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孩子们看的英国史读后感锦集
《写给孩子们看的英国史》是一本由(英)狄更斯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36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写给孩子们看的英国史》精选点评:
●最大的困难在于人名啊人名!每段历史都少不了的是贪婪、自私和背叛,太过相像反倒生厌。
●温和,可爱,主观。
●#1905#
●就算是写给孩子们的...信息量还是太大,虽然写的很有趣。
●我的第一本从图书馆借来然后看完的书,具有纪念意义。普及一下19世纪以前的英国史是很好的,看到十字军东征和圣女贞德的故事,顿时觉得大大地扫盲了。有很多地方可以和中国历史对比,也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比如宗教的影响,议会的权利,以及从头到尾的一夫一妻制,很有意思。
●给孩子们看的,绝佳的,关于英国历史的启蒙读物。 作者是狄更斯,没想到他写的那么好,给孩子们看,确实不错,当然给我看也没显得太浅显,呵呵。 “为了挡住匹克特人和苏格兰人,从纽卡斯尔到卡莱尔,阿格里克拉用泥土建造了一条七十多里的长城。。。”-------------书中历史告诉我们:英国的长城起初的作用跟中国的长城有着相似的功能。而大作家也一直以一种昂扬的民族自豪感在写这样一本关于本民族的历史,所以难免脱不了让人觉得教育多于说理,难免让人觉得书中饱含的民族自豪感比汲取历史事件的经验教训更多了些份量。 不
●我想这本狄更斯写的书,小朋友们会看的很糊涂,除非是英国小朋友吧。书中看来,英国一直以来都涌现出很多不守信用,不理国家,恣意妄为,残忍成性的国王,看来工业革命的兴起完全的改变了这个国家,在这个程度上或许他们吃亏太多了,才有了今天的日不落帝国的辉煌,不仅仅是工业化的辉煌,还有老牌资本主义的秩序。看完这个发现《权力的游戏》的很多剧情其实都是英国历史上出现的,各种刑罚,各种不讲信用,各种淫荡的行为,宗教在国家的绝对地位,所以这个时候明白当年的西方人绝对是敬仰那个东方的可汗之国。
●乱且记述有偏颇。
●记得是拿着这本书上的飞机,第一次去英国的那班飞机。 前前后后的名字看的头疼,,每提到一个人,都要返回去看看这人是不是之前出现过。看的时候期待有点高,其实还行。我是奔着狄更斯看得这本书,但看完后发现,要是看历史书,真的不应该做这种选择。个人色彩比较重,有些调侃比较幽默,..,容易入口。
●看不下去。没有什么印象了。
《写给孩子们看的英国史》读后感(一):应该是翻译的差吧。。。
因为是狄更斯写的所以翻都没翻就借了来。却一点看不进去,一方面狄更斯是站在一个信奉天主教的人的角度来写这本书的,作为一本历史书有着太多的先入为主。一方面翻译的估计有问题,行文很别扭,感觉通篇都是各种各样浮动的人名。看不下去了
《写给孩子们看的英国史》读后感(二):我要看原版的
一直想了解一下英国的历史,又怕太难,不知道应该看哪一本。无意中看到这本英国史,还是“写给孩子们看的”,一定很简单。更想不到的是作者居然是狄更斯。
书写的确实很不错,但翻译是个严重的问题。不是说译得一点不能看,但是总觉得很多地方很别扭。比如一些人物的名称,家族的关系,等等,译得很不好,使很多地方显得极为突兀。我想如果是原版会好很多吧。
内容简单,还带有一点狄更斯的个人喜好,推荐给想看英国史,又不想看某些“中国人编的”历史书的人。
《写给孩子们看的英国史》读后感(三):大人也可以受益的写给“孩子”的请慎重选择的英国史
迫于写读书分享,选择了这本书,当时选书的时候也是看中了:写给孩子们看的英国史,应该很简单吧。事实证明,读英文书选择历史书还是要慎重啊!中间出现了几个爱德华亨利理查德玛格丽特玛丽伊丽莎白我也没数,人名地名都令人眩晕。anyway,在写英文读书报告前,上豆瓣分享一下自己的感想,顺便先用中文梳理一下。
王位继承
本书其实可以有另一个名字:历代英国国王的故事。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全书中基本没有涉及英国底层社会的变迁,也没有过多的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内容,而是国王一生为内容的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可能是由于写给孩子们看的缘故,可读性确实增强,而且也站在了英国人的角度去回顾他们的历史,但是习惯了从经济政治文化三角度对历史进行分析而鲜少涉及皇家秘史的中国学生,对于这样类型的历史书还真的是,不太习惯。因此读这本书有一个很有趣的事,每一个章节的开头必然是国王如何赶回继承王权,内部一定有哥哥弟弟妹妹叔叔对于王权的争抢和叛乱,结尾一定是国王如何结束了他的一生,在凄凉或后悔中死去。
这里我想要谈的问题是英国王位继承的问题,因为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发现,几乎英国历史上的每一位国王都需要面对一个难题:如何使自己的王位不被其他有继承权的亲属夺走。当一个国家在每一个君王执政时期都需要内部进行混战,那生活在这个国家应当是多么恐怖的一件事。各王位继承人之间对王位的争夺是导致英国战争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些战争极其频繁而且异常残酷。国王或者其他王位继承人在打仗之前,需要争取到有权势的贵族的支持,形成强大的利益集团。贵族之间的利益争斗无可厚非,而战争的最终受害者,无一例外,都是平民。平民在战争中被屠杀,被迫失去家园,被强制征税高昂的税收以满足国王或贵族战争的需要。英国史中记录了多起战争中,小镇或乡村被屠城或房子被全部防火烧毁的事件。战争除了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会使国家的发展停滞。总的来说战争是个坏东西,这点毋庸置疑。
与英国相比,我国古代的王权继承制度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我们国家的嫡长子继承制,使得有继承权的人选极其明确,因此一个朝代内部的权力交接往往是十分顺畅,没有什么争议的,就算有其他的儿子想要得到皇位,也最多使用一些阴谋诡计,不至于使整个国家的人民跟着遭殃。这样国家的环境大致稳定,也比较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
历史中的人性
或许是狄更斯的个人性格使然,书中狄更斯笔下的每一个人,都有着人性中恶的一面,国王们更是这样,他们都被。。。。(电脑an'nao'an'na'nnaid坏了'liahu改日i'riag再来'liza)
《写给孩子们看的英国史》读后感(四):每一本书中,都有一座背背山
题目是写给女流氓和基佬看的,因为我觉得除了我身边那群女流氓和基佬,基本没人会看到这篇评论。
我不知道这本书的英文版自面市以来,销售状况如何,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封面上那个牛逼烘烘的作者名,它不会卖得太好的。即使面对英国历史我总是沙文主义十足地说,就那么两天半的历史还能称做历史,但是用几百页的东西来写我所谓的那“两天半”也实在显得太单薄了。当然,我们还要勉强同意英国人把北欧那群家伙跑到英伦三岛的那段日子也算作“英国史”,毕竟,地方现在是人家英国人的。
打住,我好像把矛头指错了方向,这是一本“写给孩子们看的英国史”,简略点就简略点吧。可是回头一想,这书也写得太少儿不宜了吧。女流氓和基佬请坐稳,我还没说到你们关心的事情上呢。掰手指头算算,狄更斯那时候早就文艺复兴过了,他难道没听过“人文关怀”么,孩子们还都小,你怎么能拿这些父子相残,兄弟互戮的事情来吓唬天真的英国小盆友呢?就好比一想起来我上幼儿园的时候,被集体组织去东北烈士陵园参观陈翰章烈士的头颅,我就觉得幼儿园领导实在不是东西。那两颗头被泡在药水里,已经发绿,鼻孔圆张,牙齿裸露的样子至今仍是许多哈尔滨孩子的噩梦。
可是,除了这些血淋淋的东西,华丽王冠背后还能有些什么?我甚至都没法用尔虞我诈这种词来批评书中的主角们,因为一切都是野蛮的,赤裸裸的。萨皮尔─沃夫假说认为语言影响思维,看来没错,英国人喜欢直来直去,不会像吕不韦同志那样,通过下一代实行改朝换代。但是在有些事情上,世界上的个各民族都是相通的,他们总是妄图通过婚姻,来加强与他国之间的同盟关系。英国史总是让我感到挠头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总是在不停的跟法国联姻,搞得我都弄不清楚,从基因的角度来分析,到底是英国人,还是法国人在统治英国。尽管如此,英法依然时不常的兵戎相见。看来和洋鬼子比,我中华民族在对待亲家的问题上,还是非常厚道的。
不仅如此,作为一个中国人,除了弯弯绕和家族传统外,相比英国人,至少还有一点值得我们自豪。起码在起名字这方面,我们比英国人想象力丰富太多了。洋鬼子总使喜欢用先人的名字给后代命名,要是我给我儿子起我爷爷的名字,我爸肯定会把我腿打折的。英国人就从来不用忌讳这些,起名字多麻烦,现有的那么几个颠来倒去将就吧。于是,托马斯、亨利、查理、詹姆斯、爱德华,成了书中的绝对主角──书中所有的男人都叫这些名字,晕死了,我真同情英国的小学生,他们的历史要怎么学才学得明白啊!
啊,好像我又说到了历史,初中时世界史也会讲到英国,记得那时的历史课本,每一课都会起一个朗朗上口的题目,比如“查理一世上了断头台”什么的,那一课后面配着一副查理一世雄赳赳气昂昂的站在断头台上,神情镇定目光如炬的图片,恰好,查尔斯的这本书用得也是那副图,就连后面克伦威尔的图也是一样的,只不过克伦威尔看起来要猥亵一些。小时候主流媒体从来都把正面人物塑造的比较好看,所以我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困惑,为什么一个像查理一世那样视死如归的君王,要被一个像克伦威尔一样萎缩的人咔嚓了。殊不知英国人也好犯贱,画,还不都是人画出来,况且恶棍也有颇有范儿的。不过英国人也真好较真,就因为当初克伦威尔咔嚓了查理一世,一直到现在,英国陆军都没混上“皇家”头衔。现在的陆军招谁惹谁了,就像那位倒霉的查理一世,跟他的不少先祖比,人家够贤明了,咳,点背啊,还真得赖社会。
就连查尔斯同志也免不了受制于社会,尽管他对英格兰的历代先王大放厥词(也活该那帮狗屎国王),面对汉诺威王朝的历代君主,他居然就那么一带而过了,怕是也担心自己被和谐吧?
好了,终于可以说到背背山的问题上了。狄更斯是个说故事的好手,没有故事也可以编出故事,何况书中的那些位个个都是话题人物。就拿那个亨利八世来说吧。大家肯定都看了BBC那个华丽丽的《都铎王朝》了吧(后来人家跟我说那是Showtime的片子,羞)。不知狄更斯要是诈尸出来看见了会作何评论,不管H8长得到底咋样,有一点我们是可以达成共识的,这哥们儿私生活还真不是一般地混乱,有名有姓的媳妇就有N位,偷鸡摸狗的还指不定有多少呢。据狄更斯爆料说,此处引用原文:
一天清晨,弗朗西斯(法国国王)独自来到亨利国王所住的帐篷前,亨利尚未起床,弗朗西斯掀帘而入,开玩笑说他被扣为人质了。亨利从床上跳下来,拥抱弗朗西斯。弗朗西斯帮亨利更衣,并为他捂热亚麻衬衣。后来亨利国王增送给弗朗西斯一个精美华贵的钻石项圈,弗朗西斯则回赠一之价值连城的手镯。当时这协议十倍广为记载、吟唱和谈论,以至于全世界永远都对次感到无聊和厌恶。
终于,我明白了为什么狄更斯要姓一个这么奇怪的姓了。但是很遗憾,在《都铎王朝》中,我们没看到这样基情四射的场面,编剧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他们难到不认识他们的主演么!
一下:一如既往,脑袋一热写些的东西,自己都懒得再看一遍,有错别字您见谅。噢,对了,这书翻译的一般,估计翻译自己之前都没看过正经的英国史。最后,别信狄更斯的,这书当成英国史入门,真的是一点儿也不合适,不管您是不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