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马伯庸笑翻中国简史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马伯庸笑翻中国简史读后感摘抄

2021-02-14 02:11: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马伯庸笑翻中国简史读后感摘抄

  《马伯庸笑翻中国简史》是一本由马伯庸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马伯庸笑翻中国简史》读后感(一):无味

  读这本书之后即无捧腹大笑,也没有从书中看到中国朝代更迭的主线,是一本我认为少有的二星书,盛是无味。内容实在是称不上“笑翻”,亦有损“简史”之名。全书在讲五德、五行,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相生相克,朝代的更替及书中的内容有不知所云之感(今日无法写读书笔记,在此为筹齐140字发表书评)。

  《马伯庸笑翻中国简史》读后感(二):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

  马亲王盛名在外,一天无聊,忽然翻到这本书,看书名其实没啥兴趣,看作者,行吧,反正也是闲着,看一看吧!

文字但是诙谐,内容也相对浅显易懂,但是看完就一个感觉,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阴阳五行之说,在我心中一直都是比较深奥神秘的知识,被马亲王这么一解析,有点被拔草的感觉,并且直到现在,我还是对他的论点持怀疑态度,好吧,我直说了,我觉得还是扯的成分较多,对不起

  《马伯庸笑翻中国简史》读后感(三):生搬硬凑的历史

  从五德写起,读完整篇都没弄太明白这五行的相生相克,也没弄明白这五德之说。

  开始还特意画了导图想理理清楚,后来才发现,其实各个王朝的更替,只不过是当权者借这个由头而已(造反也得有一个合理的理由才是,才能名正言顺,让百姓能接受)。但其实百姓才不会在乎这理由合不合理,他在乎的只是自己能不能在这世上平安喜乐的过上一辈子…

  但成王败寇,历史就是胜利者书写的,所以何必在乎外界眼光。

  《马伯庸笑翻中国简史》读后感(四):且不评论严谨性,但连哗众取宠都谈不上

  把五行和德放一起,去讲各朝各代的制度根基,甚至说是两千年中国德性史,是不是历史太没研究角度了?这部书只看到了作者的荒唐与无奈,和历史无关……戏说历史总是不好的,书名上“中国简史”那么大字,误导消费者么?如果是作者个人写一个论文或是个人体会,见仁见智,没什么可喷的,放到市面上让人们评论与交流也是可以的,但小朋友就不要看了,小朋友接受知识几乎是来者不拒,写这不着边际的东西,小朋友看不懂不说,对不对也很难辨别。评分低分是铁定的。

  《马伯庸笑翻中国简史》读后感(五):辣鸡

  

太垃圾了千万不要买!!!!!!!

不要被割韭菜!!!!!!!!

严重怀疑此书是找枪手代写的,毫无深度与内涵,初中生看都会觉得肤浅至极毫无用处。甚至不能用走马看花流水账来形容,此书可谓是辣鸡中的战斗机。哪怕弃此书于千里之外仍能感受到该书的恶俗之气久久在身旁难以散去,此书作者将其出版不只是在断送自己的文学道路,更是侮辱每一位读者的智商。出版社将此书包装成一盒看似精美醇厚的巧克力,但读者将其购入品读行间文字才会发现,这只是一坨看起来像巧克力的屎,僵硬恶臭。

  《马伯庸笑翻中国简史》读后感(六):2021年1月读书

  

书的开头以刘邦斩白蛇为开始,引出周易中的基本规则∶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而后春秋战国时期阴阳家提出"五行",战国时期齐国驺衍陶提出五德终始说。

把金、木、水、火、土五行看成五德,认为历代王朝各代表一德,按照五行相克或相生的顺序,交互更替,周而复始。

即五行相胜学说∶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而后期西汉刘向、刘歆提出五行相生学说,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西汉前遵循的基本为五行相胜学说,西汉后期开始主推五行相生学说,后来渐渐就开始按照人的思想随意改造。与现在五德终始说不相符时,变更新本朝德行及国号,或者便把前朝作为闰统,更夸张的还有随意定德性的,不遵循此道理。即便如此,一些历史学家也能解释清楚其来历及道理。这就是对统治者的拍马屁,毫无道理。

其中历年历代都存在着一些祥瑞、谶谣,来表明本朝天子乃真命天子,天命如此,得到统治者的嘉赏,仔细思考便知道其中毫无道理可言,当局者迷,统治者的心中需要一些外物加深,使民众信服的一些手段罢了。至明清时期,五德学说渐渐消失于民间。

但五行学说仍在民间流传,科学价值观普及大众的2021年,五行还是一些江湖道士的饭碗的支撑。

评价∶ 本书的上架分类为文学随笔,只能算是历史闲谈,可能参考一些历史书籍,但是趣味性大于文学性。历史小故事的阐述罢了。

  《马伯庸笑翻中国简史》读后感(七):谈笑间,历史寻迹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说起朝代歌,其实很多人都是耳熟能详,但是要说起中国的简史,其实很多人都还是不了解,包括我自己也是如此,每次都想系统的了解一下中国的相关知识,但是都被那枯燥的文字打败。 而这本《马伯庸笑翻中国简史》就很好的解决了我的这个问题,还是头一次看到有人能将中国的一些简史英语如此诙谐幽默的语言说出来,但是阅读起来还觉得不失偏颇。 这本书没有介绍那么多的朝代,从秦到两汉,到南北朝,到隋,宋,再到之后。 中国的剪简史就像一条文化线,每一个朝代都在学校文化线上起起伏伏。 从古至今,无数的历史学家在为这条文化线绞尽脑汁,故也留下了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 小时候的我特别喜欢看一些历史类的纪录片,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个问题,秦始皇的父亲到底是异人还是吕不韦,虽说那个问题到最后我也没能知道答案,但是对历史的兴趣,所以从那时一直藏在我的心中。 我看这个作者马伯庸的一些书籍都是关于历史类的书,而这本笑翻中国简史写的特别搞笑,但是也很有收获的感觉。 平心而论,站在历史的平行线上,每一个人看待历史的角度里看的历史的方向都是不同的,而由此不可避免的也会导致每一个人对这一段历史的认同是不一样的,用一种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几乎每个作者在创造一本历史类的书籍的时候,都会不免得代入自己的感情,但是在这本书中,我并没有看到作者先入为主的主观情绪,嗯。正如同书名中的笑翻中国简史,读起来很轻松,不会有一种很压抑的感觉,但最主要的是我能够从书中的一字一句能读出来,作者对这一段历史采用的是一种旁观者的情绪,而不会将她他自己的情绪带给读者,这一点个人觉得。我是很喜欢的。 初中语文老师告诉我说历史是有王者谱写的,再留在历史书上的都是自古以来对中国有重大贡献的人物,或者说是留下了一个十分深刻的印迹的人物,有好有坏,有善有恶。 我们对中国简史的探索之路仍旧在继续。

  《马伯庸笑翻中国简史》读后感(八):从新奇的角度探寻王朝更替之谜

  初看本书的书名,可能会心生疑惑:中国简史明白,可怎么“笑翻”中国简史呢?难道是二混子《半小时漫画中国史》那种主打搞笑风格的历史趣谈?其实,本书原名《五德玄奇编年史》,是亲王早年发表在天涯社区的“煮酒论史”板块上的一篇长帖,从“德性”的角度探寻中华几千年王朝兴衰更替之谜。通俗地说,是用“五德终始说”捋了一遍古代历史上的大事件,试图用“金木水火土”这五行来解释成王败寇。

所谓“德性”,这个“德”就是指的道德,所谓“天命无常,唯有德者居之”,可见咱们中国人几千年前就在讲以德治国了。至于“性”,指的是属性,德性就是道德的属性,国家政权的属性。

  这是一个新奇又有趣的角度,这样看历史不仅不会累,反而还能培养激发出读者研究历史的兴趣。书中有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观点,比如隋朝之前的陈朝后主陈叔宝,在隋军攻来时,躲在了一口井里,但还是被隋军发现揪了出来。如果是寻常史书,可能只会嘲讽陈叔宝懦弱无能,感慨一下大势所趋。但在本书中,亲王却说,陈朝是火德,井里有水,那火头还不给浇熄了吗?这样的观点说法在书中比比皆是,总能让人莞尔一笑。

  总的来说,本书从一个清奇的角度去看待历史,题材不可谓不吸引人;而亲王流畅接地气的文笔也让本书的可读性提升了一个层次,虽不至于“笑翻”但“忍俊不禁”还是很有可能的。相对地,本书也不可避免地有一些小问题,比如对历史的梳理过于简要,宛如一个中学历史课本,而不相信“五德终始说”的读者也许会觉得全书都在瞎扯,王朝更替的原因多种多样,岂能随便用金木水火土打发了?但一本书原本就不可能受到所有人的欢迎,亲王也不是没写过《显微镜下的大明》这种相对严肃的历史读物,咱们不妨就抱着好玩、涨知识的心理,来读这本书。

  我想,对历史颇为感兴趣,但又总被市面上过于学术的历史书籍吓到的读者,可以先从这本书看起。它既按编年体梳理了中华几千年的王朝更替,又从“五德终始说”这一新奇角度帮读者理解一些历史大事件,算是入门级的开胃小菜吧。

  《马伯庸笑翻中国简史》读后感(九):花里胡哨的五行学说

  

马亲王,著名高产作家,小说写得相当牛逼,剧情行云流水、悬念迭生,自从看了《古董局中局》后就粉上了他。当然粉他不仅是因为他高超的写作技巧,还因为他丰富的知识,尤其是历史知识。

他经常在微博上科普一些历史小知识,与读者互动相当有趣味性。不过我没有知乎和天涯账号,看过《马伯庸笑翻中国简史》的简介后才知道这本书是发帖成册。

既然是网络帖子,那么对应的是碎片化阅读,追求的是浅显、简短、易懂、有趣,相对的,读者并不是很在乎一篇篇小文章里的严谨性。也正是因为如此,如今网络上的碎片化阅读才会被高知诟病,认为无记忆点、无逻辑线、不严谨,读的时候觉得“我的知识增加了”,过几天会把这些东西忘得一干二净——这还算好的,甚至还有人会记错,简直就会荼毒广大平民百姓,百害而无一利。

那么如果把碎片集合成一本书呢?以时间为线来讲一些浅显的东西,似乎可以不断增加历史小白的记忆点。

这本书说白了就是在讲五行。

从夏商周开始,讲起五行相生相克。金木水火土,如今再没文化的老百姓都懂的东西,因为接地气,所以会使人提起兴趣。当初老师给我们讲五行相生相克的时候,说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因为金木水火土无论你怎么排,相生相克的箭头都会连成一个圈,代表着中庸。

马亲王也以此为眼,讲了14万字的五行。

本来以为这不过是算命先生拿来忽悠人的玩意,没想到历朝历代的皇帝乐此不疲,不止是皇帝,连朝中大臣都会为它争论。只要皇帝抛出朝廷属性的议题,朝臣们便会因此吵得不可开交。一个朝代的属性,完全靠方士儒生的舌灿莲花,谁口才好,谁能捋到皇帝的顺毛,那么就听谁的。甚至还有人因此一跃而上,从平头百姓变成朝廷要员,仿佛中了500W彩票。

不过这些所谓的祥瑞与天启,说白了就是身处高位之人心怀惴惴,想出来自我安慰的东西罢了。盛世皇帝也好、造反首领也罢,总是没有安稳睡觉的一天,谁也不知道明天会是什么样,生死盛衰都是一刹那的事,如果上天给了启示,那么心里的石头总能放下一些——我是上天的旨意,是天选之子,可以千秋万代一统江湖。我造反也是上天的旨意,是师出有名,是替天行道。

那些方士正是因为抓住了这种心理,所以才能将这些骗人的把戏玩得如此之遛吧。

  《马伯庸笑翻中国简史》读后感(十):笑看历史纵横风云

  本书比较适合对中国历史有一定了解的人去读,当然包括了高中时候学文科的同学,作为自己历史知识的补充品。因为虽然是中国历史简史,对不太了解中国历史的理科生来说,如果用来作为入门级别的作品来看的话,会稍微有点懵。

  当今市面上的历史书大概分为两类:一类是完全的简史概括史,按照年代把大致发生的历史事件讲一通,告诉你哪年发生了什么事情;二类是详尽分析各个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及社会状况,将政治经济与社会学融入其中,剖析历史意义及影响,更像是一本学术专著。对于想看历史书的人来说,明显第一类的历史书吃不饱,第二类的书味道又太浓厚。

  那么,何不尝尝这本以新奇角度来写历史的书呢?

  司马迁的《史记》是从三皇五帝写起,一直到他生活的汉代。那时候的封建社会刚形成没有多少年,远古时期的历史糅杂着神话,但那时的皇帝用什么方法来稳住民心呢?这本书给你了一个非常不可思议的角度:用朝代的“德性”来定义。即是中国的“五行相克”说法,每个朝代一个元素,下一个朝代的“性”会克掉上一个朝代。这样给朝代的更迭有了一个很牵强的说法,当朝的人的衣服颜色也随着朝代的“性”来改变,并以此来稳住民心。以这样的角度去看中国历史似乎的确是比较合理,在古代中国的一切原理、自然法则等都可以用五行学说来解释。

  在马伯庸的眼中,五行学说就像是一套严密的公式,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可以用其来解释。

  本书从秦朝末年写起,一直到清朝,相当于用五行相克的学说把中国历史往里代入,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独特的“德性”,并按照这种“德性”去发展当时的社会。单不说这样的公式到底科学不科学,这种角度去看中国历史的话,就会有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中国人讲究着一种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一切都是自然的指引。而五行学说就是一种发自于自然的公式,在自然中夹杂着历史事件的进程的说法,这里不得不佩服马伯庸还是功底深厚,一眼看穿中国的历史与文化的关系,它们之间到底是个怎么回事。

  所以说,为什么笔者在开篇的时候说这本历史书适合文科生读,因为当你在心中已经形成一种完全的历史观的时候,看着本书就会觉得角度新奇、有趣,能够十分充分地体会到其中的妙趣之处。无论是叙述方法还是语言上,作者对故事的讲述方法都使用了十分口语化的方式,用评书的方法讲出来也是十分可以的。

  书中在讲述历史的同时,时不时地用现代事物做比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有一种跳出来再跳回去的新奇感受,适合一口气读下去,从秦汉贯穿到清末,并用一根叫做“德性”的绳子穿起来。

  如果你喜欢妙趣横生的语言和奇妙的历史和文化,本书绝对适合你~

  .S.以下来自买一送一的月色独斟小朋友的点评:

  亲王绝对适合写道系小说!每个朝代的更替的时候都要从阴阳五行和天命论来找到依据,都向玄学上靠拢,也就更突出了野史和杂史来证明的一些东西。

  虽然语言上妙趣横生,但是更适合入门级的人来看(在这一点上我们意见不太一致)~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玄学的内容占据了绝大多数原因,少了兴替的根本原因。而入门级别的人来看又很容易相信玄学和阴谋论,导致先入为主。但毕竟我们都是有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所以也不会太相信这些。

  作者在最后也说了,信这玩意的也就是下里巴人,而且是两千年迷信之大本营、当今社会犹有莫大势力,转康有为说。

  作为历史的补充是很有趣的一本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