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读后感1000字
《谈美》是一本由朱光潜著作,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50元,页数:1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谈美》精选点评:
●朱光潜先生的一本非常经典的美学入门书,采取书信体的方式,从青年人所熟知的文艺作品和生活事例出发,深入浅出地将美学的诸多原理娓娓道来。本书确实围绕美学而展开,但又不只是一本讲美学的书。某种程度上来说,把这本书作为青年人培养生活情趣和人生趣味的指南来读,同样是非常合适。强力推荐。
●常读常新
●欣赏之前要有了解。
●为美学原理再三再四的刷,每刷一次都有不同的收获。但是这个版本的排版真的不是很喜欢,我偏偏还买了四本…
●豁然开朗。慢慢走,欣赏啊。
●今天一口气读完两本书,好开心。
●心不在焉地读完,可还是清晰地体会到朱光潜的通透与为人的风骨和温良。博闻强记、旁征博引之外,字句里透出作者的境界和造化,温柔而有力度。
●好书,竟想不出话来夸。 感觉心灵得到了净化。 最喜欢的一句话: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
●“伟大的人生和伟大的艺术都要同时并有严肃与豁达之胜”
●无所为而为。入门小书,四星半。
《谈美》读后感(一):美
感叹朱老将美解读的这么淋漓尽致,一句“美是事务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就将难以用语言的描述的美的概念抽象表达地这么具体,让人不禁赞叹,可能限于哲学功底以及对诗歌鉴赏能力的欠缺,其中一些章节我理解起来比较难,希望能够再读时有更深刻的理解吧!下一本开读《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正好用此书里的一些美的定义、原则、方法来实践一下,“慢慢走!欣赏啊!”
《谈美》读后感(二):“慢慢走,欣赏啊!”
大学四年书评计划(大二下)
这本书读下来感觉就是2020年最好的精神慰藉了。朱光潜先生的文笔柔美,把复杂的理论讲的通俗易懂,就像和朋友的对话感觉十分亲切。
这本书我感觉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序言和最后一章,都讲到了美感艺术和人生的联系,其余内容则是第二部分谈美感的理论。
这两部分都让我受益匪浅,但我更想谈谈美感艺术和人生的联系,这对我启发很大,首先就是序言部分的“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以及“把自己的学问、事业当做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满足理想与情趣,不斤斤计较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朱光潜先生讲一个道理后面都跟着例子来阐述这个道理,让你觉得事情就该这样,成为这样的人多好,这就是朱光潜先生文字的魅力。还有最后一章人生的艺术化:“所谓的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觉得有趣伟就是欣赏,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对于许多事物能否欣赏”,“伟大的人生和伟大的艺术都要同时并有严肃和豁达之意,在认真时见出严肃,在摆脱时见出豁达。”这些都是我没思考过得问题,以前的我就只是单纯的欣赏,朱光潜先生把它深入的思考并剖析摆在了我们的眼前。
我感觉这本书是面向于所有的人群的,不单单只是人们口中的文艺青年,所有人都要懂得欣赏美,发现人生的乐趣,因为人生不只有实用的还有摆脱实用之外的美感存在,发现不了欣赏不了美感这是多么大的遗憾啊!
谈美感理论的章节也很值得一读,需要人读完去思考,可能不会马上领悟但是知道了道理就有实践的可能了,开篇就阐述了美感的产生要和实际人生隔开一段距离,但是我觉得比起看结论看朱光潜先生如何通俗易懂地论证这个道理才是最享受的,所以需要读者细细观看。
《谈美》读后感(三):最高的善是“无所为而为”
读完很感慨,放着经典不读,去读一些莫名其妙的畅销书,读网红的博客,看《奇葩说》这样的综艺节目,根本就是上当受骗。
原来很多我们争论不休的问题,前人早已给出了答案。
“在文艺方面,个人趣味本来有高低“。这话说得多么痛快,而且用极小的篇幅就说清楚了什么俗,什么是实用的态度,什么是快感,我们所有对”美“和”艺术“的误会,都在这本小册子里被澄清了。
民国文人受过文言文的训练而写白话,特点就是用字造句极其灵动,相比我们现在的白话文有些机械死板。惊叹于作者的表达能力,一些很抽象的概念,不知道什么在作者的笔下就突然变得清晰了呢。
这本书对于文艺爱好者和创作者都有莫大的帮助。
我唯一不敢苟同的,是作者提出的人生的“净化”这个观念,我首先不懂为什么俗人的人生是不净的(或人生存在不净的部分),其次不懂不净的人生有什么问题,为什么要净化。虽然最后一章,作者提出的,人生的艺术化,严肃对待自己的人生,寻求人生的趣味让我非常感动。但在“净化”这个问题上,我觉得作者也许有点陈义甚高了。虽然作者自己也说过,实用的态度也是人生的重要部分,但在书中我看到的是实用与美感的决然的分割。作者把求温饱求名气比喻为“蛆钻粪”,我无法苟同这种价值观,不过也许是我没读懂,也许是做艺术家就是要有这种与世俗一刀两断的决心吧。
“无所为而为”是本书提出最重要的概念,我的理解是,所谓无所为而为,是不被实用的态度和目的性所完全占据,把自己的事业和人生当作一段完整的,有美感的故事,给自己一个“人设”,忠于她,然后学会跳出自我,客观地看待自己和自己的人生。
这真是一本文艺创作者入门必须的书。我热衷过摄影,但毫无天赋,读这本书才突然知道,自己缺乏的是与联想能力相反的“分想能力”,面对混乱复杂的视觉素材,无法取舍,无法选择。
以前读纳博科夫的文学理论著作,里面提到读小说要用“脊椎”去读,不理解。但读了本书关于“格律”那一章后突然懂了。韵律,节奏,是一种身体的传达,真正好的文艺作品,往往都要落实为身体感受的传达。
无条理的乱写了很多,总之,读完后的感想就是,经典不可不读。
《谈美》读后感(四):《谈美》读书笔记
1.
年轻人们需要的不是一碗八宝饭,而是一贴清凉散。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能做入世的事业。
艺术的活动是“无所为而为”的。讲学问或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抱着一副“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把自己的学问事业当成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得失利害,才能有一番成就。
人心之坏,由于“未能免俗”。什么叫俗?就是只求温饱,不能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作高尚纯洁的企求。总而言之,俗无非是缺乏精神美感的修养。
我们对一个事物的基本态度可以分成三种:实用的、科学的、美学的。实用的大概是看事物是否“于我有利”,科学的态度是纯粹理性的、客观的,把自己的情感和态度抛开,以“无所为而为”的态度探求真理。
实用的或者科学的态度看到的都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和它有关系的种种事物。而美感的态度的最大特点是注意力的集中,意向的绝缘,这件事物完全占住了观察着的身心,这个事物以外的世界他都看不到了,听不着了。
这种脱净了意志和思考的心理活动叫做直觉,直觉所见到的孤立绝缘的意向叫形象,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于直觉的特质。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味最高目的。 在实用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重直觉。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离开人的观点而言,事物都混然无别,善恶、真伪、美丑就漫无意义。真善美都含有若干主观的成分。
真善美三者俱备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人性中本有饮食欲,渴而无所饮,饥而无所食,固然是一种缺乏;人性中本有求知欲而没有科学的活动,本有美的嗜好而没有美感的活动,也未始不是一种缺乏。真和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一种饥渴精神上的饥渴。疾病衰老的身体才没有口腹的饥渴。同理,你遇到一个没有精神上的饥渴的人或民族,你可以断定他的心灵已到了疾病衰老的状态。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
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 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在美感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
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
2.
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游历新境时最容易见出事物的美。习见的环境都已变成实用的工具。
艺术一方面要能使人从实际生活牵绊中解放出来,一方面也要使人能了解,能欣赏,“距离”不及,容易使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
许多人欢喜从道德的观点来谈文艺,从韩昌黎的“文以载道”说起,一直到现代“革命文学”以文学为宣传的工具止,都是把艺术硬拉回到实用的世界里去。道德是实际人生的规范,而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
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照片太逼肖自然,容易像实物一样引起人的实用的态度;雕刻和图画都带有若干形式化和理想化,都有几分不自然,所以不易被人误认为实际人生中的一片段。
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 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 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移情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因为有移情作用然后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具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从理智观点看,移情作用是一种错觉,是一种迷信。但是如果把它勾销,不但艺术无由产生,即宗教也无由出现。艺术和宗教都是把宇宙加以生气化和人情化,把人和物的距离以及人和神的距离都缩小。它们都带有若干神秘主义的色彩。所谓神秘主义其实并没有什么神秘,不过是在寻常事物之中见出不寻常的意义。这仍然是移情作用。从一草一木之中见出生气和人情以至于极玄奥的泛神主义,深浅程度虽有不同,道理却是一样。
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它有两个要素:
一、目前意象和实际人生之中有一种适当的距离。我们只观赏这种孤立绝缘的意象,一不问它和其他事物的关系如何,二不问它对于人的效用如何。思考和欲念都暂时失其作用。
二、在观赏这种意象时,我们处于聚精会神以至于物我两忘的境界,所以于无意之中以我的情趣移注于物,以物的姿态移注于我。这是一种极自由 的(因为是不受实用目的牵绊的)活动,说它是欣赏也可,说它是创造也可,美就是这种活动的产品,不是天生现成的。
从我们的立脚点看,美感和快感是很容易分别的。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口渴时要喝水,喝了水就得到快感;腹饥时要吃饭,吃了饭也就得到快感。喝美酒所得的快感由于味感得到所需要的刺激,和饱食暖衣的快感同为实用的,并不是起于“无所为而为”的形象的观赏。至于看血色鲜丽的姑娘,可以生美感也可以不生美感。如果你觉得她是可爱的,给你做妻子你还不讨厌她,你所谓“美”就只是指合于满足性欲需要的条件,“美人”就只是指对于异性有引诱力的女子。如果你见了她不起性欲的冲动,只把她当作线纹匀称的形象看,那就和欣赏雕像或画像一样了。美感的态度不带意志,所以不带占有欲。在实际上性欲本能是一种最强烈的本能,看见血色鲜丽的姑娘而能“心如古井”地不动,只一味欣赏曲线美,是一般人所难能的。
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在聚精会神之中我们既忘去自我,自然不能觉得我是否欢喜所观赏的形象,或是反省这形象所引起的是不是快感。我们对于一件艺术作品欣赏的浓度愈大,就愈不觉得自己是在欣赏它,愈不觉得所生的感觉是愉快的。如果自己觉得快感,我便是由直觉变而为反省,好比提灯寻影,灯到影灭,美感的态度便已失去了。美感所伴的快感,在当时都不觉得,到过后才回忆起来。比如读一首诗或是看一幕戏,当时我们只是心领神会,无暇他及,后来回想,才觉得这一番经验很愉快。
联想是以旧经验诠释新经验,如果没有它,知觉、记忆和想象都不能发生,因为它们都得根据过去的经验。从此可知联想为用之广。 ·
就广义说,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艺术不能离开知觉和想象,就不能离开联想。但是我们通常所谓联想,是指由甲而乙,由乙而丙,辗转不止的乱想。就这个普通的意义说,联想是妨碍美感的。美感起于直觉,不带思考,联想却不免带有思考。在美感经验中我们聚精会神于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上面,联想则最易使精神涣散,注意力不专一,使心思由美感的意象旁迁到许多无关美感的事物上面去。在审美时我看到芳草就一心一意地领略芳草的情趣;在联想时我看到芳草就想到罗裙,又想到穿罗裙的美人,既想到穿罗裙的美人,心思就已不复在芳草了。
把快感认为美感,把联想认为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此外还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是把考证和批评认为欣赏。
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的知识。历史的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欣赏之前要有了解。了解是欣赏的预备,欣赏是了解的成熟。 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的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注意到这些问题,就是离开形象本身。 例如要了解曹子建的《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他和甄后的关系;要欣赏陶渊明的《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了解和欣赏是互相补充的。未了解决不足以言欣赏,所以考据学是基本的功夫。但是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只是做到史学的功夫,却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
你莎士比亚何以要用一个杀皇帝的麦克白了做诗用字忌但俗,你在麦克白的独白中用‘刀夕字,刀是屠户和厨夫的用具,拿来杀皇帝,岂不太损尊严,不合纪律了 。
批评的态度是冷静的,不杂情感的,其实就是我们在开头时所说的“科学的态度”;欣赏的态度则注重我的情感和物的姿态的交流。 我不能沉醉在作品里面,永远得不到真正的美感的经验。
我们关于美感的讨论,到这里可以告一段落了,现在最好把上文所说的话回顾一番,看我们已经占住了多少领土。美感是什么呢了从积极方面说,我们已经明白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而这种形象是孤立自足的,和实际人生有一种距离;我们已经见出美感经验中我和物的关系,知道我的情趣和物的姿态交 感共鸣,才见出美的形象。从消极方面说,我们已经明白美感一不带意志欲念,有异于实用态度,二不带抽象思考,有异于科学态度;我们已经知道一般人把寻常快感、联想以及考据与批评认为美感的经验是一种大误解。
3.
美生于美感经验,我们既然明白美感经验的性质,就可以进一步讨论美的本身了。
依我们看,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婿后所产生的婴儿。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形象属物而却不完全属于物,因为无我即无由见出形象;直觉属我却又不完全属于我,因为无物则直觉无从活动。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二者缺一都不能见出美。
这很耳熟,大概是《禅语摩托车维修技术》中波西格所说的“良质”。
最简单的形象的直觉都带有创造性。 心灵把混乱的事物综合成整体的倾向却有一个限制,事物也要本来就有可综合为整体的可能性。
自然本来混整无别,许多分别都是从人的观点看出来的。离开人的观点而言,自然也本无所谓美丑,美丑是观赏者凭自己的性分和情趣见出来的。自然界唯一无二的固有的分别,只是常态与变态 的分别。通常所谓“自然美”就是指事物的常态,所谓“自然丑”就是指事物的变态 。
写实主义是自然主义的后裔。自然主义起于法人卢梭。他以为上帝经手创造的东西,本来都是尽美尽善。所谓写实主义就是完全照实在描写,愈像愈妙。比如描写一个酒店就要活像一个酒店,描写一个妓女就要活像一个妓女。既然是要像,就不能不详尽精确 。
理想主义:美的东西之中又有些性质是重要的,有些性质是琐屑的,艺术家只选择重要的,琐屑的应丢开。这种理想主义和古典主义通常携手并行。古典主义最重“类型”,所谓“类型”就是全类事物的模子。一件事物可以代表一切其他同类事物时就可以说是类型。比如说画马,你不应该画得只像这匹马或是只像那匹马,你该画得像一切马 。
在表面上看,理想主义和写实主义似乎相反,其实它们的基本主张是相同的,它们都承认自然中本来就有所谓美,它们都以为艺术的任务在模仿,艺术美就是从自然美模仿得来的。它们的艺术主张都可以称为“依样画葫芦”的主义。它们所不同者,写实派以为美在自然全体,只要是葫芦,都可以拿来作画的模型;理想派则以为美在类型,画家应该选择一个最富于代表性的葫芦。严格地说,理想主义只是一种精炼的写实主义。
艺术的美丑和自然的美丑是两件事。
我们说“艺术美”时,“美”字只有一个意义,就是事物现形象于直觉的一个特点。事物如果要能现形象于直觉,它的外形和实质必须融化成一气,它的姿态必可以和人的情趣交 感共鸣。这种“美”都是创造出来的,不是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它都是“抒情的表现”。我们说“自然美”时,“美”字有两种意义。第一种意义的“美”就是上文所说的常态,例如背通常是直的,直背美于驼背。第二种意义的“美”其实就是艺术美。我们在欣赏一片山水而觉其美时,就已经把自己的情趣外射到山水里去,就已把自然加以人情化和艺术化了。所以有人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境。”一般人的错误在只知道第一种意义的自然美,以为艺术美和第二种意义的自然美原来也不过如此。
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说得好:“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人人尽管都有一部字典在手边,可是用这部字典中的字来做出诗文,则全凭各人的情趣和才学。
4.
一直到现在,我们所讨论的都偏重欣赏。现在我们可以换一个方向来讨论创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