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菩提》读后感锦集
《如意菩提》是一本由台湾 林清玄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787x1092 1/32图书,本书定价:4.00,页数:2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意菩提》精选点评:
●慢慢读,有收获.如作者所说,读我的文章像喝水而不是喝可口可乐,平淡,但是解渴,管用.
●一念心清净,处处莲花开;一花一净土,一土一如来。喧嚣凡尘,偶尔翻两页,内心宁静。
●林清玄的文字像清水,解渴,有益身心健康。
●实际上看得是另一个版本,但是豆瓣上没找到,就用这个版本的《如意菩提》代替啦,林清玄的书,一如既往的好!
●inner peace 14。
●一切人事物,有缘起就有缘灭,于无常中学会了惜缘。既然一切都有缘起,善因得善果,故常以善修身、口、意。善可以累积放大、可以跨越时空、可以跨越生死,内因外缘,终成如意菩提。
●很多有普世价值的禅意,林先生用很多小故事来解释!不信佛,书中提到的很多佛教经典却让我很感兴趣,还有一些很有哲理的短偈!
●林清玄
●淡淡的 像一杯清香绿茶 适合闲暇时慢慢品 也适合心乱时让自己镇静
●在中学图书馆借过,还抄了里面不少句子,那个抄写本还在
《如意菩提》读后感(一):如意菩提破题之义
手拿智慧之剑的主司智慧的文殊菩萨,手里拿着如意就有很深刻的象征了。
它象征:唯有智慧的人,才能如意!
它象征:智慧才是使我们事事如意的法宝!
它象征:唯有智慧,才能使我们妙吉祥!
这是多么伟大的启示!一般人总是要求生活里事事如意。事事顺随我们的意念与期待去完成,可是在现世里,事事如意竟是不可能完成的志业,即使贵如帝王,也有许多不能如意的苦恼。那是因为我们通常把如不如意看待成事物所呈现的样貌,而忘记了"如意盖心之表也",如意是心与外在事物对应的状态。
唤起心中的阳光,就能在在处处都有法味。平安处有禅悦,动乱里何尝没有法喜呢?用如意的、光明的、广大的心来对应生活,活着一日就尽一日的本分,无怨无悔,对心对境,不为俗情遮埋,如是而已。
《如意菩提》读后感(二):于爱处,于微处
我很喜欢高圆圆身上散发出的淡雅气质,在她的一篇采访里,她提到多年前因为看林清玄先生的书,让她懂得人应该花时间维护的是情感,包括亲情和友情。由此,连接了我与这本书的缘分。
我读书并不追求方法,也不追求速度,遇到功能性较强的书大多快速浏览划重点,而《如意菩提》则是可以让我一字一句细细品读的,期间断断续续读了三天,与其说是读书,不如说于我就是一场跟随着作者行文的脉络探索外界与内心的修行。
整本书由“菠萝蜜”和“曼陀罗”两部分组成,看似简单,内容却十分丰富,先生在书中涉及了大量的佛家典故,又加入许多生活妙事,使整本书既有深禅意又不缺烟火气,正适合我这种对佛法不了解的普通人读。
而在整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我总是惊叹于先生情感的细腻,被先生对生活无微不至的观察与思考所折服。在先生谈论佛学时,犹如看着短小的纸上故事,悟着浅禅;在先生谈论身边趣事时,又如置身其中,其后总能开阔思路、细腻情感,忍不住对身边细微的事物多三分观察。而这些于我都是弥足珍贵的。文中谈论花的柔软时提及了人的心,“一个人的心是很容易受伤的,但易于受伤的心,总比刚强不能调伏的心要好些”,从前总认为唯有对身边事少些在乎,性格再大大咧咧些,才能够练就的刀枪不入,如今参照着这句话,更让我认为从前的自己是硬了心,缺了生活。
读到快结尾之时,对先生安然自在的生活更是无比的羡慕,情至深时,甚至想着要效仿先生,成为这种“旁观者”与“参与者”。可惜我与先生的境界相去甚远,恐怕还要经多番生活的历练才能通透些许。
文末,分享书中我最喜欢的一段话:这个世界几乎没有一种固定的方法可以训练人表达无形的东西,于是,训练表达无形情感的唯一方法就是回到自身,充实自己的人格,使自己具备真诚无伪、热切无私的性格,这样,情感就不是一种表达,而是一种流露。
《如意菩提》读后感(三):“众生心性,譬如宝珠没水,水浊珠隐,水清珠显。”
之前都是佛门过客,佛像是僵硬的,焚香是刺鼻的,寺雨是清冷的,礼佛是自我的。
但通过林清玄的文字,可以看到不一样的禅佛。林清玄从禅佛与自己,禅佛的修行路,禅佛与人、与自然、与心等不同的角度,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看似无情却多情,多情却又空性的思想世界。“惜缘”的小佛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宗旦与千利休,一个个公案,让佛陀不在拒人于千里之外,让读者明白,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颗至善至美的宝珠,只是“洗碗水”的社会环境让人无法看不到自己的宝珠,而是执着于身外的东西,“众生心性,譬如宝珠没水,水浊珠隐,水清珠显。”。
佛性并不是让人戒律清规,在香火中了结一生,反而是希望众生能够明白“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生”,明白“人圆即佛成”。在我看来人圆即是水清珠显,那些宝贵的人格,便是浮出水面的宝珠的一侧,身外物只是受到宝珠的吸引群聚而至。坚忍、正直、知性、空性、善良、尊重自然都是宝珠的光芒。知性开悟,发菩提心,独静独喜,与乐拔苦,惜缘慈悲。
放一段我最喜欢的故事:
有一天,宗旦的好友京都千本安居院正安寺的和尚,叫寺中的小沙弥送给宗旦一枝寺院中盛开的椿树花。 椿树花一向就是极易掉落的花,小沙弥虽然非常小心地捧着,花瓣还是一路掉下来,他只好把落了的花瓣拾起,和花枝一起捧着。 到宗旦家的时候,花已全部落光,只剩一枝空枝,小沙弥向宗旦告罪,认为都是自己粗心大意才使花落下了。 宗旦一点也没有怨怪之意,并且微笑地请小沙弥到招待贵客的“今日庵”茶席上喝茶。宗旦从席上把祖父千利休传下来的名贵的国城寺花筒拿下来,放在桌上,将落了花的椿树枝插于筒中,把落下的花散放在花筒下,然后他向空花及空枝敬茶,再对小沙弥献上一盅清茶,谢谢他远道赠花之谊,两人喝了茶后,小沙弥才回去向师父复命。
《如意菩提》读后感(四):读人,读心,读世界
一个月前,参加深圳书展,见到了林清玄,他为我们做了一次讲座,关于他的作家历程。
他说:
我出身时很奇怪,是笑着来到这个世界的,一开始父亲给他取名林清怪,后来改成林清奇,最后注册名字时,被人推荐武侠小说里“青玄道长”的名字,因此改名林清玄。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所有经典名著就都读过,每天睡觉前一定要做两件事,读书,并且一定要读到感动的话。8岁时,就立志将来一定要写书给别人看。什么是浪漫,就是浪费时间慢慢走。小时候学英语,today念作“土堆”,yesterday念作“也是土堆”,tomorrow念作“土马路”,我一下子明白了,虽然今天是土堆,昨天也是土堆,但要为未来铺一条土马路。14岁时离家,如今已经50年了。年轻的志向是走遍全世界,如今我已经在中国走遍了300多个城市,所谓作家,写作、阅读要联结在一起,读书影响未来,读人、读心、读世界。写过一篇文章《在云上》,20岁,是在桥上,30岁,在楼上,40岁,在山上,50岁,在云上,80岁,就在天上了。境界越高,视野就越宽广。寄语深圳人:不断地去追寻生命更高的世界,不断接触内心更深层的感受和思想,每天要比昨天有更深刻的爱,内心触及到最深的部分。向外旅行,向内旅行,变成一个又高超又有力量的人。因为对这个作家感兴趣,因此在微信读书上找了一本他写的《如意菩提》,这本书的前半部分记录了身边的小物小事,却能在林清玄的笔下写出百态人生,他像一位长者一样为我们娓娓道来。就像林自言:读我的文章像喝水不是喝可口可乐——不放糖,可解渴,对身体有益。林清玄的笔墨更接近大众口味,准确的说是大爱,向内向外皆俱。甘甜如清泉,似秋日暖阳,晾晒读者潮湿的心灵,同时犹如鼓点有力而不尖锐地敲击心灵。
最喜欢的故事是自序里面的一段,关于什么是禅。林清玄说:
什么事到了最高、最绝、最惊人,就被俗人看成禅意了。于是,种花的说他的花里有禅,捏壶的说他的壶里有禅,做生意的说他的企业以禅来管理,玩股票的人劝人要如如不动,连搞政治的都说他是以平常心来搞政治……对的,这些可能可以通向禅,但禅不应只是如此,因为禅虽然在生活中,禅心却是在清高的峰顶,犹如白云飘过的青空,或闪电后开在天空的明亮之花,不应该随便被俗情遮掩。另一端是关于一个陶艺家在记着采访时的回答,他说:
“我希望捏一个最美丽的陶罐,来装自己的骨灰!”多么美而动人的回答,只有看清人世的人才说得出来,这使我想起憨山禅师的山居诗:“生理元无住,流光不可攀;谁将新岁月,换取旧荣欢?”在岁月之流里,没有什么是可以攀附的,愈早看清这种真实,愈能诚挚地面对自己的今生。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陶罐,来装自己的骨灰,何不及早捏一个最美丽的陶罐呢?这一本《如意菩提》,表达的是只要我们唤起心中的阳光,就能在在处处都有法味。平安处有禅悦,动乱里何尝没有法喜呢?用如意的、光明的、广大的心来对应生活,活着一日就尽一日的本分,无怨无悔,对心对境,不为俗理遮掩,如是而已。
我读下来的感受,这本书蕴藏的道理太多,毕竟是林清玄,他在云上生活,把太多超前的东西传递给了我,我承受不起。后面还有很多精彩的段落,但是我没空慢慢摘抄分享了。我觉得林清玄的文字,20多岁读、30多岁读、40多岁读、50多岁读,都会是不一样的心境吧。
没有理由20多岁就将里面的文字读懂,把林清玄的书珍藏在身边,慢慢品,慢慢悟。
(写于16年1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