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女与熊猫读后感1000字
《淑女与熊猫》是一本由[美]维基·康斯坦丁·克鲁克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6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淑女与熊猫》精选点评:
●在贵阳处理图书,读了一本。好像之前没看完。
●为了体面而体面的人生是乏味的,生命中最当诊视的是自由处置自己的权利
●让我惊讶的是那时候有钱就能抓熊猫吗.这个女人是真的为丈夫延续梦想,还是做宣传. 文章中对西藏,云南的描写很美妙
●作为中国人我觉得这太流氓了。
●一个女人的传奇与背后的孤独灵魂
●淑女与熊猫
●这本书的核心根本是在洗白盗猎者。书中没有提到,被露丝带到美国的两只熊猫也都年幼夭折:“苏琳”于1938年4月死于肺炎,年仅一岁多;“梅梅”也于1942年去世。
●熊猫只是一个追逐的东西,可以换成任何一种。
●欣赏露丝的坚毅/勇敢/聪慧,还有昆廷.杨的聪颖,果断.他们第一次探险的成功让熊猫倍加珍贵,将熊猫推向了世界,也激发了更多人的贪婪,给熊猫带来了几乎毁灭性的灾难,以至于后半部看的很沉痛,不仅为熊猫,也为当时处于水深火热/生死线上的中国人民,还有熊猫生活的美丽土地---汶川,默哀!! 蛮不错的...
●当然一定有美化她。不过还是能在生气勃勃、果断坚定的外表下听见那颗孤独的灵魂。熊猫只是一个追寻的目标,熊猫可以换成任何一样东西。人生只要有了这个靶子,就会变得苦难而幸福。看的时候就想这部传记怎么一直没人拍,有美色有猎奇有东方主义,市场艺术能双丰收。一查原来已经有电影公司买下版权,而且会由尼可基德曼主演。表示满意,尤其老年时复杂的心态她应该会演得很出色。
《淑女与熊猫》读后感(一):很多段落让我心痛
蒋介石领导下的中国那时一片混乱
这对于中国境内的野生动物生存环境也有很大影响
从没想到过
热衷探险的勇敢的美国人
那时在中国境内捕杀了多少大熊猫作为标本卖给美国的各大博物馆
美国猎手,开枪打死一只养在老乡家里的,对人类已经十分信赖的,拴在柱子上的大熊猫,是多么轻易的一件事,只为了做成标本便于携带
包括本书女主人公在内的,象征着善良正义的,对向全世界宣传大熊猫起到里程碑作用的露丝.哈克内斯,也掀起了活捉大熊猫带回美国卖给动物园的热潮
然而没有人知道正确地喂养熊猫的方法
美国人只能像当年运黑人一样,增加基数,以求达到合同中签订的活熊猫数量。
大量的熊猫没有运出中国就成批的死掉了
这对于久居深山的,不知发生了什么的大熊猫来说
是一场从未有过的可怕的劫难...
《淑女与熊猫》读后感(二):西方人讲故事,咱们自己看看清
汶川地震已经过去一周了,我也看完了这本《淑女与熊猫》。他所描写的那片有熊猫生活的四川美丽的土地就是汶川。到目前为止,这场灾难已造成3万4千人死亡,无数家园被毁,卧龙自然保护区3只大熊猫失踪。如果露丝活到今天,这场灾难一定会让她感到痛心的。
就这本书来说,不仅是露丝.哈克内斯这个现代女性的一部传记,也是记录美国人捕获熊猫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历史事件的文献。同时,他所表现的那个年代的中国风土人情,以及西方人在中国的生活状态,也是值得关注的。世界认识熊猫,这是一件大事,但是他的初衷却是为了丰富博物馆的收藏,展现探险者的勇气,彰显荣耀。在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生死线上时,我们的政府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国宝。露丝带走了熊猫,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件好事——人们认识到了他的珍贵。但是同时,高涨起来的贪婪却让这种古老的生物面临被猎杀,追逐,大量的死在运往西方世界的途中。露丝看到了这些,以一个女人的怜悯放归了一只熊猫,表达了她的愧疚。
通过这本书我明白了淑女和绅士们的探险。只要拥有足够的财力和耐心就可以了。关键是雇上当地的挑夫和猎手,下达任务,然后等待结果。这就是他们所推崇的探险。从根本上来看,他们真是彻彻底底的生意人。即使书中所描述的走了多少山路,踩了多少烂泥,也只是为了生意成功所做出的必要牺牲。他们不是探险家,他们是地道的生意人和掠夺者。
关于露丝这个女人,她热爱中国,不如说她更热爱自己孤独的灵魂。中国城镇的嘈杂,中国乡土的美丽,让她全身心享受其中,不必面对真实生活的单调和灵魂的孤独。她不停的给好友写信,她一次次的回到中国,她无谓的坚持着找寻熊猫的道路,她用酒精麻痹自己,但最后,还是孤独一个人。她是崇尚自由而随性的,但最后还是抑郁而终。可以说她做了很大的事情,她也享受了美好的瞬间,但她的灵魂一直在挣扎,永不止息。
这本书值得一看,无论是了解历史事件,了解一个人,都是值得的。但是我最喜欢的,是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西南地区的描写,很珍贵。
《淑女与熊猫》读后感(三):淑女?为什么不是robber?
书名很清楚地写着“淑女”。看完全书,我差点没骂出声来了,“流氓!”或者是,“强盗!”。不过还是忍住了,因为独自在家,肯定骂了也没用。终于,今天很痛快地骂了出来。一个字,爽!
先说说我对全书的印象吧,也就是故事梗概。
一群流氓觊觎中国国宝很久了,死活都要偷回家去,活的不好带,就给弄死了带回去,换点零花钱,换点名声(最牛逼强盗之类的)。死的偷多了,大伙都觉得不带劲,也换不到太多零花钱了,就打算去弄头活的回来。从技术层面来讲,偷活的难一些的,于是就买通了一些家贼一起行动。没想到,某强盗还没下手就因在上海纵欲过度死了。
他老婆子(女主人公,即女强盗)看在眼里,那个难受啊,那可是他老公最爱的强盗事业啊。于是,咬咬牙,也下海了,妈妈的,俺也偷一回。女强盗只能前往中国,本想以其夫的影响率原先的强盗部队继续前进的,没想到起了内讧,某男强盗不甘为女人所领导。正如《谁说女子不如男》所唱的,谁说女强盗不如男,于是她自己组成偷摸小分队前往川藏偷东西。
当然了,女强盗嘛,色诱一下,家贼就上床了,对不起发音不准,上船了,一起干起了强盗事业。偷到了,就运往美国去。用脚趾头想想都没那么容易,怎么过海关呢?当然,强盗也有强盗的逻辑,就胡萝卜加大棒,威逼利诱加色诱,总算偷盗手了。
强盗嘛,第一次下手都比较心虚。没想到,国宝太值钱了,回到强盗窝就赢得了无数男女强盗的掌声和鲜花,那个美啊。立志,妈的,老子一辈子要当强盗,专偷***中国国宝。于是,干了一票又一票。后来,女强盗发现自己作恶多端,死后难免会下地狱,就开始后怕起来。郁郁寡欢,自己把自己弄死了。
原来骂人有这么多快感,骂完了好像气也消了许多。
下面着重谈谈强盗逻辑的问题吧。他们冠冕堂皇的理由无非是两点:一,把中国的熊猫送到世界,让更多的人关心和了解熊猫;二,为了科学研究的需要,做标本之类的。其虚伪的本质就不说了,一一驳斥也免了,用自己的思考来回答这个问题吧,“以国宝的死亡为代价,一切活动的终极意义在哪里?”确切地说,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心熊猫是为了保护熊猫,研究熊猫也是为了保护熊猫,然后上述行为的方法就是弄死熊猫。更为本质的是,所谓地冒险者们捕猎熊猫后都是通过“类交易”的形式获得回报,金钱或者资助。
最后再骂一句,真不要脸!既当强盗还立牌坊!
原文发表于我的博客:http://singba.blog.sohu.com/75855241.html
《淑女与熊猫》读后感(四):露丝的双重旅行
图像总是先于文字抓住我们的眼球,当我正刚刚翻开几页《淑女与熊猫》时,女主人公露丝•哈克内斯的照片一下子进入视野,我立刻被一种无懈可击的优雅击中:照片上一位年轻女子正在抽烟,她的半侧面显现出完美的轮廓,黑色的头发微微飘散,她的眼神有点迷离,似乎凝视着我们看不见的他物,神情忧郁,手指修长,姿态娴熟地夹着香烟。露丝•哈克内斯面对镜头毫无伪装,作为一位活跃于曼哈顿上层社会的美国淑女,以及第一位将中国熊猫活着带回西方并展示给世人的女性,她曾经无数次面对这样的镜头,现在她将自己陷入沉思的样子最为自然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对我而言,照片与文字同时缔造出了两个截然相反的露丝:陷入这样忧郁沉思中,将其紧张焦虑一览无余地定格于永恒时间之内的静滞的露丝,以及另一位总是迅速做出决定,不断克服困难的行动中的露丝。在女传记作者维基•康斯坦丁•克鲁克的叙述中,两个露丝常常交叉在一起,以致于我产生一些疑问:我们真正认识了露丝吗?照片上的女人,真的是露丝吗?
当然,在作者的整个叙事体系中,读者的认知不是首要的,关键在于讲述,讲述露丝与熊猫的故事 ,性格与经历的双重魅力。露丝的蜕变开始于一场生活崩溃:类似与很多女性成长小说,身为探险家的丈夫意外死亡,使她不得不重新考虑未来。在此之前露丝的生活中充斥着鸡尾酒会、美食、服装、购物、旅行以及没完没了的交际。这是曼哈顿固定不变的风格,而重新选择未来意味着无限的可能性。露丝放弃了顺从,她梦想着找到自己的道路,这就是熊猫,也是她丈夫的遗愿。在她准备变成一个独立、成熟的女人同时,她作出了一个更大胆的跨越:前往东方。
于是,露丝从一成不变的静止状态突然变得生气勃勃,她行为迅速果断,意志坚定,浑身上下充满了丰沛的活力。作为一个总是处于行动中的主体,露丝带着我们辗转于中国西南的荒郊,我们眼前的城市画面快节奏地切换:曼哈顿、太平洋、抗战之前的上海、大屠杀期间的南京、烽火连绵的汉口、最后是成都。随着露丝对东方的不断深入,她也渐渐接近了自我。在西方的男性中心世界,她从未发现自己拥有这么多潜在的天赋,而置身于异邦地带,处于野蛮战争中的远东边缘,露丝困惑地与自己相遇了,一个现代马洛的女性翻版。她像那位先祖,在深入东方寻找熊猫的过程中逐步蜕变。熊猫似乎是一个灵异的象征,在露丝眼中,它不仅仅代表了东方和自然,它可爱的、柔弱无助的外表激发其内心的保护欲望,它作为自然宠儿的地位又暗合着露丝的自恋,通过熊猫,露丝发现了自己的双重气质。
除了层出不穷的事件,或许我们更应该关注一位受现代文明熏陶的女性,在一场异国他乡的冒险,何以被叙述技术缔造成传奇?对露丝本人来说,巨大的荣誉背后却是一连串灰暗的日子:战争、背叛、徒劳的奔波、意想不到的艰辛、时常萌生的绝望沮丧。日复一日的单调,时间的连续性被富有戏剧性的叙述打破,在传记中对事件的转述支撑起一个神话,露丝的历史在言说中终结,而我们必须追问:传记过滤掉了什么?可能正是那些被过滤的东西构成了露丝真实的经验。叙述中的露丝被塑造成一个行动英雄,而现实中的露丝在返回西方之后走向颓废与死亡。还是让我们回到起初那张照片:抽着切斯特菲尔德香烟的露丝,拥有三十年代的典雅气质,深思的眼神却无法掩饰由内而外的紧张。抽烟这一细微的日常动作,暗示着某种对平衡的需求。照片与文字同样召唤着读者的深入,而深入意味着迷失。正如露丝那样,从曼哈顿到中国,从充斥着男性意识形态的文明社会到人烟罕至的大自然,她在世界的边缘找到自我,同时又迷失了自我,最后和马洛一样陷入了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