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要论读后感精选
《史学要论》是一本由李大钊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016-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史学要论》读后感(一):他不仅仅是一位革命家,更是一位史学研究者
受小学语文课本和中学历史课本的影响,之前对于李大钊同志的了解,总是停留在他是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为了革命而奉献出宝贵生命的烈士的形象中。的确,李大钊同志是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以及早期的领导人。可是除了以上的政治身份之外,在其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往往被我们所忽略。他曾经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和北大教授,在当时北京的多所知名大学讲授史学思想史等课程,是一位学识渊博的著名学者。李大钊同志学术研究造诣颇深,其著作具有极其宽阔视野和深刻的思想。
《史学要论》是李大钊同志所著的一部有关于历史学研究的著作,其中阐述了他在历史学中所得出的思想结论。此书字数并不算多,以“大家小书”一贯的小开本来看,也不足两百页,可以说是篇幅简洁,但是其内容却十分丰富,结构架设严谨。用“言简意赅”来形容此书给人们所带来的感觉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李大钊对于史学的研究,其特点是理论十分深刻而实践富有激情。这一点,从他揭示“历史”是运动的和有生命的内在本质,还强调“历史观本身亦有其历史,其历史亦有一定的倾向”的观点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来。他是中国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中国学者,所以他所秉承的历史观的核心是唯物史观。而马克思所持的历史观就是唯物历史观,也被称为是经济的历史观。在这本《史学要论》中,李大钊同志不止一次的提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马克思一样,他认为历史是和社会紧密关联在一起的,纵着看人间的变迁,便是历史;横着看人间的现在,便是社会。
这本《史学要论》在当时创立马克思主义的新史学指明了方向,也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或许此书中所阐述的东西方认知方面无法做到完全客观,也或许我们以今天的视角来读这部书,会有一种陌生之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李大钊同志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以及史学在中国的发展所做的一切,是不可磨灭的。
《史学要论》读后感(二):革命者的唯物史观
不曾想原来李大钊同志还有这样一本著作。我们熟悉的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和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是政治运动家,是革命者,他其实还是学识渊博的学者,曾是《晨钟报》主编,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新青年》的编辑和作者,创办《每周评论》等。
印象中李大钊最著名的文章是《庶民的胜利》,这是发表于1918年11月末的天安门演说稿,文中说,“要想在这个世界上当一个庶民,应该在这个世界上当一名工人。诸位啊,快去做工了!”这些激情呼喊,不断激励人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提起这几个字眼,又让人想起祖国70周年大庆。经济的腾飞,引发诸多问题,神州大地上从来多灾多难,而在这样一个内心动荡,各种思潮涌现,各种价值观不断碰撞的今天,举全国之力筹备这样一个气势威昂的庆典,也十足彰显着大国气质,大国气度和大国风范。
这样的时代需样这样有凝聚力的大典,这样特定的时代也需要有一个可以让全国人民觉得正能量的情感抒发口,这样的时代,也需要这样强有力的震慑,国家强,民族强,人民强。李大钊曾经信心满怀地说,“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壮丽七十载,奋斗新时代。先辈们的努力奋起,有了今天开放、和平、民主的新时代。新中国一路走来,带来了中华大地的沧桑巨变,面貌一新,中华儿女经历磨难,“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这样的新时代需要每一代人继往开来,共同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李大钊的《史学要论》,阐述了李大钊对历史学、现代史学、史学与哲学、唯物史观及新史学的思考。现在看来,这是一部早期的将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史学研究理论著作,这部著作对于宣扬马克思主义新史观,为马克思主义新史学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也要注意,李大钊本身并不是历史研究专业,在上个世纪初,史学分科还未在中国形成影响力之始,李大钊发表了大量阐释马克思主义学说和唯物史观的文章,这些对当时社会思想界影响很大,从而奠定了李大钊在20世纪中国史学上的重要地位: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这本书是集中反映其唯物史观的著作。但也要注意,因为是马克思主义早期进入中国时期的著作,所以,涉及内容不算太深。
《史学要论》读后感(三):革命家的史学观点
革命家的史学观点--评《史学要论》
我认识和了解李大钊先生,是知道他作为我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共产主义战士,是被军阀迫害仍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革命家;我还知道李大钊先生是一位开明的父亲,记得小学课本里有一篇关于他的文章,他对子女说的“学就要学得认真,玩就要玩得痛快”这句话至今依旧在我脑海里印刻。看到这本《史学要论》,最亲切和熟悉的莫过于作者的名字了。
李大钊先生早年留学日本,按现在的话说,因为有留洋的经历,看待问题具有国际化视角。在北大任图书馆主任和经济学教授期间,他更是投身新文化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参与中国共产党的筹建。他的学习、教育和工作经历,背后是具有深厚的历史功底,以及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和感悟。这本《史学要论》中作者提出的很多观点,至今依然适用于历史研究和历史理论探究。“同一吾人所托以生存的社会,纵以观之,则为历史,横以观之,则为社会”。这句话就把历史和社会的关系、维度解释得很清楚了。李大钊先生强调,思想的变革要从经济上的变动去寻找原因,这不仅代表了经济学教授的经济学观点,更能体现先生作为学者理性和客观的治学、研究态度。
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也是中国三百年来未有之大变局,那时来自传统与现在、西洋文化与中华文化各种的冲突,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这个时候,唯有把握一种文化上的定力,才能在浪潮中不随波逐流。先生在他的著作中提到,历史是亘过去、现在、未来的整个的全人类生活。这种历史观摒弃了英雄说、精英论,回归到全人类中,也是一种比较朴素、客观的论调。他的坚定与执着,成就了他作为五四文化运动旗手的荣誉,成就了他中国共产党奠基人和早期领导人的身份。
历史是一门学科学问,读懂了历史也就能读懂现在,李大钊先生在历史的学科中汲取了他所需要的学问和智慧,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更是人民推进的,历史观在封建社会刚结束、军阀混战的年代还是罕见的。这种五四时期的政治环境是由内在环境和外在因素共同造就的,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唯物论来改造当时的中国社会,也是作为李大钊先生作为一名历史学家的卓识远见;他身体力行推行马克思主义,创建共产党,更是李大钊先生这位杰出的革命家发 挥才智报效祖国的坚定决心。
2019-11-12
《史学要论》读后感(四):李大钊作为学者的另一面原来是这样的……
说起李大钊,一下子想到的大概就是他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和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编过《新青年》,创办过《每周评论》,俄国“十月革命”后他相继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名文章和演说,积极领导和推动了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所谓“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佳话。而且也知道,李大钊于1927年奉系军阀逮捕,最终英勇就义,时年38岁。这是属于革命者的李大钊,也是李大钊留给今天的中国人最主要的印象。
那么,李大钊作为学者的一面,中国人又记得多少呢?比如,作为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史学理论著作之一,李大钊所写的《史学要论》一书,其重要意义就在于,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第一部将历史唯物主义与具体的史学研究相结合的一部重要史学理论著作。书中较为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历史、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等问题,认为历史就是人类的生活并其产物的文化;“历史学”就是研究社会变革的学问。就价值而言,《史学要论》这本书为创立马克思主义的新史学指明了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民国时有所谓“史学四大家”之说,即是指吕思勉、钱穆、陈寅恪、陈垣四人;但这四人的史学观都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大体上沿袭的是当时所谓“以科学方法整理国故”,提倡窄而深的专门研究,“并主张为学术而学术”的中国传统治史精神。而李大钊第一次鲜明地对“历史”给予了马克思主义的定义。他认为,“历史就是人类的生活并为其产物的文化”,“就是社会的变革”,“历史是有生命的”,而不能等同于“二十四史”以及《资治通鉴》等等“这些卷轶、册案、图表、典籍”——那些只是“活的历史的一部分缩影,而不是这活的历史的本体”。所以,白寿彝曾经评价说,李大钊“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上,“是第一个开辟道路的人”。
所以,在认识李大钊作为革命者一面的时候,也不应该忘记他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观点指导下的学者身份。在李大钊之前,还没有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认识历史、研究历史。而李大钊的《史学要论》一书,第一次科学、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学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史学的性质与任务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引路人”与“奠基者”。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待《史学要论》的价值,确实有一些观点值得商榷——但在当时,这些观点无疑都具有石破天惊的惊人效果,而且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很大限制。所以,李大钊和他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观点所走过的道路,确实也相当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