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六个道德故事》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六个道德故事》读后感100字

2020-10-16 12:5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六个道德故事》读后感100字

  《六个道德故事》是一本由[法] 埃里克·侯麦著作,雅众文化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六个道德故事》读后感(一):被封面设计毁掉的一版《六个故事》

  这一版的封皮设计极丑, 貌似市面上有一批书都是这样的设计风格, 实在是接受不了,收到书就拆了扔到垃圾桶里. 翻译大大说,文稿再版时做了修改,我想说,翻译的水平这么多年了就没提升一些吗?好好的一个侯麦调调,好好的叙述语言,就被翻译的中文不达标给生生毁了. 除此以外,真是本好书! 读一遍故事,看一遍电影,再回来品一下小说文本和电影叙事的差异.

  *很少写书评,这次实在有槽要吐就上来写了两句.

  《六个道德故事》读后感(二):道德的衡量

  

学过电影史的都知道,侯麦是一个在法国电影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法国新浪潮的知名人物,我早就对其有很深的印象。他的电影都有很明显的个人特色,如果没有了解过的朋友可以起豆瓣上搜他电影作品的评分,都是很高的。虽说对他的电影作品有很多了解,但是对他的小说还是第一次接触,这本《六个道德故事》是他的经典作品,作者用很高级的方式来描述六个故事中人物之间的内心思考,体现了当时社会中人们所面临的境遇。从他的文字作品中能够认识到更加真实的侯麦,毕竟电影无法表达的如此深刻。

书中的六个故事相辅相成,主题都是一位叙事者和两名女性之间的故事,是一种心理状态的变化。比如第一个故事中,当主人公遇到面包店的女孩时就开始有所作为,但这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一见钟情,而是有背后的真相,接近这个女孩是有目的的。作为对自己真正喜欢的人的报复,但最后还是回到了现实。那么到底爱情和道德之间的平衡点是什么,可能是主人公一直的迷惑。不管是主人公自己的真实想法也好,又或者是突然发生的变化改变了他,总之最后总是能在道德的边界徘徊回来。

除了主题上的意义之外还有每个故事体现的个体意义,大概就是一个人如果并没有对一件事情专注的时候,很难成功;如果在心里一直无法接受一个人或一样东西,不等其发挥作用或发生改变的时候就去彻底否定,总有一天会后悔;在面对欲望的时候能否克制住自己的内心,尊崇最初的想法,这也是一种衡量道德的标准;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不要被别人的标准影,等等。。。。。。然而这些道德并不是我们正常理解意义上的道德,更像是一种衡量符号,所以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也能够找到侯麦在电影中的影子。想要描写一件事情的时候就用想法去表达,而不是用特别具像化和肯定的语言去写,这样一来读者也能够自己去思考,这才是厉害的地方。总之没想到侯麦的小说写得非常专业,很遗憾的就是我看不懂原版,相信原版对于很多语气的描写会更加细致。

  《六个道德故事》读后感(三):如果能当小说家,为什么还要当电影导演

  毕飞宇在《小说课》里曾“骂”林冲是变态,理由是,山神庙杀人之后,施耐庵对他的描写是:

  “(林冲)将尖刀插了,将三个人的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再穿了白布衫,系了胳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东头去。”

  这些很容易被人从眼睛里滑过的描写,却是毕飞宇看来非常重要的小说机杼。西边是城区,只能朝东走,不然就自投罗网;仇人的脑袋还会被他好生安置成祭品;杀人后还能理性地换上衣服;把葫芦里的酒喝完了才扔......这些都不是激情杀人之后才干出来的事情,而是“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的“变态”林冲的所作所为。

  “小说(人物)写到了作者都无法改变的地步,作者会很舒服的。”毕飞宇把施耐庵当成是纯文学作家,因为他觉得在施耐庵的笔下,林冲在一步步往前走,却一步步走向自己的反面。这是纯文学作家施耐庵,小说里的每句话,都是作者的权力,也是人物的权力。

  然后绕回到侯麦的《六个道德故事》,因为成书是在六部影片拍摄完成后,很多人会觉得这只是侯麦把剧本简单改编成小说的结果,但他在前言里说过,“这些文字本身及其所承载的东西——人物、场景和言语——必须早于电影的拍摄。”

  不过,同时对照过小说和电影,我更倾向把这本短篇集看成是侯麦的“电影文学”,里面没有太多像施耐庵那种鲜明多彩而权力确切的小说逻辑,抒情或不抒情的动作、背景描写都服从影像而非小说逻辑。

  侯麦在采访中曾说过,自己有一个本子是工作事件记载,“我从50年代就开始用这个本子记载一些重要想法。自己的想法,经典小说上的名句。 30年里,从经济到生活琐事都写了下来。我当时经常和三个著名的记者开会剧本编写。这样的工作需要时刻有新颖的构思,整天都在动脑子,眼神也总是飘离的。”

  他的电影是成型于概念和碎片,特别用对话组合,最后用分镜、剪辑缝合的电影文学。

  以《克莱尔的膝盖》为例,在小说中,奥罗拉感知到热罗姆对克莱尔的欲望后,自己也掺和到了这场欲望游戏里:

  “奥罗拉回来了,端来了喝的东西。她递了一杯给热罗姆,又开玩笑地缩了回去。她差点让他失去平衡,结果给了他一个好像不经意地按在克莱尔的膝盖上的机会。克莱尔看着他,用目光向他示意自己的膝盖,但他尽量避免触碰到她。”

  这段第三人称的叙述,“端”“缩”“按”“看”等乍一看是挺细致的动作铺垫,但仔细想想,更像是一种影像节奏上的分镜,是一种“动作-影像”的文字翻译,一连串没有喘息的动作感,在文字上既没有留下太多的飞白空间,也没有施耐庵在林冲杀人后那种牟足了劲的写作权力逻辑,却在影像上给足了既视感。导演完全就可以拿着这段文字直接给演员讲戏,因为这里有演员表演所需要的所有影像露出感。

Pans镜头下的“缩”和“扑”

  由此再看看配套的电影片段,三人的影像状态几乎是对文字场景的复刻,“端”“缩”“按”“看”等动作被三个动态构图里的人物娓娓做来,当奥罗拉刻意递给热罗姆果汁时,镜头从左往右轻轻进行了Pans,调整了文字表现上直白的喘息感,三人双向期待的关系,就在这里被镜头铺展开来了。

  如果你把《六个道德》故事当作小说写作的教材,也许不会有特别惊艳的收获感,毕竟侯麦自己都在前言里嘲弄“如果能当小说家,为什么还要当电影导演”。但如果你把这本书当作一本影视写作教材,你会发现自己能收获很多。

  《六个道德故事》读后感(四):侯麦|我们对爱毫无把握

  

从公众号“今天什么茶”搬运过来

在秋天说夏天,我觉得夏天很奇妙,她有分明的界限,分明地把大多数浪漫划进了夜里。

所以这样的夜晚适合读莎翁,无事生非,期待着在哪个月夜爬上谁家的阳台。

午后则适合躺着去逃避暑热,把法式慵懒贯彻到底。在这样半睡半醒的时候去看侯麦电影,看着清水的画面一帧一帧像颜料一样一点点在墙上干掉。

老实说,看莎翁剧的时候是很少带上道德感的,罗密欧从见到朱丽叶的那刻起就开始不理会老相好,我们不说他渣男而是感动于他的深情。拉山德狂热地追求女友的好友是魔法花汁的作用,尽管确实是因为魔法。我们不会去深究神话和传说,他们的一部分魅力恰恰就是越过了现实传递的。

但是午后的电影却要去思考一下。那些敏感又优雅的文化人说着些若即若离,文学又哲学的话,偶然又微妙地经历一些现实又巧合的场景。他们的很多话可能曾经闪过我们的脑海,很多场景也似曾相识,但是没等故事走向成熟就无疾而终。侯麦把这些想法写出来了,而且还拍了电影,《六个道德故事》对应六幕电影。

每个故事都存在于叙事者脑海中,所以对事实的选择以及组织欣赏方式都隶属于讲述者。书中的角色总是在偶然的相遇中坠入爱河,可能是在街角多见了几次,可能是在教堂里发现她的一点不同,可能是一眼发现了少女的膝盖的吸引人之处。可是不主动和不确定性又让他们游离在这一眼的浪漫之外,尽管清楚自己的感受,但是依然选择在其他的关系里徘徊。侯麦试图通过对这种在人际关系中游离转向的思考,探讨我们如何在看似无限多的可能性中作出选择。

照侯麦自己的说法,他的主人公有点像堂吉诃德,他们把自己当作是小说中的人物,但也许并没有小说。第一人称的解说,不是想揭示内在的思想,展现图像和对话无法表达出来的东西,而是毫不含糊地明确主人公的观点。

【情感自有它的出口】

在《面包店的女孩》中,叙事者在街边多次偶遇了不像是可以在路边搭讪的西尔维,担心自己某种不成熟的举动错过这个女孩便拜托同行的施密特帮忙留意女孩的眼神和目光落在自己身上的时间。等到终于莽莽撞撞和女孩打了招呼约了见面之后,经常能遇见的女孩突然不见了踪影。要准备考试的主人公只能节省出吃饭时间在他们经常相遇的街道晃荡等待着。

我们的堂吉诃德在每天劳而不得的等待中由刚开始的担忧慢慢转入了一点气忿,但是承接这种情绪的不是西尔维,而是一个每天都去的面包店里的女孩。当堂吉诃德默认西尔维的消失是一种不负责任之后,他开始不负责任地搭讪这个不会是他喜欢类型的女孩。将一个人的情感宣泄在另一个不明就里的人身上,还带一点自鸣得意。

在我们的主人公就要约出面包店里的女孩时,西尔维又出现了,拄着拐杖。他们搭话的第二天西尔维弄伤了腿便一直在面包店对面的家中休息,看着叙事者发生了从只是买个面包到专心致志搭讪女孩的转变。最后堂吉诃德和西尔维在雨中走过漫长的一路,祈求着面包房的那个女孩子的谅解。

他狼狈地做出选择,他似乎很相信他的认识,对于那些错误的举动,他在试图掩盖。或许男人还是太容易就原谅了自己。

【爱情里的自我】

《克莱尔的膝盖》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大叔想摸克莱尔的膝盖的故事。这一处情节经常被拿来作为欧美和亚洲人的道德观比较。法国人的道德只是体现在“最后一步”的选择上,而亚洲人(确切点应该是儒文化影响下的东亚)则被限制在“能不能说”的层面上。如果是一个有礼貌有涵养的东亚大叔大概会在想法一经形成就拼命遏制。

主人公热罗姆在结婚前遇到了两个女孩子。一个是主动追求他的劳拉,中年人面对少女的追求,得意之余却不主动回应,没有感情投入从而游刃有余。但是克莱尔的出现却改变了这一状态。一个中年男人被少女吸引了,他不想冒风险,不想失去尊严,所以也无法得到她。他尝试放下优越感去接近少女却又不敢太明显,于是优雅也全被心烦意乱替代了。

热罗姆最后摸了克莱尔的膝盖,以一种半安慰的方式,以此他达到了他某些意淫的效果,也最终摆脱了对克莱尔的欲望。

我们去看热罗姆,一直以来只是接受女人的追求,克莱尔对他无遗是场冒险,以至于他在进入挑战的时候如他陷入其他爱情时一样“当我恋爱时,我就一整个被动员起来了,忘了自己在幸福地活着。”

“但不该忘记。不该牺牲生命,不该牺牲生活在爱情中的幸福。我想你在这方面应该非常理智。”

【真实和虚假的转变】

《慕徳家的一夜》文学气息极重, 男主人公在书店打开了一本帕斯卡尔的《思想录》,主角们便开始将帕斯卡尔的讨论注入道德与爱情观。

每个人都是脆弱而具有缺陷的,而人们会对自己的情况进行思考。价值观没有形成的时候,灯塔的作用可能是帮我们做了很多选择,等到刚建立的价值观和一直所信奉的教条起了冲突,开始半信半疑之后才开始对以往认识有更深的自我理解。

男主人公路易对帕斯卡尔也是既支持又反对,他既支持帕斯卡尔式的苦性态度,又支持一种反帕斯卡尔式的享乐态度。当了教徒又当唐璜。

书中几个角色看似无关又微妙地联系。摇摆不定的教徒路易对教堂里遇见的少女弗朗索瓦丝一见倾心,路易的同学维达尔爱慕风情万种的慕徳,慕徳和路易又有着说不清的暧昧,周身仿佛闪着圣光的弗朗索瓦丝是慕徳前夫的情妇。

慕徳不同于路易的摇摆不定,她袒露而直白。路易想找一个天主教徒,不信教的慕徳不是他中意的人选,但又不能抗拒她的魅力。他逃避钻进他被窝的慕徳却还是忍不住吻了她。

弗朗索瓦丝在这一点上和路易很像,她的虔诚在第一眼就吸引了路易,但是她和有妇之夫的爱恋无遗违背了宗教道义。不知情的男主从慕徳家出来之后再次邂逅了少女,在大雪中表达了爱慕。

对路易来讲,弗朗索瓦丝是妻子,而慕徳的身份和“情人”相近。影片的前部分中慕徳也一直单手托腮对路易眼含暧昧,而弗朗索瓦丝的背景一直是教堂或是飞雪的街角。但是到了影片最后,路易夫妻和慕徳在海边相遇,一向束发的慕徳像之前的少女一样散下了头发,而弗朗索瓦丝则束起了头发。她们的身份在一瞬间的对望里发生了置换,路易这时候才知道妻子是慕徳口中的金发第三者,而情人即便是在相遇的气度上也似乎更胜一筹。

故事像是两个不信教的人一起欺骗了一个教徒。但是弗朗索瓦丝和路易大概对帕斯卡尔有相同的认识。所以维达尔在那晚没有说出的话都悉数展现在他和路易夫妻在街头的那一次对望里了吧,说了一个晚上没有说破,说到最后还是伪装。

结尾部分,路易夫妻走向海边,弗朗索瓦丝脱掉了外衣,伪装被了解应该是真的如释重负吧。

也许只有婚姻可以合理人物的虚伪,顺带化解言行信念上的冲突。至少,路易夫妻保持了表面的道德和虔诚。

所以价值观形成之前还是少看侯麦,也难有谁可以活得和侯麦一样通透。

【我们谈论道德或许无关道德】

侯麦的道德故事里的主人公仿佛都在一眼就认定了真爱,但实际上,他们不是在落脚后一直寻觅就是寻觅着一直无处落脚。他们迷失在这些寻觅中间,他们不想去指出谁道德上的缺失然后做出导向,而是在寻觅中自言自语,似是而非地进行思考。

我此刻想到的是《午后之爱》中的中年男主在遐想中面对一个个路过的女性作何所思。或许到了中年,依旧在寻觅,过尽千帆仍有岔道,这些琐碎就足够我们消耗一辈子了。

保证不了能找到什么,人到底还是要围绕着想不通的孤独去冒险。

何止对爱没有把握,对孤独好像也没有认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