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凯撒》观后感精选
《小凯撒》是一部由茂文·勒鲁瓦执导,爱德华·罗宾逊 / 道格拉斯·范朋克 / Stanley Fields主演的一部犯罪 / 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凯撒》精选点评:
●黑帮电影师祖。
●女人就是会坏事儿
●“这就是我为太喜欢一个男人付出的代价”,好兄弟闯江湖的经典故事,歪嘴爱德华·罗宾逊小个子有大脾气,领袖手势一套一套的,唯一的失误就是栽在友情上。“我宁可死也不让你铐住我”,结局能看到《盗火线》。虽然是早期黑帮片,枪弹炸点倒是都实实在在。最后的背景大海报是Tipsy-Topsy-Turvy。
●小混混混到黑帮老大,再到流落街头的故事。小凯撒性格单一了些,没有疤面人的丰富与细腻。
●这应该是最早的黑帮片儿吧
●土逼基佬暴发户的找死史/////eye candy douglas fairbanks jr. ❤
●俨然一暴发户
●Rico's face looks like a swelled bread~~~Im not infatuated with this genre at all.
●线性发展的情节、单薄的人物形象,让如今的人再看这样的电影的确觉得过于简单,但这不能否认它在类型电影历史上的意义。
●老黑帮片,从中能发现不少现代黑帮片的元素。还是挺带感的
《小凯撒》观后感(一):"黑色电影"的开山之作
电影的主题其实是--"选择"."小恺撒"的选择是,在黑社会的地下秩序中,不停的经受着看似永无止境的血雨腥风的考验,目标是成为一个人见人怕的"黑道大哥".最后的结果是横死街头,不得善终.他曾经的"好伙伴"Joe的选择是远离黑道,最后实现了成为一个专业舞者的理想.非黑即白,非善即恶的隐喻,在此实在让人感觉太清楚,太直白了,真是"很美国"的一部电影.
其实,与其说它是部电影,还不如说它是出话剧.所有的出场演员都显示出了深厚的舞台表演功力.
电影中只有两处情节让人感觉是在"看电影",(明显使用了所谓"电影技法").一处是"小恺撒"派人在教堂门口枪杀(被他认为)将要变节的同伙,另一次是在接近电影结尾时,"小恺撒"不忍心杀死自己的"老伙伴"Joe.两处情节指向截然相反的两种意义,(第一次是象征着"小恺撒"的彻底堕落,第二次则是象征着"小"恺撒"内心仍然残存着良知).但却代表着同一种思想倾向,即所谓"宗教救赎".
西方人从来就是--"宗教人".
《小凯撒》观后感(二):小凯撒—Is this the beginning of gangster film?
电影中RICO与JOE,一个与他同时出道,但后来归依正道的男人之前的关系也是当年电影争议的话题,电影里完全没有关于Rico的男女浪漫故事,除了讲黑帮犯事外,只着重于讲他和Joe之间的情谊,在Rico登上黑道头头,荣耀四方时,为了使JOE能重回他的身边,他力劝JOE离开身边的女友重返黑道,甚至不惜掏出枪来威胁,与之反目成仇。虽然其后的黑帮片也乐此不疲的表现男人之间的情义,但本片中,RICO还反对JOE与其女友在一起,让人多少感觉RICO对JOE的感情有一点恋人之间的“独占排他性”。被后续电影屡试不爽的男人间的“忠心侠义”之情怀消失殆尽,电影里反而流露出了一种同性恋气质的感情,而小说里的RICO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异性恋者。为此,小说的原作者Burnett甚至还专门写信给制片单位表示抗议。
电影中RICO在晚宴上枪杀犯罪委员会官员头头时的场面处理也值得一提,由于受当时拍摄设备所限,这个场景的拍摄需要在多个场面之间进行调换,但电影却对此进行了简化处理,没有了当年让•雷诺阿让人难以企及的复杂场面调度,导演而是以多个片段的短小镜头和特写交替剪接的方式来取代,这样的处理反而有了四两拨千斤的灵巧,让人看着饶有趣味。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像是黑帮片中的一部小品,有的地方处理和情节表现还是略显粗略,其优势之处则在于成功的塑造了RICO的人物性格和形象,爱德华•罗宾斯初出茅庐,饰演主角RICO,他的表演感觉着墨不多却十分到位,即使对于我这个脸谱识别能力不达标的人来说,爱德华•罗宾斯的面相和表演也令我印象深刻,久久萦绕脑里——想想Fritz Lang《血红街道》中他那个老实巴交的样子,差别真是大得让人汗颜。这部电影入选了AFI于2008年评出的类型片之黑帮片TOP10,排名第九,爱德华•罗宾斯的演出应该是功不可没。
《小凯撒》观后感(三):导演说
美国黑帮片或犯罪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格里菲斯的时代。他拍于1913年的《穷巷剑客》被认为是美国影坛上的第一部黑帮片。其后斯登堡的《地下世界》则可说是较早的对美国禁酒和经济大萧条时期所出现的歹徒生涯的描绘。但不论是对于美国观众还是电影史学家来说,黑帮片这一电影类型的基本模式却仿佛是从30年代才突然一下子冒了出来。而《小凯撒》则无疑正是这一模式的始作俑者。
与好莱坞另一个历史悠久的类型片种——西部片不同,黑帮片不是取材于历史或传说,而是来自当代美国生活的现实,甚至往往就是来自那些轰动一时的报刊新闻。和早期的许多黑帮片一样,《小凯撒》即是根据真实的人物和事件改编的。片中恩里科的原型是芝加哥的犯罪集团头子艾尔·卡朋,他像恩里科一样从一个普通的枪手最终变成了黑社会团伙的头目。片中另一个黑社会头目蒙塔纳则是当时的犯罪集团的首领大吉姆的化身,他于1920年死于卡朋的枪下。而那位黑社会集团的幕后操纵者比克竟是脱胎于当时芝加哥市的市长比克·比尔·汤普森——他曾是卡朋的幕后支持者。甚至连片中的许多事件也多有所本。如片中恩里科大宴同伙一场在现实中虽为另一黑社会头子所为,但却曾被当时的报纸广为报道,可谓历历在案。
但显然,取材于现实并不意味着黑帮片比之其他的类型影片有着更大的真实性。其更加重要的意义在于它表明了黑帮片是当代美国生活日益“城市化”的产物——那无数生活在当代都市而备感现代文明秩序压抑的美国公众迫切需要一个属于他们自己、也属于这一城市生活的偶像。《小凯撒》正是在这一点上“生逢其时”,从而步入黑帮片的经典行列。
作为对一种现代都市生活的描绘,高大的楼群、雨夜的街道、银行、汽车加油站以及昏暗的酒吧和城市顶楼上的公寓构成了黑帮片中现代文明的物质环境。而这一类型片中的主人公则作为挣扎在下层社会中的小人物,用手里的枪向等级森严和日益物化的城市文明展开了挑战——这是《小凯撒》展示给我们的黑帮片的一种基本模式。不过,20世纪30年代的黑帮片与其后这一类型影片的一个明显的不同,是它们并不去分析那种导致主人公走向犯罪的社会动因,而是直截了当地去塑造当代都市中那类充满无政府精神的强盗偶像。《小凯撒》中的恩里科是一个头脑简单,有着强烈的控制欲和意志坚定的人物。影片一开始,就是他和自己早期的伙伴抢劫一家加油站的情节,而这时的恩里科已是一个羽翼丰满的强盗,一个似乎与生俱来的残忍、好斗的歹徒。他的信条就是不惜一切代价获得权力。当他从报纸上读到城市中黑社会“热火朝天”的犯罪活动时,立刻决定赶往那里,以取得“属于自己”的一份。在加入了黑社会团伙之后,恩里科更加横行无忌,公然蔑视法律机构的权威及至黑社会头目们的规劝,处处以枪开路,很快便登上了权力的顶峰。影片以一种快节奏的甚至是片段式的叙述,描绘了恩里科从一个无名小卒走向发迹直到最后毁灭的历程,而似乎无暇关注对于性格的分析和社会环境的表现。这种“早期的”黑帮片的叙述方式在今天看来不免会削弱影片的深刻性,然而,它却又是这些早期黑帮片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那些在“秩序严明”的都市生活里感到丧失自我的普通公众来说,他们所需要的并不是一个具有社会学意义的“强盗”,相反,仅仅是一种大胆向文明的秩序以及这一文明的“构件”——银行、加油站及至警察——挑战的行动。《小凯撒》正是在这一点上顺应了公众心理的需要。因此,尽管影片在开始的字幕中引述了圣·马休的一段名言“拿起剑者必将死于剑下”,并在其对“小凯撒”一生浮沉的描绘中,始终贯穿着这一名言中所包含的报应的暗示;然而,《小凯撒》和其后的许多黑帮片中也始终具有着一种倾向,即把那些敢于蔑视社会权威和生活在一个按照由其自己的法律所建立起来的世界里的人物描绘得充满魅力,甚至连他们的死也具有一种高贵的感觉。
在《小凯撒》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古典时期”的强盗形象的另一个鲜明的特征。与后来如《教父》等影片描写的集团式犯罪和对这种犯罪集团严明的组织性的讴歌不同,早期的“强盗”是一些更加彻底的“无政府主义者”。他们身上有着一种更加鲜明的个人主义的品性——按照美国式的意识形态标准,即一种更加理想化的色彩。他们仿佛是当代都市中的“西部牛仔”,既与代表着文明秩序的警察相对抗,也与其他强盗互相火并。这种“个人化”特征无疑满足着那些日益感到失去自我的都市观众的心理需要,并使强盗的暴力行为最终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犯罪范畴,而使观众敢于大胆地与那些“强盗们”取得心理的认同。《小凯撒》中的恩里科可以说是这种早期强盗形象的一个最初的范例。他不但与自己早期的伙伴分道扬镳,并肆无忌惮地向黑社会的头领们发起挑战。导演使观众相信,正是他那种充满野性的、彻底的“无政府”品性,使他得以摆脱文明秩序的控制,从一个下层社会的普通人迅速变成现代都市成功的控制者。
在情节上,《小凯撒》似乎已经为以后的黑帮片里那种以描绘主人公发迹或犯罪行为始,而以罪行昭著的强盗最终死于警察的枪下告终的情节模式奠定了最初的基础。但实际上,《小凯撒》以及其他两部早期黑帮片《公敌》和《疤脸大盗》的结束模式与其后大量黑帮片惩恶扬善的结局有着十分不同的含义。在上述影片诞生的年代,美国影坛尚未对电影实行后来的那种严格的道德检查和制作规范,因而,《小凯撒》里的恩里科——小凯撒死于侦探汤姆枪下的结局不但有着某种英雄末路的悲壮色彩——恩里科在孑然一身的漂泊中仍不忘维护其“英雄本色”:打电话回答警方的挑战,从而招来杀身之祸——而且比之后来许多黑帮片中简单的道德劝诫来说包含着更为丰富的人性的内涵。一位美国电影理论家曾指出,在最初的这三部黑帮片的经典之作中,主人公——强盗的死都不是因为他们自己过于笨拙或警方过于强大;相反,他们最后走向毁灭的原因倒在于这些强盗还没有能够摆脱“人性弱点”的羁绊,而在关键时刻表现得心慈手软。在《小凯撒》中,这一点即表现在恩里科在得知了昔日的同伴乔打算出卖自己时却终不忍对其下手,从而成为往日威风凛凛的“小凯撒”走向没落的开端。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在枪林弹雨数十年不衰的美国黑帮片的历史上,那些同样是描绘杀人越货的劫路大盗的早期黑帮片在对其主人公的描述中所具有的一种“纯洁”、感伤和理想化的色彩。而就在以《小凯撒》为开端的早期黑帮片问世之后,由于一些社会集团和公众的抗议,更加严格的审查制度开始施行,这种理想化的强盗形象在银幕上的位置终于被代表着社会秩序与正义的警察所取代,它也就此标志了黑帮片一个时代的结束。
《小凯撒》观后感(四):从《小凯撒》说起:最初的黑帮电影
茂文·勒鲁瓦执导的《小凯撒》(1931),可谓有声片初始后“黑帮片”的开山之作,这部由来自罗马尼亚的小个子罗宾逊·爱德华主演的电影,影响了几代人。除了片中吸引的情节,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爱德华的激情表演。在电影百年庆典上,他被美国电影学院界定为美国电影史三十大明星之一。他最后一句台词“我就这样完了吗?”,既惹人怜笑又耐人寻味。
拉乌尔·沃尔什执导的《私枭血》(1939年)和《歼匪喋血记》(1949年),皆由詹姆斯·卡格尼主演,虽都是表现黑社会,但角色有所不同。《私》片中他出演的艾迪,是一个一战退伍兵,想回原单位工作,结果被拒。1919年,正逢美国“禁酒令”实行,于是“私酒”盛行,地下酒厂和酒庄随之兴起。跟好友丹尼开一辆的士的艾迪误入该行业,成就了他的“黑帮”霸业。由亨弗莱·鲍嘉出演同为战友的乔治,也是一个走私的高手,两人意外相见,携手并肩,骗过另一黑帮布朗,并抢劫政府收缴的私酒。12年后,新总统罗斯福上台,“禁酒令”取消,恰逢经济大萧条,艾迪面临破产,又被冷血的乔治算计,收购他掌控的六千辆的士,留他一辆。最后艾迪被打回原形,仍靠开的士为生。
一个夜晚,他被以前深恋的女人琼认出,带回家,见到了同为战友后为他服务的律师的洛伊德。当年,琼感激艾迪却爱着洛伊德,艾迪并没有算计洛伊德,只是打了一拳就成全了他俩的婚姻。他俩已育有一子。现在政府检察部门工作的洛伊德昭彰正义,正追查乔治的犯罪事实,乔治带口信,让他收手,否则让他家破人亡。
琼请求艾迪帮忙。艾迪说有事的时候就来了。但还是答应去一趟。结果乔治冷眼相向,并想置艾迪于死地,哪料艾迪早有防备,几枪解决了乔治。于是才有枪战片中最经典的画面:艾迪从大楼跑出,情人在车里惊恐地看着他跌跌撞撞的中枪往前跑,最后不甘似的倒下……犹如他悠长又无果的情感之路。那怆然倒下的画面,令人揪心。
而《歼》片则简单得多,时隔十年后的卡格尼,明显胖好多,但姿态仍是后屁股翘着往前走,加上他拿枪的动作,构成着卡格尼式的独有风格。他出演一个深度恋母情节的科迪。他父亲早年死于精神病。家族的精神病则遗传到他身上,呈现出人格分裂的极端状态,高智商、冷血残忍又高度依赖母亲。
在他舍小求大的自动投案被判三年刑期后,妻子与手下艾德就厮混在一起,且他的母亲被这两人所害。逃出牢笼的科迪打死了艾德,又让妻子重回怀抱,并准备大干一场,可他哪想到身边早暗藏着警察卧底。卧底用收音机改装的跟踪器和在高速路服务区公厕镜子上留下的口信,让科迪这次所谓“特洛伊”行动终归于惨败。
最后,无路可走的科迪爬上了燃气罐顶头说出了那句有名的“妈妈,我做到了,我在世界之巅”后,即爆炸而亡。
这部电影反映出当时美国社会的现实,高科技侦查手段的运用达到了令人咂舌的程度。就连高速路服务区公厕都有手纸。传到我们这竟然是半个世纪以后的事。而一个精神病患者的黑帮史,又说明了其对社会的危险程度。从当年的“禁酒令”,造就出一大批“黑帮”到后来的打家劫舍小股犯罪集团,美国黑帮电影总是如影随行,从没离开过现场,这才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自揭家丑,是一种能力,更是一个社会自我净化勇于前行的动力。
2013、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