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制造路易十四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制造路易十四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0-13 19:5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制造路易十四经典读后感有感

  《制造路易十四》是一本由【英】彼得·伯克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16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7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制造路易十四》精选点评:

  ●为说明制造皇帝的新衣,建构国王形象这一过程,伯克便开始一面按照时间顺序,一面分析宣传媒介、受众接受程度来进行解构。后者让此书被贴上传播史著作的标签。神话统治者进而演变成cult,中国人并不陌生,故很想看到the fabrication of Mao出版,也可看看现在。

  ●适合对路易十四时期非常了解之后再去看。通过路易十四时代的艺术品、文学作品、纪念章等符号,按照时间顺序,分析路易十四形象的营建工程,并与历史上以及当代的形象工程进行比对探讨。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一切统治者都是制造的角色。个人对这种文化史的写法并不很认可,虽然材料丰富,但是总觉得演绎成分少于实证成分。如果按照作者的思路,什么样的形象工程都可以分析出一二三四五来,但实际上,这些东西常常只能是大同小异。此外,这种文化史,很难说能在历史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无非是锦上添花而已。第一个这样写历史的人是天才,之后的人就只能纳入平庸之辈了。

  ●终于拜读了这本新文化史代表作,大致了解了伯克爷爷的一些建构历史的观念。个人认为本书最精彩的部分从第9章开始,前八章(按时间顺序贯穿路14一生)可以看到伯克爷爷处理史料的精湛技术,很值得后学仿效和学习。本书的一些经典论点,比如被堆砌起来的路14持有绝对王权的君主形象发生于王权合法性衰落的时代;反面形象的描述始终存在,尤其在大事件发生期容易找到神圣与邪恶间的对立观点;好形象的受众,即所谓大众并非指当时的普通人,而是与巩固王权休戚相关的国内外特权群体;不同时空统治者的虚假性等等,都对我们理解历史具有启发性。另外文中运用的一些艺术品史料,如果从文化研究的角度着手,比如其表征就值得再深挖一下。最后,伯克爷爷作为一个很好的典范,使历史写作在实证和后现代之间的拉锯中找到了一个平衡点。

  ●启发性

  ●形象制造政治戏剧这样的话题都会很有意思,可惜这本太平铺直叙啦,好多可以深入的地方都一笔带过。启发一个是跨时代的比较,一个是跨国的形式与风格流变(威尼斯与意大利),还记得在台北故宫看的路易十四与康熙宫廷珠宝展,东风西渐西风东渐就很有意思,背后是全球资本主义的联结。

  ●法国史的presentation…面对芳芳姐好忐忑

  ●一个欧洲君主如何良好的宣传和展示自己。。。

  ●文化史研究读物。内容大致包括路易十四正反形象的塑造、受众以及与当今政治人物的对比。不是一本可读性强的书,但感觉是研究传播和历史的人应该读的。作者还写过《什么是文化史》

  ●还真不如《传统的发明》,虽然那本也絮絮叨叨的,揭示了建构过程之后,接下去就该反思为何如此,肿么功课就做一半呢!

  ●伯克收集材料的能力很是令人佩服,突然对图书情报学或者资料情报学很感兴趣,可是他真真解构了我本以为很酷的那个路易十四。。。

  《制造路易十四》读后感(一):从古至今,莫不如此

  借古讽今,很让人讨厌

  但是看了这本书之后,才知道其实古今也没啥不同,方法和目的没啥变化,只有手段变了

  真得是一本很好的书,推荐给写皇帝只会说手下对他们阿谀奉承,和狂喊xx万x的好好看看,专业的是怎么做的

  《制造路易十四》读后感(二):略遗憾

  属于《历史与理论译丛》的这本书,“历史”角度以彼得•伯克一贯的全方位多角度娴熟组合功力可打五星;“理论”角度论述篇幅寥寥,观之无甚新意,可打三星;而就翻译来说,文句畅达,史实大体准确,唯涉及理论时往往有偏离通译之处。比如巴赫金成了巴赫廷,格尔茨成了吉厄兹,圣西门公爵成了圣西蒙,埃利亚斯成了诺贝尔•埃利亚,韦伯的除魔/祛魅成了“世界摆脱迷信”,等等,等等。可打四星。

  《制造路易十四》读后感(三):《制造路易十四》摘录

  (页码对应商务07版)

  1/路易十四研究

  我们可以说,神话是种具有象征意义(诸如善胜恶败)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无论是英雄还是反面角色——都被描绘成极富传奇色彩。特定的故事由原始意象和关键时刻,换句话说,由传统形象及特定的个人和事件——编织而成。p8

  4/体制的创建

  科尔贝尔的重大贡献在于他对各类文学艺术均能为国王的荣耀增辉添彩这么一种总的看法。他听取专家们——主要是夏普兰、佩罗和勒布朗——的具体意见,而负责政府资助活动的组织工作,确切地说,就是使政府资助官僚机构化。

  我使用“官僚机构化”一词,并不是要说近代早期在艺术界和政界起作用的门客-评介推荐人这一传统的保护人体制就寿终正寝了。p65

  9/形象描绘出现危机

  国王与王国密不可分这一观念,可说是神秘心态仍在起作用的一个好例子。法国国王的加冕典礼体现了这一观念;威尼斯与海洋的密切关系也体现了这一观念。詹姆斯六世(即英格兰的詹姆斯一世)在与国会发生冲突时也都诉诸于这一观念;“我是丈夫,整座岛屿是我的合法妻子”这一观念好像是不证自明的。从难以察觉的联系这一意义上说,将国王比做太阳也是一种“神秘”类比,从而起到了使政治秩序“合天理”的重要作用换句话说,使政治秩序就如天理那样不可规避、不可置疑。

  17世纪里,西欧一些国家(至少是法国、英国、荷兰共和国及意大利北部)的一些精英中发生了一场知识革命;这场知识革命动摇了这一神秘心态的思想基础。这场知识革命主要与笛卡尔、伽利略、洛克和牛顿有关,一些二流人物也参与了这场革命。p143

  这一新思想同样导致了类比性质的一大变化:即从客观实物的类比变成了主观臆断的比喻。象征手法更具自我意识。这一变化导致了比喻、象征和仪式的重要性的降低一越来越被称之为纯粹”是种比喻、“仅仅”是种象征、“只不过”是个仪式而已了。因此,最好将这场知识革命称之为“只讲究实际之风的形成”,然而可以更为确切地说:是对实际意义与象征意义间之不同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这时,赫拉克勒斯只体现一种力量、狮子般的勇猛等等;观赏者和读者们好像比较赞同抽象性,不那么认可神话。p144

  皮埃尔·布尔迪厄:象征性资本

  于尔根·哈贝马斯:合法性危机p145

  12/客观地评价路易十四

  路易十四声称自己的权力源自上帝,而不是源自人民。他不必结交任何一个选民。他的传媒不是大众传媒。他被说成——实际上是必须被说成——是个特别了不起的人,是个神权帝王。17世纪的领导人与20世纪的领导人之间的对比并不是虚情假意与真心实意之间的对比,而是两种虚情假意的表现方式之间的对比。p224

  《制造路易十四》读后感(四):第一、二章概述 稿

  

《制造路易十四》

【英】彼得·伯克

  第一章 路易十四研究

  直接点明了为什么是“制造”?研究这种“制造”的目的什么?

  路易十四的形象的管理与构划一直耐人寻味:一方面,有着懂得自我经营的国王与国王形象的“把关人”——传媒组织、国王的谋臣。另一方面,留下了能反映两种时间尺度的衆多作品:一个是历时性的,即路易十四时期的发展历史;一个是长时段的,即超出路易十四时期的欧洲社会大环境(例如纪念章制造的时间与它记载的事件时间并不吻合,甚至相隔甚远)。

  这些特征使得路易十四形象的研究受到不同学科与诸多学者的关注。彼得·伯克则想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对路易十四的形象经行总体考察。在表述他的考察时,一方面,要避免未见诸17世纪的关于路易十四的“宣传”、“舆论”和社会“意识形态”等概念应用的时空错置;另一方面,要摆脱“路易十四神话”(神圣化)、“路易十四礼仪”(程序化)、“路易十四代表的内涵”(正统化)等表达方式对研究的限制。所以,选择了“制造”这一既满足上述要求,又带有“加工过程”这一微妙含义的用词。

  在上述概念的厘清下,彼得·伯克通过研究这种“制造”——(与路易十四相关的艺术传媒的动态变化)——揭示它们背后的权力关系与集体心态。这是作者传播学史研究的延续与具体个案上的深化。

  第二章 宣传

  本章从传媒、体裁、风格、讽喻法和国王肖像画五个方面讲述宣传惯用手法的特征。

  传媒上,强调广度,例如能够机械复制的印刷品可以使更多人知道路易十四、了解他的功绩;恒久性,纪念碑上镌刻的铭文能长久流传;深刻性,芭蕾、歌剧的氛围、国王登基的涂油仪式、凡尔赛宫的建筑隐喻、国王的画像等都能加强民众对路易十四形象的感知。

  体裁上,强调真实感,如“史诗”的体裁自然存在“虚构”感,这种题材呈现的记述虚构感将有损国王的声誉;而“史书”这种体裁传达的感觉则恰恰相反。

  风格上,强调高雅、匹配国王的身份,如比起市井俚曲,更愿意选择高雅的颂诗宣传国王。

  修辞上强调委婉的赞誉,例如“路易十四呈现阿波罗形象”便是从神话的寓意上表达赞颂,国王肖像中对路易十四形象的拼贴——老人的头与年轻人的躯体——也反映着对路易十四形象的美化。

  这些特殊指意的手法与内容共同参与到了制造路易十四的过程中,并与以下几章提到的机制共同运作 。

  《制造路易十四》读后感(五):读书笔记

  打开《制造路易十四》,想起彼得伯克的另一本《图像证史》,本书搜罗了88幅插图,贯穿太阳王路易十四一生,“深描”(正如第一章提到的格尔茨和戈夫曼)了这些图片能够表达的意味。第二章是总体介绍本书的分析对象,包括作为媒介的凯旋门、骑马雕像、画像、纪念章、颂诗、仪式、宫殿,以及这些当时就被视作套路背后的古罗马源流、基督教传统、文艺复兴风格、史诗的讽喻和隐喻。第三章考察了路易14的出生、加冕和入城(登基)三场仪式,引出了背后作为宫廷形象总设计师的枢机主教。第四章讲述了枢机主教马萨林1661年去世后,路易独揽大权,在基友夏普兰的帮助下,发表了巴黎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并利用法兰西学院资助五毛。在第五章,列举了法宣部建制后的工作成果,即如何塑造出了一个亲政、果敢、华美宏伟的领袖。

  第六章是路易四大征中的遗产继承战和荷法战争期间,法军总政部进行宣传战的过程:随军画家、凯旋门、前线战报、诗班。 随后第七章的和平十年,凡尔赛宫改建与修饰、宫廷生活仪式化、无尽飨宴奠定了西餐礼节、取缔胡格诺邪教组织。日落时分的路易十四陷入内外交困,伴随着痛风、缺齿、瘘病,奥格斯堡联盟战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都变成了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内政赤字扩大得无以复加,然而个人声望却达到了顶峰。除前七章循例鼓吹以外,第八章还完成了路易大帝广场的巨型雕像与官修路易十四朝纪念章史,继承了高祖圣路易理论,提出了朕代表国家的先进思想,最后享尽哀荣。

  七至十三。所有伟岸画像后面都是那个只有一米六的无齿秃头,战无不胜是靠屡败屡战堆出来,当我们追问当时的画师作家与其他人“你的良心不会痛吗”时,他们自己倒是有说法。17世纪后半叶的这场古典与现代化的论战,开启了世俗化的滥觞。在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赫拉克勒斯般存在的帝王还是一种事实,那么笛卡尔伽利略牛顿知识革命以来,它就“纯粹”是个比喻、“仅仅”是种象征、“只不过”是个仪式而已了。在新思想更加抽象的世界观下,上文制作并堆砌出的符号,反而是帝王走下神坛所丢失的一件件象征性外衣。而且,路易十四的神话,也依靠的是现代话语——铭文上依靠列举统计数字完成,画像中依靠借位来衬托高大、并如实表现高跟鞋与假发,甚至瘘病期间国王触摸民众的仪式时祝词都以“愿上帝治好你”取代了“国王触摸你,上帝治好你”。 并且在当时,就有大量的手抄诗针锋相对地把国王称为法厄同、萨提、法国尼禄、希律王、法老、甚至是性战场上无法满足情妇的衰老昏聩者(我来,我见,但我不举)。这些小册子的作者,除了反对者,还包括受敌国资助的报人,《九评太阳王》就是按照官方传单制作的。

  那么最后的问题来了,目睹上述发生的观众哪家强?

  路易十四的形象展示,可不是为了给当时两千万法国子民看的,有那么多的颂诗画像纪念章在国王驾崩后仍然崭新存放于库房中。彼得伯克解读出的三个目标受众,是后代人、上流阶级、外国友人,这正是:路易家后代、城里和乡下的路易家人、嫁到国外的路易家人。而嚷着要开三级会议的那些下等人,呵呵。

  当然啦,第十四章不吹不黑,他是法国最牛掰的君主,文成武德,一生不洗澡而发明了香水,比肩阿波罗的神王。然而彼得伯克谨慎地从整个宣传体系运作的技术层面,解读出了新旧两个时代交替时的思想变迁。比起现在的竞选广告,路易十四取悦的并不是广大选民,而是神圣的帷幕退却之时的君主理念,那个自万王之王以来,传至父亲路易十三、岳父费利佩四世的君王形象,法兰西学院继承的文艺复兴文脉修饰出的统治思想,并由本人实践出的帝王生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