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野玫瑰读后感锦集
《巴黎野玫瑰》是一本由菲立普.狄雍 / Philippe Djian著作,麥田出版的2008.05.12图书,本书定价:NT $320,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巴黎野玫瑰》精选点评:
●不错
●真好的爱情和故事...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2016.12.05想读。2017.1.19读完。了不起
●看过这部电影。电影中女主将爱情诠释的淋漓尽致。我爱你,不顾一切,尽管你卑微、懦弱。
●你一心想要摧毁,你正在受苦的灵魂,我曾以为我能用爱来拯救。
●如果去孤岛久住,这是我最想带上的一张碟片。让雨果安哥拉爱你。
●每一次失眠,我都觉得,这是一个良夜,而我在强暴它,亵渎它,最后勉强入睡后慌乱的梦境,是我肮脏的体液。
●从炮友变成难忘的爱情。一直不喜欢谈恋爱,一旦认真就会陷进去。男主角就不可救药的陷进去了。炙热的让人目瞪口呆的感情。
●悲观放大镜下的世界连同我们可怜的爱都在低速灼烧
●爱有其凛冽,亦有其和煦。
《巴黎野玫瑰》读后感(一):悲伤的爱情故事
“如果我不爱慕你,那又怎会爱上你?”
法国以浪漫著称,爱情故事一般都是欢乐的。但是这部电影的前三分之二是欢乐的,结尾太悲伤了,真想流泪。。。。。。
影片也让我们知道,叙利亚的橄榄,法国的玻璃杯为何出名。法国也是世界文学作品的发祥地。
《巴黎野玫瑰》读后感(二):被灼伤的爱与情
很美的一篇文章,男主角左格和女主角贝蒂深深相爱着,但是女主角患有类似狂躁症或者忧郁症之类的怪病。两个人在享受爱情的同时,却无时无刻不被突如其来的变故所摧残着。不可否认贝蒂是深爱着左格的,当她看到他无意间完成的手稿时,毅然决然的一把火烧毁了他的宿舍,拉着他投奔了自己的亲戚。而男主角左格,内心的变化也是丰富多彩的,由最初的懦怯懦,优柔寡断,到为了最心爱的女人去抢劫银行,甚至最终将她杀死。法国的浪漫主义色彩在书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当然,书里面出现的其他人物塑造,也是可圈可点的,热情的艾迪丽莎夫妇,诙谐的邻居鲍勃,还有他那欲求不满的妻子。每一个环节紧密相扣,一步步将剧情推向了高潮。
我愿为你飞蛾扑火,我愿陪你天涯海角。一个20岁的年轻生命香消玉损,我们在深深惋惜的同时,也为她那执着的爱所打动。再见了老旧的梅赛德斯,再见巴黎野玫瑰,再见了无悔无怨的青春。
《巴黎野玫瑰》读后感(三):巴黎野玫瑰.瘋狂的愛 無怨無悔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 誰解其中味?」
這是一本令人看完,會過癮到心旌搖盪的書,裡面的情感濃烈直接,就像化不開的墨,瘋狂、黑暗、偏執、哀傷,一波波衝擊讀者的感官,愛是如此傷人又傷己,但當陷入其中,又有誰能真正逃過?
電影版男主角的名字叫 Zorg ,小說沒有提到名字,全書以第一人稱視角進行。他35歲,稜角都已經磨滅,熟知人情事故的他過著自給自足的封閉日子,直到遇見 Betty ,生活才開始有了曲折波濤,Betty 就像是他殘缺性格裏失去的一角,如此純真、敢愛敢恨、義無反顧、勇往直前,正是他心裏渴望卻又做不到的隱藏部份, 她包含了所有他缺少的因子,所以他如此深愛 Betty、無限縱容 Betty 的感情跟暴力行為,即使 Betty 的所作所為超越常規,一般人根本沒辦法接受,他們始終不離不棄......這讓我想到電影裡面常見的鴛鴦大盜,作案後,就揚長而去,既危險又甜蜜,可是結局往往不會如意 .....
etty 有強烈的偏執傾向,加上後來的嚴重疑似憂鬱症,讓過程燦爛,結局卻哀傷不已,非常適合當心理學的案例,成書雖然在很久以前,可是譯本非常順暢,而且口語很直白、現代化(大膽粗鄙),讀來幾乎沒有停頓,讓人很容易一口氣讀完、心情還久久迴盪不已。
《巴黎野玫瑰》读后感(四):你高潮时的身体恰如巴黎盛夏的清晨
南法海滨晴朗酷热的早晨,你带着一身雀跃的明媚走进我的生活,翩迁如一只美丽斑斓的蝴蝶,如一朵开至鼎盛的玫瑰。从此漫漫白昼变成了柔和的诗篇,日暮时远处飘来的萨克斯单调的片段旋律也浪漫起来,我变得生机勃勃。
作为一个女性读者,在为《37度2》的故事本身沉迷之前,我先行爱上了女主角贝蒂。在她把家像倒垃圾桶一样全部扔空却捧着男主角的手稿彻夜阅读的时候,在她认真地挥舞着粉色油漆棒陪男主角粉刷楼面、知道被愚弄后把又把小楼付之一炬的时候。
她是一个始终在痛苦和彷徨里沉浮的女子, 却把自己挣扎的灵魂燃烧成了他重生的灯塔。她的爱使他从混沌的长日里苏醒,而他的成年礼完成于她的垂死之际。
37度2,大概是法国溽热的夏天用以迎接黎明的气温,我却偏执地认为此书的书名是在暗示男女欢爱攀至的顶点时女人身体的温度。一次次覆盖和占领感官高地的微烫触感在肌理中缠绵出难以褪去的余韵,一如他们郁烈燃烧的爱情与别离。
她来时一无所有,却如一个决心与荒谬现实抗争到底的斗士一样对着一切轻蔑和羞辱剑拔弩张。她愤怒泼向房东汽车的油漆,她从傍晚狂暴进行至深夜的对屋内一切家什的破坏,她扔向小屋的燃烧瓶,她刺入难缠女食客手臂的餐叉,都是她孤独冲锋喊打喊杀的战役。
男主角曾说,贝蒂想要他把这世界掀翻在她脚下,而我目之所及只看到她对希望和尊严的拼死捍卫。她渴望自尊而自由地活着,希望人生被璀璨的希望牵引,而非被平庸浑噩和孤独无声的衰老。所以她焦躁而惶恐地找寻着对抗一败涂地的人生的武器,在她发疯之前最后的日子里,她惊喜地发现了一把寒光闪闪的利刃:他的文字。那数十本在灰尘中休眠的手稿被她如宝藏一般捧在手心,她不知疲倦地在打字机上把它们敲成排列整齐的字符,尽管男主角对此一直略带尴尬地逃避着,她仍执拗地拖着这位消极怠战的战友一次次力图冲破冷漠的现实。
然而当一个人被囚禁了太久之后,摧毁她的不是日渐积累的重压与恐惧,而是一线突然闪烁又暗淡消散的希望。贝蒂似乎格外被命运所苛待,这足以致死的短暂希望连续给了她两次重击。书稿被屡次退回,不时还夹带着一封编辑恶言羞辱的信件,她愤怒地刮花编辑的脸,却修补不了这挫败在她心里凿出的空洞。我从不认为贝蒂执着地把书稿寄给城市里所有的出版社、并自我催眠般坚信自己的男人将会成为一名成功作家是怀着爱财的动机。她追求的只是把这场死气沉沉的荒谬生活甩在身后,找到人生确切的价值与意义并从此凌驾于一切虚无之上。只是命运总诡秘而蛮横地掌控着它延续铺展的节奏,坚持在她尚有着健全意识的时候一再刺伤她眺望的双眼,最终用假孕的玩笑给她致命一击。
在她凛冬一般苦寒的生活里,他和她的爱情是最后一点让旁观者稍感安心的事物。好在他懂得她的挣扎,她的渴望,她的燃烧与碎裂,这使得她的命运悲戚却终不至于落入永久的孤寂。他的爱饱满又真诚,且体现出一种罕见的务实精神——他爱她的纯净与热烈,一如他坦诚自己讨厌她的过激与神经质,他送她山中的木屋以博她粲然一笑,同时也在她行为失控时不加犹豫地把巴掌甩向她的脸颊。他已视她为自己生命的组成部分,书稿遭到否定和羞辱,他疼惜的不是自己的才华——他原本就认为那是因为她才迸发的刹那光华——而是她的期待与自尊。他一边扯下滑稽的假发和胸罩,一边把异装抢来的钞票塞进她怀里,只要能让她眼中行将熄灭的火花重新燃起,只要能挽救她于最后的沉沦,他不惜一切。于是在她的精神全面破溃,躯壳如枯叶一般沉寂在精神病院冰冷的病房里用仅存的一只永远呆滞的眼睛漠然望着天花板时,他务实的爱再次占据主导。
他的书成功了,他们打败了以往荒谬虚无的生活,但她已耗尽灵魂中所有热烈与灵气,无知无觉。他深知,是她造就了他,他因为她从一个只想遁世的逃兵变成了仗剑的威武骑士,他也终于明白,一直以来他一心想要拯救的是她,而非自己。只是她再也无法听懂他呼喊的喜讯,他在被世俗宣布成功的日子里堕入永续的孤独。
他将她窒息,因为他绝不会背叛或遗弃她。
既然我的爱不能在这荒蛮的世间护你周全,那就让它陪你到安宁和平的远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尤其是爱情,大概是最卑微却令人景仰的力量,它让她凄惨的死状笼罩着温情脉脉的光辉,一如她以往美艳绝伦的模样。他步入大雨之中,如一个亲手埋葬了自己孩子的母亲,麻木之后是永久的哀伤。
他文思泉涌地创作,不舍昼夜地输出那因她而生发的金子般的才华。然而我想从此他无论于何时何地,无论光芒万丈还是重又落魄,侧耳便可听到她柔软温情的关怀与呢喃。她赤诚无私的爱意同她高潮时的灼灼体温一起沉没在他的记忆中了,却让他在烟尘蔽日的世界里找到了他自己。
她是不染尘埃的天使,这狭小的人间,终究容不下她的美与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