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精神读后感锦集
《设计的精神》是一本由香港设计中心和艺术与设计出版联盟 编著作,48.50元出版的2008-4图书,本书定价:280,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设计的精神》精选点评:
●全书囊括了很多设计领域的不同设计观念,总体是一个享受设计的过程。遗憾的是部分设计师的文稿是根据英文演讲翻译而来,语义有所折扣,不好把握,也有一些大约是没好好讲。。。 瑕不掩瑜,看到了很多不同的设计师的设计生活。
●瞎看看
●没什么用。
●2010.10
●非常喜欢书中施德明设计师的观点“不要顺理成章的接受一切” 以及“最讨厌就是有人给我提建议” 太real了
●以为是说理论和故事,结果是本访谈,读不下去,图片真好
●我非常喜欢啊!里面的设计师一个一个好有范儿,讲的话也很接地气。想赚钱的就直说,喜欢设计的也不藏着掖着。我既然决定以后在这个行业里插一脚,绝对会为自己的话负责任,多看多学多实践!我要做全才
●不知道为什么,看这本书老走神。。。
●设计不只是要有激情的设计出能打动人心的作品,你还要善于向别人展示你的想法和交流。这便是最大的收收获了。书中更像是人物访谈的合集,顶尖设计人员关于设计产品的想法,很多都给人启发。
●初中看得第一本设计书 迅速被圈粉 非常适合启蒙
《设计的精神》读后感(一):分享设计
初看本书,于是上豆瓣来搜一下。
稍微翻了几章,我想,对于几年前刚毕业的自己来讲,这本书也许讲的有些空泛。但5年下来,里面提到到的一些理念还是很有学习的价值的。
涉及的案例很丰富,适合资深平面,产品,室内等行业资深设计师参考,这是这本书的本身价值所在。
《设计的精神》读后感(二):不创新就灭亡
或许设计的终极目标就是将功能性与美感完美的结合于表现,创造出既能满足功能需求又能满需情感需求的产品。不论是在建筑、服装、珠宝、家居、工业、环境.....
绕开已存在的设计框架,不囿于固有的观念。实现对作品本身的意义,达到更高的目标,而不仅仅使作品成为审美工具。
我想完美的设计师 一定是充满热情又心存渴望的,在任何可表达的作品中施展自己的设计理念,特立独行的同时又能被认可。巧妙地处理各种各样的限制,将自己的理念漓淋尽致地表现。
2014.08.26
《设计的精神》读后感(三):精神很重要
这本书是借香港设计营商周亚洲论坛这一平台很多品牌设计师的专访合集,里面有无数案例,集百家之言。在这里仅摘三篇,说说设计的精神。
设计的意义——从“我家妈妈” 到“情感建筑”
邱德威是伦敦的餐饮钜子。在整篇文章中,他一直都在强调设计的意义 和 设计不同的切入角度会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他在空间设计中,把传达理念放在第一位。能够把想要传达的理念与空间设计融合好才是最重要的,餐馆位置、前台后台的比例关系、服务质量、烹饪风格等等都是商业价值所需要的元素,并非是设计的本质。
例如在日式餐馆“我家妈妈”中对餐厅内部座位的设计。在餐厅中,他运用了长凳这一在中国很原始的座椅方式,因为这种座椅能够让人们不得不坐在一起吃饭,因此就达到了他想要传达的理念:创造一个让公共连接得更加紧密的环境。同样,在伦敦的一家茶室里,他为了创造一个不那么中规中矩、而是十分轻松、亲密的氛围,将椅子由一般的460毫米,降低到400毫米,桌子由一般的720毫米降低到680毫米,这样不仅抛弃拘谨礼仪,营造亲密无间感,还能把人们关系拉近,身处的空间更宽阔。
邱德伦希望能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设计的意义性而非美感上,这样就更有可能创造出想要的氛围,表达出材质想要表达的力量。他对餐厅特性的定义是现代情感建筑所总结的现代真实感。现代性是不仅保留值得保留的经典因素,还要有对现代生活方式不断同步的与时俱进。这样经典的品味与美感在现代背景下的演化才能具有真实感。以一些中式餐馆为例,很多都是要么太有现代气息,要么就是太富有传统中国味道。我们应该结合二者,在表达出中国元素和中国特色的同时又糅合进现代的时尚元素。让人在进餐时有入世之感,而非如cosplay一般有很大的隔阂感。
人的重要性——人与原型设计
比尔•摩格里吉(Bill Moggridge)IDEO公司的合伙创始人。IDEO是一家专注于帮助客户创新的公司。
比尔提到,一切都以人开始,关心人所需,发现什么对人有好处,如何在生活中享用;对设计师来说,重要的问题不仅是畅销,还在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设计中,我们要首先主要到我们在为谁做设计(很多设计师在设计假想时是为自己进行设计),设计师要考虑到使用者可能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或有着特殊的社会角色及任务使得他们与我们想象的有所差别。我们要找到理解他们的方法,了解他们的真正需求,并找出在特定的设计任务或者问题中什么才是正确合适的。
同时对话也很重要。不仅指与客户和设计团队的对话,还包括那些将使用设计产品的人群之间的对话。用设计方式来研究人类需求和用商业方式进行研究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
现在的教育都是专业化的教育。但是实际项目是非常的复杂,所以跨专业的团队很重要。因为真正实施过程中不仅需要设计人员自己,还有很多别的领域的人,比如人的因素、经济的因素、工程的因素等等。因此不仅要提高自身专业素质,还要学会与人合作。
对技术的关注会让人学到很多东西,但是若干年后,只关注技术可能无法适应新时代新事物。在技术和理念之间,二者都是同等重要的。
设计师对企业负责之外,还要对社会负责,要想着整个社会,整个人类。一个负责任的、成功的企业要明白自己在整个社会中的位置。设计师和消费者是相互影响的关系,消费者的需求会影响设计师的产品,但同时设计师好的设计产品会引发消费者的思考与价值观。
引发思考的设计——巴黎的新艺术精神
史蒂芬•马丁是巴黎凯•布朗利博物馆的馆长,也是这个博物馆的主要设计者和建造者。博物馆主要收藏来自非洲、亚洲、大洋洲及美洲的文明发展及艺术品,主要目的在缔造一个汇聚欧洲以外的文化艺术及工艺作品场地,增加公众对文化艺术的兴趣。
博物馆是一个公众与艺术的媒介体,在现代社会它能真正成为一种公众设施,和医院、图书馆、学校一样对社会的文明、精神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公众从电视、电影中及其他全球通俗文化形式中得到了大量不成系统的图像和信息,他们在博物馆中想要的不再是过去校长授课般权威性的专家讲座,而是希望博物馆能帮他们对已获得的信息进行分类、等级划分及格式化。
巴黎凯布朗利博物馆引入了许多欧洲以外的异国文化展品。很长时间以来,人们觉得欧洲人只把自己的文化当做主流文化,然而,在这样一个全球融为一体的时代,一个人是不可能把他自己只局限于一种文化传统中的。而更加无可非议的是在各种文化中,正是通俗文化(年轻一代的娱乐和思维方式来源于此),其中的观念交流得最快。因此,凯布朗利博物馆同时还是一座学校,它倾听和尊重其他文化,是21世纪社会的一个生活说明书。
公众在展览中找到所需要的东西,对他自己以前在家里或学校中获得的文化教育、品味和习俗加深理解、加以补充且缓和他们之间的矛盾,来获取一种合适的理解,这样的展览就是成功的展览。
博物馆获取成功和生命力的一个最可靠的指标就是本地旅客数量,尤其是那些会再次参观的游客。这样就需要增加短期展览的数量。
博物馆的将来在于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居民对它方向的把握以及日常的利用。博物馆真正成了公共设施,那里是城市中各代人和各层次人交流知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