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替人读书》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替人读书》读后感摘抄

2020-10-14 16:2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替人读书》读后感摘抄

  《替人读书》是一本由吕大年著作,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1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替人读书》精选点评:

  ●《〈罗马帝国衰亡史〉译文推敲》一文太过专门,略去不阅。补读《佩皮斯这个人》(《读书》2008年第3期)、《《通鉴》胡注及其他》。

  ●呂大年是呂叔湘先生的外孫,很有其外公的神采,文筆深入淺出~

  ●清透利索,营养丰富。儿童有所藏掖的面容。「我与我周旋久。」

  ●傳統的知人論世。“輕鬆瀟灑,十分可讀”。

  ●读书真细,学养真好,好看

  ●好玩的很!

  ●有点意思,主要是英国早期小说的评论,联系当时社会环境和作家本人身份,关于帕梅拉用现在的话说大概就是“绿茶婊”了吧……

  ●读完《古典的回声》,忽然想重读吕大年老师的文字了。

  ●此书购买有时,曾置床头翻阅。但因为信息量大的关系,不免多读了几遍。我于文学一门是不大熟的,幼时翻几本小说,父辈以为玩物丧志,遂弃之它顾。所以品评文字非我所长,文学研究不过是些胡扯。这本书就嘲笑了我一番。 书话须说人所未说方有意思,读叶灵凤的读书随笔的时候,常欣喜于是他的博闻强记。郁氏日记里常有的英法文的旧书,也极让人向往。吕氏同样以外文书的阅读见长。忽然颇想读古典学,文献的源流啦,当时生活的考辨啦,人们的心态啦……总是很有趣。而且文学的研究也有如此丰富的东西可看,怎能不让人欣喜!等于说又有一大批书可读。 每篇都是值得重读以掌握其中的资料,不过布谷鸟中对敌人的公平,替人读书中学问的角度,都值得深思。帕梅拉的书里书外,这才叫读书。另,此书若能冠以序,说些原委的话,怕读的时候更可玩味了。

  ●书很赞。有很多十八世纪的英国的文化知识。 第五篇《译文推敲》对翻译很有启发。 书中有两个明显的编辑错误: 1. p.100, 第四行form应该改为from。 2. p.138, 第29个note, 第一行‘一九四九’应改为‘一七四九’。

  《替人读书》读后感(一):他写得太少了

  在中国知网查询,吕大年共7篇论文,《替人读书》里收了似乎6篇,标题都一样,但不知内容是否相同。

  6篇里面,最好看的是《18世纪英国文化风习考——约瑟夫和范妮的菲尔丁》,也是最长的一篇;其次是《理查逊和帕梅拉的隐私》。这两篇,在国内关于英语文学的文章中,论好看,论内容,论见地,应该能排在第一和第二吧。是说从民国到现在(不过和钱钟书不好比)。

  他的中文尤其好得不得了,几乎每个句子都在传达一种态度,这太了不起了。

  《替人读书》读后感(二):<替人读书>之读后感

  刚刚看完《替人读书》,吕大年著,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这也是我最近两周内读完的第四本上海书店出的书。

  《替人读书》属读书笔记类文章汇集,全书正文213页,总共只有8篇文章,均是作者细考详述之作。看完后的感觉就是作者英文水平大牛,且对英国文学及英国十八世纪社会背景知识了解甚广。

  书中有五篇文章和英国文学相关,主要涉及两本英国十八世纪的小说,《帕梅拉》和《约瑟夫.安德鲁斯的经历》。作者针对这两部小说的分析角度并不在文学创作上,而是通过大量研读英国十八世纪社会相关文档,来找出作品的产生背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作品,并指明若干英文单词在小说中的正确汉译。这两部小说对我来说都是陌生,但通过读这几篇文章,对我以后读狄福的《荡妇列传》应该有所帮助。

  书中第二篇文章《第二只布谷》谈及的是他读一本同名的书的感受,内容特别而有趣。《第二只布谷》其实是一本泰晤士报出的读者来信汇集本的第二本,所选都是各个时期各种读者的来信,内容五花八门,表扬讥讽抱怨批评都有,难得的是泰晤士报能够一并接受,不仅在报上刊出,还专门汇集出版。

  其它两篇,一个是关于一本宗教内容的书,另一个则是详细展示作者英文功底的长文“《罗马帝国衰亡史》译文推敲”。在此文中,作者以商务印书馆出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里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一书第十五章的译文为例,针对其中的十四段译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自己的译文。看了其中三段后,我就直接跳过这篇文章了,看不懂。同时,这篇文章直接打击了我以后再找商务出的这本《罗马帝国衰亡史》来看的想法。

  作者吕大年据说是吕叔湘的外孙,未及细考。

  《替人读书》读后感(三):如此“替人读书”

  

溢价买了一本小书《替人读书》(原价22,售价45),结集若干篇读书所得。作者吕大年,据说是吕叔湘的后人。读的书不一般,不受时空、语言之限,广征博引,通过“书”对不同时期尤其是18世纪的英伦世风人情有细致的体味,然后以清晰、隽永的文字娓娓道来,让人既感且佩,十分享受。

什么叫“替人读书”?书中借着对黄梅《推敲自我:小说在十八世纪的英国》一书的评价给出以下解释:“既然大多数读者不能直接接触这些作品,介绍它们的工作就格外重要。即便是有志直接阅读这些作品的人,也需要一个向导,解说它们跟十八世纪生活的关系以及历来学者对它们的研究”。他认为“黄梅所做的工作,实际上是替人读书”,而且“做得非常好”。他将这一篇的篇名提升作为书名,由此可知,作者自我定位也是“替人读书”。全书看下来,可以感到,他“读”得更广,“读”得更好,“替”读者做了更多的事情。

以文字对译“替人读书”。全书随处可见对英文字词之中文对译的提点(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不能见到family就是“家庭”),还专门有一篇针对《罗马帝国衰亡史》第十五章的译文做推敲。吉本此书是名著,被编入“汉译世界名著”。文中罗列十四小节,每一小节都包含一个四段论:原来的译文,英文,分析,替代的译文。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啊!原文的语意理解,写作背景分析,最后是中文表述,差距实在不可以道里计——不知此书的中文读者当初读此书是什么感受!

围绕作品深度分析“替人读书”。十八世纪的英国社会正处于剧烈变化之中,这些变化在正处于早期的小说作品中有很多反映。作者对其中几部作品做了细致考证和详细分析:这部小说讲了什么,这部小说到底在讲什么,小说作者为什么这么写,这部小说在读者中引起了什么反应,对其他作家产生了什么影响。通过文字铺陈,一幅幅英国当时的世风人情画卷在读者面前徐徐展现。说起来,当下可能已经很少人能够捧起一本十八世纪的英国小说从头读到尾,即使去读,即使你是一位高水平的读者,恐怕也无法得到这样多、这样丰富的体会。在一定程度上说,吕大年是以这些作品为媒,不仅“替”读者“读书”,而且是进行了一次再创造,提升了原来作品对于当代读者的意义。

  《替人读书》读后感(四):读《替人读书》

  翻开书,第一篇文章《歧义相与析》就将我震住了。简简单单的一个词”family”,原来也这么有名堂。作者功力之深,观察之细,由此可见一斑。

  《替人读书》共收录文章八篇,篇篇皆妙文,唯一的遗憾就是吕大年先生写得太少,搜索之后,发现著作只有这么一本。这可能是因为作者为文谨慎,只有对自己了如指掌的题材才会下笔。这点,只需看书中几篇较长的文章的注释部分所引书目便可知。

  《第二只布谷》写的是一本《泰晤士报》历年读者来信的汇编集,摘译介绍了一些有趣或有意义的读者来信。如今的读者大概是再也写不出这么有趣的信件了。这本书书名叫作Second Cuckoo: Further Selection of Witty, Amusing and Memorable Letters to "The Times": New Selection of Letters to "The Times",另有一本The First Cuckoo。

  《乔治时代的童年》从英国乔治时代的绘画中的儿童,谈那个时代的儿童的童年。最早的时候,社会生产力低下,避孕措施不得当,儿童死亡率也高,孕育下一代的事就像是广种薄收一般,也谈不上对儿童的关心。(即便头几个孩子很被看重,但屡次夭折后,父母也不敢太关心孩子,那样万一再夭折的话,自己会更加伤心),随后,生产力提高,社会进步,小孩受到的照顾也比以前更好了,大家也注意起怎么教育孩子的问题,随之也关心起童年这回事。

  《替人读书》、《理查逊和帕梅拉的隐私》、《约瑟夫和范妮的菲尔丁》谈的都是英国十八世纪的小说,是本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皈依》,介绍了一本关于基督教传播的著作,也颇好看。

  《〈罗马帝国衰亡史〉译文推敲》看后,大长见识。假若作者没有交待背景知识,那么他挑出的几个段落都是极难看懂的。P84,“这些住在巴勒斯坦的野蛮人,对自己的朋友和同胞对崇拜偶像的仇敌,是同样的冷酷无情。”

  the barbarians of Palestine had exercised as much compassion towards their idolatrous enemies as they had ever shown to their friends or countrymen.

  “崇拜偶像的仇敌”,容易误解,我一开始就以为是“野蛮人崇拜的偶像的仇敌”,理解得自己都头晕了……还是写成“偶像崇拜的仇敌”更好。

  《替人读书》读后感(五):十八世纪英国小说中的“自我”

  书评《替人读书》评得好,好在寓“评”于“读”。吕大年嘉许黄梅的新著《推敲“自我”:小说在十八世纪的英国》替人读完了、读懂了十八世纪的英国小说,而他何尝不是替人读了黄梅新著,同样“条分缕析地说清楚”,且“拿出自己的裁断和看法”,叫没读过的普通读者一窥而知丘壑,叫专业读者放心这是本好书,值得登堂入室。

  总共十几部作品分析中,吕大年选介了四个,一一指明匠心所在。

  打头的大部头《克莱丽莎》是典型的“推敲自我”之作,人物拉夫雷斯、克莱丽莎在“推敲自我”,“塑造自我”,作者理查逊也在“推敲自我”,“塑造自我”。黄梅找到了解开费解之处的钥匙。而吕大年又以自己的阅书、阅世历练,诠释了什么叫“自我”,什么叫“推敲”,顺手拈出同时代参差比照的例子。

  《格列佛游记》广为人知,黄梅出彩之处是“把它和十八世纪的社会生活‘组织’起来讨论”,吕大年说得更简洁——“时风”。在时风里“复活”了斯威夫特,在想象虚构和生活之间挪腾打量,带读者轻松跨越时间和文化,“懂了”斯威夫特,悟出其讽刺机锋既是文风,也是生活作风。

  《项狄传》难懂。黄梅迎难而上,博采众家,指出其折磨人的叙述形式是斯特恩在“炫耀自我”,“经营自我”;而其不类常人的喜怒哀乐是在玩“深沉”,体现了十八世纪英国的情感主义思潮。吕大年赞同之余,同样提供了自己的解读。

  《伊芙琳娜》的分析重点在语言,通过语言扣住了伊芙琳娜的心理——“怕”,揭示了“怕”中隐含的双重“边缘人”心理:女性、小市民。有趣的是,唯有这部作品分析,吕大年以转述并肯定黄梅意见为主,未提供进一步解读。依我看,有时女作家编一个女主人公故事,会很讲究地织出精细微妙的纹路,而这比较容易被女学者一眼看出来。

  这篇内容扎实的书评行文也好,好在流利的行笔,更好在漫不经心的顿笔。吕大年引用汪曾祺评废名的话说斯特恩,“行文好比一溪流水,遇到一片草叶,都要去抚摸一下,然后又汩汩地向前流去”,想必他自己欣赏之余也是以此为范的。虽是学术文章,也不忘抚摸草叶。例如,文中常跳出这样的句子:“事情既成以往,常常会比近在眼前的时候显得清晰。”“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身当变局,贵在有守,——说说容易,做起来难。”“悲哀是个人的兴感,把它存于内心,是高雅的事,一旦形诸于外,不仅不够真诚,而且俗。” 这些句子适用十八世纪也适用一切时代,能说时代风云也能说个人遭际,一方面夯实在原文论说中,不可或缺;另一方面却含着隐隐机锋,暗合了某些题外感触,叫读者不能不停下来多琢磨个几秒钟。能这样漫不经心插进一个不干扰行文的画外音,世故阅历使然,不能强学。

  *******************

  2009年,在《读书》上读到吕大年的这篇文章,很喜欢,据以估计他代读的黄梅评18世纪英国小说必也是好的,于是狗尾续貂了一个书评的书评。此后有七、八年,我因为翻译一本书而沉浸在新柏拉图主义里。今天再把“推敲自我”和“18世纪英国小说”并置在一起,眼前倏然亮起一道当年看不到的愉快的闪电:呀,这里还有个机关可以打开呢。推一推,里面有17世纪剑桥柏拉图主义,再往里有经过菲奇诺阐释的普罗提诺化的柏拉图主义。换个方向又可以找到花开N朵的浪漫主义……把它们连到一起的那条线索就是对自我的审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