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东方智慧的崛起》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东方智慧的崛起》读后感摘抄

2020-10-31 00:38:5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东方智慧的崛起》读后感摘抄

  《东方智慧的崛起》是一本由(日)松长有庆著作,海南出版社出版的230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01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东方智慧的崛起》精选点评:

  ●松长有庆关于密宗不错的梳理(日本岩波文丛),如何从印度,传到中土和藏区,再由空海带到日本,这本写的浅显易懂,对未来密宗发展及东方智慧的深远影响也有论述。

  ●深入浅出,快速了解东密

  ●唐密的正统之存留在日本,值得学习

  ●太浅了

  ●书有深度和思想,问题是我看不太懂。

  ●从印度、大陆、西藏、日本,关于密传的历史脉络阐述得较为清晰。曼荼罗那章如果加入图片更好,文字没法产生直观的对照。关于未来发展,有意思,不过我仍在犹豫是否认同,我停滞于过多的融合是否会掩盖根本,或是必要的现在的路。还有,道,不管以佛教的方式,或基督教,或新兴教派,总会有人接收到信息(暗藏在声中?在音里昭示?),不会因具体的宗教的消亡而消逝。

  ●与其说是传人,不如说是学术研究派。我对传人的理解更侧重于实证实修,而作者几乎是在写研究论文。

  ●好像全世界都要绕过汉地......我们自己也要绕过去一样......对人的体会能力的失去,是使用语言的人比较常见,可惜后者是反的,要么就弄穿,弄不穿,前者迟早把你拉回来

  ●如果作为佛教通俗读物,逻辑脉络不很清晰。若作为密宗研究,谈的问题流于表面。

  ●密教 空海法师 性力 五摩字 秘传主义 六波罗密 四种法身 五种智慧 二元一元化 如一不二 利塔 生起次第 究竟次第 杂部密教 显色 形色 表色 四度加行 护摩五法 五字严身观 曼荼罗 怛特罗

  《东方智慧的崛起》读后感(一):对唐密和藏密感兴趣的人都应该读一读

  昨天花了一晚上通读了。淘宝买的正版。内容比较单薄,但是值得一读。

  作者松长友庆,虽然是密教日本的传人,但已经学者化了。作者治学非常严谨,书中有一些他在西藏考察藏密,甚至在印度考察印度教的经历,视野十分开阔。

  作者的胸怀也很广阔,根据数据对比,他认为藏传佛教比日本高野山密宗更好地传承了印度的密宗。对比的方面包括教义和原来的契合度,曼陀罗的逼真度(颜色和内容),已及修法地点和仪轨。

  不过,作者对佛教的信仰力,因为学者化的原因,似乎比较弱了。似乎比高野山密教在台湾的传人成观法师要弱很多。不知道高野山密教学院是否还守五戒。书的结尾,作者提到他在西藏露宿,晚上做了一夜噩梦的事情,在赞叹作者坦诚的同时,也对作者的实际修为有些疑问。

  其中对身体地水火风空的定义,显然与南传《大念处经》相距甚远。密宗是对应身体的腿部,腹部,胸部,颈部,头部,并配以种子字;而南传中是对应固体,液体,温度,支撑和移动,空间。没有什么神秘色彩。

  对比索吉达堪布在显密问答录中断然否定密宗是受到印度教的影响,作者的态度显然非常学者化的不同。同时,他也还是比较认同密教宇宙观中“天人合一”的理念。故名《东方智慧的崛起》。

  《东方智慧的崛起》读后感(二):密教是活生生的宗教

  密教是活生生的宗教

  喇嘛的由来:

  19世纪进入藏传佛教圈的欧洲学者,看到藏传佛教的特殊礼仪和僧侣的模样,便称其为喇嘛教。喇嘛是藏语,含有“老师”的意思。藏传佛教因其密教色彩浓厚,注重师承关系,手把手带领着走向悟性之路的老师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喇嘛教是异邦人在接触到这样一种具有比较特殊形式的宗教时赋予它的别称,后来因广泛传世,成了一般化的称呼了。

  咒语的由来:

  在印度走在森林里时,不知什么时候会遭到蛇和毒虫的袭击,为了防身,人们就一边走一边大声地念唱咒文,来驱赶蛇和毒虫。念咒,在生活中有实际作用。如果严禁引用咒语,在人间游化的和尚们就无法保护自身的安全了。

  印契的由来: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会用手和手指表示出形形色色的手势。这是一种信号。印契看上去就像信号,其实是宇宙精神的象征,它本身具有生命。如印度的古典舞蹈,双手和手指做出各种动作以表示喜怒哀乐,巧妙地显示出整体的气氛,令人惊叹。除了舞台设计和身体动作,能准确地表现出内在意涵的也不在少数。还有,根据手的动作和手指的不同组合,表现出千变万化的舞姿。

  什么是加持?

  所谓加持,一般是指通过祈祷以治不治之症,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现象就是在眼前发生的。但是,加持本来的意思是佛固然会给我们加力,但如果我们不努力,只想依赖佛的救度,那么佛力也无用武之地。

  什么是灌顶?

  灌顶,原为古代印度帝王即位时,用从四大海汲取来的水灌入瓶里,然后灌在国王头顶上,起源于表明这是君临世界的王者的仪式。后被大乘佛教所吸收,含有继承了佛位之意,到了密教更变成了表示法的相承的仪式了。密教里,瓶里的水被看作是佛的五种智慧的象征,接受灌顶,也就是承受了佛的智慧。

  《东方智慧的崛起》读后感(三):日本密教的介绍

  日文原版《密教》(ISBN: 9784004301790)于1991年首次出版,作者是松长有庆(Yukei Matsunaga)(日本高野山 真言宗 管长,2008-2010年任全日本佛教会会长)。

  这是一本比较通俗易懂——只是说字面上容易理解,要深入理解其内涵,仍需查阅其它资料——面向普通读者的关于“密教”的综合性小书。

  主要描述了藏传密教和日本密教各自的历史、特色,以及与印度密教的关系。

  =============================

  书摘:

  第一章 跨越喜马拉雅山——密教的历史性流向

  第二章 人和宇宙——密教的思想

  第三章 发现自己——密教的实践

  第四章 用感觉来捕捉——密教的象征主义

  第五章 从个体走向全体——密教的社会性

  密教兴起于4或5世纪左右的印度。7世纪时,传入中国大陆,9世纪初,由“弘法大师”空海请到了日本。9世纪以后,曾在印度兴盛一时的密教传入西藏,11世纪初,以仁钦桑波(仁钦桑布)为首的译经僧,翻译了大量印度佛经,开始了藏传佛教的复兴。13世纪初,密教在印度失传。

  日本密教继承了中国接受的印度在8世纪左右繁盛时期的密教,相比之下,11世纪以后取得了举世瞩目发展的藏传佛教主要是收到了印度后期密教的强烈影响。8世纪末叶以后的印度后期密教和印度民族宗教的融合更加深入,印度教的色彩也更为浓厚。所以,日密和藏密是印度不同时代的产物,两者外形和思想上都存在极大分歧。

  9世纪后,密教的秘传色彩愈加浓重,有着种种非伦理,反道德化的行为被推推崇为悟性之路,例如,在墓地集合,吃人肉,饮食人的排泄物,与女性行者性交。在藏传佛教后弘期的11世纪以后,秘传佛教传入西藏,后由宗喀巴(1357-1419)进行了积极改良。

  佛教最初(6世纪初)在日本被接受的原因,并不是取决于佛教所持有的高度的思想性,而是佛教里的诸佛,与日本固有的民俗信仰中的诸神相比,佛的法力显得更为高强。

  据初期的佛教经典上的记载,释迦牟尼禁止教徒们行使咒术和礼仪。后来,受印度教的影响,印度教的神灵变成了佛教中的菩萨、明王,异教徒所持有的念咒术和礼仪也被采用了。

  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中,神和人有一条鲜明的界线。神和人、圣和俗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在东亚,人们认为神也是在这个现实的世界里,与自己同在。

  大乘佛教认为,所有的人本来都是具备着成为佛陀的潜能。密教认为,我们从父母那里接受了身体,要以成为觉醒者为目标,这就是“即身成佛”。

  近代科技的发展,基于客观对立的观念,以致自己和他人、物和心、人和自然等之间的纽带被切断。佛教把二元对立的事物一元化理解,这被称为一如,或者有叫不二。

  瑜伽是让修行者通过冥想来统一思想、与绝对者合一,然后把自己内部的宇宙意识挖掘出来。在密教中,瑜伽修行是一项重要的课题。但是,现代社会中的瑜伽,一般采用杂技表演式的运动,可以称作美容体操,和密教中的瑜伽不是一回事。

  密教修行的基本形式是三密修行。修行者手结“印契”(mudra),口诵“真言”(mantra),或者“陀罗尼”(dharami),心入“三摩地”(samadhi,或译作“三昧”)。

  7世纪左右,佛教徒把所有的宇宙观里包含着的众多的神祇和大乘的菩萨形成同一个崇拜物,以走向视觉化,这就是曼荼罗(mandala)。日本熟悉的曼荼罗是胎藏界和金刚界,别称作“两部曼荼罗”、或“两界曼荼罗”。

  《大日经》:

  菩提心为因,

  大悲为根本,

  方便为究竟。

  《东方智慧的崛起》读后感(四):读《东方智慧的崛起》——浅谈密宗

  上午读完了《东方智慧的崛起》。这本讲密教的书和《禅的黄金时代》都属于普及类书籍。与其说是直追宗教教义,不如说是一个简略的宗教介绍,所以我读的很快。而我对这本书的理解,恰恰是基于《宗教经验之种种》这本书之上。不得不说,《宗教经验之种种》这本书让我豁然开朗。

  所以谈《东方智慧的崛起》之前,我还是要谈一下《宗教经验之种种》。之所以认可《宗教经验之种种》,是因为作者在书中例举了大量西方宗教徒“皈依”的自我陈述。有趣的是,这种自我陈述我在东方宗教徒的“开悟”过程中也能印证。比如上一篇读书笔记《禅说》中的“六根合一”这个公案,蔡志忠在左下角的注释中提到。“六根合一”就是用“耳朵去看、用眼睛去听”。这种精神错乱恰恰和西方圣徒的“看到声音,听到光芒”的描述一致。用《宗教经验之种种》的说法,这种“皈依”或者说“开悟”,是思考意识和下意识的高度统一,是下意识开放到极致,所以连眼睛都开始“听”。

  “皈依”后所看到的世界,充满高度的新鲜和美丽感。我一直不知道该怎么描述这种感觉。不过昨天翻《黑客帝国》的影评。大概明白了怎么回事。就像你玩游戏一样,原来是处于一个低分辨率的世界,所以生活索然无味。而“皈依”后的世界,看到的是一个更高渲染的世界。好比小霸王学习机的像素模式突然变成了IMAX杜比全声景厅。

  我一直是一个无神论者,不过按照最近看宗教书的说法,终极问题就是对你所处的这个宇宙及其意义的解释。按照这种观点,“无神论”又何尝不是一种宗教。现实中许多人对于科学的态度已经到达了“狂热”的态度,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诉诸权威的迷信。

  追寻“皈依”的人,目的虽然有别,目的地却是相同。西方宗教以“道德”作为目的,最后获取“皈依”。而东方宗教把“理性”作为目的,最后获取“皈依”。而藏传密教最特殊的一点在于,喇嘛的“皈依”之路反伦理。他们饮食人的排泄物、精液、经血;在墓地里修行,甚至还吃人肉,解剖人体;与女性低等教徒性交,其实就是蓄养性奴。通过阅读《宗教经验之种种》我们知道,“皈依”是精神症状的一种。就和把人刺激出精神分裂一样,把人刺激出精神统一和价值观并没有太大联系。达成“皈依”的普遍的方法是“瑜伽”。只不过圣徒们自以为自己道德高尚而已。又或者说,道德高尚的圣徒更容易被社会接受。

  最为大众所知的就是密教和尚不戒色。我手上另一本书的作者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就有老婆。日本密宗的和尚也都是可以娶妻生子,儿子又继承父亲当和尚。藏传佛教里传承并不取决于思想,而是却决于师承。所以密教从来就不是一套哲学,而是一套“皈依”的法门。只要照着这套法门做,自然可以让你“皈依”。甚至就单论“精神症状”而言,俗世的伦理反而可能是一种束缚。传世的伟大圣徒都是怪人,或多或少都在打破当时的伦理。

  就书中的说法,密宗的修行是三密:手结印契,口诵真言,心入三摩地。就表象而言,体现在声(真言),形(印契),和色(各种曼荼罗)上。这些声色形甚至日本密宗和藏传密宗还有很大的分歧。日本密宗是印度到中国到日本的二手货。而藏传密宗则是印度到密宗的直传。日密偏静,而藏密偏力。藏传密宗的很多声色形在日本人的审美中显得非常邪恶。比如手持凶器,凶神恶煞的菩萨像。又比如男女交合的欢喜菩萨像。

  究其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藏传佛教的流入在11世纪左右,而日本密教的流传在8世纪左右。在这三个世纪的时间差里,原始佛教被印度的婆罗门教高度同化。许多法门与其说是佛教法门,不如说是婆罗门教法门。釋迦牟尼本人高度反对婆罗门仪式。但是印度本土离不开咒术,比如印度的地理环境中,僧侣们进入森林时不得不为了驱蛇辟虫念咒。所以才有五百年后恶魔会混入僧侣之中败坏佛教的经文。其实讲得就是佛教被婆罗门教同化。

  理解了密宗就是婆罗门教和佛教的融合就可以明白。密宗中各种神佛与婆罗门一脉相承。由于婆罗门教多神教的综合性,使得本土神佛也很容易被密宗吸收。而与日本密教的安宁感不同,藏传密宗的寺庙其实更接近于印度婆罗门寺庙的混沌感。书里说婆罗门寺庙中到处都是牛粪和尖叫呓语,但是在印度人看来这就是圣洁。

  不过个人认为宗教的事没什么好嘲笑,每年都有大量的西方人跑去印度用印度人的法门体验“皈依”的感觉。乔布斯也是自称去了印度学了禅才“开悟”。

  有趣的是,虽然密境有过一段黄金时代,曾今占领过整个东方世界。那时大唐印度日本西域东南亚都是密宗的兴盛范围,而在如今世上只有西藏和日本才有。这就只能引用韦伯书中的思想。佛教真的是太容易连根拔起。在中国,唐武宗灭佛一下就伤了元气。佛教始终是僧侣的宗教,只要杀光僧侣摧毁寺庙就可以消灭佛教。佛教在印度的覆灭也是因为印度被伊斯兰教政权入侵。处于刀和血的时代里,佛教的竞争力实在不足。所谓的“佛系”完全是由在屠刀下的自保。而就密宗而言,也只能在封闭区域中才能流传至今。日本和西藏都是如此。

  在新世纪的密宗里,密宗也变得佛系起来。藏传喇嘛们变得鸡汤起来,咒术的意义从过去的满足现世利益到现代的丰富精神生活。我手上还有一本《八万四千问》,准备接下来读。

  读书笔记就写到这里,宗教系列的书我大概也差不多读到了尾声。

  顺便,我读完了《追忆似水年华》。历时五个月,我真是应该被表扬。《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很伟大的书。只是我的阅历和心智还不足以完全领略它的美好。但是不妨碍我把它评价为一本很伟大的书。

  终于能把KINDLE空出来,不然由于强迫症《追忆似水年华》总是顶在首页。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