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拂夜奔/王小波文集》读后感摘抄
《红拂夜奔/王小波文集》是一本由王小波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8.00,页数:29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拂夜奔/王小波文集》精选点评:
●中国现代文学
●看完《红拂夜奔》是我今天的快乐源泉。 “活着成为一只猪和死掉,也不知哪个更可怕。” 太有趣了!
●唐人故事每一篇都好看
●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却是我们的荒诞现实,
●这样的流氓让人喜欢的不得了
●永远都是此刻和那时
●语带嘲讽 似乎明白 但我离的太远了 虽然还是对中国的卡夫卡和乔伊斯一知半解
●2018.2.10才读完二月的第一本:红拂夜奔与唐人故事(包括:立新街甲一号 红线盗盒 红拂夜奔 夜行记 舅舅情人)两个合集,不得不说王小波的文字里除开辛辣的讽刺之外,他那无穷尽的想象真是令人折服。另外他对性的描写十分直白但却似乎毫不突兀,(在当时看来还是太过叛逆了些)。但我一想到他写给李银河的那些书信中,却又那么腼腆害羞,这样的反差确实让人觉得可爱。
●红拂夜奔和唐人故事五则。王小波在红拂夜奔里面把中国式的荒谬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里面的反讽也只有在中国社会的语境下才能理解。在现在这个年纪来阅读,经历了社会的种种之后,有趣的发现是这个社会古往今来并无不同,差的也只是古代是骑马而现在变成了坐小汽车飞机而已。 唯一让我感到不足的是,这种王小波式的荒谬稍微有一点点过,倒不是说过不好,但是多了之后,反讽的效果反而就弱了一点点。在加缪那里,荒唐的不是语言,而是人性和故事的情节。
●这书有点上头,看完得缓几天
《红拂夜奔/王小波文集》读后感(一):用只言片语来抵抗无趣
300页的书拖拖拉拉看了近三个星期,不过这也符合我一向懒惰的作风,况且这么热的天刨去加班、吃饭、发癔症,中间约会、追了几次电影,这些七七八八看来时间也不剩什么。多半是在地铁上读的。这样想来便觉得自己真是勤奋上进的好孩子。
幸好王小波的书多半故事结构没有那么强,以王小波随时插播“生活小广告”的习惯,感觉王小波还是更适合写《沉默的大多数》这种短文,因为看他的长篇总觉得他喜欢在故事情节和现实生活之间跳来跳去。像是一个搅梦人,刚要睡去,他便出来捣乱,刚要走入剧情,他就出来插一嘴。不过不要对一本书求全责备,毕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刨除情节,从语言有趣的角度上还是值得打上四颗星的。因为原本是想用这本书来冲淡一下《百年孤独》后的压抑和落寞。目的也算达成了。
生活多半是有很多无奈和苦楚的,谁也不必抱怨,唯有多找些乐子才能冲淡这些酸涩,咪蒙在《有趣,才是一辈子的春药》中说:“对我来说,有趣才是判断万事万物的最高标准。跟有趣的人在一起——所有的平淡都可以变成乐趣,所有的快乐都可以被分享以及被无限放大,所有的烦恼都可以被安抚以及被消解”是的,人生苦短,我们都该努力做个有趣的人。
废话说多了没用,言归正传。再平常不过的衣、食、住、行在王小波的笔下都有了趣味,活生生的让人忍俊不禁。例如:他写八匹马拉的轿车,正如近日有些豪华轿车跟在你自行车后猛按喇叭,嫌你聋得还不够快。老百姓总是恨非老百姓,这是原因之一。
写舍不得花钱的百姓:所以那些人是自愿活得那么累赘,因为他们想省钱。他们想省钱的原因是他们没有钱。
写装聋卖傻的本事: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但必须有证明自己聪明的智慧,还得证明自己傻的智慧,否则后患无穷。我把这件事写出来,很可能证明了自己在后一个方面有所欠缺,给自己种下了祸根。
写相亲不成打光棍的原因:根据我的经验,只要你在女朋友面前吃一次猪头肉,恋爱一定会失败。类似的食品还有鸡屁股、猪肠子,有点臭了的炸带鱼,整根拍扁了的黄瓜等等。很不幸的是这些食品我都爱得要命。这就是我总打光棍的原因。
写对待小孩子:考虑到这种情况,假如有小孩子向我要豆面饽饽,我就给他。当然,给不起的情形例外。在这种情形下就只能给孩子一嘴巴,虽然简便易行,但是惨无人道——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戴避孕套的必要性。
写说话:他对我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我答道:您知道我早上吃了些什么吗?他说: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我说:这是对建筑行业的污蔑。
写胖邻居:她骑在我的椅子上,那椅子那么单薄,我和椅子都提心吊胆,等着那咔嚓一声。咔嚓之前是椅子,咔嚓之后是劈柴。
写身高:现在的男子身高不足一米八十者,都被列入二级残废。我之身高尚不足一米七,属于微生物一级,女孩子根本看不见。他要起到显微镜的作用,让她们通过她看到我。说完这些伤天害理的话,她打了个哈欠下楼睡觉去了。
《红拂夜奔/王小波文集》读后感(二):假如不假装,我们每个人都不天真
这本书包括红拂夜奔以及唐人故事。暂时看完了红拂夜奔,就先写写它吧。
看完还是挺丧的,就截取那些让我感到很丧的内容吧。
1他们想省钱的原因是他们没有钱——瞎说大实话,无言以对。
2但是不给后世留下一份费解的东西,简直就是白活了——这让我想到了平凡二字。就怕自己碌碌为为,却又安慰自己平凡可贵不是吗?感觉很励志,却又很空洞,能力有限,将自己埋在了尘埃里。
3这就是我不敢酗酒闹事的原因。我和我的同事都是这样的,工资很低,没有住房,但也只敢腹诽,不敢闹事,因为我们毕竟没有证出什么东西。但是卫公就不一样了,酗酒闹事都是他有理——这是很多职场人的内心吧。普普通通的岗位,对上司有诸多不满,但是为了那一份微博的薪水,只能低声下气。初入职场的小萌新,棘手的工作里,找不到个人的价值,一天和尚一天钟,即使自己在努力的提升进步,但是没有业绩,没有那些提拔,很多还是沦为空谈。钱会让穷人安心,职场里的个人价值也是。
4我就住在这么个地方,晚上点一盏八瓦的日光灯,想着什么时候证明费马尔定理,不知不觉就活到了四十一岁——如果不联系上下文,感觉可以有两种解读。一是自己有目标,有在孜孜不倦所追求的事物,所以不觉得人生漫长;二是目标啊也有,可就是太渺茫,想着想着就四十一岁了,回首一事无成。
5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无不在做白日梦。但这个世界总有一点可能好梦成真,但也可能不成真就到了梦醒时分。我们需要这些梦,因为现实世界太无趣——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需要自己安慰自己,治疗自己。
6他只是坐在椅子里,看着阳光照亮的窗户纸,这种情形就叫老年吧——这是一种很幸福的时刻,阳光温暖,藤椅轻摇,墨香扑鼻,暖意洋洋中进入梦乡。可是我一个穷逼年轻人提前过上了这种生活,心疼的抱住自己。
7夜空像一片紫水潭,星星是些不动的大亮点,夜风是些浅蓝色的流线,云端传来喧嚣的声音,那一瞬间我很幸福——看到这样的描写,我也很幸福。
8自己也知道除了现在干的事什么都干不了,虽然有时难免想入非非,但是随心所欲不逾矩。我们何必要逃出去?坐在椅子上想象也是一样的——对于我这心高气傲的二货,不行,理由如下
9我也不能不去上班,走到灰色的人群里,一路想入非非。活着成为一只猪和死掉,也不知道哪个更可怕——第八条的解释,相互矛盾,让人很纠结。
10第一次从别人眼界里逃掉,是翻墙逃走;第二次她就无墙可翻,只好死掉了——这是写红拂的。第一次,墙外面有李靖,可以带她走,可是第二次时,李靖已经死了,而且就算活着也带她走不了了,她不想活着成为一只猪,也不想没有李靖的日子吧。因为不能做爱,也没了心情不好时能心甘情愿被打的傻瓜对象。
11只要不假装,我们每个人都不天真——就是很有道理的感觉,自欺欺人的麻痹吧。
12我们需要的不是逃出洛阳城活着证出费马尔,而是指望。根本就没有指望,我们的生活是无法改变的;我就是这样一天天老下去了,从这个样子你决看不出我每天每小时都在想入非非,怀念着十七岁见到的紫色天空,岸边长满了绿色芦苇的河流;我本来不是这样的,我是装成这样的——只要不假装,我们每个人都不天真。
就是很丧,喜欢这个老流氓,相见恨晚。
《红拂夜奔/王小波文集》读后感(三):一本彩蛋
不敢称之为书评,像我这般见底的说词只能是一快儿破砖。
第一次读王小波的文字是《黄金时代》,五年之前,当时只觉得是本小黄书,读到有关性的描写未免还心生荡漾(要脸)。
《红拂夜奔》,对于没有一定历史知识(近代的几次"运动")和社会阅历(社会体制)的读者而言,就是瞎扯淡,而且是那种毫无滋味的扯,人家读读《金瓶梅》或者小娥,好歹还能有点愉悦的性幻想,《红》这本书里的性描写只会把人吓得不忍多想。
我觉得应该出一本《解密红拂夜奔》,因为你也知道,这本书从头到尾都是彩蛋,不过要是这样,估计王小波的书都要被ban,因为有些讽刺太露骨。可惜我只看懂了全书的35%,也懒得看别人解析的书评,把悬念留给以后的二次阅读。
分享我发现的彩蛋(包括有趣的描写和腹黑的段子)
"洗起头来麻烦甚大,只要你涮过墩布就知道了"
"但这两种皮制成皮革以后很难分辨,唯一的办法就是找一头牛和一匹马,根据这两个动物谁闻了流眼泪来确定价值"
"否则连林彪也成的数学家"(这简直我是发现此书中最腹黑的一段描写)
"就如先把一个人打成右派,然后给他平反,然后再打成他个什么东西,再平反,不管什么东西都经不住这样折腾。"(这里直接讽刺了57反右和文革)
"那一年,对洛阳城里的猪和公差可不是一个好年头,就像一九五七年对聪明的中国人不是什么好年头一样"(57反右)
"这台机器的不足之处是缺少开关或者刹车制动一类的设备"(我觉得这里是暗指国家机器,那些被杀的人就是"臭老九")
"我在年轻的时候见过不少自杀的人,就从来没见过一匹马走着走着一头跳进山涧里"(读到这里,我愣是想了半天,好像我确实没见过自杀的动物,哈哈哈哈哈)
"知道保住一座城市的关键所在,就是让里面的人永远不要想入非非"(讽刺反智)
"当时他正在编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已经编了四本——皇上万岁,皇后万岁,王爷万岁,王妃万岁"(意识形态的培养问题)
"领导上对死人往往比活人还仇恨,还他们一大堆罪名——自绝于上面,自绝于人民"(文革小将的经典台词,哈哈哈)
上面的只是一小部分,对于彩蛋,看得懂人会心一笑,看不懂的人一头雾水,我现在就有点半头雾水。因为我没搞懂诸如虬髯公,李二娘,小孙的人设,也没搞懂"费马定理","鱼德","贵妇联"暗指何物,还有就是荒谬的性描写我更是不知其所指。
全书给我一种"反乌托邦"的感觉(我不知道这里的乌托邦指代共产主义合适不合适)。书中的"人瑞","领导上","菜人"都是对体制的一种暗讽。像红拂办理自杀手续,李卫公设计长安,王二证明费马定理这些段落
讲讲红拂和李靖,两人当年为了自由,而逃离"洛阳",结果又陷入李靖亲手设计的"长安"。李靖一手打造了"长安",而偏偏这就是当年他想要逃离的"洛阳"。故事末了,李靖选择了装傻来逃避现实,而红拂则还想来一次"逃离长安大冒险"。所以,李靖死后,红拂选择了自杀,只是逃离这个无趣的"长安"。这么看来,红拂确实是一个热爱自由的人,而李靖选择了当一个"人瑞"。
近代以来,几次运动确实让知识分子"寒心了",但是正如列宁所说"只要有国家,就没有自由"。自由这个东西是最可怕的,很多人都渴望得到它,但是当它来了,却手足无措。政治家和知识分子似乎永远处在对立面,知识分子是治理不了国家的,因为政治是需要"手段"的,而这些"手段"很多时候都被知识分子所诟病。不过这样也好,有了批判,我们方能进步,"政治"和"自由"很辩证。而我自己,确实一个有着渴望"自由"的体制人。
最后一段是自己的看法,说的有点隐晦,也很偏激,看看就行,不要跟我争执,不要争执,不要争执,因为我想天下太平
《红拂夜奔/王小波文集》读后感(四):生活是一场红拂夜奔
我知道,很多人对“有趣”都有独一无二的定义。我时常会想,自己一定要做一个有趣的人。,我喜欢摄影,热爱篮球,会滑轮滑,我可以聊天时把朋友逗笑,我是一个有趣的人吗?我不知道。我希望融入到热闹的氛围里,但有的时候也想要逃离它。其实我在害怕,我担心自己在别人眼里是非常无趣的人,别人和我都会懊恼。我很羡慕在人际交往中举重若轻、如鱼得水的同学们,可我又恐惧于成为他们。我会感觉自己想要冲破什么,但是却摸不到我臆想中束缚自己的绳索。
前一段时间朋友推荐我读王小波的《红拂夜奔》。我没有读过王小波的书,一些同学和我讲他的文字“粗俗”、“让人看不下去”,甚至推荐我读这本的朋友也在说他写得“过于耍流氓了”。但我一向相信这位朋友的鉴赏眼光,于是开卷试读。只读了大概五六页,就已经感觉不能放下这本书只能如饥似渴地读下去。关于这本书,我只能想到“有趣”两个字,并没有任何一句话或一个词语可以更精当地描绘这本书。李靖、红拂是有趣的,王二是有趣的,至于创作出它们的王小波,是有趣中的有趣。无论是他的看似认真却荒诞的描绘,或者他借用半自传体的这种新奇写法玩转了无数天马行空的想象,都让我发自内心地笑了。
我喜欢李靖李卫公,喜欢红拂,因为我觉得他们是真正有趣的人。所以当他们想逃出洛阳城时,我希望他们找到一个理想的归宿。可是从洛阳到长安,不过是从监狱到牢笼,而后者,竟是卫公自己一手铸造。老年的李靖在装疯卖傻中死去,红拂欲殉夫自杀却辗转而不得。我突然意识到,世界在变,生活在变,但有的命运(姑且称为命运)逃不掉。正如所有喜剧都有一个悲剧的内核,年轻时如此放荡不羁爱自由的红拂李靖也败给了现实。
可是,从这里开始,这本书的神奇之处愈加显现。王小波在书中写道“对于一些书来说,有趣是它存在的理由;对于令一些书来说,有趣是它应达到的标准。”对于《红拂夜奔》,私以为它达到的标准恰是它应达到的标准,而且不仅仅限于达到,更多地是定义了有趣的真正标准。明明是个悲剧,但我还是想笑。“他(李卫公)就是走路时也不睁眼。只是到了不熟悉的地方才睁开一只右眼,以防撞到树上”,“红拂初萌死志时,自己在如何死掉这方面缺少想象力,就跑去逛自杀用品商店”。每每看到这些荒诞的行为,我开始明白,红拂还是年轻的那个歌妓红拂,李卫公也还是曾被困在洛阳城里的李靖。自始至终,他们都在做有趣的事。我明白这不是我们常说的乐观,而是因为,真正的有趣是在一个人骨子里的,并不会被生活磨灭。倘若存在因悲剧的生活中渐渐丧失有趣的可能,那么一定是他为了迎合什么而自己隐藏起来或丢弃掉的。这本书让我开始明白,我曾一直追寻的“有趣”,并不是要去学什么去迎合什么,真实是最大的有趣。
《红拂夜奔》里运用了最荒诞最“不可理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魔画,无数的暗喻在讽刺那个时代的风俗人情、权力体制,在传达正确的生活里的精神态度,无比深刻。我不敢说自己读懂了书的百分之十,但我意识到,我们不应该穷极精力时间去追寻有趣,因为那不是有趣,是当下高速运行的世界中巨大信息量带给头脑的刺激或冲动,而这些信息,我们从未来得及认真思考接受。李靖红拂告诉我们,不为“文明的世界”而文明,不为“体面的生活”而活着,这种真实的态度才是有趣。所谓大学,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定义,但不该是盲目的追寻,当追寻令人眼花缭乱的繁花盛景,或是弥补埋头苦读时来不及经历的情感,我们追寻的也许只是多巴胺的刺激,这会让我们忘记真正的有趣是什么体验。李靖红拂身处洛阳城,不顾一切想要逃离,却不知道终会逃到何处。有趣的生活不是从一个爱好转移另一个所谓更好的爱好,不是从一种行为模式变化到所谓更正确的行为模式,丢了真实洒脱,最多也只是从洛阳城逃到了长安城,最可悲的是这是自己亲手铸造的牢笼。
我现在回忆自己的高中生活,从来没有觉得那是如何繁重而不堪的一段岁月,相反,那是我最快乐的三年时光。今日想来,当时的我应该是很“叛逆”,我没有如今日这般花费大量的时间追寻所谓的有趣,我没有因为别人的喜欢而去喜欢什么,我用最真实方式与身边的朋友相处,我敢于用自己幼稚的方式反抗我所认为的不公,所以那个真实我才算有趣。可是现在的我害怕自己的行为不能让别人满意,自己的爱好不能融入圈子,虽然时常畏首畏尾,却告诉自己这是为了变得有趣,其实所有的措辞都是为自己空虚无趣的价值观开脱。我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向“长安城”逃离,在把牢笼当解放,把迎合当有趣。
王小波写道:“我十七岁时在插队,晚上走到野外去,看到夜空像一片紫水潭,星星是些不动的大亮点,夜风是些浅蓝色的流线,云端传来喧嚣的声音。”生活无趣,我们却可以做个有趣的人。在这场红拂夜奔的生活中,愿做那个举止古怪爱逛大街的歌妓红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