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浮士德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浮士德读后感100字

2020-11-24 02:20: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浮士德读后感100字

  《浮士德》是一本由歌德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页数:47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浮士德》精选点评:

  ●西方文明似乎更看重三,希望—>幻灭—>重生如此往复一直是文学巨著的套路,而浮士德只写了后两个(毕竟浮士德是博士),知识不能使他满足,知识可以提供知我知人知世界的枝叶,却需要宏大的历史观做枝干,而历史观的形成需要摒弃自我中心论以谦卑去看人我世界关系,也就不会自大到追寻个体生命的意义

  ●我就直说我看不懂算了

  ●信仰得救的主题不仅体现在浮士德身上,在玛甘泪身上同样有着明确的体现。如但丁把自己早年的爱人贝亚特里采看作信仰的象征一般,歌德也有意把玛甘泪塑造成一个信仰的体现者,玛甘泪虔信基督教,常去教堂忏悔,连魔鬼也自认对这一纯洁的少女无力支配。玛甘泪和浮士德在花园相会时,她关心浮士德是否敬神的问题,提醒浮土德不要和靡非斯特这样的人交往。悲剧发生后,玛甘泪被判死刑,临死前靡非斯特恶狠狠地说:“她受到了判决!”然而有声音白天上说:“是得到了拯救。”所以在悲剧的第二部中,玛甘泪能成为赎罪天使引领浮士德上天堂。在这里,浮士德的信仰得救是和玛甘泪的信仰得救紧密相联的。信仰得救的主题最深刻意义是上帝与信仰乃是一体。

  ●其实钱春绮的这个翻译有讨巧的成分。为了押韵,以及看起来工整,他刻意弱化了角色性格的体现,而通篇采取一种文弱有余的语调。这个小聪明直接导致了语言的造作,角色没有灵魂,只剩一副空壳。然而迷惑一下文艺小青年还是有用的。

  ●这种作品如何打分和评价呢

  ●訓誡,這是我第一遍讀,讀出的第一層。

  ●第一部看的最心动。前面写浮士德仰观大造的文字太美。第二部神话典故太多,目不暇接,影响对文字本身的欣赏。梅菲斯特这个人物写得比浮士德好。

  ●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我愿看到这样的人群,在自由的土地上跟自由的人民结邻!那时,让我对那一瞬间开口:停一停吧,你真美丽!

  ●18年1月8日《浮士德》阅读完毕。这是一本从17年3月15日阅读至今的名著。 正经地说,由于对神话背景了解不足,全书看起来有些吃力。频繁地点击注解并不是畅快阅读的好帮手,宏大的场景和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也让人迷惑。简而言之,我明白这是本名著,也了解这其中体现着歌德无价的精神财富,然而仅仅依靠我现有的水平和能力无法领略全书的风采。即便有钱老先生精彩绝伦、极富文釆的翻译和注释,也依旧有很多理解不能。有些可惜,或许之后积淀多了再重读会有不一样的体会。

  ●“浮士德死时,回顾他一生的成就,他用一种胜利的语气说:‘此时我便可呼喊:停驻吧!美妙的时光!我在人世的日子会留下印记,任万代光阴飞逝也无法抹去,我在这样的预感中欣喜无比,这是我生命中最崇高的瞬际。’”    “嗯,很有诗意。”    “可是后来轮到魔鬼说话了。浮士德一死,他便说:谈到既往,不过是蠢话一句!过去的已经过去,消失在虚无里,一切又从零开始!一生劳苦奔忙有何益?到头终究须把眼儿闭!‘消逝了!’这个谜可有尽期?正仿佛一切不曾开始,若再回头重新活过一天,我情愿选择永恒的太虚。”

  《浮士德》读后感(一):二十二

  終於拖拖拉拉的把歌德的《浮士德》看完了,話說這書名是不是應該改叫歌德與他的小怪獸啊,最近大腦似乎處在一種操勞過度的階段,身體也因為負荷過重而吃不消,總之是看一行丟一行,書雖然是讀完了,除了前面看得還算認真外,後續的幾乎是看了等於白看,又或者說像《浮士德》這種名著,原本就不是匆匆讀完一遍就可以解決的?或許只能等將來有機會了,把它列入二遍閱讀的清單了。

  《浮士德》读后感(二):好读又不好读。

  这本书是诗歌体的戏剧。由于是诗歌,整体比较晦涩。其中西方的文化细节很多,原文为德语韵文,中国人阅读起来会失去很多文字外的蕴意。最难的是读懂浮士德这个人物,这一遍读完,我只能稍稍理解其所作所为,但不算明了。

  我看的是钱春绮的译本,语言韵律还算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使这本书在阅读上没有难度,难度在于反思。此外,我看的电子书,缺字严重。

  《浮士德》读后感(三):二次《浮士德》

  看第一遍的时候总是囫囵吞枣,看着晦涩难懂的长短句,完全琢磨不透歌德想要表达何种情感,只是感觉到一边读,心情就随着语句的节奏一起起伏,这就是名著的魅力吧。看第二遍的时候,感觉到浮士德是个多么悲剧的存在,他想要积极进取,探寻真理,后困于心,困于复杂而荒唐的“爱情”之中。我不知道这算不算得上是爱情,但觉得是当时世俗所不容许的。感性压过了理智,但也束手无策,情感本来就是不可控的。应该去责怪浮士德的感性还是责怪舆论道德呢,还是用存在即合理这五个字诠释这一切吗。歌德先生用一生倾注在《浮士德》身上,正如某位评论者说“一切蜻蜓点水的奢谈都是对他的亵渎”,所以明年再看一遍吧。

  《浮士德》读后感(四):一点点探索歌德的宇宙观

  边读边写点东西,以下文字还没经过整理。

  ---------------------------------------------------------------

  “要只顾嬉游,我已太老,要无所需求,我又太年轻。”

  刚看完了《浮士德》的第一部,被第二十四场 牢狱戏格蕾辛最后的痛苦挣扎刺痛到忍不住落泪。这是她说话最多的一场戏,是她拒绝毁灭者救赎的一次抗争,是对玩世不恭的浮士德灵魂的洗炼,是对保守时风不卑不亢的讽刺。我在脑海中构想自己在演这一场戏,在灯光只照向我的舞台上,我让身体和喉咙全部自己倾泻意志,用最饱满的动作表现属于格蕾辛此刻的心灵世界,用最洪亮的声音说出她的爱、不幸、忏悔和洞明,珍珠项链上串着她的眼泪,她把年轻的最后生命献给了爱情,我仿佛从此看到自己的归宿,因为能使整个灵魂充盈完整的,也只剩爱情。

  《浮士德》读后感(五):小小的记录

  《浮士德》刚刚看完。

  不得不说《浮士德》的版本真多,而且质量参差,读者要好好挑选。本来德文就难翻译,加上歌德用了大量的典故、双关语,翻译就更有难度。

  上海译文的版本比较好,每一页下面都有注释,对于不熟悉西方宗教和希腊神话的读者非常有用。

  个人感觉第一部比较有活力和创造性,连接也较好,原因可能是这部分是歌德早年所写,充满创造的热情,深受爱与痛的影响。

  第二部相比之下沉稳、复杂、压抑,大量的典故被再创造和引用,但感觉没有第一部分自然。

  《浮士德》是歌德从青年到老年一直在创作的作品,多少有点歌德个人奋斗、寻求人生意义的痕迹。

  作为一部经典中的经典,我也不指望看一两遍可以理解得很好(由于喜欢第一部,我看了两遍)。

  另外觉得读弥尔顿的《失落园》和但丁的《神曲》,能够更好的理解《浮士德》,当然,还少不了《圣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浮士德读后感100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