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杰斐逊传读后感锦集
《托马斯·杰斐逊传》是一本由(美)克里斯托弗·希钦斯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8,页数:1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托马斯·杰斐逊传》精选点评:
●他提倡自由,自己却拥有奴隶;他为奴隶制深感忧虑,用他所称的基于科学的种族理论为奴隶制辩护;他是有限政府的捍卫者,希望各州可以保留权力,但作为总统却创造性、广泛地使用国家权力——在有些方面甚至接近专制;他注重个人生活、声称厌恶政治,却是那个时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具有贵族气质和品位,却成为美国民主的标志和最具说服力的声音;他是18世纪晚期弗吉尼亚一名有教养的绅士,却成为自由、民主和人权的永恒的理论家。他是一名天才的建筑家、技术精湛的小提琴家、勇敢的宗教学徒、美食和红酒鉴赏家、热忱的业余科学家和科学研究的发起人、喜爱改进各种发明的热情的工匠,也许还是他那个时代最好的作家,他就是托马斯.杰斐逊。——《杰斐逊传》[美]R.B.伯恩斯坦
●希钦斯这个老鬼,写东西就是好玩,即便是给别人写传记,也能偷渡很多自己的想法进去。
●与其说是“传”,不如称此书为“杰斐逊评论”。另外,本书没有索引和参考书目;最可怕的,一本十万字小书却由三个人翻译...
●这更像是对托马斯·杰斐逊的评论,而非自传。作者站在自己的角度结合历史自己时评对杰斐逊的评价有褒有贬,整体来说非常客观,比杰斐逊的自传要精彩很多。
●历史不是一个道德故事,而是一场悲剧,作家笔下的杰斐逊,没有索引和参考书目,差评
●短小精悍的杰斐逊政治传记
●历史也只不过是一出悲剧
●简略
●1511 褒贬
●还是喜欢这个版本的,短而详细可信度高。
《托马斯·杰斐逊传》读后感(一):关于伪善、政治家
读罢希钦斯(hitens)所写杰斐逊传记,深感一个务实的理想主义者的种种矛盾之处,这些矛盾绝大部分是崇高理想与滞后现实间的矛盾,所以杰斐逊经常要妥协,不光是现实需要,更是政治家身份的需要(政治本身就是一门妥协的学问)。不幸的是,他这种妥协在许多美国人眼里成了伪善,什么是伪善?解释之一就是言行不一,但这恐怕是求全的责备。问题不在于行异于言,事实上他有那样的想法,有那样的追求,这不是作伪,只是出于某种情况不得不妥协于现实,你也可以说这事伪善,但我觉得更确切的说应该是无奈。我认为,伟大的政治家必然是理想主义者,如华盛顿、杰斐逊、林肯、孙中山,而且是私欲很弱甚至是无私的理想主义者。毛也是理想主义者,但他私心太重,权力欲太强。
《托马斯·杰斐逊传》读后感(二):前三位总统里运气最好当数此人
这本书比另一本传记《权力的艺术》好多了,精简且有重点,叙述层次分明,逻辑清晰。
读了三本杰弗逊传记了,终于对他的负面印象扭转了一丢丢。
这一丢丢大概就是:至少能从之前做错的事儿里学到教训。
虚伪还是一样的虚伪(可能有的人会描述为矛盾),虚荣也是一样的虚荣,利己也是一样的利己。
但是至少,知错能改,至少把握住了购买路易斯安那的机会,至少解决了巴巴里海盗的问题。
站在完全不持有后见之明的角度来看,他有不超出他个人能力和当下时代的聪慧。
但是如果站在有后见之明的角度来看,Hamilton是拥有超出时代局限的聪慧的。
可能我之前看完他两本传记,感觉他无能,是不完全fair的。
但是,谁叫他是在跟Hamilton比较呢?
这就是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仍啊……
如果是Ham坐在了1800年总统的位置上,毫无疑问,Jefferson能做到的,他只会做得更好;1804年任期内,Jefferson不能做到的,Ham也很有可能能做到。
但是Ham的心性,可能就是无法在这种环境下幸免吧。政治斗争过于ugly的时候,无人幸免,都是心魔。Jefferson的很多愚蠢行为,也是来源于类似的心魔吧。
不过我坚持认为,Jefferson最大的牛逼,依然还是运气好。
《托马斯·杰斐逊传》读后感(三):比传记更冷静和客观
这是很久之前留下的一个烂尾,可能是最近在看美国相关的历史,索性这本书捡起来前面的内容大体还能记得。 这本书与早期的杰斐逊传相比,更为冷静和客观。希钦斯被誉为世界上最狷狂的知识分子与作家、当代最才华横溢的新闻媒体人,美国最负盛名的专栏作家、记者、评论员。他写东西很有意思,这本书虽说是传记但是更像一本时评,希钦斯作为有深厚文字功底的作家在这本书里面引经据典,对杰斐逊没有一贯传记中的夸赞,而是毫不客气的该表扬的表扬,该diss的diss,相对来说我更喜欢这种。 杰斐逊作为《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以及继华盛顿和亚当斯之后的第三任总统,虽然他的一生成绩斐然,有着后人争相研究的价值和光环,但是从本质上来说,跟我对汉密尔顿的评价一样,抛开这一切,他们跟普通人并没有什么区别。希钦斯对他第一任期的成绩有一段话总结,在军事上、金融上、外交上都是直接享受了前面华盛顿、汉密尔顿、亚当斯的成绩,这些斐然的成绩也是他得意继任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不能否认他的人格素养中,不管是我欣赏的还是反感的但是不得不承认的能促使他成功的品质,用结果说话的话,虽然他没有亲手创造那些,但是他等到了享受的时刻。 杰斐逊最大的政绩应该就是发展美国的海上舰队,让美国在短期内掌握了一定的海上战争的话语权;以及从拿破仑手上低价购买的路易斯安娜以北的大片土地,让美国从曾经的13个洲快速扩张。当然他也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提倡节俭但是自己缺纵情奢华;提倡废奴但到死都没有释放一个奴隶;攻击政敌的桃色新闻,却长期跟其他女人保持性关系还育有多子,等等。 总的来说,多牛逼的身份也就是一个普通人,用希钦斯的态度来看,该赞美赞美,该diss就diss咯。
《托马斯·杰斐逊传》读后感(四):杰斐逊的新传记
杰斐逊作为政治家的功绩是没有争议的:《独立宣言》是由他起草的;他是美国第三任总统;在他的任期内,美国从法国那儿并购了路易斯安那,并开始西进,使美国的领土扩大了将近一倍。可是除此之外呢?杰斐逊的事功、言说、理念中还没有别的什么是值得美国以外的人民铭记的?
克里斯托弗·希钦斯写的这本篇幅不大的传记,并没有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全新的杰斐逊,不过至少有那么几个地方,的确带着希钦斯的烙印。
希钦斯这样写杰斐逊的总统岁月:“杰斐逊的任期中,有三个推进国家发展的特殊篇章:巴巴里战争、路易斯安那并购以及刘易斯和克拉克远征。”后面两件事的重要性不用说,可是巴巴里战争为什么被摆到了如此显著的位置上来?事实上,希钦斯是在所谓“全球反恐战争”的背景下写的这本书,这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特别推崇杰弗逊对北非海盗采取的强硬立场。传记出版后,他还专门写过一篇长文来讲这一问题(收入文集《有待商榷》)。2007年,德肖维茨出版的《寻找杰弗逊》,也特别谈到了活跃在的黎波里海岸的海盗,并将当代恐怖主义的议题明确地提出来。像此类地方,就是以今人眼光,从古人身上挖材料了。
杰斐逊最遭人诟病的,也许就是他虽然不赞成奴隶制度,但在自己的种植园里却一直蓄养着大量黑奴。他与带有一部分黑人血统的女奴萨莉·海明斯的私情,更是后人津津乐道的总统绯闻。在这方面,希钦斯的态度端正得无可挑剔。不过,我觉得应该特别指出,如希钦斯所说,萨莉·海明斯的地位相当特殊,“就身份而言,萨莉基本不是奴隶;就‘种族’而言,她在血统和外貌方面几乎是白人”。1995年,著名导演詹姆斯·伊沃里拍了一部《杰斐逊在巴黎》,在电影中饰演萨莉·海明斯的是黑人女演员桑迪·牛顿,我对出生于赞比亚的桑迪·牛顿谈不到有什么看法,但我疑心她的肤色比萨莉·海明斯的深多了,恐怕不大适合饰演那位总统的情人。
书中最令我触动的一节是,美国建国之初爆发了农民起义,身为美国驻法公使的杰斐逊私下里居然赞成农民反苛捐杂税、反独裁,他写道:“在特定情况下,人民对政府的反抗是如此重要,我希望这种反抗精神长存不息。当政府有过错时,它就会出现,这比永远没有反抗好得多。我喜欢时不时有场小暴动,它就像暴风雨一样涤荡尘埃。”他甚至在给女婿的信中这样说:“一两个世纪内牺牲几条生命又有什么大不了呢?……自由之树必须时时用爱国者和暴君的鲜血浇灌使之常青。鲜血,是自由之树的天然养料。”希钦斯也注意到,杰斐逊在赞许法国大革命时所用的词汇几乎更“冷酷无情”。老实说,杰斐逊的话,值得我铭记的,绝不会是《独立宣言》里的堂皇之词;我记得住的,只是“鲜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