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达尔读后感摘抄
《戈达尔》是一本由(美)科林·麦凯布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4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对戈达尔的粗线条勾勒吧,前半段写得还挺好,感觉越到后面越流水账。。。凑合看吧。 翻译前后不一致,很多名称没有统一。
●断断续续看了很久,内容太庞杂,但是戈达尔本身这个人以及他所创造出的艺术符号本身就很浩瀚。在我对影像的理解上永远的老师。
●无与伦比的幼稚鬼,戈达尔或许是二十世纪下半叶最具代表性的诗人。翻译不算差,颇有喜感,例如把阴部直接翻译成“B”。
●我更想看戈达尔本人写的电影理论,可惜只有电子版,发现这本也不错,了解了创作背景
●书很好,翻译糟糕。
●这完全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传记。或许是我对传记的理解过于狭隘。我自身欠缺很大,以致很多地方很难读懂。旁征博引。第一次读不求甚解,还没有记住多少……
从当当买的版本印刷很差,尤其是图片,一些照片和剧照,海报等都印刷的很黑,连人的模样都看不清.
请问各位手头的此书印刷咋样?
我准备买本好版的.
《戈达尔》读后感(二):都在抵制法货的时候,却买了一本他的传记
特吕弗的书看得很爽
但可悲的是并没有看过他的电影
高达的电影买了不少
也煞有介事地准备看
但看了两眼就看不下去
可是书出来了
还没等到当当就亲自买了
等我们的电影比他们好
等我们的足球比他们好
会有那么一天吗
让人看不懂的高达
年纪轻轻的时候
《戈达尔》读后感(三):难得那颗赤子之心
当时选择毕业论文主题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地,阴差阳错的选了戈达尔。彼时以为看了几部戈达尔的电影就好像很了解这个男人与众不同的拍片品位,此时想来,原来自己傻傻的可笑。
这是一个谜一样的男子,他的电影和他的性格一样让人捉摸不定。他的作品繁多,想要看完全集得花不少时间、更不要提把全集看的7、8成理解了。所幸,手上有一套戈达尔的全集,可以慢慢欣赏。
这本书从买下来到现在已经好几个月了,最近才有时间、有心情把它看完。内容毕竟丰富,从戈达尔姥姥辈开始写起,直到这个电影顽童70岁,而如今他还出现在电影一线;笔触深刻,从精神分析、现代主义、共产党政治、与新浪潮导演的关系等等方面描绘戈达尔,让人看到一个又爱又恨的戈达尔。
有的导演一直是电影商业体制的工具,有的导演一直是按照内心拍片的边缘群体,更多导演是迷迷糊糊地徘徊在两者之间、希望能够找到一个艺术与经济的平衡状态。
是的,不是每个导演都能够像戈达尔这样,随心所欲地按照自己的方式拍片,因而这个世界上也只有一个戈达尔。人们尊称他为大师,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跳切、他对声音惊人的理解、他对传统拍摄手法的不屑一顾……更是因为他一直抱有那颗难得的赤子之心,把电影当做生命去经营、去拓展。
《戈达尔》读后感(四):偷窃和说谎的戈达尔
正如特吕弗一样,年轻时候的戈达尔也是“害群之马”,他身上也有很多“怪癖”,其中之一就是偷窍。他曾从舅父那儿偷钱,用以资助同学雅克•里维特拍摄其第一部短片《四对舞》。他最著名的“偷窃”事件发生于他在朋友的片场帮忙时。当时片场有一些上了年轻的老太太,她们是来陪孙女们拍戏的,随身带着手提袋。那时候戈达尔身无分文,处于赤贫状态,而他烟抽得凶。一天,一位老太太在手提袋里找来找去,发现丢了一千法郎。这件事四下传开了,鉴于戈达尔过往的“斑斑劣迹”,大家都不由盯着他看,冲他嚷道:“听着傻瓜,把钱放回去。”他很生气,悻悻地说了几句话作势要走。人们发现,戈达尔虽然一直没钱买烟,这时却从口袋里掏出一盒高卢香烟来。第二天那位老太太找开手提袋,发现丢掉的钱又回来了,不过只剩了九百三十五法郎。不多不少刚好丢失了六十五法郎,那正是当时一盒高卢香烟的钱。
戈达尔另一众所周知的“怪癖”是说谎。一九五九年,特吕弗忙着为《四百击》做剪辑,无暇写影评,他将戈达尔等“电影手册派”成员介绍给《艺术》周刊写影评做采访。戈达尔在此期间所写的对一些赫赫有名的导演比如对罗西里尼和阿伦•雷乃的采访,其实很多是他自己编造出来的。为什么要这样做?戈达尔说:“我们需要访谈,但没人做,而且实施起来很困难。既然杂志喜欢访谈节目,我就编了。我对自己说,这样做没错。”《戈达尔:七十岁艺术家的肖像》作者柯琳•麦凯布评论道:“虽然戈达尔致力于电影最大限度的真实,但在生活中,就像他的长期助手们明确表示的那样,他总是说谎,并且奇怪的是,他完全不想装作没有说谎。”
戈达尔对这些“怪癖”的确到了坦荡荡毫不在乎的程度:他偷了外祖父珍藏的瓦莱里诗集,却卖到外祖父经常光顾的旧书店;“偷窃”老太太的钱也显得很笨拙,甚至没想过至少要偷得技巧一些。或许,这对应了他在生活上的权宜、随机应变、不羁性情和速战速决的作风,这种无所谓的态度和作风,到了艺术上,就转化为一种极为高效的“游击”策略。他可以一天内同时拍摄两部截然不同题材的影片:上午拍《美国制造》,下午拍《我所知道的她的二三事》,他能够以一部电影正常预算的三分之一拍出一部电影来,这是因为他的工作成员颇为精简,行动异常迅速,拍《筋疲力尽》的香榭丽舍街景时神不知鬼不觉,路人都不知道他们曾在那儿拍过戏。当然,说到“速战速决”,不能不提的是打上了戈达尔标签的独家“绝活”:在以电影即时回应社会事件方面,没有别的导演能做得比他更好。奇怪的是,尽管他拍片似乎不假思索,但是这样子拍出来的影片多数都是如假包换的杰作。
如果说生活上的“怪癖”(偷窃等)反映了戈达尔过日子大大咧咧、无拘无束的艺术家不羁性情的话,他在艺术上的“怪癖”(说谎和快闪)则见证了他作为艺术家快速应对时代的敏锐、睿智,以及疯狂和不羁的天才。
《戈达尔》读后感(五):戈达尔的秘密花园
发表于《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6月13日
http://news.idoican.com.cn/zgxwc ... content_6481298.htm
无论戈达尔的名声有多大,他始终都生长在自己的秘密花园中。有自己的性情,除了电影之外,还要应对其他各种纷至沓来的事情。这看起来有点烦,但归根结底却是真的。
秘密花园不是一种隐喻,不过是相对于名声而言,变得秘密了而已。不是吗?名声很容易就会把生命中的真实细节省略掉,轻而易举地撒些光辉下来,不可靠的。所以,还是步入戈达尔的秘密花园看看吧。
戈达尔曾经说,他是世界上唯独可以在一年的任何一天拍戏的导演。这个说法真是激发听者的想象,我们仿佛看到,大导演戈达尔先生每天都过着悠哉的好日子,徜徉在拍电影的美好境界之中。你要是这么想,就大错特错了。
作为一名导演,要处理的事情其实比想象的还多。最直接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和剧组成员的沟通问题。为了保证演员能够有良好的入戏状态,戈达尔对演员的要求很苛刻。在拍摄《激情》的时候,演员汉娜·许古拉就曾遭到过他的责骂。某天早上,许古拉来拍戏的时候,疲惫不堪,摄影师试图增加照明来遮盖她脸上的皱纹,但是戈达尔却大发雷霆:“她折腾了一个晚上,让大家看看她脸上的皱纹。”当然,戈达尔也并不总是怒目金刚相。拍摄《新浪潮》之际,戈达尔让阿兰·德隆上一辆奔驰车,阿兰由于不喜欢这辆车的国籍而拒绝拍摄,回到了自己的房间里。过了一会儿,拍摄却照常进行了。阿兰朝窗外看去,只见戈达尔冲着一头驴大叫:阿兰·德隆快上车。阿兰自然出来质问戈达尔怎么回事。戈达尔回道,他发现这头驴也叫阿兰·德隆,反正同名同姓,所以顶替一下。阿兰一听不再计较就上车了。可见,戈达尔骨子里是个风趣生动的人,只是一牵扯电影,不免有些认真罢了。当然,对于戈达尔拍戏过程中的大动肝火,还是得到了大家充分理解的。一位演员体察到,“那种愤怒不是一个自以为是的‘大导演’对自己的仆人乱发脾气,而更像一个六岁的孩子系不上鞋带的那种愤怒”。
能够协调好与剧组成员的关系,对于导演来说,固然是幸事。但是,在戈达尔的时代,导演还面临着另外一项挑战,即从创造性地拍摄到商业性运作的转换。与特吕弗相比,戈达尔似乎很顺利地完成了这一过渡,一点也不排斥电影宣传与拍电影的融资、预算等问题。当然,货真价实才叫得响。而戈达尔显然有这个信心。至少,在整个电影史上,戈达尔对制作过程的了解和运用无人能比。所以他对技术的要求很高,“预计需要400万才能拍成的电影,实际上300万也能够。这样就可以花100万来买设备”。有自己的设备就不必去租用别人的,可以摆脱预算的束缚。而懂得如何控制金钱的花销,对于电影制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戈达尔的助手回忆说,戈达尔可以一口气写出整个预算,而且每一项都列出税款,不禁令人大为赞叹。尽管如此,戈达尔的精打细算并不代表他对金钱本身的吝啬态度,他曾说,金钱经过我,但我不在乎它。他这样说,也这样做,对自己不满意的拍摄,会坚决自己出钱重拍,直至看到作品最完美的形式诞生。
秘密花园中这些巨细靡遗的劳作,与戈达尔的想象力、创造力一起促成了他的电影传奇之旅。从探索现代消费社会女性被物化的现象,到呼吁电影政治化,抵制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再到一反过去的电影叙事手法,重新再来,戈达尔不断地革新和实践着电影语言。
今年,戈达尔78岁了,隔着时光,守着自己的秘密花园,你知道吗?他的传奇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