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胡適文選》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胡適文選》读后感摘抄

2020-10-14 16:1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胡適文選》读后感摘抄

  《胡適文選》是一本由胡適著作,遠東圖書公司出版的362頁图书,本书定价:平裝,页数:2000年8月,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胡適文選》精选点评:

  ●胡适之先生

  ●虽不能完全赞同这种实用主义,但胡适论学术的方法绝对值得学习,尤其是我这般还在“望断天涯路”的愚生

  ●可以说,这本文选的诞生是来之不易的,是胡适对全国青年朋友的爱与期望的结晶。可能在很久以后,我的人生观价值观终于形成,我思考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对梦想的追逐,对爱情的向往以及为人治学的一点点态度,一定十分庆幸能在成长道路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良师益友陪伴。

  ●“毒草要让它们出土才方便铲除”

  ●这本胡适自选集选择了胡适最具精辟观点的一些文章,其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在社会学、文学、哲学、史学等几个方面均有极为精彩的见地,读来痛快淋漓

  ●从《南渡北归》开始才慢慢关注民国的那些知识分子,诸如陈寅恪、傅斯年、顾颉刚…他们身上有太多有价值的东西需要自己去挖掘。而胡适是我比较熟悉的一位。这本文选直接表达了很多他的思想,存疑主义、科学的人生观、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发现很多文章都是在民国七八年发表的,也就是说那时的胡适和现在的我一般年纪,二十七八岁。然而我们的思想差距远如孙悟空一个跟斗。 胡适四条建设新文学的意见: 1、要有话说,方才说话; 2、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 3、要说我自己的话,別说別人的话。 4、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

  ●我想弄清事实,最可靠的便是穿过迷雾去看一看了。

  ●读完才知道,这本20多万字的电子书是一位网友照着民国版本手打的,实在是值得钦佩。

  ●个人爱好。觉得胡适文章比其红色鲁迅文笔更灿烂郁浓。能写出如此传世经典佳作者,在那个时代,也只有胡先生。

  ●终于看完了。。。人生又一启蒙老师诶。

  《胡適文選》读后感(一):阅读摘录

  值,那是另一个问题。 没有自由权,又不负责任,便和做奴隶一样,所以无论怎样好玩,无论怎样高兴,到底没有真正乐趣,到底不能发展个人的人格。所以哀梨妲说,有了完全自由,还要自己担干系,有这么一来,样样事都不同了。 家庭是如此,社会国家也是如此。自治的社会,共和的国家,只是要个人有自由选择这权,还要个人对于自己所行所为都负责任。若不如此,决不能造出自己独立的人格。社会国家没有自由独立的人格如同酒中少了酒麴,面包中少了酵,人身上少了脑筋,

  《胡適文選》读后感(二):《胡适文选》——一个时代的身影

  说起胡适,就会触及鲁迅。

  两个人,在那段特殊的时期,曾隔着海岸,成为了各自阵营的文化标杆,亦成为对方所严禁的对象。时至今日,历史烟云散去,在大陆,胡适的价值被学界重新定位和认知,随之国人非此即彼的极端主义思维再次爆发,崇拜胡适贬低鲁迅成一时风潮——将鲁迅推下神坛,反将胡适举而为神……

  近几年胡适的著作被一一挖掘并一版再版,其中《胡适文选》,据说是最能体现胡适之先生思想的著作。但这是我读得最快的书。

  全书分为五部分:第一组(六篇),泛论思想的方法; 第二组(三篇),论人生观; 第三组(三篇),论中西文化; 第四组(六篇),代表我对于中国文学的见解; 第五组(四篇),代表我对于整理国故问题的态度与方法。

  由此可洞见,胡适之先生思想所涉猎范围极为广博。

  而作为普通读者,纵观全书,我觉得前三部分可以见得胡适之先生的思想基础,以及扎实、朴质的学人风采,尤其是他所提出并倡导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思想,对今日浮靡的文化风气真乃当头棒喝,文中围绕此核心思想而随时闪现的富于哲理予人启发的句子,如散落沙滩的珍珠或挂满夜幕的繁星,令人为之眼亮,为之倾心,为之仰慕惊叹……;后两部分,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最早的海归派,胡适谈对古文学、古文字、古文化的看法,很具有“战斗性”,但在今日看来,整体思想导向的确有些偏颇,更有些偏激(当然其对文学构建等等方面的想法依旧是光彩夺目的,令人敬佩),总让人觉得胡适之先生过于狭隘了。

  从胡适的文字里,我仿若看到了那个时代——学者纷纭的时代,百家争鸣的时代。但毕竟,那只是现代文化的奠基初期,就是睿智如胡适,其思想也难以超脱时代的局限。

  今日的我们回首“五四”,一代人学人的努力,给我们带来的、留下的,究竟是好还是坏,其影响在当下的文化境域中也日渐凸显……

  “豆瓣”评分9.0的一本书,胡适自己定位适合中学生读的一本书(是那个年代的中学生,非今日中学生可比)当然很值得一读,但它不是神作,我们只需通过它来了解胡适的思想,更了解那个时代的思想,有此,足矣!

  《胡適文選》读后感(三):胡适先生教给我的道理和方法

  我读的是电子书版本的《胡适文选》。

  ------- ---------- ---------- --------- --------- --------- --------- ------------

  机缘巧合下,这次读书计划的第二本是《胡适文选》。回想起来,这本书的内容平易近人,不狂不傲,却字字有力,句句坚定,力透纸背,温和而不失锋芒。

  以前,听说过胡适怕老婆,听说过胡适日记里的“打牌趣闻”以及后来的更正版本,听说过他的一句“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看过历史书中那张文质彬彬、一表人才的照片。然而,对于胡适其人真不了解。花了小半天时间,搜索了很多胡适生平及人物评价,想帮助自己写书评,却发现走偏了路,我不大可能在短短时间内读懂这样博学而传奇的大家。还是单纯写写自己的所学所思所想吧。

  胡适先生在书中教我们做事与做人。

  胡适先生教会我们问“为什么”。他说:“生活的‘为什么’,就是生活的意思。人同畜牲的分别,就在这个为什么上。你到万牲园看那白熊一天到晚抛来抛去不肯歇,那就是没有意思的生活。……畜牲的生活只是糊涂,只是胡混……一个人做的事应该件件回得出一个‘为什么’”。

  我的大学时代、研究生时代何尝不像那白熊?忙得真是一日不肯歇,可是从没好好问过自己为什么,还一个劲儿的“痛苦”“疲劳”“迷茫”。

  现在,回过头来问自己这个“为什么”,心中已有答案。即胡适先生提出的——“易卜生主义”,个人主义的人生观,做一切的事情都是为了将自己铸成器。想要对家庭、对社会有贡献,首先要将自己铸成器。不是狭义的“自私”,而是广义的“为我”。然而,这并不容易。书中说:“发展个人的个性需要两个条件:个人有自由意志;个人担干系、负责任。个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若不如此,决不能造出自己独立的人格”。而这,正是我屡屡失败的原因。不去独立思考,不敢为自己的行为担责任,又如何有底气来“为我”,看似处处“为别人着想”,其实是没能力独立思考、没勇气为自己担干系啊!

  我自己的偏好是抓大方向、找根本。以上便是这大方向,简单说就是——为什么?为我,要独立、要担干系。

  但是每每是“找出了大方向,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如何将这些思想放入生活,并引起实质改变呢?

  胡适先生也给出了答案,他说:“一点一滴的不断的改进是真实可靠的进化。……再造文明的途径全靠研究一个个的具体问题。须知解放不是笼统解放,改造也不是笼统改造。……改造是这个那个制度的改造,这种那种思想的改造,这个那个人的改造:都是一点一滴的改造。”也就是说,要沉下心来,运用这些“主义”去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只有一个又一个细小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才能有真正的突破。

  千万别觉得生活中琐碎的细节不值一提,觉得眼前的苟且怎能和心中的诗和远方来比呢?

  在《杜威先生与中国》中,胡适先生写到:“经验即是生活,生活即是应付环境。……知识思想是一种人生日用必不可少的工具,并不是哲学家的玩意儿和奢侈品。”因此,我们要努力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放在日常生活中解决种种问题,而不是从种种问题中,逃避到所谓的“思考”中,彷佛思考过后生活就会自动变美好。

  在《问题和主义》中这一点说得非常直白:“懒的定义是避难就易。研究问题是极困难的事,高谈主义是极容易的事。比如研究安福部如何解散,……这都是要费工夫,挖心血,收集材料,征求意见,考察情形,还有冒险吃苦,……有没有成例可援,有没有黄梨洲、柏拉图的话可引,又没有《大英百科全书》可查,全凭研究考察的工夫:这岂不是难事?高谈‘无政府主义’便不同了。买一两本实社《自由录》,看一两本西文无政府主义的小册子,再翻一翻大英百科全书,便可以高谈无忌了。”由此可见,真正的难题还在于把思想用于生活,做不到这一点,只不过是懒罢了。

  而如何将思想的方法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呢?

  胡适先生推荐杜威的思想方法,具体分为5步:发现疑难——确定问题所在(即从病症到确诊的过程);提出假定的解决方案;推演假设的结果;并通过实验证明。在这里,就不一一解释了,书中写的非常详细。

  胡适先生遍览群书、出国求学师出名门、回国后领导新文化运动、出任北大校长,他将自己的思想如此系统的整理起来,给年轻人以帮助。我看的电子书后记里说,这本书是一位老先生冒死保留下来的,又有另一人手工输入了20万字,并再三校对。因此,能看到这本书,我觉得自己太幸运了,并且真心感谢这位整理电子书的连名字都不曾留下的先生或女士。希望能真正将从书中学到的知识为我所用。

  《胡適文選》读后感(四):遇见胡适

  .

  认识胡适是从鲁迅的论敌开始的,心中总想着这位被鲁迅先生批判的“青年的导师”其为人、为文有什么特点。偶然从读书吧的书从中看到这本封面全黑的《胡适文选》,便毫不犹豫的打开来。

  打开书,惊喜的发现其中还有一小袋装的“胡适的梦”,是胡适的四张照片和四幅手书的字。观其照片从翩翩少年到年近古稀,无不给人温润君子的感觉,这倒我让我想起钱理群老先生的一个观点,大意是说二十世纪的中国文人中唯有鲁迅先生的风骨列在世界文豪中间才不会辱没了中国,我倒觉得胡适先生也应该不差的。观其字,也全是温润朴实,全无嶙峋桀骜之感,只从其“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题字中感觉到知识分子的那份倔强和坚持。

  在开篇的自序中,作者谈到出版这本《胡适文选》的两个目的,其一就是“考虑到已经出版的三集《胡适文存》的书价已在七元以上,贫寒的中学生已无力全买了。其二是预备给国内的少年朋友们作一种课外读物,如有学校教师愿意选我的文字作课本的,我也希望他们用这个选本”。我从中窥见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敏感和情怀。我在另一处读到相同的文字是鲁迅《写在<坟>后面》中的一个故事:“还记得三四年前,有一个学生来买我的书,从衣袋里掏出钱来放在我手里,那钱上还带着体温。这体温便烙印了我的心,至今要写文字时,还常使我怕毒害了这类的青年,迟疑不敢下笔。我毫无顾忌地说话的日子,恐怕要未必有了罢”。

  《胡适文选》共选取了二十二篇文字,作者分为了五组。第一组六篇,泛论思想的方法。第二组三篇,论人生观。第三组三篇,论中西文化。第四组六篇,代表作者对于中国文学的见解。第五组四篇,代表作者对整理国故问题的态度与方法。作者自认受两个人的影响最大,一个是赫胥黎,一个是杜威先生。从赫胥黎处作者学到了怎样怀疑,“教我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从杜威先生处,作者学到了怎样思想,“教我处处顾到当前的问题,教我把一切学说理想都看作待证的假设,教我处处顾到思想的结果”。

  而我遇见胡适先生,我从中学到的是要不受人惑,唯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认识到“文明不是笼统造成的,是一点一滴的造成的。进化不是一个晚上笼统进化的,是一点一滴进化的。现今的人爱谈「解放」与「改造」,须知解放不是笼统解放,改造也不是笼统改造。解放是这个那个制度的解放,这种那种思想的解放,这个那个人的解放:都是一点一滴的解放。改造是这个那个制度的改造,这种那种思想的改造,这个那个人的改造:都是一点一滴的改造。

  认识到“一切主义,一切学理,都该研究。但只可认作一些假设的(待证的)见解,不可认作天经地义的信条;只可认作参考印证的材料,不可奉为金科玉律的宗教;只可用作启发心思的工具,切不可用作蒙蔽聪明、停止思想的绝对真理。如此方才可以渐渐养成人类的创造的思想力,方才可以渐渐使人类有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方才可以渐渐解放人类对于抽象名词的迷信”,认识到“人同畜生的分别,就在凡是问一个为什么”,认识到“人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法子莫如把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把自己铸造成器,方才可以希望有益于社会。真实的为我,便是最有益的为人。把自己铸造成了自由独立的人格,你自然会不知足,不满意于现状,敢说老实话,敢攻击社会上的腐败情形,做一个「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人”。

  认识到“死灭是一切生物的普遍现象,不足怕,也不足惜。但个人自有他不死不灭的部分:他的一切作为,一切功德罪恶,一切语言行事,无论大小,都在那大我(社会)上留下不能磨灭的结果和影响。他吐一口痰在地上,也许可以毁灭一村一族。他起一个念头,也许可以引起几十年的血战。他也许「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善亦不朽,恶亦不朽;功盖万世固然不朽,种一担谷子也可以不朽,喝一杯酒,吐一口痰也可以不朽。古人说,「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一举足而不敢忘父母。」我们应该说「说一句话而不敢忘这句话的社会影响,走一步路而不敢忘这步路的社会影响。」这才是对于大我负责任,能如此做,便是道德,便是宗教”。

  遇见胡适,越发坚定地要做一个不受人惑的人,做一个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的人。

  《胡適文選》读后感(五):还是那代文化人

  一生坚持“但开风气不为师”的胡适之先生,是新文化运动时期集大成者之一。胡适的学问也许不算是二十世纪中国最好的,但他对社会的洞见却是二十世纪中国罕见的,即使从今日看来,也是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他温和理性的风度,坦荡光明的胸怀,在动荡不安的年代,在充满绝望斗争的中国,的确是一种异数。

  胡适所处的时代是中西文化思想强烈碰撞的年代,在这样千古未有的变局中,几千年来“正统”思维难容异己思想,遍产你死我活的观念。然而,纵观胡适一生,自信而不狂妄,他坚持自己的理念,对不容言论有相当尊重的雅量,却抓住一切机会来延展自己的理论。

  也许胡适在专业领域并没有卓越的贡献,甚至在当时许多方面的造诣还不如他的学生傅斯年、顾颉刚辈;然而,胡适的贡献并不局限于某个具体的专业,用余英时的话说:““从文学革命、整理国故,到中西文化的讨论,胡适大体上都触及了许多久已积压在一般人心中不知‘怎么说才好’的问题。”其实它的影响岂止于一个学科的范围,实际上它对整个中国现代思想都产生了不可回避的影响。

  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还要大。即使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我以为,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胡适先生,下仅从胡适先生生平几个侧面缩影去演绎这位在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史举足轻重的人物波澜壮阔的一生。但他在日常的帮助和提携下,“但开风气不为师”,实际上最终却成就了如周一良、邓广铭、吴晗、杨联阩、何炳棣、罗尔纲、周汝昌这些为后来人所景仰的学者。这样令人心向往之的师长,这样令人仰之弥高的精神气质,也只有民国时大学那种“为学术而学术”的大环境才能造就。对精神先辈的要求,固然看重他的学问、才识,他的人品、风度,亦是很看重的。

  胡适的行动也代表了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痛苦与矛盾。然而,他既未被那个时代所激怒,在激怒中一起毒化;又未被逃避那一时代的文人情趣所吸引。他完全有理由走向这两极的某一极,但是这个温和的人竟然做到了某种倔强性格做不到的事情——始终以一种从容的态度批评着那个时代,不过火,不油滑,不表现,不世故。以这样一个平和的态度,竟能在那样污浊的世界里坚持了60年,不是圣人,也是奇迹。胡适的性格,与这一性格生活的环境放在一起,才会使人发现,也是一件值得惊讶的事。

  读他的文,他并不以高高的文化人自居,做文章总是深入浅出,看弊病,且慢药房。文章温和而旗帜鲜明,比起鲁迅的犀利,更多了一些儒士之气。他崇尚个人的平等,社会的自由,却不用霹雳的雷电去打压陈腐之气。他认为革命不可操之过急,更寄希望与细处,个人的完善,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鲁迅是酒,胡适是水。酒能醉人,水淡而无味,但更加不可缺少。前者可以给你提供一个精神家园,后者则提供普世价值。作为“新文学”的冲锋者,他似乎顺着雅士的步调不慌不忙地敲着旧城墙的砖。作为践行者,他无论是做人还是作文,都扮演着感化者。看他幼期之作,读出清新、真挚和热情;读他后期之作,又感到了他的长者之气,趋于沉稳、理性,有对后辈无尽的期望的谆谆教诲,并不桀骜自居,更像是朋友间的友谊。

  很向往那个时代。那个时代里的名士名媛给兵荒马乱的时代增添了五彩斑斓的芬芳和色彩。他们间无数的争论即使观点再不相同,依然秉持着互相尊重的态度,台上的对峙者,也是台下的战友。像胡适与梁启超站在文化运动的两个分水岭上,学术的争论并不难阻挡忘年交情。也许是时代成就了他们,也许是他们成就了这个时代。晚近真是个风华年代。现在还能出那样的名士名媛吗,还能在各大报纸上为民族为人生挥斥方遒暗流涌动吗。

  传统的专业课现当代文学叙述中,新文化运动中胡适们,却被边缘化了,令人扼腕,不知道是不是一种悲哀。而胡适的文章,让我对五四的那场文学运动有了更真切的了解。他们是勇气,吹响了号角。文章的魅力并不只是在于它所处的时代,只要它的存在而依然感化我们。

  在过往的这些日子里,我不断地坚定,对未来,要选择的是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毕业工作、所谓的前途。我宁愿有一个艰辛的青春,也不愿去迎接空白的人生。愈懂得生命的宝贵,愈想尽全力去充实它美好它。感谢我能够有这样一次机会活在这个世上。我的生命让我去奋斗、感悟、回忆。这些无法剥夺的东西,将相伴我一生。

  同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他们已经是叱咤风云的人物了。挥舞着各色的旗帜,激情燃烧他们的理想。然而回过头来看看,已经都是芳菲年代的我们的青春正在悄然流逝着,我很难交代着二十年的时光里,我做过什么能给自己的梦想一个交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