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庄子哲学( 第二版)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庄子哲学( 第二版)读后感摘抄

2020-11-01 03:29: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庄子哲学( 第二版)读后感摘抄

  《庄子哲学( 第二版)》是一本由王博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页数:2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庄子哲学( 第二版)》精选点评:

  ●对游之以虚不置可否,期待多年后重读时的感悟

  ●这个书的作者简介有问题吧

  ●浅显直白,但颇有韵味及新意

  ●相当乏味,不见思辩……阅读过程倒是轻松惬意,文本顺序颠倒也算有点意思,但看多了就是翻来覆去那点意思。不过还是应该多看看,立论中正。

  ●要不是借着这本书来理解,内七篇完全不知所云。

  ●为什么这本打四星而前一本打三星:很简单,因为这本书至少做到了一点:围绕文本,读懂多少谈多少。以及,什么叫有庄子没哲学?瞎扯点庄子的本体论认识论就是有哲学?

  ●庄子在这,哲学在哪?

  ●哼现代人的研究,当个入门。

  ●王老师的这本书很赞,把庄子内七篇重新编排顺序,娓娓道来,思路很清晰。

  ●缘督以为经

  《庄子哲学( 第二版)》读后感(一):关于庄子哲学的一点思考

  庄子很注重如何养生以保全自己的生命,他更像是一个个体主义者。

  但他的确揭示了人的生存境遇问题——“天下有大戒二”,一个是“命”,与亲人的关系(家庭伦常);一个是“义”,与君主的关系(社会使命)。庄子强调人的宿命感,这是与生俱来的人无法逃离的桎梏。但庄子还是提供了一种解决途径——一种“游”的状态,若即若离,既不是逃避,也不进入。譬如庖丁解牛,是“缘督以为经”,在这拥堵的世间发现空隙,这首先要求你的心是“虚”的,于是庄子要求“吾丧我”,要求“坐忘”和“心斋”,使自己内心通明起来。这里,庄子的隐者不同于隐居山林的“形隐”的隐者,而是隐匿在世间人群却“心隐”的隐者。

  但是这里有一个疑问:庄子一方面强调保全生命,形体生存于此世,必会做一些妥协,然后他另一方面又强调“心斋”,但心一定会对形体提出要求,这二者的矛盾之处如何解决?这里王教授指出了庄子是“形莫若就”——顺从,和“就不欲入”的态度P246,但是还是不太能说服我,因为心灵和形体必然会有一些非此即彼的矛盾冲突,所以已经不是平衡的问题了,而是怎样正面解决这些矛盾冲突之处,故这里还有一些不解之处。

  求大神解答,小弟在这里谢过!

  《庄子哲学( 第二版)》读后感(二):《庄子哲学》读后

  《庄子哲学》(第2版),匆匆读过,惊叹于作者的才气。作者以《庄子》内七篇作为庄子的作品,并以之勾勒了一个作者心目中的庄子。 2000 多年前的庄子,以“汪洋恣肆”的文本、“瑰丽奇谲”的比喻,破除形役,直达生命的本真状态,一如那“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木末芙蓉花。作者的解读,通过重整文本顺序,探寻文本背后的“玄机”,试图还原一个本真的庄子。 跟随作者“上天入地”作“逍遥一游”之后,合上书本,那刺眼的白字,却让“破除形役”的努力显得那么可笑。 《庄子哲学》一书加了个英文标题 The Philosophy of Chuang Tzu,是为了接轨还是体现学术化,不得而知。仅仅知道的是,书的封面和扉页把这个英文标题分别印成了 The Philosphy of Chuang Tzu 和 The Philospphy of Chuang Tzu! 同一个字 Philosophy,能够分别拼成 Philosphy 和 Philospphy,也是需要功夫的。这是否暗含了本书虽然名为《庄子哲学》,却“只见庄子,不见哲学”之实质? 无论如何,这个画蛇添足般的英文标题,却把作者以及作者任主任的北大哲学系着着实实地嘲弄了一番。 中国的生产部门素来缺乏品控(即使订有各种条例,也仅仅是作为领导参观时用来拍照的背景),世间再没有“怒砸冰箱”的张瑞敏。所以,各种各样的“冰箱”能够出笼,也就不奇怪了。 ——2017-4-5 清晨,时列车奔驰于迷濛的江南烟雨中

  《庄子哲学( 第二版)》读后感(三):笔记·关键词

  抄一段。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混沌是没有七窍的,因此也是无知无识的。无七窍,无知识,也就是无心。因此,也就无所谓善,无所谓恶。无所谓自己,无所谓别人,整个世界浑然一体。没有任何分别,恰如其名字所显示的,中央之帝该是混混沌沌的,所以也该是无心而任化的。混沌就是如此,他是无心的,也不会行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虽然是老子的话,庄子也该是同意的。但混沌的无心,在有心的万物看来也许是好意。寓言中描述的南海之帝和北海之帝就是如此,他们相遇在混沌之地的时候,就有一种混沌“待之甚善”的感觉。这种感觉又让他们产生了报恩的心理。于是凿七窍的想法就被提上了日程。

  在混沌寓言中,凿这个字是触目惊心的。我们一方面可以感受到倏忽的努力,另一方面也能感受到混沌经历的痛苦。很显然,凿是在善的名义下进行的。混沌不是与众不同么,一个没有七窍的怪物,何以立足于人世间?就好比正常的人遇到残疾人,总会生出怜悯之心,并希冀他们可以健全一样。倏忽想要混沌拥有七窍,实在是一种再善意不过的想法。我们可以想到儒家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可以感受到炽热的心,热情,可是我们会不会在这种热情中融化,失去自我呢?像混沌一样,在被凿了七窍以后,无奈地死去。

  混沌是在倏忽的善意中死去的。就像海鸟在鲁侯的山一中死去,就像人们在儒家的善意中经历磨难。无论如何,凿字代表的都是对于对象的粗暴的改变。而在这种改变的过程中,我们总免不了以己度人,以自己的标准来塑造他者。当他者成为自己或者自己的影子的时候,他者就消失了,剩下的只是一个单调而苍白的世界。(他者消失意味着自我的消失)

  当这个世界只留下自己的时候,你是成为了世界的帝王,可是你真的是帝王么?也许,在丰富而又充满变化的世界中,你会更能体会到帝王的快乐。而要达到此点,除了“应”之外,我们没有别的办法。(知止。知其白守其黑)

  《庄子哲学( 第二版)》读后感(四):畅销近十年,纪念改版

  国学之巅北大哲学系主任代表作

  十年间口碑绝佳,海内外行家力荐

  集学术性与可读性于一体的绝佳作品

  陈鼓应、柳存仁郑重推荐

  ◆ 本书卖点

  1. 庄子哲学代表的是一种豁然达观的人生态度,本书是对这种观点的深层解读。

  2. 作者为相关领域权威专家,知名度高,有数量可观的铁杆粉丝。

  3. 该书受到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名誉教授、著名学者柳存仁先生和著名学者、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道家文化研究》主编陈鼓应先生等著名学者推荐。

  4. 这是一本既不失学术创新性,又不失阅读快感的佳作。

  5. 作者见解直抵庄子哲学精髓,也给现代人带来了舒适的心灵安慰。

  ◆ 读者定位

  核心读者: 各个年龄段对国学、哲学感兴趣的读者。

  ◆ 网友热评

  很笨的小精灵:王博老师的书,把庄子的精髓都读出来了。

  木头的书斋:陈鼓应教授推荐过的

  少年疯了:跟庄子集释一起看,获益不小。

  无昵称用户:之前读过王博的《无奈与逍遥》,再次拜读此书,更开朗人的心境,以前只是在看的时候把一些讲解画下来,更加有益。

  fengwenting2002 :喜欢庄子的朋友应该买这本书。作者对庄子的理解很深刻。

  huanghehui:本书是北京大学一位很牛的哲学教授写的,我听了他的十多次课,很受启发,就买了他写的书,留待以后有时间再看。

  gaoxia:王博老师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庄子。

  刘艺峰:读庄子要看下此书,帮你理解很多。

  王骁巍:王老师关于庄子的思想有着系统的研究,观点独特,是真正的从其内部挖掘庄子思想的价值,而不像流行中的“以貌取人”的观点,值得大家细细品味……

  夜醒客:前几日读完北京大学哲学系王博教授的论著《庄子哲学》。这书不像西方的书难读,应该说还是很有阅读快感的,宗白华老先生的话说“还是中国的东西来得亲切”。有一点感触是:他给我们构造了一个特别人间化的庄子,把庄子还原成生活在人间世的一个无奈的为了全生尽年而在“心之逍遥”和“形之委蛇”中彷徨的智者。著者认为《庄子》内篇七篇以《人间世》为中心形成一个环,一方面是“心之逍遥”,另一方面是“形之委蛇”。“人间世”成了对庄子哲学的一个还原的基点,在此基础上对庄子思想的阐释和重构具有了最大的可信性和合理性,把过去仰之弥高的玄秘之思情理化,更具实践的可能性,更切近人的现实生命,当然,也不再散乱而呈现一种逻辑上的体系性。

  ◆ 专家推荐

  大著《庄子哲学》,读来赏心悦目,可以说是近年罕见的一部好书。此书文字流畅,意自己出,并且7篇配合如出一手,甚可敬佩。——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名誉教授、著名学者柳存仁

  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我认为,整本书写得最好的地方,就是他的表达方式,不像一般介绍《庄子》的书总是用一种概念化的、具有理论架构的写作方式。而庄子是一个诗人、文学家,他的哲学带着诗和文学的色彩,王博也是用一种流动性的语言来进入庄子的内心世界,在表达上行云流水,这方面是非常成功的。 ——著名学者、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陈鼓应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