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书河图(修订本)》读后感摘抄
《洛书河图(修订本)》是一本由阿城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36.00元,页数:17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洛书河图(修订本)》精选点评:
●#2017010#
●看的电子版,纸版也太贵了。
●还是回头翻冯时的《中国天文考古学》吧。
●難讀
●有启发。
●不值。
●最好看的书就是这种研究能力与想象力齐飞的一家之言。文字量不大,图多,可以读得很快,但回味无穷。提出北极星崇拜。并且据此梳理了儒家的源流,寥寥几句,豁然开朗。人之为人,在于要自我约束。
●八角星纹到底来源于织机还是来源于天文,当然是来源于天文更有意思。阿城说这更具本源性,那怎么到织机上去的呢?我想起《时尚女魔头》里梅丽尔斯特里普说蓝色怎么到安妮海瑟薇衣柜的那段话,大约就是类似的意思吧。
●在书店翻完了。最后两篇关于先秦文学和东亚文化的蛮有趣。其他的不如回去看看冯时和张光直的著作。
●不管阿城是不是抄了别人的书,不管图书体例是不是严谨,不管论点有没有道理,只是把那么多苗绣整理印出来就功德无量,可以打7星了!
《洛书河图(修订本)》读后感(一):有意思的文明探源
作者从造型和图像角度,探秘中国文化造型起源中的一个现象,即天极与天象。并从苗族刺绣图案发现和良渚文化中天极等形象相对应的部分,非常有趣,让人惊叹。此书最后更是在苏秉琦、张光直研究的基础上,大胆猜测东亚文明今日样貌的关键一点在于末次冰期时的东海大陆架。以东海大陆架的存在来解释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变迁中的诸多文化的联系,十分有理。
书中呼吁我们将少数民族文化视为中国文明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来重视,书末收藏家何海燕亦如此说。我也有一些体会,几年前曾深入贵州凯里市郎德苗寨考察,那里保存的许多古老传统正逐渐被现代化、甚至消失。特别是苗绣,现在会正宗传统手工苗绣的人越来越少了。(看到书中将苗绣图案中表现天极、龟、朱雀、蝴蝶等形象标出来时,激动地去翻找我在苗寨买的一些带绣片的装饰物,可惜没有非常明显的那种,要是我当时买之前懂一些就好啦!)
当然要深入了解这个话题的奥秘,此书是远远不够的,毕竟只是根据央美讲座提炼而成。但我认为,阿城先生幽默的文笔足以帮助读者开启探索的欲望。我现在就很想读冯时先生的《中国天文考古学》,哈哈。
还要夸夸这本书的版面设计和封皮质感,真符合书的内容和气质。书中配有大量图片,正契合“以图证史”的特点。
《洛书河图(修订本)》读后感(二):天极神与太阳神
我猜,阿城的偶像是孔子。
这书讲中国造型史。阿城用图像学的方法,告诉我们,我们祖先的宇宙观。他们的原始崇拜,并不是太阳,不是数字,不是上帝,而是极星。极星,就是北极星。为什么是北极星,因为他是独一无二的。月亮,太阳,各种其他星体都围着它转。而与西方不同的是,我们祖先对太阳是不屑的,典型的例子便是后羿射日(太阳算什么?射它九个下来)。
洛书,九宫格,大量留存于苗绣中。阿城认为,苗族文化直承新石器时代文化,是中国文明之源的活化石,因为在商代的青铜器造型纹样中,大致已经找不到这种符形。
河图,即今天太极图的原始版本,其实不是阴阳,而是两条盘着的蛇。中间的一点也不是眼睛,而是北极星。这张图,同样是对星象的模拟。而洛书与河图的符形,构成了整个上古造型艺术的母题。整个中国的造型史转折点,则是天极神符形消亡,从东周开始,终于秦。大致类似本雅明灵晕的消逝,而感受到这种神学改变的,大概是孔子。
孔子生活在东周的春秋晚期,套用雅斯贝尔斯的话,是轴心期来自中国的觉醒者。觉醒就是不语怪力乱神。我想,孔子太孤独,因为他的精神状态,其实是20世纪的。他深感灵晕消逝,但是又找不到更高的寄托,那时没有理性崇拜,于是孔子说仁。但孔子的仁,按阿城看,更像是公案。公案很有意思,能摆脱教条。“仁”对颜回而言,就是克己复礼。礼,是孔子看重的,他崇周礼,好音乐。人性本恶,需要礼来制约。让人惊讶的是,孔子同时很宽容,因为他说“礼不下庶人”。而这种洒脱,得益于,孔子心中有志,他的志就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也就是,人的自由状态。孔子是一个觉醒者,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而后,儒家开始了漫长的异化之路。集大成者,是董仲舒,至此儒家沦为帝王术。
与此相对应,老聃则是返回式的觉醒。在他的描述中,道是超越太一,也就是天极的。有一种东西凌驾于神之上,它和理性无关,与逻辑无关,与数字无关,它是什么?它什么都不是,它只是存在着,如此而已,了不起。这个意义上,他将宇宙悬置为“道”,诚恳坦荡而勇敢,转而开始了对“道”的描述。其实,他比庄子更加潇洒,但对于造型史意义上的贡献,阿城认为,庄子是中国审丑美学传统的源头。庄子强调避世,凸显无用之用,在他笔下这些避世的“真人”其貌不扬。反观西方至现代主义造型艺术审丑的意识,我们实在早了些年头。
总而言之,中国造型艺术的源头,就是对天极与天象系统的描摹。而目的,就是为了祭祀,艺术是献祭,却在今天重返人间,又将去向哪里?
《洛书河图(修订本)》读后感(三):苗绣图形和商周青铜器纹饰
到此刻我依然处在翻开这本书那一次感受到的欢喜中。下午在书店随手在一堆大部头古文精装书中抽出了这一本,看到印出来的许多非常精美的苗绣图形,心中无比欣喜。翻回去,继续慢慢看,看到阿城居然把苗绣图形和商周青铜器的纹饰放在一起做对比研究,一颗心简直要跳出来了。
一直以来都非常喜欢苗绣,那些绣片古朴、独特的图案,暗沉的用色,无比细致,却又灵活多变的花纹,总是让人百看不厌。有一次在大理,我在一家卖苗绣的摊贩那里看了整整半天的绣片,蹲在石板路上,看完了他们当天拿来卖的整整五筐,起码200张绣片。
我曾经买过几块非常抽象的马尾绣,有一天翻出来看,突然觉得这些图案挺像商周青铜器里一直经常使用的兽面纹的。在书架上找出马承源那本《中国青铜器》,对比半天,越看越觉得风格很相似。曲线的走向,图形整体的韵律,古朴奇谲的味道简直让人觉得这两种东西会有承袭关系。其中有一种图案的绣片,使用药草染成茶棕色,简直像是数千年之上青铜器的照片。
如果大量地看苗绣的图案,基本可以将其粗略地分作三类,一类是几何图案,一类是高度抽象简化的动植物图案,一类是几何图案和动植物图案的组合。
就我非常狭隘的趣味,最美的是小开面的动植物图案的绣片。这种绣片多使用的是工艺非常复杂的马尾绣,图案布局往往对称,图形非常抽象。这些有些甚至抽象到基本辨认不出绣工要绣的是什么东西,可是这种绣片最是有味。可能正是因为马尾绣做工复杂,绣起来费时费力,绣工要对整块的绣片图案精心设计,选线染色也都是慎之又慎,所以这种绣片完成度一般都很高。
只是,国内好像很少见到有关这方面的书籍,不管是学者的研究专著,还是将绣片图案分类整理的图册,很少有完善可观的。
前一阵出差去贵阳,一到周末,就去了贵州博物馆,看了许多件挂在大大的展柜中的绣族服饰。可是,馆方对苗绣的图案并未多加注意,更不要说归类展览了。在博物馆一楼的文创商店,也没见到类似苗绣图册的东西。问问博物馆工作人员和商店的售货员,都是一脸茫然。
后来去贵阳各处的书店找关于苗绣图形的专著和图册,也是基本一无所获。一次在五之堂书店,问经验丰富的书店老板,他带我到一个大大的玻璃柜前让我挑选,也基本没有一本洽意的。
所以站在书店书架前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内心简直是狂喜的。看到大量收集的不同风格的精美绣片图片,简直有种站在高山之巅,俯视大川奔流,市镇如蚁聚,田野如棋盘的感觉。(好吧,我知道我夸张了,可是那种高兴真的很难说出啊。)
看到这本书的不少书评,有说观点草率的,有说内容抄其他学者的,有说图书体例不严谨的。其实,且不管这些批评有没有道理,光是整理这些绣片图案,这本书已经功德无量了。不要看书中的文字内容,光看看这些极其漂亮的绣片,每翻开一次,都是忍不住的一阵欢喜。
看着这些精美无比的绣片,让人不禁遐想绣片的绣制场面。族人都聚集住在半山腰,山间常年雾气不散,她们坐在狭小的木板房中,房子中间的火堆中潮湿的木材冒起白烟呛人呛眼睛,她们坐在房子一角,一边忙着手底下的绣片,一边还惦记着下半天的家务活。可即使如此,她们还是一丝不苟地绣制着她们的绣片。在走针引线,搭配颜色之间,她们把自己最巧妙的想法,最轻松的心情,心中最美的画面,全部抽象容纳在了这一小块一小块的绣片之上。抬起头来外边是永远看不到头的大山、贫瘠的土地、散不尽的雾气、挥不开的潮湿空气,可是低头看看自己手底下,却是一片灿然。
一年一年过去了,这一小片一小片的美好流传世间,就像繁星散落一地。
:说到这本书,是的,即使是图片整理,这本书还是有些不尽如人意的,要是书中提到的那位何海燕女士能够把她的收藏按照图形学的方法做一个分类,再按照这本书图片印制的标准印成一本图册,那简直就尽善尽矣,复尽美矣了。
书中对苗绣图案做了很多对比研究,对图案中的内容还根据各种文献传说提出了不少的猜想,我好奇为什么不直接去问问那些绣工,或者设计绣片的工匠。这种工艺流传至今不衰,应该有不少的绣工绣匠尚在人世的。
《洛书河图(修订本)》读后感(四):对洛书河图解释的想象
整本书的一个特点就是图片多于文字,我把它当图画书来看。
第一次知道阿城是因为他写过三个王《棋王》《树王》和《孩子王》,所以知道他是一个作家,但我看到这么一本《洛书河图》竟然也是阿城写的,于是上网搜了一下才知道原来这个阿城就是那个阿城。他在高中的时候遇到文革被下放到山西插队,学了画画,之后又去了内蒙古,又去了云南,在云南结识了范曾,这个范曾是个画家,跟他成了莫逆之交。后来阿城又和他父亲研讨马克思《资本论》、黑格尔《美学》、还有《易经》、儒学、道家、禅宗等,这些都是为他以后的创作风格奠定基础的。
也许会有人说这本书是阿城在凑字数,我倒是有点儿理解阿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这种神秘不仅体现在比如说大家比较熟悉的、那些比较经典的《诗》《书》《易》《礼》《春秋》等等这些以文字描述的古籍上,还体现在“物”上,比如说那些不计其数的图案甚至民族服饰上、器皿上。它表明了中国文化的奇特性和“言与物”的勾连性。所以阿城用了大量的图片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他在书的副标题写了“文明的造型探源”,意思是用造型探究文化的源头。
话说回来,如果通篇都是图片而没有文字的话,读者们肯定会有意见,所以阿城加了一点他自己的私货,其实和本书的关联性比较勉强,却让整本书看起来充实一点。筛掉旁枝末节以后,我们就可以看到这本书的观点其实很鲜明也很简单,就是通过图像造型探究了一下“洛书”“河图”的源头。
也许阿城正试图抛砖引玉。又也许阿城为冯时的考古成果作进一步辅助。
问题是,这些图案和文化有什么牵连?阿城举了《周易》(系辞传)里面的一句话,叫做“河出图、洛出书”,河就是指黄河嘛,洛就是洛水,曹植写过一篇洛神赋,就是说的这个洛水。但这两样东西到底是什么,一直以来都没人搞得清楚,直到宋代出了个朱熹,这个人一直决心要把洛书河图搞个究竟,结果真叫他给搞到了,在他的《周易本义》里画出来了。我们来看这两张图:
左边这个,四方五位图,四个方向五个位置,叫河图;右边这个,八方九宫图,八个方向九个宫格,叫洛书。这两张图是由一个叫蔡季通的人千里迢迢顺着长江到四川找到的。但是蔡季通这个人还私藏了一张图,连朱熹都不知道,是什么图呢我们来看一下:
这不就是太极吗?阿城说:“是,就是太极图,是这样的。”
洛书
下面具体来看看洛书符形:
安徽含山出土的玉版我们来看这个图形。中间很明显是一个“八角星”的一个图案,很像是太阳光芒向外散射的样子。但这个八角星是不是太阳,或者说是太阳崇拜,后面阿城讲到不是,不是太阳崇拜,而是天极崇拜,天极就是北极星,也就是北极星崇拜。这个我们后面再说。继续看这个八角星外面一个圆环;外面又是一个圆环;两个圆环之间有八个箭头,分别指向八个方向;最大的那个环的外面还有四个箭头,分别是对角线的四个方向。
所以说,洛书符形是代表方向的。在这里想了个小办法,把方向直接填在九宫格上,像这样:
至于这个图为什么是这么画的,等会儿再说。然后按照阿城的方法对上面的图形进行演化,得到洛书符形:
这个图形就是刚才见过的八角星。
我们知道了洛书符形之后,从下面这些器皿和服饰上就很容易找到洛书符形:(根据原书图片拍摄)
河图
蟠龙纹盘,传河南安阳出土说它是龙也好,蛇也好,总之是中间一个头,尾巴围绕着中心旋转。仔细看两只眼睛的中间,也就是整个盘子的最中心位置,有一个小小的“菱形”,其实这条龙/蛇就是围绕这个菱形旋转的。而这个菱形就是北极星。因为在古人的观念里,北极星是不动的,太阳月亮地球统统都是围绕着北极星旋转的(我觉得比西方自以为是的地心说观念先进太多了),这也解释了前面说到的那个八角星,它就是一颗星星。所以,河图就是宇宙间围绕北极星旋转的星象。因此把北极星叫做“天极星”。也不说什么太阳崇拜,讲的是天极崇拜。
天极崇拜的例子比如比较典型的:
浙江余杭良渚文化这个图的上半部分可以看出它是一个人的模样,它是天极神。下半部分是一只乌龟的图腾形状。为什么说是乌龟?古人认为大地是平的,天就像一个锅盖一样盖在地上,北极星就是把天支撑起来向上的那个点,天的边缘用四根柱子撑着。这个形象特别像乌龟,所以乌龟在很多图腾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上面这个图案,我们明显看到乌龟的两只大眼睛,眼镜下面是乌龟鼻子和嘴,嘴的下方是乌龟的爪子。
注意看,龟的嘴里上下吐出一缕一缕的线,那就是大地的气息,气息生出了万物,包括人。这就跟老子说的很像了:万事万物由“一”产生,而天极就是老子说的那个“道”生出的那个“一”。
在阿城罗列的无数图片中,既有大量的古代纹彩陶盆,也有不断出土的玉器上被发现携带有洛书符形,更不可思议的是,即便在今天,大量的洛书符形居然可以在苗族背儿带、瑶族婚礼服及壮族女装衣、履上随处看到。我们看过很多少数民族服饰给我们印象颇深的服饰之美,尽管那种美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但以前我是绝不会想到她们这些衣服上的各色图案会是洛书符形。简单来说,洛书符形从根本上强化了我们民族的图像思维,它构成的渊源深入在我们民族的细微之处,从而使我们一步步看到文化的诞生源头。我们讲“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段话的内涵,说的是一阴一阳谓之道,生生不息,万物周行不殆。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地图上天坛在下、地坛在上的原因: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为和。负,就是背,背对着的意思。所以天是阴、地是阳,我们背对着天、面朝着地,负阴抱阳。阳在下,向上升;阴在上,往下降,这样才会冲气以为和,气息才会运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