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看星星时,我们看见了什么的读后感大全
《当我们看星星时,我们看见了什么》是一本由[美] 凯尔茜 • 奥赛德(Kelsey Oseid)著作,低音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0.00元,页数:1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当我们看星星时,我们看见了什么》精选点评:
●基本常识,画面色彩好看而已
●内容比较简单浅显,插画简直不要太好看~
●本来是买给我弟看的,那天偶然装包里今天看完了,大人也很适合,有点类绘本,但又不是绘本,讲述的手法和插画都超级浪漫,星空真的永远神秘且美妙。
●作为绘本,艺术感很强,知识量很大。“行星是流浪的星星,”好美的表述啊。童年梦寐以求的那种书~~
●插图很可爱,内容浅显易懂,适合闲来了解一下基本天文知识,也适合小朋友们。
●啥油墨,气味太大了,要窒息了。
●这本书采用的是植物油墨,对人体无害,担心中毒的朋友是多虑了。因为油墨味大了点儿,就随意打低分,真的是够任性的。 作为一名中年人,我本来对科普书无感,但是这本浅显的小书,让我发现了科普的诗意和浪漫,那些不知名的星座的美丽图案燃起了我了解星星、探索宇宙的欲望——世界这么大,找到自己的美好就行。
●这本书用的什么油墨啊,气味太刺鼻了,我简直不敢翻开……
●感觉普通吧,就是简单的星星科普读物,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封面画的很漂亮,但是油墨味太大,感觉读久了会中毒
●送给弟弟的书,喜欢看星星的孩子心里一定有美丽的风景
《当我们看星星时,我们看见了什么》读后感(一):花些时间,凝望夜空,就像古人做过的那样
“贯穿人类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并不是基于科学依据,而是建立在对夜空的直接观察之上,我们都凝望过那片星光熠熠的黑暗苍穹。
花些时间,凝望夜空,就像古人做过的那样,这能激发你或孩子无限的好奇心。”
「什么书」
《当我们看星星时,我们看见了什么》
「谁写的」
[美]凯尔茜.奥赛德(图文)
[中]麻钰薇、何治宏(译)
「写什么」
这是一本优秀的天文知识科普绘本。全书159页,85千字,分为星座、银河、月亮、太阳、行星、彗星与流星、深空等章节,涵括古希腊及古罗马关于星座的神话传说、人类对星空观察的历史故事、星星背后隐藏的基本科学原理等内容,含金量大,科普性强,插图精美,是难得的科普与艺术结合的天文绘本。该书曾获爱德华.斯坦福旅行写作奖儿童旅行书入围奖。
「在哪读」
纸质书
「推荐指数」
♥♥♥♥
「适合人群」
10岁+
看星星的人
「好在哪里」
从神话到科普。作为一本天文知识科普绘本,应达浅显、全面、科学之目的。书中通过神话传说与天文知识互补结合的形式,从神话引申至科学知识,由浅入深,拉近读者与宇宙的距离,从而使原本枯燥的天文知识更容易被接受。如在讲述半人马座时,作者先阐述半人马座的传说由来,接着才说它的实际位置,指出它是天空中极其明亮的星星之一、与比邻星共同组成恒星系统,而比邻星是最接近太阳系的恒星,离地球只有大约4光年。在神话故事的引导下,读者打开了记忆大门,更易记住了上述知识点。
从来源到去路。书中说,人类总能赋予某种事物意义,而不论其是否存在。关于星座的神话传说,就像是美丽的谎言,代代相传,指引人类从肉眼观星到发明宇宙飞船探索外太空。星座神话是天文学的来源,助力人类深入理解自身对太空探索的热情及能力。飞向宇宙是天文学的去路,人类的求知本能使我们永远不会安守本分满足于眼前的生活,浩瀚无垠的宇宙会是未来人类满足探知欲的乐土。但光靠神话逃离不了地心引力,所以书中对天文基础知识进行较为系统的介绍,使太空的粗略轮廓展现于读者眼前。
从想象到手绘。这不是一本适合低龄幼儿的读本,一来字多、小,二来插图色调单一。但不妨碍它的插画特别棒,尽管它更适合青少年及更大的朋友。整书以深蓝为基调,如深邃的夜空般展现出繁星如梦。古人传说中的星座在作者的补充下栩栩如生,使人恍然大悟:噢,原来狮子座/天秤座/小熊座长这样。老实说,假如没有额外的补充,天空中那几点闪烁的星光,是无论如何也激发不了我的想象力,将它们想象成猎人、飞马、财狼……
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想象力无以伦比。这从古代及现代的星座命名对比可知。古代星座的名字多取自民间神话,仙女座、仙后座、仙王座、宝瓶座、牧夫座、御夫座等比比皆是,这些命名使星空更神秘有吸引力。而现代星座多以工具命名,如圆规座、显微镜座、时钟座、罗盘座、望远镜座、六分仪座等,即使以动物或神话生物命名,也是天鸽座、水蛇座、天猫座等普通动物。总得来说,现代天文学家多属务实派,也许此时人类对太空的认知愈多,可供想象的诗意愈少。
而作者在呈现古人想象的星座时,既准确又生动。古时星座在她笔下一如既往的浪漫、唯美。在呈现现代星座时则有些“敷衍”,用剪影就算。另一个角度想,这恰好突显了作者在绘图时追求的精准。
「地球要暴露自己吗」
作者在书末提及,人类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向外星传递地球信息,尽管目前没有得到任何反映,但作者认为这项任务非常必要,她认为人类应该继续发送我们的信息。
关于这点,叶文洁(《三体》人物)最有发言权,她利用太阳扩大信号向三体传递地球的宇宙地址,却引来三体人侵略地球,并致使地球遭受外星高等智慧降维打击。所以,叶文洁总结了宇宙生存法则:
1.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
2.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
以上两点,要求任何宇宙星球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存在(不要向外发送信息),因为永远不知道是否存在比你星球更高文明的外星。而高文明外星一旦存在,为了争夺生存星球,它很可能会对你星球发起致命攻击。
当我们仰望星空时,宇宙深处也有深邃的眼睛注视着我们。
综上,人类实在不该贸然向外太空发送证明人类存在的信息。不过后悔也没用了,发出的宇宙飞船早已失联。
欸,我好像入戏太深。
不过,引人入戏,好书当如是嘛。
《当我们看星星时,我们看见了什么》读后感(二):当我们凝望夜空时,会看到什么?
经常听见周围人说自己是什么星座,但真正了解星座知识,并且能在夜空中找到自己星座的人,我想恐怕没有几人。
我是在美国艺术家和插画师凯尔茜·奥赛德的《当我们看星星时,我们看见了什么》了解关于星座的知识。
《当我们看星星时,我们看见了什么》还介绍了太阳系里能看得见的银河、太阳、月亮、彗星、流星等的神话故事、蕴藏的科学原理,以及太阳系外行星和深空等天文现象、人类对其的探索。
凯尔茜·奥赛德的作品主题是赞美科学、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联结方式。其中《当我们看星星时,我们看见了什么》曾获爱德华·斯坦福旅行写作儿童旅行书入围奖。
在书中,凯尔茜·奥赛德用深蓝色底笔调,绘画出各种星座、行星、流星雨、日蚀月蚀、深空等天文现象,以及古代命名星座的方法、工具等,使得天文学、占星术和神话故事具象化,适合孩子了解关于夜空的神话、历史和科学。
下面,我分享从《当我们看星星时,我们看见了什么》中了解到的关于星座、流星雨和深空探测。
星座
星座是天空中一片划定边界的区域。
公元2世纪,希腊裔埃及天文学家克罗狄斯·托勒密研究夜空,受到古老的美索不达米亚天文学影响,结合美索不达米亚、古希腊和罗马的星座,和新归纳的星座,用拉丁语和希腊语进行命名。
所以星座的名字有古希腊神话中名字和故事、动物和器具,以及巴比伦和苏美尔神话中的名字。比如仙女座、仙后座、仙王座,就是来源于古希腊神话;巨蟹座的英文名字Cancer,来源于拉丁语“螃蟹”。
到了16、17你世纪,欧洲天文学家对托勒密星图进行了修改,并把托勒密星图中的空白区域,划分成星座;
18世纪欧洲人探险到南半球,对新发现的星空划分了新星座,且用历史人物、科学仪器、动物和事物等进行命名。比如圆规座、时钟座、显微镜座、矩尺座、天炉座等。
1930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对已有的星图进行观测和修正,将托勒密体现中的48个星座以及后来的天文学家和航海家发现的38个星座,绘制成一份星图,沿用至今。
流星雨
彗星到太阳附近时,外围物质挥发,释放脱落一小部分,留下尘埃尾巴。这些尘埃的路径与地球轨道重叠,漂浮在太空中。
当地球经过那片空间尘埃时,碎片会进入大气燃烧起来,变成流星雨。正因为尘埃在某一区域,所以人们可以推算出流星雨将会发生在何时何地。
流星雨都是从天空某个特定地方发出的——辐射点,流星雨就以辐射点所在的星座命名。比如宝瓶座流星雨、猎户座流星雨、狮子座流星雨等。
人类对深空的探测
几千年来,人类不停地解读星空的信息,试图对星空有更多的了解,直到四十多年前,人类开始改变策略,给向外发信息。
从1972年开始,美国先后发射先驱者10、11号,带着一张刻有图像和符号的镀金铝板。其上面绘制了太阳系和14个脉冲星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和一个男人和女人的线描图。
1977年,美国在发射的旅行者1、2号的外部,放置了一张镀金金属唱片。它记录了一系列展示地球生命的图像和声音。
其中有太阳系的行星、动物、人体骨骼、一位喂奶的母亲照片、脱氧核糖核酸的插图,并且有地球不同文化的人们用不同语言(还用古代语言)的和平问候的声音、人类脑电波声音、雷暴、狗叫、火车和脚步等声音,以及世界各地的音乐作品。
并且注明如何播放它。希望有遥远太空的生命收到它,了解人类。
《当我们看星星时,我们看见了什么》引领读者进行了一段夜空旅行,了解世界各地的人们的天文发现,以及天文学的基本科学原理。
(原创作者:青绿读书,喜欢阅读,用文字记录读书感悟。)
《当我们看星星时,我们看见了什么》读后感(三):当你仰望星空时,星空也在俯瞰你
文/林小白
01
天空似乎天然有一种吸引力。
我们还是孩童的时候,就喜欢晚上躺在凉椅上看星星;后来我们长大了,我们喜欢牵着某个人的手一起看星星、看极光。
我很早以前就好奇过,我们看到的星星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有的明有的暗,有的大有的小。但小时候似乎对天文方面的兴趣还不够,就没有探究下去。
后来长大了,在心事重重的时候,站在阳台上,努力去看天上微弱的星星,就会想“星星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呢?”
所以,当我第一次看到《当我们看星星时,我们看见了什么》,我就想把这本书抱回家,主要是这本书的装帧也太精美了吧。湛蓝的底色,加上星辰银色的点缀,显得特别好看。
《当我们看星星时,我们看见了什么》是一本科普书籍,但是内容并不枯燥。作者凯尔茜·奥赛德是一名自然插画师以及博物学家,所以书本里很多关于星空的描绘是用画笔的笔触来展现的。
这本书也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它荣获了爱德华斯坦福旅行写作奖、儿童旅行书入围奖,在美国亚马逊畅销书排名第三。
02
既然要说星星,就得提到星座。然而,这本书刷新了我对星座的认识。
在这之前,我一直以为星座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那12个星座,殊不知天空上的星座也太多了,而且有的星座和我们传统认知的星座完全不同。
就像白羊座,在我的认知里,就是牡羊座,但书中告诉我们,这两个星座并不相同。
白羊座是黄道十二星座中的一个,它包含了许多十分遥远的星系。而牡羊座是紧挨着大熊座的一个星座。这两个星座不论是位置、图形都截然不同。
当然,有和占星术里的星座全然不同的,也有和占星术契合的星座。比如巨蟹座。
书中说巨蟹座是存在双子座和狮子座之间的星座,它非常暗淡,是黄道十二星座中最暗的一个。因为在它两侧的双子座和狮子座都是明亮的黄道星座,所以它的存在只是为了填补双子座和狮子座之间的空隙。
这一点倒是和占星术里的巨蟹座很像。
占星术里的巨蟹座居家、有爱心、会默默操持一切,这就注定ta是不起眼的,ta甘心做他人的绿叶,是一个很温暖的人。
你瞧,星座很有趣吧。但更有趣的是,这些星座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们的形状都是相对的、暂时的,我们双眼所看到的星空取决于我们在时空中的位置。
我们可以开个脑洞,如果有一天,我们到其他星球去旅行了,那么,在那个星球上,我们将很难辨认出任何熟悉的星座。
要知道宇宙太大太大了,我们看似永恒不变的星空,在宇宙的时间尺度上却是转瞬即逝的,所以我们能做到当我们抬头看星星时,就知道看见了什么,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03
《当我们看星星时,我们看见了什么》里颠覆我们认知的事有很多。你很难想象阳光也是星光。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将太阳和星星区分开来,似乎因为它们一个出现在白天一个出现在黑夜,我们却忘了,太阳和其他的星星一样,是一颗恒星,因此,阳光也是星光。
除此之外,水星、金星、火星这些太阳系中的行星,它们还有一个很美的名字——流浪的星星。
这些星星与众不同,它不同于我们抬头仰望看到的那一个个微弱的闪光点,它们很特别,所以它们有这么一个美好的名字。
当然,我们对宇宙的探索还非常有限。我们居住在一颗名为地球的行星上,而这颗行星绕着太阳转动。太阳处于一个名为太阳系的系统之中,这个系统又位于一个名为银河系的星系里。
但在银河系之外,还有我们尚未触及的深空。
星云是那么广阔,在那里有生命存在吗?对于这个问题没人敢断言。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探索,未来的人类又会在我们周围的宇宙深处发现什么,谁又说得准呢?
还是那句话,当我们抬头看星星时,我们知道看到的是什么,就很棒了。
—END—
林小白:有书智库领读达人/樊登读书会签约作者/多平台认证讲师,出版了《行动力》《每天多出一小时》。
《当我们看星星时,我们看见了什么》读后感(四):书评《当我们看星星时,我们看见了什么》
我知道自己不过一介凡夫……但是,在探索群星运转奥秘之时,我仿佛身临神域。
——天文学家 克罗狄思·托勒密
《当我们看星星时,我们看见了什么》是一本有关于星空、星座、银河、月亮的科普读物。它正方形开本、精装硬皮,以及配有大量出自作者之手的手绘图片的设计,在翻开书的瞬间就活像打开了一本关于星空的童话故事。
我很喜欢这种感觉,轻轻松松地了解科普知识。即便读者对星星毫无了解,也完全可以跟着作者的步伐,在一页页的文字和美图中,一点一点地认识星空。
干货
这本书讲述得通俗易懂,不但让我了解了许多星星、月亮的相关概念,更是纠正了不少以前自己的错误认知。即便是特别基础的科普概念,我依然可以发现自己不清楚的点,而有新的收获。先来梳理一些并不复杂的概念。
1. 月相
我们知道,由于月亮的周期性运动,它被日光照亮的部分是变化的,而这种月球亮面的视觉变化就称作“月相”。而在一个月的周期中,月相遵循的变化规律是:新月、峨眉月、上弦月、盈凸月、满月、亏凸月、下弦月和残月。当然,农历每月十五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圆圆的月亮,就是满月。
2. 视圆面大小
从地球上看某个天体的视觉大小,被称作视圆面大小。虽然我们看太阳和月亮的时候,常常觉得它们差不多个头,可那是由于日地距离比地月距离远400倍的缘故。
3. 潮汐锁定
潮汐锁定意味着月亮绕地球一整圈的时间同它绕自身旋转轴转动一周的时间是相等的,大约27天。海面的起落正是由于月亮和地球之间的引力(即潮汐力)引起的。
4. 月海
月亮上微地形成的大片暗影地带被称作“月海”。我们现在知道,那些暗区并不是水,它们是由熔岩淹没月球表面古老的低洼地形成的。而在当时,天文学家认为那些就像我们地球上的大海。而我们的美好传说,嫦娥和玉兔的形象,也是人们望月时看到月海而联想出来的。
5. 类地行星
太阳系外层的行星主要由气体组成,而像地球、火星、金星和水星这样主要由岩石和金属组成的行星,叫类地行星。
再来进一步说说火星。尽管火星的直径只有地球的一半,但它的一些关键特性却和地球最接近。由于它的自转轴也是倾斜的,所以与地球一样,火星上也有季节变化,甚至它还有极地冰盖。
这也是为什么科学家们一再尝试探索火星,也许真的像科幻小说里写的那样,说不定在未来的某一天,人类搬去火星生活不是梦。
错觉与误解
1. 水星逆行
有人认为水星掌管着沟通和真理,所以当水星逆行的时候,沟通常常陷入混乱、真相被蒙蔽。其实,水星从未改变过它的运行方向,而水星逆行的错觉是因为地球和水星的相对位置引发的。
记得去年工作最忙碌的时候,有个很有意思的同事告诉我,这几天真是越忙越乱,因为她的星座正好处在水逆期间,哈哈。
她当然是开玩笑,但有时候我们越是相信自己这段时间交好运或是走背运,好像就真的会接连很多事情都是如此。这就是心理暗示的力量,所以我们平时多多做正向的心理暗示,相信效果一定蛮好。
2. 北极星是同一个星星吗?
北极星常常被我们看作是“导航工具”,因为它亮亮地“一直”指向北极的方向。
而实际上由于有“岁差”现象的存在,现在的北极星不会一直都是指向北极的那颗星。由于地轴本身的旋转,虽然我们感觉不到它的变化,但经历数百上千年以后,偏转就会变得明显。
据说当时埃及人在建造金字塔的时候,一些金字塔是与当时的北极星“底比斯”对齐的。而现在这颗星星已经“卸任”了北极星的职务,眼睁睁地看着它的同伴风光上任。
不过没关系,地轴的旋转也是周期性的,它旋转完整的一圈需要26000年。那么很久很久以后,这颗星星已然会成为那时的北极星。
多有意思!我们心目中的北极星原本处在一个“固定”的位置。看起来也的确是这样,直到地轴转离它。所以,又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呢?而且万事都有轮回、有沉浮,周而复始……
看着星星,有没有想到自己?
联想
天空中所有星座的形状都是相对的、暂时的,我们双眼所看到的星空取决于我们在时空中的位置。
对于地球上的观察者来说,一颗星星是明亮还是暗淡,取决于许多因素。例如星星到地球的距离、星星的体积、它们的自身亮度、是否为多恒星组成的恒星系统等等。
其实我在此之前也完全没想到,在阅读科普读物的过程中,除了科学本身,更打动我的竟然是这种出现于科学世界里的“相对”和“变化”,所带给我的种种联想。
与宇宙相比,人类的渺小不言而喻。可我们却常常奢望永恒和稳定。无论是大自然还是人类的生活,都包含了太多相对的、暂时的、受各种条件影响的东西。又有什么可以真正亘古不变呢?
那种让人恐惧的时刻变化的感觉,是因为我们对太多事物的未知。其实,常有变化总是好的。就算没有按照计划越变越好,也会让我们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今天和昨天,明天和今天,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时时刻刻地变化着。每天做的事情,随着深入越来越熟悉、精进;勇敢地不断去尝试新的东西,永远不因为年龄去给自己设限;哪怕只是一个新的发型,一件不同风格的衣服,甚至是一道没有尝过的美食,都由于改变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在每每仰望星空的时候,心都会特别平静和敞亮。总会忽然意识到,那些自己常常钻牛角尖的事情,根本不值一提。因为星星眨着眼睛告诉我们,那都不是事儿。
谢谢星空和宇宙,教会我们这么多。
《当我们看星星时,我们看见了什么》读后感(五):这部深蓝色的科普绘本,巧妙激发孩子对宇宙的探索和自身的塑造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从古至今,星空因其高远而深邃,让人们不禁仰望与敬畏。也许,孩子们会问,当我们仰望星空时,我们到底看见了什么呢?美国画家凯尔茜·奥赛德创作的《当我们看星星时,我们看见了什么》给了孩子们风趣而科学的答案。
凯尔茜·奥赛德是美国插画师、画家、艺术家和业余自然主义者,创作有大量儿童绘本,作品以赞美科学、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联系方式为主题。她创作的《当我们看星星时,我们看见了什么》获得爱德华·斯坦福旅行写作奖儿童旅行书入围奖。
《当我们看星星时,我们看见了什么》是写给儿童的科普绘本,它将带领孩子们踏上一段夜空之旅,巡礼太阳系里那些明亮的天体及其组合:星座、月亮、行星、彗星等;也涉及一小部分天文现象,譬如系外行星和深空。借此孩子们可以了解仍被天文学家使用的古老名字及相关的神话故事,探索星星背后蕴藏的科学真相。
01、从天体到天文现象,解析背后的神话故事和科学真相
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在仰望星空,探索宇宙。但是最初,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并不是以科学为依据,而是建立在对星空的直接观察上。战国时,天文学家甘德和石申在《甘石星经》中,记录了800颗恒星的名字,其中121颗恒星的位置已被测定。这说明当时的人们通过对星空 的直接观察,辨识且命名了许多的星星。
西方世界对宇宙的认识也是从仰望星空开始的,并且他们用神话中的人物和器物给星座命名。因为这是写给儿童的科普绘本,所以作者开篇是从故事性最强的星座开始讲述的,这样更容易引起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我们都知道,星星是不停地移动的。因为我们人类只存在了大约20万年,而宇宙估计有138亿年了,所以星星的移动对人类来说太慢了,慢得像根本没移动过一样。太阳系也在缓慢移动,但就人类有史以来所记录的来看,现在的星座还是和过去差不多。公元2世纪,希腊裔埃及天文学家托勒密发表了《天文学大成》,现在使用的88个星座中有48个来源于此。
我们一般会认为,星座是由天空中的一群肉眼可见的亮星组成的。其实,在天文学中,星座是指天空中一片划定边界的区域。许多人了解星座,往往是从西方占星术开始的。西方占星术所使用的只有十二个星座,在此详细讲解一下十二星座之一的双子座。
占星术中的双子座与天文学的双子座同名,它的英文名是拉丁语中的“双胞胎”,神话中的双胞胎一般是指卡斯托尔和波吕克斯,它们也是双子座中最亮的两颗恒星的名字。在希腊神话中,卡斯托尔和波吕克斯是宙斯的儿子,也是特洛伊的海伦的兄弟。他们通常被描绘成手牵着手或肩搭着肩。此外,双子座是著名的双子座流星雨出现的地方。每年12月,地球经过一个名叫小行星3200的尘埃轨迹时,就会产生流星雨。流星雨爆发时,一个小时内可以观测到百颗流星。作者这样讲解的目的,是让孩子们不仅可以学到神话故事,也可以学到天文学知识。
本书详细讲述了托勒密体系的48个星座古老的名字和其背后的故事,也简单讲述了40个现代星座。另外,还讲述了月亮、太阳、行星以及航天器等,将基本的天文学知识一网打尽,满足孩子初级阶段的知识需求。
02、从前沿知识到精美画作,激发对宇宙的探索和自身的塑造
凯尔茜·奥赛德说:“感谢我的父母,感谢他们对我的爱和支持,让我在天文馆、图书馆、博物馆和花园里长大,教会我热爱学习和探索。”
每个孩子都有旺盛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但是如何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对于家长和而言是一种考验。凯尔茜·奥赛德的父母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为孩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探索环境,天文馆、图书馆、博物馆和花园这些地方都可以很好地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当然,家长更不能忽视的一点是,即便在家里也应该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求知和探索需求,那么这时书籍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凯尔茜·奥赛德正是基于这个目的,才创作了《当我们看星星时,我们看见了什么》。
这部科普绘本不仅知识量大,而且紧扣前沿科技,内容涵盖了星座、银河、月球、太阳、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深空等全方位天文学常识,同时从托勒密星座体系到“旅行者”号探索计划,也是应有尽有。
凯尔茜·奥赛德并不仅仅满足于此,更是着力让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她把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与科学知识有机结合,孩子们可以读到为星座命名的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并且了解月相的形成、月食与日食的机理等。
更令人惊喜的是,凯尔茜·奥赛德是一名画家,所以她的绘画比文字更精彩。她用独特的深蓝笔调描绘出璀璨星空与神秘星座,不仅生动准确,而且神秘诱人,使科普与艺术完美结合,极大地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这样一来,不仅很好地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更是轻松地满足了孩子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当我们看星星时,我们看见了什么》的腰封上有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话:“人类一直渴求学习与探索,理解周围世界的动力塑造了我们自身。”不言而喻,拥有什么样的动力,就会塑造什么样的自我。所以,对宇宙的探索,就是对自身的塑造。如果想塑造更好的自我,那就从学习和探索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