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间谍王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间谍王读后感100字

2022-04-11 03:33: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间谍王读后感100字

  《间谍王》是一本由(美)魏斐德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 32开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6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间谍王》精选点评:

  ●太散,一般

  ●这书密密麻麻的注释让我觉得就是把沈醉的《军统内幕》《戴笠其人》黄康永的《我所知道的戴笠》三本书删节再补充了点材料……好处是只读一本就可以了

  ●魏斐德不太关注枝节的细节,但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人物都有点滑稽

  ●戴老板是这样复杂,我看书中光是注解部分单列出来就可以再出一本书。

  ●戴老板

  ●怎么说呢?看这本书是因为对戴笠比较有兴趣嘛~卿虽乘车我戴笠,后日相逢下车揖;我步行,君乘马,他日相逢君当下。史料以前看过一些,八卦也看过一些(主要来源沈醉),所以看这本书的时候,似乎就没啥感觉了,甚至于觉得写得很疏离。再一次印证,看外国人写的中国人物传记,往往感觉很奇异……

  ●读了一半。感觉不是写戴笠的,而是记录戴笠时代的国民党情报机关。挂羊头卖狗肉。

  ●对这段历史太不熟悉,翻阅而已。可读性的确不如预期,但扎实是真扎实。

  ●居然说陈果夫陈立夫是陈其美的“外甥”,不是侄子吗?

  《间谍王》读后感(一):欲罢不能

  说实话,还没读完,本没有评论全书的权利,但也想吐吐槽。

  想八卦戴笠的人,就不建议读这本书了,一如魏斐德的风格,中立和史实,对于其人只描述,少评论。

  之前读过他的《洪业》,觉得两本书有相似的风格,虽然一个写人,一个写朝代,而且都是史料和数据一大堆,但是读起来不是让人感觉像是嚼蜡,倒是有种看一幅长卷,每一个细节都很详实,但是读完整本书或是读了一个章节,又有一种俯瞰整幅画的大气感,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

  《间谍王》读后感(二):还原真正的历史

  几年前流行起来的说史热,都是清一色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都是离我们很是遥远的故事。从戊戌变法到建国60年这段时间的风云,我认为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可是遗憾的是从没有一本书或者是哪一位学者能给我梳理一下这段历史。这本书多少帮我理顺了民国关于戴笠及军统的一些历史。

  美国汉学家魏斐德先生的这本书主要著述的是国民党军统领导人戴笠及他所领导的秘密警察组织。对于这本书的历史真实性,作者本身是享誉国际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根本不用怀疑,而且作为大陆与台湾以外的第三方,立场更加公正、客观。这本书是出自一位历史学家的手,用翔实的史料编写而成。阅读后你感觉到的是在翻阅历史,而不是看历史小说。

  戴笠这个生前充满着谜团的人物,死后就更加让后人困惑。在台湾,他是传奇;在大陆,他是魔鬼。为什么会有这两种不同的评价,这本书就能给我们答案。人是有多面性的,历史的英文history是不是就是“他的故事”呢。

  《间谍王》读后感(三):(丽江的春天:陈升) 书好看

  先不说风起云涌电视剧一样的特工事迹录,单单是写戴笠这个人,本书就比一般小说精彩,所以啊,《舞蛇者说》序里讲“正因为历史是描写个别和偶然,所以借助于生活自身的万千造化,他的出人意表的‘想象力’往往又超越了艺术作品的编造,特别是当那编造太过遵循‘普遍必然法则’教人看罢便知结局的时候。”

  你考量一个人,必须探索他的出身,即便不能下定论,但是混混的日子,关键年纪的打流经历,很能给这个人的本性定调。(细节多么有威力:穷,但是要整洁虚荣;爱领导,又忍不住把公费移用到赌轮上。。。第一章实在是惊艳,这几个并列关系的360度的描写——戴笠是希姆勒,神秘人,猴王。。。对他周遭的梳理也很有意思,不长,但有意义。)

  这个时间顺序史里面,我摘下:

  第三章末,揣测穿皱巴巴衣服的戴笠迎合了蒋的另外一面——内在松弛的王国。(更重要的是,蒋介石果然是喜欢搞窝里斗,或者好听一点,制衡啊均势啊。。。)

  第十章的精神教育(所以说。。。)还有攘外必先安内的有一点逻辑。

  各种点穴啊,开饭馆啊,开报馆啊的手法。。。(陈赓的医院。。。)

  走私网络。

  这个人渐渐积累起来怕死人的名声,还有后来对种种行刺行刑的吓人再现,确实最后让我感到,戴笠戴笠,不寒而栗。

  另外,特工组织实际离我们这么近,要认识操纵它的人,它的意图,还真难啊。

  然后,还是没搞清楚蓝衣社和复兴社和革命团和青年组织的关系。。。

  《间谍王》读后感(四):历史就是叙事

  静下来之后,我想到最近读的这本书。戴笠通过魏老的文字复活,走到了我身边。很久很久,没有一本史学著作的内容进入过我的梦境,社会史和新文化史甚嚣尘上的今天,我们陷入到一个个“符号帝国”当中,身体,空间,后殖民等等这些名词在引起初学者最初激情之后就开始变得苍白无力,并成为思想苍白而不学无术的遮羞布。前几天和室友谈起近况,他说忽然对学术失掉了兴趣,很多论文只是在搬弄名词,把活生生的人与事拆成拗口的词语组合,于是论文就完成了,而读者仍然一头雾水并且昏昏欲睡。是时候重新检视“历史是什么?”这个古老而又长新的问题了~

  历史就是叙事,魏斐德在本书中的出色叙述为我们给出一个答案。这个答案并不新颖,但是太多的人已经忘记或是不屑。

  关于戴笠,我小学的时候读过基本上属于地摊书性质的几本传记,记得了他的马脸和“军统”这个神秘组织的全称。本书长达六百多页的篇幅让我对这个风云人物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从中小学里顽皮而又聪明的捣乱分子,师范学校里不可一世的学生领袖,到十里洋场的街头混混,再到赶上黄埔六期末班车的“天子门生”,最终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秘密警察组织的负责人。戴笠一路走来,而在他身边的那些人和事,让读者跨越时间的障碍看到那个时代的激情与残酷,希望与无奈。革命的口号与刑讯的凶狠;对权威的绝对服从与无与伦比的控制欲;改造国家的梦想与走私贸易的暴利,这一切看似矛盾的事物却集合在戴笠这个具体存在的人身上。通过叙事而不是把各种因素放在理论的框架中,我们看到历史的魅力同时也感受到人自身的可能性,那些理论无疑抓住了历史的某些特征,但它们失去得更多,最重要的是让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形成了不可逾越的障碍,而历史感消逝得无影无踪。读史使人明智,那些过去的具体处境在叙事当中一一呈现,令人读之击节而叹。正如刘东在序言中所谈到的,柏拉图曾经说诗人比历史家更真实,因为诗人描述一般而历史家书写特殊。然而历史本身的无限性让一代代的历史家总是能发现那些比一般意义上想象出的文学更为动人也更为引人入胜的故事。

  《间谍王》读后感(五):三个关键词

  【读品】戴笠很早便进入了我的视野,因为早,现在能记起来的书只沈醉《我所知道的戴笠》,同样,我对戴笠的印象是残缺不全而模糊的,像被雨水淋过的字纸,清晰的事有两桩:一数戴笠与影星胡蝶的风流事;二是在空难中烧焦的尸身上的几枚大金牙。那个时代的面貌是什么样,我一点都不知道,那些作者们都把精力放在揭发戴的滔滔罪行上。一段时间里,我丧失了对这位神秘人物最起码的好奇心,我认为,一个人无论何等英武或卑劣,把他从历史大框架中拎出来,不用甩干,自会迅速脱水,从而变得干瘪滑稽,仅存的意义也就被滤尽了。若非朋友推荐,我不会碰有关戴的一本书,《间谍王》也不例外,但在此书中,我看到了不一样的戴笠。

  自读《洪业》之前就听说过魏斐德的才学,《间谍王》则再度加固了我对他的好感。这书还在路上时,我就开始琢磨,一个闻名到不用作介绍的历史学家,一个二十年间每天仅四小时睡眠时间的学者,为什么会花十多年工夫去研究戴笠,错失了其它看起来更有价值的课题?等读到书跋“妖魔”时,才知道作者也曾这样屡次自问,“你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大的精力来探究一个如此变化多端的人物?假如戴笠并非完全是个凶神恶煞,那么他充其量不过是个狡黠暧昧之徒。”

  跟我不了了之的疑惑不同,魏氏借助一个暗喻给出了答案,“我对中国历史如此大量的关注全都在于展示,从而理解和抵制那蛇眼(按:戴为典型象征)的迷惑力。”这里列出三个关键词,“展示”、“理解”、“抵制”,三者呈递进关系,前一个是后一个之母。不能否认,我们许多历史学者终生盘桓在 “展示”外不得入,其原因一时道不明白。魏氏隔岸观火能看人所不能看,同时其身份也带来研究上不少便利,但更要紧的是胆与识,惟有这样才能摆脱历史的无趣。沈醉们的无趣,也许是魏氏研究戴的原因之一,“我在研究中对沈醉叙述的每一个事件,都带有一定程度的怀疑。”魏氏在书中第四页一条长注中言明。

  魏氏从戴在镇压太平军战争中讨得武德左骑射荣誉的曾祖开讲,由戴的儿子和兄弟负隅顽抗终被人民力量处决来煞尾,从容交代了戴的出身与发迹,其与胡宗南、蒋介石、杜月笙等一干人物的交情由来。周详陈述了戴在政界的腾挪与血渍,与“二陈”的明争暗斗,与“力行社”人的控制与反控制,还有效忠蒋的聪明与手腕,枪杀闻一多、史量才、杨杏佛等君的来龙去脉,当然不能少了撞机马鞍山头的前因及余波。作者遍索中国大陆、台湾、美国三地相关资料,旁逸斜出,把个“只是一个名字而已,可能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戴笠层层剥离、件件还原,这是祛魅的过程,同时魏氏也十分潇洒地打了一套密不透风的“展示拳法”。

  “无论他能同情共鸣,或者他困惑或厌恶的人和事物,他都能用心入乎其观点、理想、气质之中,以求了解。”这是伯林对屠格涅夫高贵品质的褒扬,也是对“理解”准确的界定。回首历史,对正面人物,一般人很容易就走进其角色当中,理解并不困难,如民间对待诸葛亮;对反面人物,大多因感情隔阂、天然拒斥无法理解,如戴笠在民间顶风臭三里。但在《间谍王》中,诸葛和戴笠这两个看似泾渭分明的人被放入上下句中,强烈反差的让人印象深刻。书中首尾两处把二人并列,中间也有三两处。如果因戴常把诸葛当偶像,魏氏不得不去谈二人表面的瓜葛,结尾处 “诸葛亮终年54岁,而戴笠死时49岁” 则不简单,这无关道德色彩。魏氏对戴的评语:“戴笠在很大程度上是他所处的复杂时代的产物,身居传统与现代政治斗争的顶峰,坚信自己生必逢时,但终究难以摆脱命运的叵测无常。”魏氏是把戴作为个体人纳入时代的气候中来观察,进一步洞悉彼时所有人的命运。诸葛也生在乱世。他们试图复兴传统改道历史且都被击败,应该是魏氏将他们共置一处的理由。

  至于最后一个关键词,“抵制”,魏氏着墨最少,却字字千钧,“通过描述戴笠,我不知怎么的便能够想象自己在抗拒那恶魔冷漠的目光”,魏氏并没有长舒一口气,啜一口香茶,他甚至没有停顿,随即用审慎而忧郁的语调写道:“历史学家常常以此来平息他们遥远的噩梦并压住以往的惊骇,但难道我们从此便能高枕无忧了?”不确定的东西让他的作品更具真实,更有人气,这也是对历史整体性的思索。

  “卿虽乘车我戴笠,后日相逢下车揖,我虽步行卿乘马,后日相逢卿当下。”据说,“戴笠”一名取自这首《风土记》,另有一说,“戴笠”有斗笠遮颜过闹市的意象,但无论是哪一种,有一点可以肯定,即当“戴春风”摇身变作“戴笠”时,戴笠已成为他本人投入全身心创造的一件作品,也成为时代的各种力的共同塑造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间谍王读后感100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