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马克·加蒂斯溯源德古拉》经典影评有感
《与马克·加蒂斯溯源德古拉》是一部由Nathan Lande执导,马克·加蒂斯 / 克拉斯·邦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与马克·加蒂斯溯源德古拉》精选点评:
●以文学/戏剧/舞台艺术创作的角度捋了一遍Dracula从一个单纯的小说角色到一种当代文化的形成,这要是作为pop culture系列podcast什么的其中一期随便听听还是okay的,专门做了一集纪录片,在内容和程度上就其实很……疲软了。适合入门科普,或者MG大叔的粉丝。
●一小时的浅尝辄止、走来走去…打开dracula和dracula in popular culture百科,似曾相识… 【粉丝滤镜】没有明顿那么多的个人情感向,除了2020bbc部分,其他基本上客观梳理。我感兴趣的不只是吸血鬼,更是你眼中的吸血鬼啊。/单说画面和镜头,截屏是可以截好多的。
●永远喜欢吸血鬼题材
●德古拉起源的入门向科普,从小说到舞台到电影,过于基础的梳理,本子并不是加蒂斯写的,他就一个工具主持人。德古拉成了传奇,真正溯源原作者的本意似乎是不可能的,但感觉还有很多可以深挖的,没人在乎原作者的本意,这令我深感玩笑。
●The Count is undead. The aesthetic reading and re-reading of his tale is everliving.
《与马克·加蒂斯溯源德古拉》影评(一):德古拉:哥特艺术中的优雅伯爵
马克·加蒂斯(粉丝称麦哥),参演并制作编剧《绅士联盟》和《神探夏洛克》等剧集(他扮演卷福的哥哥~)。2020年最新上映的英剧《德古拉》也由他参与制作,是一名狂热的恐怖片爱好者。
看过《神探夏洛克》的小伙伴应该很熟悉他吧
之前BBC出过他的《恐怖电影史》,其中也讲到德古拉电影。不想看完整纪录片的可以戳链接:https://www.douban.com/note/755940466/(《马克·加蒂斯的私人“恐怖电影史”:从“弗兰肯斯坦”到“月光光心慌慌”》。)公众号:日落使我头皮痒
没想到,麦哥拍片之余还顺带拍了一部德古拉纪录片。当然这部纪录片可能是一部剧集花絮,也可以说是创作札记。
正好我最近在看纪录片《哥特艺术》,其中有一章专门讲了德古拉吸血鬼,恰好和麦哥的纪录片呼应,就借此来整理一下影迷们心中最经典的吸血鬼形象——德古拉伯爵。
起源
“德古拉”一词是由爱尔兰作家布莱姆·斯托克在1897年的小说《德古拉》中创造出来的。人们提及德古拉,大概会想到以下一些关键词:永生不死(undead)、嗜血獠牙、黑暗怕光以及优雅的黑色披风。初见德古拉的形象,总是带有浓郁的伦敦上流贵族的气质。
在电影中,每当他面对来访者,总是谦逊有礼地回应:
I bid your welcome.(欢迎你的到来)
如此致命的诱惑。
小说中,德古拉伯爵居住在特兰尼西亚、摩尔达维亚与布科维纳的交界处。书中的乔纳森·哈克曾听闻,这里是邪教丛生的地方。
1922年,F·W茂瑙导演的《费斯诺拉图》中,德古拉吸血鬼的形象第一次出现在荧幕上。
《费斯诺拉图》这部电影中的吸血鬼伯爵形象奠定了之后包括现代影视剧中德古拉角色的一些基调:
比如,在小说中,德古拉可以在阳光下行走。但是,在影片中,德古拉吸血鬼会被阳光摧毁,被阳光照射后就会死去。
又比如,德古拉标志性的尖牙,利爪还有扭曲褶皱的皮肤、空洞如僵尸的眼睛和身体。当然,德古拉伯爵是很难被杀死的。
那么,布莱姆·斯托克是如何想象出德古拉的呢?
时间来到1876年。身为戏剧爱好者的他看了一场《哈姆雷特》的演出,并因此与一个人结缘,这段缘分持续了28年。这个人就是传奇演员亨利·欧文。
就这样,斯托克成为了欧文的助理,这个工作一做就是28年。电影史学家认为,是欧文超自然的夸张的表演启发了斯托克,于是他以欧文为原型创作了德古拉。
当然,还有另外的说法。比如有人说,和其他哥特作家一样,斯托克饱餐了一顿螃蟹宴后做了一场噩梦,而这场噩梦激发了他的灵感。
在噩梦中,三个吸血鬼新娘出现,随后伯爵出现制止:
“这个男人属于我,我要他!”
这句话之后在每一版本的《德古拉》中都出现了。
BBC《德古拉》在美国费城,斯托克的原著和手稿叙述了他创作的心路历程。他在原稿中同样写下了上面这句话,同时还描述了德古拉的其它一些特征:
伯爵家里没有镜子。
他在镜子里没有成像,灯布置得不会产生影子。
不吃也不喝
力大无比,可以夜视。
身形可以变大或变小。
画师不能给他画像,画得都是像别人。
伯爵不能留下影像。
然后,从某本书中获得了灵感,他将自己书本的主角叫做“德古拉”。
1897年,第一个舞台剧版本的《德古拉:不死之族》在伦敦上演。
1924年,新的德古拉舞台剧要上演,这要求编剧重新定义“德古拉”,至少要让他融入社会。于是,他变得精明、世故,并能够进入我们的生活。
新的《德古拉》舞台剧确立了其造型特征:立领、白色领结、披风。
据说,当时导演让演员穿上披风只是为了方便下场。没想到,这一无心之举,成就了德古拉的经典形象。
Lugosi 和克里斯托弗·李参演的《德古拉》是黑白和彩色德古拉的两大经典。
Lugosi的德古拉克里斯托弗·李的《德古拉》就算他温文尔雅、谦逊有礼,但还是令人惊惧,这就是德古拉的独特魅力。
优雅的不死族
理解德古拉,我们就要回到哥特艺术的时代。
19世纪以后,哥特艺术几乎无处不在。人们说,哥特艺术不再是藤蔓,而是病毒。
19世纪是什么样的世纪?工业革命蔓延全世界,资本家正在占据世界市场。
而德古拉是哥特艺术的奇葩。
18世纪以前,德古拉的残影就已经洒落在一些作品和画作中,但直到《德古拉》小说问世,他才第一次以完整的样貌,一种吸血鬼的样貌出现在人们印象之中。
那么,为什么德古拉诞生在这个年代呢?
电影史学家说,创造德古拉,是为了对抗资本主义的吸血鬼。那些压榨工人的资本家,就像吸人血液为生的吸血鬼,而工人和消费者,就像被吞噬鲜血却无法反抗的受害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人都成为了吸血鬼的新娘。
我们都知道,在18、19世纪,伦敦是国际性的大都市。而德古拉伯爵的目的也是为了到达伦敦,让伦敦感染他的吸血鬼病毒。他神出鬼没、行踪不定,关于他黑暗阴险的一面,我们可以任意表达自身的忧虑,是不是就像资本渗透入每一个人的生活?
这样的话语,卡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早已说过,这是一个充满天兆的世界,资本家榨取了工人的每一滴血,而购物令人不安,就好像被吸血鬼引诱的受害者。
19世纪出版商与哥特艺术家威廉·莫里斯认为,19世纪中叶的火车令人讨厌,是工业化发展和机器的弊端。这德益于蒸汽机的出现。哥特艺术被实用主义和工业主义取代。一个人的荒野变成了另一个人的天堂。德古拉不仅要占领城堡,他还要来到现代社会,到处都是机械化的德古拉。
因此,《德古拉》的小说中不仅仅包括被破坏的修道院、城堡与鲜血,它还囊括了19世纪出现的现代科技,例如电话、打字机、留声机、柯达(德古拉不能被“柯达”,意思是他不能被拍下影像。)
打字机在《德古拉》中十分重要。正是通过速写或速打,德古拉的踪影才有迹可循。
我什么也不是,没有生命,没有灵魂,别人憎恨我厌恶我,对世人来说,我死了,我是人人得而诛之的魔鬼,我是德古拉。音乐剧《德古拉》的副标题是《爱比死更强大》,这引申出另一条故事线,德古拉与米娜的爱情。死不可怕,无法与爱人在一起更可怕。所以,《惊情四百年》中的米娜会自愿对德古拉说,我想变成你,见你所见,爱你所爱。
《惊情四百年》
《与马克·加蒂斯溯源德古拉》影评(二):德古拉:哥特艺术中“优雅的不死族”
电影史学家说,创造德古拉,是为了对抗资本主义的吸血鬼。那些压榨工人的资本家,就像吸人血液为生的吸血鬼,而工人和消费者,就像被吞噬鲜血却无法反抗的受害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人都成为了吸血鬼的新娘。
马克·加蒂斯(粉丝称麦哥),参演并制作编剧《绅士联盟》和《神探夏洛克》等剧集(他扮演卷福的哥哥~)。2020年最新上映的英剧《德古拉》也由他参与制作,是一名狂热的恐怖片爱好者。
看过《神探夏洛克》的小伙伴应该很熟悉他吧
之前BBC出过他的《恐怖电影史》,其中也讲到德古拉电影。不想看完整纪录片的可以戳链接:https://www.douban.com/note/755940466/(《马克·加蒂斯的私人“恐怖电影史”:从“弗兰肯斯坦”到“月光光心慌慌”》。)公众号:日落使我头皮痒
没想到,麦哥拍片之余还顺带拍了一部德古拉纪录片。当然这部纪录片可能是一部剧集花絮,也可以说是创作札记。
正好我最近在看纪录片《哥特艺术》,其中有一章专门讲了德古拉吸血鬼,恰好和麦哥的纪录片呼应,就借此来整理一下影迷们心中最经典的吸血鬼形象——德古拉伯爵。
起源
“德古拉”一词是由爱尔兰作家布莱姆·斯托克在1897年的小说《德古拉》中创造出来的。人们提及德古拉,大概会想到以下一些关键词:永生不死(undead)、嗜血獠牙、黑暗怕光以及优雅的黑色披风。初见德古拉的形象,总是带有浓郁的伦敦上流贵族的气质。
在电影中,每当他面对来访者,总是谦逊有礼地回应:
I bid your welcome.(欢迎你的到来)
如此致命的诱惑。
小说中,德古拉伯爵居住在特兰尼西亚、摩尔达维亚与布科维纳的交界处。书中的乔纳森·哈克曾听闻,这里是邪教丛生的地方。
1922年,F·W茂瑙导演的《费斯诺拉图》中,德古拉吸血鬼的形象第一次出现在荧幕上。
《费斯诺拉图》这部电影中的吸血鬼伯爵形象奠定了之后包括现代影视剧中德古拉角色的一些基调:
比如,在小说中,德古拉可以在阳光下行走。但是,在影片中,德古拉吸血鬼会被阳光摧毁,被阳光照射后就会死去。
又比如,德古拉标志性的尖牙,利爪还有扭曲褶皱的皮肤、空洞如僵尸的眼睛和身体。当然,德古拉伯爵是很难被杀死的。
那么,布莱姆·斯托克是如何想象出德古拉的呢?
时间来到1876年。身为戏剧爱好者的他看了一场《哈姆雷特》的演出,并因此与一个人结缘,这段缘分持续了28年。这个人就是传奇演员亨利·欧文。
就这样,斯托克成为了欧文的助理,这个工作一做就是28年。电影史学家认为,是欧文超自然的夸张的表演启发了斯托克,于是他以欧文为原型创作了德古拉。
当然,还有另外的说法。比如有人说,和其他哥特作家一样,斯托克饱餐了一顿螃蟹宴后做了一场噩梦,而这场噩梦激发了他的灵感。
在噩梦在,三个吸血鬼新娘出现,随后伯爵出现制止:
“这个男人属于我,我要他!”
这句话之后在每一版本的《德古拉》中都出现了。
BBC《德古拉》在美国费城,斯托克的原著和手稿叙述了他创作的心路历程。他在原稿中同样写下了上面这句话,同时还描述了德古拉的其它一些特征:
伯爵家里没有镜子。
他在镜子里没有成像,灯布置得不会产生影子。
不吃也不喝
力大无比,可以夜视。
身形可以变大或变小。
画师不能给他画像,画得都是像别人。
伯爵不能留下影像。
然后,从某本书中获得了灵感,他将自己书本的主角叫做“德古拉”。
1897年,第一个舞台剧版本的《德古拉:不死之族》在伦敦上演。
1924年,新的德古拉舞台剧要上演,这要求编剧重新定义“德古拉”,至少要让他融入社会。于是,他变得精明、世故,并能够进入我们的生活。
新的《德古拉》舞台剧确立了其造型特征:立领、白色领结、披风。
据说,当时导演让演员穿上披风只是为了方便下场。没想到,这一无心之举,成就了德古拉的经典形象。
Lugosi 和克里斯托弗·李参演的《德古拉》是黑白和彩色德古拉的两大经典。
Lugosi的德古拉克里斯托弗·李的《德古拉》就算他温文尔雅、谦逊有礼,但还是令人惊惧,这就是德古拉的独特魅力。
优雅的不死族
理解德古拉,我们就要回到哥特艺术的时代。
19世纪以后,哥特艺术几乎无处不在。人们说,哥特艺术不再是藤蔓,而是病毒。
19世纪是什么样的世纪?工业革命蔓延全世界,资本家正在占据世界市场。
而德古拉是哥特艺术的奇葩。
18世纪以前,德古拉的残影就已经洒落在一些作品和画作中,但直到《德古拉》小说问世,他才第一次以完整的样貌,一种吸血鬼的样貌出现在人们印象之中。
那么,为什么德古拉诞生在这个年代呢?
电影史学家说,创造德古拉,是为了对抗资本主义的吸血鬼。那些压榨工人的资本家,就像吸人血液为生的吸血鬼,而工人和消费者,就像被吞噬鲜血却无法反抗的受害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人都成为了吸血鬼的新娘。
我们都知道,在18、19世纪,伦敦是国际性的大都市。而德古拉伯爵的目的也是为了到达伦敦,让伦敦感染他的吸血鬼病毒。他神出鬼没、行踪不定,关于他黑暗阴险的一面,我们可以任意表达自身的忧虑,是不是就像资本渗透入每一个人的生活?
这样的话语,卡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早已说过,这是一个充满天兆的世界,资本家榨取了工人的每一滴血,而购物令人不安,就好像被吸血鬼引诱的受害者。
19世纪出版商与哥特艺术家威廉·莫里斯认为,19世纪中叶的火车令人讨厌,是工业化发展和机器的弊端。这德益于蒸汽机的出现。哥特艺术被实用主义和工业主义取代。一个人的荒野变成了另一个人的天堂。德古拉不仅要占领城堡,他还要来到现代社会,到处都是机械化的德古拉。
因此,《德古拉》的小说中不仅仅包括被破坏的修道院、城堡与鲜血,它还囊括了19世纪出现的现代科技,例如电话、打字机、留声机、柯达(德古拉不能被“柯达”,意思是他不能被拍下影像。)
打字机在《德古拉》中十分重要。正是通过速写或速打,德古拉的踪影才有迹可循。
我什么也不是,没有生命,没有灵魂,别人憎恨我厌恶我,对世人来说,我死了,我是人人得而诛之的魔鬼,我是德古拉。音乐剧《德古拉》的副标题是《爱比死更强大》,这引申出另一条故事线,德古拉与米娜的爱情。死不可怕,无法与爱人在一起更可怕。所以,《惊情四百年》中的米娜会自愿对德古拉说,我想变成你,见你所见,爱你所爱。
《惊情四百年》
《与马克·加蒂斯溯源德古拉》影评(三):德古拉:哥特艺术中的优雅伯爵
马克·加蒂斯(粉丝称麦哥),参演并制作编剧《绅士联盟》和《神探夏洛克》等剧集(他扮演卷福的哥哥~)。
2020年最新上映的英剧《德古拉》也由他参与制作,是一名狂热的恐怖片爱好者。
看过《神探夏洛克》的小伙伴应该很熟悉他吧
之前BBC出过他的《恐怖电影史》,其中也讲到德古拉电影。不想看完整纪录片的可以戳链接:https://www.douban.com/note/755940466/(《马克·加蒂斯的私人“恐怖电影史”:从“弗兰肯斯坦”到“月光光心慌慌”》。)
没想到,麦哥拍片之余还顺带拍了一部德古拉纪录片。当然这部纪录片可能是一部剧集花絮,也可以说是创作札记。
正好我最近在看纪录片《哥特艺术》,其中有一章专门讲了德古拉吸血鬼,恰好和麦哥的纪录片呼应,就借此来整理一下影迷们心中最经典的吸血鬼形象——德古拉伯爵。
起源
“德古拉”一词是由爱尔兰作家布莱姆·斯托克在1897年的小说《德古拉》中创造出来的。人们提及德古拉,大概会想到以下一些关键词:永生不死(undead)、嗜血獠牙、黑暗怕光以及优雅的黑色披风。初见德古拉的形象,总是带有浓郁的伦敦上流贵族的气质。
在电影中,每当他面对来访者,总是谦逊有礼地回应:
I bid your welcome.(欢迎你的到来)
小说中,德古拉伯爵居住在特兰尼西亚、摩尔达维亚与布科维纳的交界处。书中的乔纳森·哈克曾听闻,这里是异教丛生的地方。
1922年,F·W茂瑙导演的《费斯诺拉图》中,德古拉的形象第一次出现在荧幕上。
这部电影中的伯爵形象奠定了之后包括现代影视剧中德古拉角色的一些基调:
比如,在小说中,德古拉可以在阳光下行走。但是,在影片中,德古拉吸血鬼会被阳光摧毁,被阳光照射后就会死去。又比如,德古拉标志性的尖牙,利爪还有扭曲褶皱的皮肤、空洞如僵尸的眼睛和身体。
《费斯诺拉图》那么,布莱姆·斯托克是如何想象出德古拉的呢?
时间来到1876年。身为戏剧爱好者的他看了一场《哈姆雷特》的演出,并因此与一个人结缘,这段缘分持续了28年。这个人就是传奇演员亨利·欧文。
就这样,斯托克成为了欧文的助理,这个工作一做就是28年。电影史学家认为,是欧文超自然的夸张的表演启发了斯托克,于是他以欧文为原型创作了德古拉。
当然,还有另外的说法。比如有人说,和其他哥特作家一样,斯托克饱餐了一顿螃蟹宴后做了一场噩梦,而这场噩梦激发了他的灵感。
在噩梦中,三个吸血鬼新娘出现扑向他,伯爵突然出现制止:
“这个男人属于我,我要他!”
这句话之后在每一版本的《德古拉》中都出现了。
BBC2020《德古拉》在美国费城,斯托克的原著和手稿叙述了他创作的心路历程。他在原稿中同样写下了上面这句话,同时还描述了德古拉的其它一些特征:
伯爵家里没有镜子。
他在镜子里没有成像,灯布置得不会产生影子。
不吃也不喝
力大无比,可以夜视。
身形可以变大或变小。
画师不能给他画像,画得都是像别人。
伯爵不能留下影像。
然后,从某本书中获得了灵感,他将自己书的主角叫做“德古拉”。
1897年,第一个舞台剧版本的《德古拉:不死之族》在伦敦上演,这部舞台剧反响平平。
1924年,新的德古拉舞台剧要上演,这要求编剧重新定义“德古拉”:至少要让他融入现代社会。于是,在新的舞台剧中,德古拉变得精明、世故,能够进入我们的生活。
新的《德古拉》舞台剧确立了其造型特征:立领、白色领结、披风。
据说,当时导演让演员穿上披风只是为了方便下场。没想到,这一无心之举,变成了德古拉的标志性形象。
Lugosi 和克里斯托弗·李参演的《德古拉》是黑白和彩色德古拉的两大经典。
优雅的不死族
理解德古拉,我们就要回到哥特艺术的时代。
19世纪以后,哥特艺术几乎无处不在。人们说,哥特艺术不再是藤蔓,而是病毒。
19世纪是什么样的世纪?工业革命蔓延全世界,资本家正在占据世界市场。
而德古拉是哥特艺术的奇葩。
18世纪以前,德古拉的残影就已经洒落在一些作品和画作中,但直到《德古拉》小说问世,他才第一次以完整的样貌,一种吸血鬼的样貌出现在人们印象之中。
那么,为什么德古拉诞生在这个年代呢?
电影史学家说,创造德古拉,是为了对抗资本主义的吸血鬼。那些压榨工人的资本家,就像吸人血液为生的吸血鬼,而工人和消费者,就像被吞噬鲜血却无法反抗的受害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人都成为了吸血鬼的新娘。
我们都知道,在18、19世纪,伦敦是国际性的大都市。而德古拉伯爵的目的也是为了到达伦敦,让伦敦感染他的致命病毒。他神出鬼没、行踪不定,关于他黑暗阴险的一面,我们可以任意表达自身的忧虑,是不是就像资本渗透入每一个人的生活?
这样的话语,卡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早已说过,这是一个充满天兆的世界,资本家榨取了工人的每一滴血,而购物令人不安,就好像被吸血鬼引诱的受害者。
19世纪出版商与哥特艺术家威廉·莫里斯认为,19世纪中叶的火车令人讨厌,是工业化发展和机器的弊端。这德益于蒸汽机的出现。哥特艺术被实用主义和工业主义取代。一个人的荒野变成了另一个人的天堂。德古拉不仅要占领城堡,他还要来到现代社会,到处都是机械化的德古拉。
因此,《德古拉》的小说中不仅仅包括被破坏的修道院、城堡与鲜血,它还囊括了19世纪出现的现代科技,例如电话、打字机、留声机、柯达(德古拉不能被“柯达”,意思是他不能被拍下影像。)
打字机在《德古拉》中十分重要。正是通过速写或速打,德古拉的踪影才有迹可循。
我什么也不是,没有生命,没有灵魂,别人憎恨我厌恶我,对世人来说,我死了,我是人人得而诛之的魔鬼,我是德古拉。音乐剧《德古拉》的副标题是《爱比死更强大》,这引申出另一条故事线,德古拉与米娜的爱情。死不可怕,无法与爱人在一起更可怕。所以,《惊情四百年》中的米娜会自愿对德古拉说,我想变成你,见你所见,爱你所爱。
《惊情四百年》我想变成你,见你所见,爱你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