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听音乐(普及版)》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听音乐(普及版)》读后感精选

2020-10-16 12:4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听音乐(普及版)》读后感精选

  《听音乐(普及版)》是一本由(美) 罗杰·凯密恩著作,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8.00,页数:6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听音乐(普及版)》读后感(一):这本风靡世界的音乐入门经典教材,到底好在哪?

  音乐,总是在不经意间流淌进我们的耳朵。不管在电影中,在戏剧里,在咖啡馆或者就在街头的一角。然而对于音乐知识的学习,大多数人都初中时代悄然结束。成年以后,除了少部分专业学习者有机会进一步学习音乐,我们大多数人早与音乐艺术渐行渐远。从巴赫、莫扎特到贝多芬,从德沃夏克、柴可夫斯基到肖邦,从埃灵顿、伯恩斯坦到披头士,群星璀璨的艺术大师为我们留下浩如烟海的音乐作品。而被人津津乐道的音乐史,同样是一段段令人心驰神往的永恒传奇。如何才能重新燃起我们对音乐知识的渴望?如何学会欣赏音乐?如何才能将这些唾手可得的人间瑰宝装进自己的知识宝库?唯有阅读和聆听。

· 读音乐史很枯燥?不存在的!

从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音乐、古典乐派、浪漫乐派、民族乐派,到现代音乐、先锋音乐。细数从头,光是看看这些名字,就能让一般读者挠头不已。

  博闻还是强记,真是个两难问题。如何能让读者的学习更简单、有效,《听音乐》来告诉你。

  《听音乐(普及版)》读后感(二):无码不卡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楚瑜院子里的奴才们都很开心,他们似乎都有一种骄傲的感觉,甚至可以随风而行。

无码不卡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这取决于谁还敢忽视他们的主庭院。那些无码不卡中文字幕在线视频离开了主人的小人现在想回来讨好他们,这是不可能的!人们想得越多,他们就越快乐。他们也是老年人,与他们的主人分担困难。是啊,康熙爷身边的朱未刚刚来过,说是“叶万岁”很欣赏楚瑜照顾四爷的热心,还喜欢吃一对核桃。

楚玉武哭着睡着了,朱未来的时候,楚瑜还在睡觉。枣儿杏儿进去叫人时吓了一跳。此时的楚瑜眼睛又红又肿,对龙主的奖励只能由他的主人来回答,但他无码不卡中文字幕在线视频怎么会遇到这样的人呢?他们感到困惑。睡了一觉后,楚瑜也想通了很多。她的担心和焦虑是无用的。把她对胜利的渴望埋藏在心里是件好事。未来必须继续,它必须是幸福的生活,所以它不会为她浪费上帝的生命。

楚瑜干脆收拾了一下,出去见朱未。“岳父已经走了这次旅行,外面的天气又冷又暖,然后就走了。”楚玉看到几个人的鞋袜都湿了,很真诚。朱未听了这话一愣,连忙道谢。楚玉又一本正经地跪了下来,接过了龙主享用的核桃。朱未认为这四个无码不卡中文字幕在线视频福晋跟谣言不太一样,所以回顾过去与丑陋没有关系,是吗?看着也是一个真诚的人。事实上,主可以用他自己的手享受的物品只能被捡起来。你不必低头。毕竟,没有圣旨。看着楚玉红的眼睛,朱未觉得这四个福晋,怕命也难。他接受了康熙皇帝的赏赐,让杏儿把它收起来,并赶紧吩咐枣儿换些姜枣茶暖胃。

朱未逃避了,但考虑使用一盏灯。外面真的很冷,而且还在下雪。过了一会儿,枣儿拿着一个大茶壶回来了,她身后的小女孩端着一个托盘,托盘里有几个大碗。楚雨相当冷,所以这种姜枣茶总是可以买到的。楚瑜吩咐院子里的仆从们回来后喝一碗,暖胃散寒。“岳父,喝点茶。虽然味道更差,但非常有用。”楚瑜笑道:让我的女孩给几个人倒一大碗。朱未带来了几个小太监。看着我。我看着你,最后看着朱未。朱未点了点头,拿起一碗喝了下去。喝了一大碗姜茶后,几个人感到温暖和出汗。

  《听音乐(普及版)》读后感(三):这本书看起来好像很好听

The Very Best of Debussy9.4Debussy / 2007

  为了和书更切合,所以这一次的阅读 BGM,我选了德彪西的《月光》。

  第一次知道德彪西,其实是在少年偶像陈绮贞的《Demo 3》独白专辑。 「德彪西的月光,肖邦的夜曲,怎么可以给小孩听这种东西,这应该是给恋人互诉寂寞的歌曲。」

  出于好奇,我才去听了德彪西的《月光》。安静柔美,像是思乡又像是绝恋。

  在这样的旋律中,整个阅读的过程无与伦比的美妙,我连翻书的动作都变得温柔了。

  我对音乐的了解和体悟并不深,但是我想,这或许就是音乐的魔力,能让我平和、温柔、带我去更远的地方。

  我能在古典音乐中听到什么?如何才能懂得欣赏古典音乐?

  —— 这是序言里的第一句话,也是我一直以来的问题。古典音乐并不像流行音乐一样通俗,总给人一种境界高远的感觉。想要「学会怎样听古典音乐」似乎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简单事。

我们尽可以把古典音乐看成是人类感情世界角角落落的一面面镜子。尽管肤色、人种不同,人类的感情形态是基本共通的。 我们的爱与恨,我们的幻想与恐惧,我们的喜、怒、哀、乐,没有本质的区别。 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我们常说,音乐是一种毋须翻译的世界语言吧!

  书中的这句话,其实很好的解答了我的问题。

  贝多芬在谈到自己的《庄严弥撒》时曾说:“ 出自心灵,但愿亦能到达心灵。” 这其实就是古典音乐追求的境界。

  如何才能更好地欣赏古典音乐,步入这个艺术的殿堂呢? —— 唯一的途径自然是多听,而且以心聆听。

  这真的是一本关于古典音乐最权威的百科全书,没有之一。

  这真的是我迄今为止今年看过最厚的书,没有之一。

  614页。82万字。光是目录就有10页!

  第一部分 - 音乐要素

  第二部分 - 中世纪

  第三部分 - 文艺复兴时期

  第四部分 - 巴洛克时期

  第五部分 - 古典时期

  第六部分 - 浪漫主义时期

  第七部分 - 二十世纪及以后

  第八部分 - 爵士乐

  第九部分 - 音乐剧与电影音乐

  第十部分 - 摇滚乐

  第十一部分 - 非西方音乐

  从这十一个大类的顺序来看,很有可能是按照古典音乐的历史发展时间顺序来的。

  从第一部分最基础的节拍、音阶、变奏、曲谱主调、织体、旋律,来手把手的带你入门古典音乐。

  第四部分、第五部分和第六部分,用现在很时髦的网络语言来说,就是真正的「神仙打架」。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舒曼、肖邦,连我这个不同乐理的人都能耳熟能详的名字。

  最后五个部分,没有单独说古典音乐,而是说了一些古典音乐的表兄弟:摇滚乐、爵士乐、音乐剧等等。

  较为贴近我目前生活的是,第九部分 - 音乐剧与电影音乐,以及第十部分 - 摇滚乐。

  电影音乐出现于19世纪90年代,并在20世纪成为重要的音乐载体。他的风格极为多样。在电影中,音乐可以是剧情的中心、也可以谨慎地为剧情情节提供伴奏。

  我非常非常喜欢听影视作品的原声带。观影效果带来的视觉冲击,伴随着那一刻的旋律而让我记忆深刻。

  写到这里,莫名的想起了《不能说的秘密》的电影原声带。每次我想起主题曲、想起剧情,总是会想起周杰伦和桂纶镁的那段对话:

  「肖邦和他最爱的女人,他们在一起十年了。」 「可是到最后还不是分开了…」 「但是能够拥有十年,已经很长啦!」

  怎样听懂古典乐? 一是多听,二是反复听。越早听越好。 纽约客神经科学家表明多数人音乐喜好是 20 岁前定型,35岁后 “开放之窗” 基本不再打开。 补充经验: 1、可从自己能接受的作曲家开始,如较通俗的老柴,施特劳斯,斯美塔那等。 2、平时把古典乐调小音量作背景乐。 3、心情好时听,建立正向联系。 —— 网易云音乐热评

  之前看到过一句话,大体意思是说,德彪西和肖邦本质上是一类人,只不过一者写着古典的诗歌,另一者吟唱诡谲的现代的词。

  我很喜欢书最后的「出版社记」: 如果能让读者对音乐史有所了解,领略纷繁多彩的音乐风格、对音乐产生探究之心,继而发现触动自己的音乐家或作品,夫复何求。

  我非常喜欢最后的那句「夫复何求」。

  学到了很多有意思的知识,比如:

  1、巴洛克时期,音乐史上出现了一次革命性的创新,即歌剧(opera)的出现。歌剧中最吸引歌剧谜的是咏叹调(aria),即有管弦乐队伴奏的独唱歌曲。咏叹调是用来宣泄情感的旋律。

  2、海顿是古典风格的开拓者,也是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的先驱。莫扎特和贝多芬都深受海顿风格的影响。

  3、勃拉姆斯说:「没听过李斯特,就称不上听过钢琴。」

  4、蓝调(blues)是爵士乐最重要的基础之一。蓝调一词可以指一种声乐和乐器作品,也可以指一种表演风格。蓝调起源于非裔美国人的民间音乐,如劳动歌曲、灵歌和奴隶的工作号子。

  5、爵士乐通常包括即兴演奏和事先创作的段落。即兴演奏是爵士乐的核心,为音乐增添新鲜感和自发感。

  6、现在随处可见的 CD 出现于80年代初。便携数字音乐播放器,如 iPod 和 Zune 的历史还不到十年。惊人的是,苹果公司已经在全世界售出了将近两亿个 iPod。

  《听音乐(普及版)》读后感(四):音乐神奇在哪里?!

  

音乐到底神奇在哪里?

我们先来对比下同一支曲子的两种不同的演绎方式——曲子是维瓦尔第《四季》套曲里的《春》:

第一支——

阿拉娜·尤瑟芬演奏的《春》

这个是纽泽西小提琴家阿拉娜·尤瑟芬(Alana Youssefian),根据维瓦尔第音乐的原始资料、印刷品和手稿,灌录的一个全新版本。熟悉这支曲子,尤其是熟知穆特(Anne-Sophie Mutter)女神版本的人,肯定能听出这支《春》的不同来:

相比于穆特版本,或许是声场更空阔造成的,让这支《春》里生机勃勃的况味,显得更更疏阔,或者说慵懒,它不像穆特那样咄咄逼人,反倒更放达些。

当然,个人还是更喜欢穆特女神的版本,尤其她和柏林爱乐乐团及卡拉扬联手的那一场。

穆特演奏、卡拉扬指挥的《四季》

穆特的小提琴清丽高亢,像极了小鸟在枝头穿梭、鸣啼的欢快;且整个声场的背景更加浑厚,给人听觉以层次分明的享受或说是震撼。

但不管是阿拉娜·尤瑟芬,还是索菲亚·穆特,两位小提琴家对维瓦尔第的诠释,只是细节上的不同,整体上的情绪却还都昂扬高亢,表达了春临大地、众鸟欢唱,和风吹拂、溪流低语,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欣喜之情。

总而言之就是:维瓦尔第的《春》,该是欢欣雀跃甚至雍容华贵的。

可事情并不总是如此:这支欢欣雀跃的曲子,到了当代极简主义古典派旗手马克斯·里赫特(Max Richter)手里,就完全是另一个味道了,不信您听:

中间弹琴的就是马克斯·里赫特——好帅……

原本好好一首欢快的曲子,却被里赫特玩出了忧伤和悲凉,倘或再多用点情感进来,怕是眼泪都要流下来——为什么会这样?

回过头去品赏两种演绎的不同就会发现:

传统演绎恪守着维瓦尔第的精神,要在琴声袅绕里,寻获春意盎然,无论快板转广板还是广板再转快板,它都徘徊在春回大地时的景象里,要么阳光明媚,要么淫雨霏霏,总之都裹挟着活蹦乱跳的欲望,和潜藏着欲望背后的尊荣华贵;

但这些并不是里赫特在意的。他更想做的,是如何让这首在18世纪属于先锋作品,而今却由于影视作品、综艺节目、音频制作等被过度使用而造成听觉泛滥的「烂俗之作」,能再次焕发生机。所以他融合小提琴、室内乐和电子合成器,把听众熟悉的那些乐章片段,在改编里分层、循环,并拓宽音乐的声场,用电子合成器模拟出更空阔的音域,同时辅以大提琴的低沉哀婉,把维瓦尔第那些欢快的章节浮在表面,从而形成「乐中有哀、哀中有乐」的效果。

用语文老师常念叨的修辞去描述它就是:以乐景写哀情。

虽然不能说马克斯·里赫特让维瓦尔第这首如今被用烂的《春》有了新生,也不能由我一厢情愿地认定这曲子值得被广为流传。

但不能否认的是,马克斯·里赫特诠释古典乐的方式,与传统的演绎手法,很极端地佐证着两个问题:

其一、为什么古典乐会有那么多演奏版本?

其二、这些不同版本到底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当然是两个值得大书特书的问题,我们甚至能找出大量证据,去解释造成这种令很多初入门的古典乐爱好者望而生畏的缘由。

但归根结底,还是演绎家们对音乐的理解不同罢了——理解不同,对细节的处理就会不同,导致的音乐效果就会不同;甚至说演奏者本人其时的心境异样,都可能造成同一个演奏家演绎出相去甚远的效果来。

比如加拿大著名钢琴家吉伦·古尔德(Glenn Gould),成名后灌录的第一张唱片,就是1955年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在向世人推介巴赫的历程中,古尔德这张专辑可以说是里程碑般的存在,那些对巴赫音乐敬而远之的人,就是通过古尔德的诠释,开始读懂了巴赫严谨背后的美,许多人将其视为珍品——毫不夸张地说就是,当时全世界的巴赫迷可能都会觉得:

要想听懂巴赫,就越不过古尔德1955版《哥德堡变奏曲》。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当全世界巴赫迷都将之视为珍品的时候,对它最不满意的人却是古尔德本人。所以在1981年,古尔德又重新灌录了一版《哥德堡变奏曲》(也是脾气古怪的古尔德,这辈子唯一一次重新录制一张唱片)。

作为巴赫迷,可能是先入为主,也可能是情绪里喜欢舒缓些的东西:《哥德堡变奏曲》静下心来认真听,这个版本是最早的;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才知道原来还有个1955年版,迅速找来听,却对1981年版更加情有独钟。

B站上有两个版本的对比,这段是1981年版本

这并非否定1955年版,毕竟它更自由、奔放,内里蕴藏着一个年轻人的狂放不羁和满满自信;但1981年版最开始给我的感觉,就是有一种洗练的迟缓和沉稳。倘若没耐心,可以比对两个版本里的最后一首《Aria da capo》:1955年版2分11秒,1981年版3分50秒——随着时长递增的,是古尔德手指上的款款深情,和他情不自禁的轻声低吟。说得庸俗些,它更像一种精神安抚,舒缓的、柔情的,甚至带出一丝不舍的感觉来。或许人要年纪大了,才能更通透吧。

古尔德给出的解释是:「我无法与录制这张唱片的这个人的精神形成认同,就像这张唱片是一个别的什么人录制的与我无关。」

古尔德这句话,既解释了「古典乐何以有那么多版本」、「不同版本究竟有何不同」,又隐约牵出另一个与古典乐更深层次的问题:演奏家的理解和情绪的不同,会让他们对音乐细节的处理上显出不同,比如大调和小调、大和弦和小和弦,主音高与音调走向,持续时间的长短等,都会影响乐曲最终呈现的效果。

这还是用同一支曲子来解释何以不同,倘若分开那么多曲子来看,这效果就更天差地别:比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欢乐颂),和他自己的《第五交响曲》(命运),就有着风格分明的听觉:前者积极、愉悦、安详,后者消极、焦虑、不安。

即便是同一种题材的曲子,因作曲家和演奏者全然不同的心境、理解和处理,给听众带来的听觉享受,也会各有千秋。比如德彪西的《月光》,和贝多芬的《月光》,就是两种相去甚远的温柔、缠绵和清婉。

前苏联钢琴大师里斯维亚托斯拉夫·里赫特 (Sviatoslav Ric

智利钢琴大师克劳迪奥·阿劳(Claudio Arrau)演奏的贝多芬的

对比下不难得出结论:

里赫特演绎的德彪西的《月光》,有强烈的飘渺感,主题转换时冥想感会增强,它节拍舒缓,没有任何鼓点,甚至难以确定节拍,尤其最后收尾时,情感里的连绵不断和将尽未尽,都飘渺柔媚得一览无余;

阿劳演奏的贝多芬的《月光》,是个人最爱的版本,它有着贝多芬一贯的尊贵与磅礴气象,但传达出来却是不疾不徐的绵绵情意,尽管偶有贝多芬常见的戏剧冲突,但起承转折后的效果,也加强了他乐曲的叙事性,可裹挟的情感成分也更值得揣摩。

这就是音乐的神奇之处:所思所想及所感略有差异,就会让乐曲传递出天差地别的情感来——而负责完成这种效果的一个个零部件,就要涉及到音乐本身的乐器、人声、音高、力度、音色、节拍、旋律、和声、调,以及音乐织体、曲式等技术性问题。

倘若你想在情感体验之外,深究造成这些差异的技术性问题,那后浪出版的《听音乐》会是个相当不错的选择。作为美国多所高校在内的古典乐欣赏课程教材,罗杰·凯密恩的这本《听音乐》,用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先生的话说就是:

「作为世界闻名的音乐鉴赏教材,《听音乐》一书用清晰的脉络和权威的笔触,讲述音乐的基础知识、历史发展和代表作曲家与作品。 不仅深入介绍古典音乐,而且旁涉爵士乐、流行音乐、音乐剧与电影音乐、非西方音乐等范畴。一册在手,让读者对音乐艺术与音乐文化有全景式的了解。」

它不但从纯技术的层面,爬梳音乐何以为音乐;更在古往今来的脉络里,梳笼出多年来的音乐流变,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关系;还能从人类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发展的角度,剖析同一个历史时期,不同艺术形式何以会表现出相同风格。

但这些都算不得《听音乐》的亮点。

《听音乐》最值得夸赞的地方,是它不仅「把音乐转换为文字,更把音乐还给了音乐」:书中设置了「作品导聆」(用于器乐作品),和「声乐导聆」(用于带歌词的作品)两个部分,帮助读者将注意力集中于音乐体验本身——

在「作品导聆」中,每一段解说都描述了一段相应的音乐,这些解说可能关于力度、乐器、音高或情绪;

在「声乐导聆」中,歌词边上附有简短的解说,帮助读者了解词曲之间的关系,并理解歌词和音乐的内容。

此外,但凡书中提到的音乐,几乎都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扫码,被真的「听」到。

http://mooc.pmovie.com/my/course/230

这个网址,就是《听音乐》配套的在线音频。

通过它,读者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还可以调整自己研习这本书的阅读和学习节奏。有了它,即便是没有专业音乐知识的普通读者,也完全可以恣意徜徉在音乐的海洋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