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抵抗的群体》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抵抗的群体》读后感锦集

2020-10-13 16:3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抵抗的群体》读后感锦集

  《抵抗的群体》是一本由约翰·伯格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212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抵抗的群体》精选点评:

  ●#法尤姆肖像

  ●超爱John Berger系列的,博学之人,对艺术有深刻理解,辩证思维强烈,抵抗的群体,现在看来似乎应该都是那些时代的愤青,体制很大,个体很小,但是精神力量很强大。

  ●画家与绘画的对象之间存在一种合作关系,表面上看画家是创造者,实际上画家是接受者。

  ●我读过的最好的艺术评论。感谢约翰伯格,这半年在他的文字里我得到太多感动和启发。

  ●JOHN BERGER,有点意思。

  ●对于完全外行的我只能随便看看

  ●充满令人欣喜的见解。

  ●艺术,我还没入门吧

  ●难道没人觉得翻译的很差劲吗?

  ●我看的叫《另类的出口》

  《抵抗的群体》读后感(一):笔记:抵抗的群体

  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如天之造主,地之造成,此其所以受也。——石涛

  .16

  地点不止是地区。地点是环绕某事物。地点是存在的延伸、行动的结果。地点对立于空无一物的空间。地点是事件已发生或正在发生之处。

  24

  真正的画触及一种缺席——没有画,我们或许察觉不到这种缺席。

  29

  即使是大师之作,他的惊世之作与其它作品之间的差异也总是归结于此一议题:与被画着之间或作关系的存在与否。

  62

  所谓“好的”绘图术往往提供一个答案。它也许是了不起的答案(毕加索偶尔是),也可能是枯燥的答案(任何学院派)。真正的绘画是一种不断的提问,一种不熟练,也就是对所绘之物表达的一种接纳形式。一旦意愿接纳,有时合作关系便于焉开始。

  62

  绘画在于在画板上快速工作,尝试将画板上进行的一切和我觉得我看见的东西联系在一起。

  65

  它赋予身体某部位或各部位某种特殊的叙述能力。(伦勃朗)

  96

  颜色指涉本土性、生活方式、某些记忆。

  130

  大部分预言只要具体,便必然是噩兆,因为历史上始终存在着新的恐怖——即使消失一些,却也不会出现新的欢乐——欢乐永远是旧的。改变的是争取欢乐的方式。

  167

  电视荧光幕上没有永远静止的东西,此种动态阻碍了画之为画。反之我们在收音机上虽然看不见任何东西,我们却能聆听寂静。而每一幅画都有自身的寂静。

  195

  谈论相似度,亦即谈论存在。对照片而言,相似性的问题是次要。其问题反而在于选择你较喜欢的相似度。对一张绘画肖像而言,相似性则至关重要:若不在那里,便有一种空缺,一种巨大的空缺。

  200

  相似性与生俱来,且明显无误——即使躲藏在面具后。

  相似性可以被抹灭。今天切·格瓦拉卖T恤,他的相似性只剩下这些。

  208

  http://24kart.cn

  《抵抗的群体》读后感(二):观看

  这本书最初是和《观看之道》一起交叉着看的。《观看之道》基本上看完了,这本书还是看得有点云里雾里。这个月接着看这本书,大致有了自己的明白(总觉得即便同样的东西,不同的人看来感受也是会有些不同的)。

  全看完之后,我的大致的一个有些不清的印象是:对观看之物的以接受的心态看;对某些未被大众或是有权力者在意的群体或东西的关注。这本书关注的是人本身及日常生活。

  另外这本书里的破折号用的还真是不少。

  看的过程中,总被有些可能与中心不那么相关的片断打动。比如说:

  莫兰迪(献给契拉提)(P.122)中的:他终身未婚,这也很意大利。这与独身主义或性偏好并无关系。而是取决于同集资料的一种危机——仿佛每个城市都需要一定数量的单身汉和老姑娘。之所以很意大利,在于大家终能接受并享受这份危机,仿佛它是一种糖,跟苦咖啡一块儿享用。

  浅谈可见物(献给伊夫)(P.5)中的:越来越多的人去美术馆观画,离去时并未失望。吸引他们的是什么?答案:艺术,或艺术史,或艺术欣赏,错失了本质,我如此认为。/在美术馆里,我们遇到其他时代的可见物,它们陪伴我们。面对每天在我们面前出现又消失的一切,我们的孤寂感减少了一些。许多东西看起来依然不变:牙齿,双手,太阳,女人的腿,鱼------在可见的实在界中,所有的年代并存而永恒,无论相隔数百或数千年。而当画中形象非复制现实,而是一次对话结果时,画中物便说话了,只要我们倾听。

  与副司令马科斯的通信(P.176)中的苍鹭那一部分,及肖维洞窟(P.30)中的七月的某个傍晚赶牛的那一段,还有些其他。

  德加(P.48),你要吹牛就继续吹吧(P.125),文森特(P.76)因为观点也让我印象深刻。

  如果不是在成年之后学过两年多的画,我很可能不会看约翰伯格的书,因为说是艺术评论。跟艺术沾边的东西自己觉得是跟我没关系的。虽然现在画画得不怎么样,但是觉得因为学画画,开始觉得画只是画,不要加上那么多有的没的东西,因为学画画,才开始看自己的周遭,觉得有的东西怎么那么好看,画画给我打开一扇窗,使我觉得某些东西跟我有了关联。约翰伯格的书也让我印象更加深刻。

  .可能过一阵子会接着画画。

  《抵抗的群体》读后感(三):在现实中发现真实

  影像泛滥、文字成灾的今天,我们需要静默的美感。这是约翰·伯格在《抵抗的群体》中要讲的,依旧谈艺术,那种基于人生情趣和严肃感的艺术。试图言说真实,那种实际永远无法用言说来表达的真实。眼睛是看不见真相的,唯有闭上眼睛,去触摸,去感受,我们方能在存在的边界、隐匿的边缘发现瞬息真实和朴实的此刻,揭露现实的荒谬。新世界秩序排斥智性,新自由主义无法容忍多元,人类的正义再次被滥用或遗忘,唯有抵抗与承担,才有一线希望,才有可能重新找回尊严。伯格说,很多痛苦没办法分担,但分担痛苦的意愿却可分享。即便是微乎其微的力量,我们依旧需要有坚定不移的目标感,因为在当今谎言组织起来的世界中,生命本身被当作一件商品,仿佛买得起的人才受之无愧。

  在《抵抗的群体》一书中,约翰·伯格继续反向思考、大胆批评,本书收录文章二十四篇,分别是他在苏黎世、马德里、瑞典、法兰克福、赫尔辛基等地以不同语言发表的讲演与文章,基本观点集中于对现下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批评,文字依旧有着浓烈的批评色彩,伯格曾直言,我写过的书,就数这本最迫切。书中有对法国史前艺术的观察,有对古典艺术大师米开朗琪罗、伦勃朗、德加以及个性强烈的墨西哥女画家弗里达,20世纪雕塑大师布朗库西等人作品的分析,由此,读者、作者和艺术家便组成了这样一个独特的群体,在观看、写作与阅读中交流,进而强化各自的信念,共同的目标是质疑新经济秩序的不人道,揭示隐匿不见的社会真相。伯格要放声批评的现实,关乎死亡与苦难的民主化,关乎权力与金钱的专制,关乎痛苦与绝望的地域化,关乎傲慢与市场的国际化。在庸俗畅通无阻而深刻寸草不生的时代,现实虽然不再是对人进行肉体残害,但它却打垮了人内心的抵抗意志,这是现象不同而本质无异的暴政。我们没有道德选择的能力,何谈平等的尊严,绝大多数的人对于内心承受的强暴毫无自知,更何谈抵抗?而伯格透过艺术作品,所宣扬的艺术精神,根本目标是对真诚的生活和智性的坚守,即便现实不存在完美,但人们却渴求更完整一些,在生命与生活、存在与生存的二元对立间,我们终究必须抉择。

  一旦丧失了对严肃的趣味和对雅致的追求,一切崇高便烟消云散了,有的只是粗野与变幻,结合着怪异与自大。一旦缺乏有意义的内心生活和深刻的情感体验,人便成了可怜的躯壳,毫无激情,没有任何令人振奋和积极的东西,除了一种喜怒无常的情绪和一种不知所以然的焦虑之外,一无所有。伯格指出,真正的画触及一种缺席,我们甚至察觉不到的缺席。难以观察到,却可以激起内心强烈的感知。所画的一切不愿放弃灵魂,讲述实在之物,专注凝视生命,有朝一日终将失去的生命,是我们这个时代失落的东西。而这样东西告诉我们的,除了生活本身之外,毫无别的智慧,而生活的智慧,说到底,不是去顺应现实,而是可以摆脱束缚,把握真实,在澄明之境中,体验生命的奥秘。

  一切的一切,生命才是最珍贵的礼物。我们只有分清表象和实在、在场与缺席、可见与不见,才能在现实中找到真实,才能在人与人之间实现赤裸裸的认同,在行动中严守存在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当人们不得不凭一己之力,将自身的存在与痛苦置于浩瀚的时间和宇宙当中时,约翰·伯格提醒我们,我们的无力感,并非来自于当今世界的拥挤,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疏离。

  《抵抗的群体》读后感(四):那相会是必然的 ——读约翰伯格《抵抗的群体》

  我喜欢乘火车出行,这倒并不仅仅因为我是一名铁路人,而是每一次乘坐火车我都会有一次比较集中的阅读,而这种阅读的收获也远远超过其它的阅读地点。比如钱理群的《我的精神自传》,《熊秉明美术随笔》都是我在火车上读完且给我了很大启发的书。

  这一次,去重庆参加博友胡耀兮作品的研讨会,车程22个小时,我为自己选择了约翰伯格的《抵抗的群体》。在翻开书的第一眼起,我就非常后悔,没有更早的与约翰伯格相逢。尽管我早已听闻了他的大名,也早已买下了此书,却将它放置在书柜的一个角落遗忘了。约翰伯格其实非常有名,早有如苏珊桑塔格或陈丹青这样的人大力推荐。但我其实是非常害怕那种盛名之下繁琐冗长的理论和艰涩枯燥的语言。约翰伯格给了我不同一般的惊喜和新鲜。

  对,他散文化的叙事,他诗化的语言,他透过画面的感悟,他随时随地对自我的提高和解答,都给了我一个不同于国内的艺评语境。而这恰是我心响往之的。

  我一向认为,一本书能给人几句有益的启发就相当不错了。但约翰伯格给人的启发却绝不仅仅是一句话一段词。他其实是以自己独到的观察和描述方式解开着自己的心头之惑,究竟我们该如何去面对一幅作品,进入一幅作品,并建立属于自己的观看之道?他并没有试图去提供答案,却清晰地给我指明了一种方向。

  他说“一幅画死气沉沉,是因为绘画者未敢足够逼近,开启自己和模特之间的合作关系。”这让我想起一位摄影家也说过,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走得不够近。走近不仅是种方式,更是一种勇气,因为你挑战的不是对象,而是你内心的障碍和困厄。对此,伯格的解释更深入,他说,逼近即意味着忘记成法、声名、理性、等级和自我,也意味着甘愿支离破碎甚至疯癫的风险。这是艺术评论吗?他早已摆脱了技术分析的窠臼,站在了人性更高的平台上。

  他说,“想象她在画室里闭上眼睛以便观看……她眼睛闭上所做的事就如同我们拿贝壳贴近耳朵倾听海洋。”我们总在强调对对象之物的精确观察,却忽略了内心情感的呼应。我们总说一个人的心胸比海广大,但我们总不愿却不会开启我们的心胸,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闭上眼睛观察。

  这种观察方式不仅对普通事物,对那些特殊群体依然成立。在《文森特》一文中,伯格感叹有关梵高的事还有可写的吗?答案是没有。但他还是通过自己的眼睛去看到了别人未曾观察到的事物。他说,梵高视自己为陌生人,或过客。他对观看到的日常生活有种持续不缀的亲密爱恋。他抚摸眼睛看到的一切。

  够了,不需要引用了。原来我多年寻找的文字在这里等着我。虽然他来得迟了些,但我依然幸运的与他相逢,我相信,这种相会是必然的。茫茫人海,有多少美好的事物与我们擦肩而过,而这样的相会何其幸运。

  也许我就是伯格眼中那一小群抵抗的力量。正如伯格所说,“我所谓的群体意指一小群抵抗力量。当两个以上志同道合的人联合起来,便组成一个群体。抵抗的是世界经济新秩序的不人道。……意外的是,我们的交流强化了我们每个人的信念,坚信今天在世界上发生的事物是不对的,所说的相关话题往往是谎言。”

  2011-7-6于去重庆火车上

  链接:

  约翰伯格:英国艺术批评家,小说家,画家。英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艺术批评家,他的《观看之道》《看》《另一种讲述的方式》《毕加索的成败》等,已是艺术批评的经典。近20年间,他一直生活在一个法国小村庄中。濒临消亡的传统山区生活方式令他着迷,并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抵抗的群体》读后感(五):如何才能放声思考

  如何才能放声思考?

  文/马陌上

  放声。思考。放声思考。这不是一个文字游戏,而是真切地发生在约翰•伯格身上。在跟他的书相遇之前,一种表述上的困境长期折磨着我:在反对针对人类精神和肉体的各种不义之举时,我们是不是必须采用一种更具煽动性的语言?谎言无处不在,但真相必须声嘶力竭地吼出来才有力量吗?刚刚过去的二十世纪,只有两个头脑在思考,其余人,除了放声表态并站好队伍,什么也没做。一句话,在我们放声时,也许——其实并没有思考。这让二十世纪显得拥挤和喧闹。

  以上说法并不能令你完全信服,因为情况看起来要复杂得多:左右之争在政治领域似乎尘埃落定,在大众文化领域,左派振振有辞,但却无法挽回女儿们坚决迈向强奸犯的脚步,以及拥抱盗贼的心。为什么?因为他们太吵了。

  我们对法兰克福学派充满敬意,对布尔迪厄充满敬意,对一切政治上正确的一方都充满敬意。可他们太吵了。他们用逻辑反对逻辑,用理性反对理性,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与他们所反对以及要求大众起来反对的,形成牢不可破的共谋关系——这让抵抗(嗯,就这个词)充满撒娇意味。放声而咄咄逼人的撒娇,你能够想象吗?

  在这样的境况下,人类的热情、感受性以及洞察力被左右合谋,以至彻底取消了。当我们对日出日落、月圆月缺、花开花谢、鸟鸣虫啼再也无动于衷时,工业文明终于露出狡黠的笑容。工业文明的本质就是挤占空间(想想复制这个词),让时间以咄咄逼人的姿态显露出来,因此,它首先要反对静默(只有静默才能使空间敞开,使思考发生)。

  英国人约翰•伯格首先要教给我们的,是如何静默。在《抵抗的群体》一书中,约翰•伯格让我们试着面对一幅画面,不论它是文森特•凡高的“向日葵”,还是伦勃朗的“身体”,米开朗基罗的“穹顶”,萨马拉提的“狗”,博斯的“地狱”与“天堂”,我们都只是观看,而不去臆想、揣摩、比附甚至判断,花是花,树是树,农人是农人,椅子是椅子——而不是宝座。不要妄想救赎他们。弯腰稼穑的农妇一定是悲苦的吗?地狱一定是黑漆漆或者滚烫的吗?必须剥离施加于物的一切观念,然后让它们自行呈现。也许我在曲解作者的本意,但我相信他会同意:只要在的,必将得救。

  因此,确认存在,而不加鉴别,才是善良左派的第一要务。在约翰•伯格看来,资本的推进,首先使大多数人和物成为“多余”,世界经济新秩序就是铲除“多余”——不论它是一株植物,一只松鼠,还是一个瘦小的印第安老头。他指出了真相。至此,一个静默的乡间隐者与一个顽固的左派,在他身上奇异地统一起来了。

  今天,当一个左派远没有“五月风暴”之前那么美好,“垮掉的一代”所反对的,我们依然要反对,黑人民权运动所反对的,我们依然要反对,女权运动要反对的,我们依然要反对,巴黎街头参加巷战的青年所反对的,我们依然要反对,反战运动所反对的,我们依然要反对……不止这些,旧问题一个也没解决,而新问题接踵而来,技术帝国逼迫着个人退场,全球化让失利者遍布全球,饥饿似乎那么近,种族仇恨益发尖锐,宗教已经失效,但宗教冲突却断然升级,最吊诡的是,理性被合围,而理性的反面却先期而死——约翰•伯格显然意识到了这些,所以他抛弃了一切精致的策略,而只想唤起人类的热情、感受性与洞察力。

  他要求我们从观看开始。他有意识拒绝各色意识形态以及各种主义,他尽量避免使用“革命”之类的词汇。他拒绝提供承诺,而只想唤起希望。这令他对拉丁美洲似乎情有独钟。墨西哥的游击战士、丛林诗人、自称“副司令”的马科斯令他着迷,因为马科斯不但认为当今世界是一个奇异的、无法拼出完整图像的拼图,而且对山谷、河流以及飞鸟有着极为准确的领悟力。

  嗯,世界在那里,等着我们去领悟。领悟就是抵抗。在领悟之前,我们需要静默,并做好放声思考的准备,因为世界会突然向你涌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