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神》读后感1000字
《微神》是一本由老舍原著 / 王书朋绘著作,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0.70,页数:19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微神》精选点评:
●“爱在心里,唇不会闲着。”“惧怕使你失去一切,隔离使爱的心慌了。”故事的框架有点像魂断蓝桥。他回来了,她就拖着自认为不纯洁的躯体离去。这样的爱着,脱离了生活的琐琐碎碎未尝不好。
●春天也是要埋人的。 我愿在你心中永远是青春。 那双小绿拖鞋,像两片树叶在永生的树上作着春梦。
●凄美
●很喜欢的
●“你没回来的时候,我永远不拒绝,不论是对谁说,我是爱你;你回来了,我只好狂笑,这不是有意戏弄人?假如你永远不回来,我老有个南洋作我的梦景,你老有个我在你心中,岂不很美?你偏偏回来了,而且回来得这样迟——”
●隔离使爱的心慌了…
●凄美伤感。
●不知道是不是这篇读完要去同朋友喝酒的原因。我觉得十分难过!
●除去稍显造作的景物描写 情致动人 so sad
●成像吧 这太像剧本了。
《微神》读后感(一):她只住在棺材里
大概是以一个真实的梦,包圆了自己一个虚幻的梦。谁也没看着过绿拖鞋下的皮肉是怎样一点点腐蚀殆尽,谁也没感受到被腐物滋养生长的爱怎么开始蜷缩变质。
关于老舍,知道他的《四世同堂》,知道他的《茶馆》,但这是第一次,在他京味十足的短文中翻出了这么一篇。我总能想起一个场景,黛西坐在被盖茨比抛下来的色彩斑斓的衣服里,小心地掩饰自己那点悲哀。风华已逝的人,总害怕自己承受不住过往的美好。这篇文总归是温柔的,它温柔地给白骨套上了鞋袜,温柔地遮住了岁月给人留下的褶皱和裂痕。
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我站了起来,像一片羽毛似的,轻慢地飘荡出去,当我走到二门回头看时,只见她眼上蒙了一层露水。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机会同她这样亲近。”活着的人好赖还能做完这个梦,死去的人早就无梦可做。
另有这么一个疑问,“怕你失去一切”和“怕使你失去一切”,哪一句才是连接着“隔离使爱的心慌了”的呢。
《微神》读后感(二):你不是神,却搅动起我灵魂里所有的爱恨痴嗔。
你不是神,却搅动起我灵魂里所有的爱恨痴嗔。
据老舍先生之子所言,《微神》是其父自己最喜爱的作品,远胜今人所推崇的《骆驼祥子》一类。后人研究文学,多大谈其社会历史价值。殊不知创作者们,最爱的还是倾注了自己最深刻的真情实感的作品。读之,你能知道作者笔落至此是哭是笑,你能随文字一起深潜入作者的回忆与梦境。 《微神》开篇,初春的灵气漫出泛黄的纸页,直抵扑面。于是我领略了什么叫“柳条轻拢来,逗弄绿意”,什么叫“田中娇弱怕累的绿意上山去,越高越浅”,什么叫“小燕与蓝天化在一处”,什么叫“青山间黄土小道流淌”,什么叫“诗的珠子滴落胸中绿海,波纹至腮散成微笑”。惬意躺下闭眼,又来到“梦的前方”。无光之处,却有颜色深厚隽永,点染诗的灵空。场景描述细致入微,那住着老舍先生青春初恋的小木屋,由他笔下浮现在我眼前。 “绣着白花的小绿拖鞋”,触目、惊心、伤怀、动魄,惹人坠入对初恋的追忆。那种感觉无可言说,却在老舍的心理活动描写中生动具象起来。“那一回、那一会儿”对他是绝美的,是平凡如春雨秋霜的爱情故事中偏爱找寻的诗意。整一面的篇幅,描写他与她最亲密的一场接触。无言,自然没有言外之意,却都深谙对方的欲言又止;擦肩,对望,两心相碰紧贴,腼腆羞涩又炽烈澎湃。那是每对初恋男女最真实深刻的体会,是铭记一生的一瞬。读来会心一笑,是我稚嫩的文笔所无法描摹的触动。 或真如白乐天所言“世上好物不坚牢”,他求学南洋,她家落为娼,再相见,已非青春模样。纵然两人心中都一直住着对方,却再也回不到过往。他失了年少,多少还是自己;她却已杀死自己,先是灵魂上后是肉体上。从此他终生虚空,终生孤独地做着初恋的梦。 错过、遗憾、悲悯、告别、怀恋,把你留在梦前,你不在真实世界,也并非完全虚幻。但留那双小绿拖鞋,在永生树上做着已枯未落的青春梦。了解了,为何老舍先生独爱这篇。 谓之Vision,视野之内,目光所及,全是你。 谓之微神,微小又美好,微笑着神魂颠倒。
《微神》读后感(三):微神: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我想,“她”大抵就是这样一个水莲花般的女子吧。
《微神》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老舍对于情的描写,可谓处处留情。 “在一同往屋中走的工夫,她的肩挨上了我的。我们都才十七岁。我们都没说什么,可是四只眼彼此告诉我们是欣喜到万分。” 只挨肩这一下,便有一种难言的风情。四目相对,还有什么好说的呢,只一笑便懂了。不知道这一段挨肩的描写激荡起多少人十七八岁的回忆。 “我看着那双小绿拖鞋;她往后收了收脚,连耳根儿都有点红了。” 说实话“她”这一收脚,我的心也跟着缩了一下,仿佛看着小绿拖鞋的人就是我。 老舍就是有这种能力,让你如临其境。 “她要低头,还没低下去,便又勇敢地抬起来,故意地,不怕地,羞而不肯羞地,迎着我的眼。” 这个明明很害羞却又不肯低头的女生是不是当年的你呢? “我们都二十二岁了,可是五四运动还没降生呢。” 急啊,都高中生了,你家长和班主任是不是还在严防死守。 “信笺的末尾——印着一枝梅花——她注了一行:不要回信。我也就没敢写回信。可是我好象心中燃着一束火把,无所不尽其极地整顿学校。我拿办好了学校作为给她的回信。” 总想把自己最能拿得出手的东西分享给她,愿博美人一笑。 这样的描写还有很多,像一个老人在给他老伴儿读年轻时写的情诗,甜而不腻。 老舍是倾注了自己的爱在里面的。 可惜,故事从一开始就注定要以悲剧收场。“她”真的就像一朵水莲花,在最美好的时候遇到了一阵凉风。风记住了“她”的颜色,看到了“她”的娇羞,也读懂了“她”的千千心结,但风没有停。风可能会回到开始的地方,可能会盘旋一阵,但他不会停,他是风,这是宿命。水莲花终会凋谢,秋去冬来,便是枯萎寂灭。但风记得,记得她在那个夏天娇羞的样子,一如既往的美。
《微神》读后感(四):((微神))与魂断蓝桥
自从我家的网络开通后,我很少看电视,前天无意间收看中央八台的电视剧“月牙儿与阳光”,竟被深深吸引住,这部剧集序幕注示了该剧是根据老舍先生的“月牙儿”、“微神”与“阳光”三部短篇小说揉合而成,主线保留了老舍先生的原著思想和许多老北京的民俗,很值得一看。
记得上次去北碚购的“老舍小说精编”我只选看了“月牙儿”,赶紧找出这本书查目录,“微神”收录在其中,急急地拜读起来。读到书中的她死了,他在神思暮想中她对他说自己为何而死时,我不禁想起一部经典的美国电影“魂断蓝桥”,虽然一个她在近代的中国,一个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英国,但她们一样有着一个至死都深爱不已的他;一样有着深爱的他远走杳无音讯,被生活所迫的她不得不选择妓女为业;一样有着当那个事业有成的他归来找到她时,她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让自己青春美好的样子永驻在他心中。
上网查询发现“微神”与“魂断蓝桥”故事发生的时间也很接近,“微神”描写的是五四运动前,即1919年前,“魂断蓝桥”是1917年,看来同时代的女性对爱情的理解和言行是相同的,无论她是生活在亚非拉,还是欧美。
——写于2006年6月14日
《微神》读后感(五):《微神》:初恋这件小事
初恋,是记忆中见到那个人时,心中小鹿乱撞似得不知所措,欲言又止的羞涩模样。初恋这件小事,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是一种珍贵的体验。如今大量的青春影片的出现又恰好唤起了我们年少时光珍藏在心中的那缕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让观众着实缅怀了一把单纯的青春岁月。
可能,长大后的我们面对生活的柴米油盐,职场的尔虞我诈,内心早已筑起了厚厚的铜墙铁壁来抵挡现实的种种不如意。所以,一部故事情节并不怎么样的青春电影,就能释放我们压抑已久的情绪。
初恋,毕竟藏在一个人的心里,再也不轻易在别人面前说出口。所以,许多人爱看别人的初恋故事,感动地却是自己。
别以为,电影编剧会讲爱情故事,分分钟让我们哭晕在屏幕前。真正厉害的,写初恋,聊初恋的人其实是他……
人民艺术家:老舍
老舍是当代著名的作家,代表作有话剧《茶馆》,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另著有多篇短篇小说和散文,是著作颇丰的人民艺术家。老舍的作品大多数以北京小市民为观察视野,透视民族心态,批判当时社会的黑暗,并且表现出他对下层人民的同情。所以他的作品,虽然描述的是不知名的京城小人物,却是有着大格局的家国情怀。
昨日,无意间翻开他的短篇小说《微神》,我本以为这也该沿着老舍先生一贯的字正腔圆京派“正道”而走,读了几句却咂摸出了不同的味道:这是一条通往满是浅软小草,微带着泥土清新气息的乡间小道。
《微神》这部小说主要讲述了“我”的初恋故事。“我”和初恋在17岁那年彼此暗生情愫,可是因为世俗的偏见,“我”不敢向她家提亲。后来的“我”远去南洋留学,依旧不改初心,学成归国回,初恋已经被迫成为暗娼。可是,“我”依旧愿意娶她。她在一次打胎中,自己结束了生命,留给我无限的念想。
作品凄凉哀婉,现实与梦境相交融。作者呈现给我们一个年少悸动的羞涩萌态,世态炎凉下的隐忍悲哀的初恋这件小事。
01 青春懵懂,初尝爱滋味
那年十七岁,“我”和她互有好感,暗生情愫。她身量不高,却是那样的柔软,如此的娇媚,脚上穿着一双小绿拖鞋,浑身散发出少女的醉人清香。
“我”喜欢她,怯生生的;她亦对“我”有爱意,羞涩地微笑。
原来,那已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只是那么短暂,转瞬即逝,留下的只是回忆而已。
老舍的语言功底和细节描写,彰显出了他的大师级风范。在他的笔下通过初恋中的少男少女的两双眼睛,表现出了那种怦然心动的微妙心理变化和羞涩又甜蜜的心情,让人如临其境,又似回到了那年刚品尝爱情滋味的一刻。
我的眼睛盯住了她的。她要低头,还没低下去,便又勇敢的抬起来,故意的,不怕的,羞而不敢羞的,迎着我的眼。直到不约而同的垂下头去,又不约而同的抬起头,又那么看。心似乎已碰着心。
初恋的滋味,不就是如此吗?
他们的十七岁,就是最美的时光。满眼的笑意中,透露出彼此的满满爱意。爱情,最初的模样就是:我怎么看你都觉得欢喜。
02 异国他乡,千里寄相思
只是,男婚女嫁又谈何容易。二十二岁了,还未赶上五四运动。不能坐在一起谈天,亦不敢放肆地笑。两年后的“我”只身赴南洋求学,从此她一直在“我”的梦中相伴。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初恋的音容笑貌时时在脑海浮现,“我”天真地以为,她还在原地等着。
她后来告诉我,她曾企盼过“我”回来,只是娇艳欲滴的年纪难以抵御甜言蜜语,肉体比爱更少些忍耐力。
惧怕使你失去一切,隔离使爱的心慌了。
先生的文字,处处透露出人性的矛盾和炎凉世态。
爱情,也许耐不住长久地等待;分离,可能抵不住眼前的温软。大家都没错,可是最终还是错失了彼此。
03 游子虽归,不似当年情
“我”归国后,第一时间打听她的下落。只是,她已经沦为了暗娼。从此把爱藏在心中,用肉体挣茶饭滋养肉体,还要填补那吸烟父亲的无底洞。
“我”见她的一刹那,心里似有一把刀不断地挖剜着心肝,直到血流成河,却不得不忍住伤痛。“我”依旧愿意娶她,因为“初恋是青春的第一朵花,不能随便掷弃”。只是,不愿回头的是她。她的狂笑,让我感到害怕。
人,怎么会变得如此?
老舍先生,用细腻入微的笔触一语道出女人的内心所想:
怜比爱少些味道,可是更多着些人情。
何其精辟的一句话,听了,让人脊背阵阵发汗。
人事间的男女情爱,如果带有爱怜的成分,那么另一方就要一直感激对方的不离不弃之恩。不对等的爱情,双方是站不到同一高度,也就不可能执手一生,相伴到老了!
所以,她宁愿用死留住在恋人心中永远的青春背影。
这是一个老舍笔下的初恋故事,读来不禁使人潸然落泪。先生的笔下的初恋道出了那个年代青年男女爱而不得的无奈,揭示了女性在当时社会中地位低下,婚姻不幸的悲惨命运。更是先生对非人世界的血泪控诉。
只是,初恋在任何年代都是一样的纯真至美。那是人们过往的青春岁月,那是记忆深处珍藏的佳酿。夜深人静时分,独酌一杯青春之酒,也许才华明白“哦,感动的感觉也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