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京都一年(修订版)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京都一年(修订版)读后感精选

2020-11-01 01:45: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京都一年(修订版)读后感精选

  《京都一年(修订版)》是一本由林文月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19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京都一年(修订版)》精选点评:

  ●当时冲动下买了酒井顺子的《都与京》,现在读到《京都一年》,认为林文月写日本比前者内容更加详实,文字更亲切。

  ●15年朝阳书市半价无意中买的,今年去了京都后才想起读,感同身受颇多。该书成于70年代初,书中描述的京都的都舞,祇园祭,钱汤这些百年传统,有的体验过有的没体验过,但就今年看过的144回都舞和作者看过的98回都舞,近五十年的光阴,少年子弟江湖老,可那舞妓的传承一点都没有变。更为惊叹的是,好奇去查了查书中提到的饭馆,50年后居然一半都还存在!作者是名门之后,连战的表姐,她翻译的源氏物语比丰子恺版出版还早,我有一本枕草子也是她翻译的,有春曙为最的名句。书中当年的照片那么青春秀美,现在也已是八旬老人。看她书中时时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再想想现在的台湾人之欲去中国化情形,不胜感慨。

  ●庭院深深深几许。

  ●作者將不到一年的時間裏所體味到的京都的風雅和在此結下的深厚友誼娓娓道來,感情真摯動人。四十多年過後,書中人物大多老去或離世,不知這座城市是否還像當時那樣堅守著細致與溫存。

  ●当科普文看的

  ●in 宿舍 / 文字如人 /

  ●文风有古意

  ●前半本略学术,后半本才彰显出人间烟火

  ●细腻传统的文字功底之上,是美好得无与伦比的京都。

  ●很不错的一本游记,要是去京都前好好地看一下,估计去了就会有很深刻的感触,关于各种当地的风俗,写的相当生动,有种跃然纸上的感觉!

  《京都一年(修订版)》读后感(一):三联再版

  这本书是林文月先生70年代在日本进修一年期间的散文集结,本来是写来打发在异乡的苦闷之情,正好也和研究的方向一致,就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日本京都的风土人群。因为是定心住下来学习研究的,再加上从小的有学习日语的经验,所以对日本观察的视角与别人比更加细腻到位,从小处着眼,写了园林,茶道,歌舞,寺庙,袛园祭,汤,旧书店,饮食等,读来很有意思。只是与现在时间隔得久了,有些风土人情就算去寻估计也找不到了。还好有这本书可以让读者发思古幽情。三联04年的出版已经买不到了,所以现在的这本再版正是太合心意了。如果要看时间靠现在近的日本京都,可以看《门外汉的京都》,另有意味。

  《京都一年(修订版)》读后感(二):因为《读中文系的人》而喜欢上林文月先生

  第一次接触林文月先生的文字是《读中文系的人》,而在毫不了解的情况下买了这本书正因为我也是读中文系——当然了,那个时代读中文的人和现在读中文系人,完全不是同一个水平,尤其是国粹得以很好保存的宝岛和劫后的大陆。

  读过林文月先生的《读中文系的人》、《拟古》、《青山青史: 连雅堂传》、《生活可以如此美好》……都很喜欢,读起来很舒服,很轻松,但透过林先生的眼睛和文字,不仅能看到这个世界另外一边所发生的事儿,同时也剥洋葱似的领悟某些深层次的东西。

  譬如这本《京都一年》里详细介绍了日本在传统文化(风俗)、古物和遗迹方便的保护是多么的专业,因为有一份尊重和敬畏,较之当下所谓泱泱五千年大国——恰好上周去了一趟帝都,去了天坛、天安门广场、故宫、颐和园,爬了长城(其实是坐缆车上去的),瞻仰了老毛的尸体,凭吊了万历的坟定陵和崇祯上吊的煤山,逛了钮祜禄•和珅花去十年和无数银两筑建的、最后为恭亲王居住的府邸。有三点感受弥深,人多为首,无论何时何处均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次之商业味极重,景点内外都有诸如古装拍照、小饰物留念品兜售等,庸俗至极;最后是所谓的保护未尝不是另一种破坏,譬如翻新,啥都新簌簌的,没有一点儿历史的沧桑感,且有很多膺品(真的东西去哪儿)。这些与管理者及其上司有着极大的推卸不掉的为后世所唾骂的干系。

  而在林文月文字里的京都,古老的东西,如同岁月未曾施加于其身,非常完整。俗话说,不怕不识货,最怕货比货。一旦比较起来,兲/朝做得多么差劲,尤其丢失了应有的尊重和敬畏,啥都变味了。

  《京都一年(修订版)》读后感(三):山川异域 风月同天

  山川异域 风月同天

  ——读林文月的《京都一年》

  读林文月的文字,总让我想起披头士乐队的《挪威的森林》,那是一种类似于《星空》般的惆怅,如《雪绒花之恋》的委婉沉郁、惆怅无奈,但惆怅中却又充满了希望与梦想。

  一个8岁之前接受的都是日语学习的中国人,似乎注定了日后与日语、日本的不解之缘。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段语言的启蒙,平安时代的伟大文学成就,可能在中国会少了一种推广的助力,这个助力就来自于林文月的翻译。

  跟我住在一起的一个在天河区检察院上班的朋友下班回来后问我在看什么书,我回说是一本散文。他不无感慨地说到:这个年代能够读散文的真是太少了。我自己也觉得,似乎早已过了读散文的年代,印象中是高中和大学的时候,会抱着那些描写江南的山水、北国的冰天雪地、人间的冷暖情怀等的小文章读来品去,如同咀嚼自己的生活一样。后来到了读研,认真看过的散文,印象中记得的有温儒敏写北大的《书香五院》、汪曾祺的《世相中人》、王世襄的《京华忆往》以及北岛的《城门开》,其他零星的已记不起了。读散文能够让我在恬淡的空气里揣摩着他者的情怀,从而想象着自己要走的路。一直都觉得散文和诗是最跟人心贴近的体裁,也是最快能唤起情感共鸣的。

  读这本《京都一年》,缘于今年端午节回家,在白云机场买了一本林文月的《谢灵运》,传记文学的最美呈现,我想应该是融合了学术研究和文学技巧,林文月做得很完美。所以,那天去购书中心,下定决心不掏钱包的我,最终还是没管住,快下楼时,从书架上抽出了这本《京都一年》。但其实若从心里找寻与林文月的缘分,我想可能要往前推两年,因为有一天,我从网上一齐买了林文月翻译的《枕草子》和明朝人尤侗、于奕正合撰的《帝京景物略》。

  读这本《京都一年》,头脑里也总是浮现《雪国》、《伊豆的舞女》、《源氏物语》、《枕草子》的影子,那种对“物哀”美学的深切体现,是中国文学里的惆怅、伤感、无奈的融合。

  2013年2月份,《南方周末》有一期报道林文月,她最后说:“人生是一场直觉。我始终都是靠‘直觉’。然而‘直觉’之外,其实你是自己有所准备的,只是你自己不那么清楚。”也许吧。读台大中文系,到京都大学做研究,完了像王粲登楼一般惆怅地写起了《京都一年》,后来又开始翻译《源氏物语》,这所有的一切似乎真的都是源于偶然、又凭着直觉进展下去,但却都是有准备的。

  林文月说,有些人看了她的《京都一年》,会按着她在《吃在京都》中写的那样按图索骥,寻找京都的吃食,我也觉得,对于一个没有到过京都的人来接触京都,或者21世纪的日本人来回望20世纪70年代的京都,《京都一年》是最好的选择。旅行日记如果写得下乘,是连导游的解说词、景点的广告语都比不上的,而最上乘者,便是像林文月这样的,会让你如亲临其境般走了一趟,品了一番,吃了一次,睡了一夜。

  看完《京都一年》,你会对春天的樱花“都舞”、夏天的“祇园祭”、秋天的“时代祭”、冬天的“颜见世”充满了向往;你会对京都的歌舞伎充满了期待;你会对料理亭的寿司、十二段家的涮牛肉垂涎;你会对那原本属于我们的唐朝充满莫名的自豪……所有这些,就像日本那著名的浮世绘,虽与你隔着山,隔着海,但真的是“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尤其是美的艺术(如能、歌舞伎的舞蹈)和精妙的文化体现(如建筑),这些更能够跨越国界、跨越时间、跨越语言、跨越人种等,而刺激共同的味蕾,产生一样的共鸣。

  我没有读过丰子恺翻译的《源氏物语》,也没有读过周作人翻译的《枕草子》,但我知道林文月的翻译,那将优美的和歌翻译成楚辞体的大胆尝试,长短节奏搭配中,完美地体现了日语文学的本色,那是如凄美的恋歌让人回味陶醉。不信的话,你可以试着读一下林文月的《枕草子》,只需读第一节的“春,曙为最。夏则夜。秋则黄昏。冬则晨朝”,便可尝鼎一脔。

  我喜欢林文月的文字,有时候她会熟练地运用古汉语单字,简洁明了,又满含文雅;有时候轻描淡写,却已摄人心魄。你会跟着她的惆怅,而如登上月满的西楼;你会跟着她的高兴,如飘零的游子他乡逢了故知。

  有时候,你读的是一本书,但读懂了这本书,你会觉得,你读的已经不是一本书了。比如《京都一年》,它会让你产生向往,而抛开这向往,会让你对自己当下的生活产生美好的盼望,会刺激你用眼睛和心灵发见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快乐。茫茫的大千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但你自己的生活是否已经找到?读一本好书,可能会告诉你答案,会刺激你寻找答案。

  《京都一年》给我的不止是一年,或许是一生。

  《京都一年(修订版)》读后感(四):跟着林文月游京都

  曾经,跟着公司的旅行团路过了京都,只是匆匆的看了一眼清水寺、西阵织的和服表演。可是那个浓郁的古都给我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却深深的烙在心里。我不是那为匆忙的观光客啊,我想要了解我所喜欢的地方,京都一定是能够引得我心潮澎湃的地方。只是我来不及去体会她的美,好吧,我知道我一定会再去的,我一定会去那属于我的京都,体会到的是属于我的感受。

  我愿跟着林文月的《京都一年》设计和游走我心目中的京都,如果在不久的未来,我能够和喜欢的人一起去日本,那么我一定会把到达的机场设为关西机场。

  时间大概是在三四月间,鸭川江畔,疏水之堤,人行道旁,墙里墙外,全城的樱花在一夜间开放了,整个京都被深深浅浅,如霞似雾的樱花点缀得明媚无比。我们在祗园的枝垂樱下留影。如果赶得巧,我们会到河原町的“祗园甲部歌舞练场”看上一场传统的都舞表演。稚嫩的舞妓与妖娆的艺伎拼尽了青春在那大大的舞台上,用自己的人生四季努力表演着一年四季的轮替。唏嘘了别人的青春之后,我们在小巷子里轻轻的漫步,不知不觉得来到市中心的圆山公园,欣赏千万颗樱花同时怒放,欣赏一贯严肃的日本人不羁的在樱树下放松喝酒的场景。

  我要去那唐招提寺,去看一看鉴真和尚六次东渡才得以到达日本传道授业的地方。其中虽不乏艰辛与各种不理解,甚至鉴真在东渡的过程中还因病失明,这一介高龄盲僧,凭其个人无比坚毅精神,透过宗教的戒律,将我们文化带到日本,经过时间与事实证明,他辛勤的播种,终于开花结果在日本人心上。

  我要去银阁寺看向月台、银沙滩的枯山水庭园。日本古人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喜爱表现在生活各处,水墨山水能够用具体的假山假石白沙制作美仑美焕的景观,以自己的方式展现出来,没有哪一个国家在这方面会有更加的高超的表达了。

  如果有机会,我会去参加一次真正的茶会。在古老而落拓的庭院,走过有点阴森的长长走廊,尽情的欣赏主人精致的藏品,细细品味茶会的悠闲与固定的模式。

  做为一名游人,还要好好的用味觉去品尝。要去吃南禅寺北侧的“壶庵”汤豆腐;去吃闹区三条京阪车站的“北斋”御火锅;去吃秋道家的“十二段家”涮牛肉火锅;去吃“五十岚”家的河豚。

  京都有大大小小数百座寺院,每一座都有自己的独特。古老的青石板街道间生长着茸茸的绿苔,街道干净,人们礼貌,年纪大的妇女们穿着和服,平静且美的绽露出笑容,每一点不同都是感动。

  ……

  林文月笔下的京都,已经是40多年前的京都了,对于当下的京都,已经有很多不同了吧。也许很多都是空想了,那些露店还在经营嘛?那些故人曾游的地方还是原样嘛?也许人们正努力的保持着原样,可是同时又在不自觉的破坏着规则。

  林文月在后来再版时增加了这样一段话: “京都——一个保留古典遗迹的骄傲,同时又慷慨地兼容今日科学文明的都市。这是一个奇妙的都市,在这儿,低矮而古老的日式木屋,可以和钢筋水泥的新型大厦比邻而居;在这儿,三味线的弦音,可以和爵士热门音乐并存;在这儿,梳高髻、穿和服、长带摇曳背后的祗园舞妓,可以和染红发、着露膝迷你裙的摩登少女同行。这也正是京都之所以为京都。”

  这很妙,我愈发期待亲身去体会那些感动与碰撞。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