”,“用伟大的人类心灵来表现灵性与肉体的关系”。因此,每种宗教其中最本质的真理融合为林语堂自己的哲学——人文主义。
这个时代,我们更需要林语堂这样的诗情这样的心胸。以儒家“君子”“好教养,有礼貌”的姿态,秉道家轻盈、飘逸,思辩的智慧,怀佛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慈悲情怀,像林语堂一样,去呼吸自由的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