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社会学的想像力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社会学的想像力读后感摘抄

2020-11-04 00:55: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社会学的想像力读后感摘抄

  《社会学的想像力》是一本由C·赖特·米尔斯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260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12-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社会学的想像力》精选点评:

  ●也是老李推荐的好书。最近读的都是老李推荐的,深情厚谊不赘述。这本几十年前的小书,一点儿也不过时,很多批评让人会然一笑,特别是对某些传播学奠基人的研究方法毫不留情的否定。一直以来我都困扰于究竟应该研究大问题还是小问题,这本书对我的决定启发尤其大。是值得回味反复来读的那种书。

  ●很喜欢的一本知识分子的书,虽然对作者本人不甚了解,但确实从书中的批判里学到很多

  ●拖到大四才读,仍给了我很多启发(比如有些社会学家写的书看不懂真的不是我的问题。。),最后一段治学之道写的尤其好!

  ●从个人出发的理论书写与社会学

  ●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不如说是米尔斯的经验之谈,很有用、很真挚,和《治史三书》有异曲同工之妙。个人的生活体验是社会学想像力的重要源泉,有志于此的求学者要勤思勤记,善于用数学说话,交叉分类,建立属于自己的“学术档案”,以便日后的研究。

  ●内容可能真的很好,但是对于翻译差的也是没说了,我还没看完,现在基础不够我理解这里面的知识

  ●重读了一遍。感到对社会科学的批判很有力,后半本的建设方面略有不足。

  ●从大学的第一年读到第三年,几度拿起几度放下,最终在这个译本里面读完。初读觉得激情澎湃,现在心里只剩下苦涩。

  ●读完就想@导师,告诉他,你的教育方式太急功近利了。最近,我快要揭竿起义了。

  ●社会学的价值在此

  《社会学的想像力》读后感(一):《社会学的想像力》书评导图

  《社会学的想像力》

  《社会学的想像力》读后感(二):公共议题:为什么越来越默然,因为逐步变成了“快乐的机器人”。人类越来越合理,却越来越没理性,越来越没自由

  什么是社会学的想像力,现有的社会学存在什么问题,社会学的研究应该关注什么?社会学家的任务是什么?如何提高大家的社会学想像力。

  书本主要分析了社会学的三大分支领域,宏大理论,抽像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三者存在的问题。

  宏大理论所构建的理论框架看似结构完美,有深度,更专业,但实质上缺乏现实的依据。它们试图构建一种一般性的社会理论,分析社会结构,寻找规律,但发现现实中的分析难以运用这些理论作为依据。

  抽像经验主义存在的问题是追求自然科学的方式,想使社会学成为“社会科学”,过于追求方法,试图以方法的方式使社会学科学化,但所做的研究零散,无结构且肤浅。常常是先得数据再找理论去解释,论证理论。且数据的得出,常常忽略了情境。其实最后数据与理论的相互验证,都是虚假的,一般性论点既没有得到检验,也没有具体。而抽像经验主义常常和宏大理论一起,以宏大理论作为依据。因为规范化,要求低等,较多的学者会选择这种方式开展社会学的研究。

  实用主义虽关注了情境,但实用主义者因其发展的历程,导致其眼界局限,只关注自己圈子的问题,同质化现象严重,另外,较多的社会学家,融入到社会中,变成了企业家,或者企业顾问,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成为了统治者的合理化行为的帮手。

  解决的办法:作为社会学家,必需关注公共议题,联系社会结构,认可人的多样性,结合历史的分析,将追求理性与自由作为自己的目标,刺激人的理性,培养青看学者的思考能力,才能使当下的漠然得到缓解。

  当下的议题:人变成了快乐的机器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快乐机器人?

  经典社会学观点:理性的增长会促进人类的自由。在科层制下,人们做的事情往往越来越合理,但似乎并没有更自由,合理性增加,理性反而减少,表现在政治上,民主自然也并没有增加。似乎大家都生活在分工的社会中,更多的人并不能真正明白自己工作的目的,社会学家可以选择三种身份,但社会学家应对追求社会的公共的理性与自由负起责任,可以从当前出发,梳理历史,分析社会结构,让政治家与公众理解历史与个人的生活历程,以及在社会中二者间的联系。

  《社会学的想像力》读后感(三):文本性书评社会学想象力

  首先我想最先提炼出本书的四个关键词,(仅个人观点)当然“社会学的想象力”是最应该有的了,除此之外的四个词:个人困扰、公众论题、历史情境、社会结构。

  《社会学想象力》的作者,赖特·米尔斯是美国社会学家,文化批判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在《社会学想象力》一书中,提出了美国社会科学家需要想象力,而不仅仅是以宏大理论为主,运用所谓的抽象经验主义做工具来为占统治地位的权威服务。什么是社会学想象力,米尔斯说,社会学想象力是一种心智品质,这种品质让我们理解周围的现实与更宏观的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是一种个人与社会之间所存在关系的灵敏洞察能力。社会学的想象力将我们的个人困扰和公众议题与我们所处的社会制度和时代相联系,与整个社会结构和社会历史的发展密不可分。

  那么为什么需要社会学想象力?米尔斯作为一个社会学家,深度的剖析了美国社会科学家在理论和研究方面的缺失,并企图通过促成社会想象力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来揭示当代社会科学的本质及其应用。

  (1)以拉扎斯菲尔德为主要代表的抽象经验主义,建立了自己的行政机构,或较多的为行政机构工作,社会科学的研究者们是社会家或是哲学家,他们大多数兼学术及行政管理身份,站在政府或统治阶级的立场研究某种社会问题以实现社会控制,他们往往局限于一种科学方法,回避系统的研究历史,拒绝比较,着眼于小规模,倾向于心理主义,并没有利用历史和社会结构的基本思想,更简单的说,他们期望通过对当下社会问题进行小规模的实地调查,来总结出自认为普世的社会控制理论,来完成社会意识形态的统一。但正如米尔斯所说,社会科学的发展不应该像编被褥的妇女小组,每个人只缀补自己的部分,这样无论每一部分做的多么精细,都不可能结合出一个完美的成品。抽象经验主义的科学研究者们却恰恰始终避开结构问题,缺少对社会发展历史的深入研究,这样断裂的实证研究,不仅没有发挥社会学的想象力,更重要的是不易于社会科学

  的良性发展。

  (2)在对科层制气质的批判中,米尔斯指出,一旦社会科学走向科层制,那么社会研究者不可能解释个人生活经历与社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了,而趋向于实现科层组织的目标,而不兼顾社会科学研究者的政治使命和责任。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能碰到那些比社会学家、政治学家更具政治敏感和学术视野的记者。这一句话中暗含着两层含义,一方面,对科层制气质的批判揭示了科层气质的政治含义:它的目的主要是服务于社会的非民主领域,成为控制大众的工具,而具有科层制气质的社会学家通常不为公众发言,而是有自己特定的服务对象,以实现科层组织的目标。另一方面,所谓的社会科学的第二代学者,他们几乎没有谁真正的沉浸在学术痴迷的状态,他们对理论和历史都很教条,他们把社会研究当成一种职业,他们不追求学术研究,他们是有野心的技术专家,希望自己的智力卖个好价钱,这样偏颇的思想导致了他们并不完善的学术教育,是他们不想也根本无法具有社会学的想象力。

  在对社会科学中出现的的几种流行趋势进行批判后,作者指出,我们不能对社会科学的发展报以惋惜的态度,而应该在批判的基础上提出富有建设性的、纲领性的意见。随后作者分别从几个方面来讨论社会科学应该在个人困扰和公共议题方面要做的努力,比如应当关注人类的多样性,注重对历史的运用,在整个民族国家的历史和社会结构上解决社会问题。(1)作者在深受马克思和韦伯影响的基础上探讨了自由与理性的关系,人们是否会更趋理性,或更企图自由,换句话说,人们会想变成快乐得机器人吗?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也恰恰是解决个人困扰与社会论题的关键。(2)而在有关社会科学与政治关系的探讨上,作者认为,无论社会科学的政治角色是什么,如何履行,效果如何,都和民主的普及度密切相关,那么毫无疑问,社会科学家的职责之一就是确定具备理性和自由的人在各种历史变迁和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也就是将个人困扰转化为公众议题,并使议题具有人文关怀。这就需要他们富有社会学想象力,并向公众展示想象力以期公众能形成大体相似的思维习惯。

  书结尾部分的“论治学之道”对社会科学的初学极具启发意义。作为社会学工作者,你先择了这个职业,也就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没有哪一个有名望的科学家会把研究工作与日常生活相割裂。这也是我最赞的的部分观点之一。同时,米尔斯极力推荐研究者应该建立他所谓的学术档案,用以收录所有的准备或已经研究的项目或课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术档案确是激发研究者想象力的源泉之一。

  《社会学的想像力》读后感(四):探究真实世界里的社会学

  今年是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诞辰一百周年。米尔斯以批判资本主义和社会学研究中的过度定量化倾向著称,这样一位学者,按理说在自由主义和定量主义占据主流地位的中国社会学界,不会激起太大的波澜。让人欣慰的是,出版学术界对于他的诞辰一百周年还是有所回应:年初,南京大学出版社再版了米尔斯的《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一书;而他关于社会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社会学的想象力》,也即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全新译本。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上,重温《社会学的想象力》这部名著,对于我们纠偏当下中国社会学界的一些不良倾向,很有裨益。

  与书名相对应,米尔斯在书中最重要的观点,就是:好的社会学学者,要善于把个人生活体验运用到社会学理论的建构之中,而这种能力,就被称作“社会学的想象力”。米尔斯对于“社会学的想象力”的强调,跟他对于社会学研究中过度定量化、琐碎化倾向的批判,可谓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社会学中的定量主义方法论,尽管跟韦伯提出的“理想类型”理论有着某种内在关联,然而它发展出的过度模型化、数字化的倾向,已经完全背离了“理想类型”理论的初衷。在现今的社会学定量研究之中,千差万别、情况各异的个体,都在科学的名义之下,被简单化约为一个个数字。研究者们围绕这些被建构出来的数字展开种种分析和论证,而对这些数字背后的活生生的人,却已经视而不见。从有血有肉的个体到冷冰冰的数字,这样的简单化约,不只无法反映韦伯“理想类型”理论中力求揭示的事物的本质特征,相反可谓是对人采取的另一种方式的“异化”。由于定量研究已经把人剥离在外,这样的研究自然不会看重研究者个人的生活体验,而是一昧醉心于各种模型的建构和各种数据分析方法的运用。这种过度数字化的不良倾向,就连很多坚持定量研究的学者看来,也是必须改进的。正基于此,香港科技大学的吴晓刚教授才会呼吁:把“人”带回到城市研究之中;而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吴愈晓教授,也多次强调个人生活体验对于定量研究选题发现、假设提出和模型建构的重要性。难能可贵的是,米尔斯早在半个多世纪之前定量主义刚刚成为时尚之时,就敏锐地发现了这些弊端;而他在书中的这些批判,直到今天也仍然没有过时。

  米尔斯在书中另一个批判聚焦点,在于美国当时社会学研究中的过度琐碎化倾向。这种琐碎化倾向,可以肇始于默顿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中层理论。默顿的中层理论,固然是对帕森斯无所不能、无所不包的宏大叙事般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一种反动,然而物极必反,自默顿提出中层理论开始,美国的社会学研究可谓是从一个极端发展到另一个极端,用米尔斯书中的话来说,就是完全放弃宏大理论的建构,转向各种细枝末节的具体问题的研究。这种倾向秉承的一种方法论是:各种细枝末节问题的研究组合在一起,便能自然构成对社会整体的研究框架。对于这种观点,米尔斯完全无法认同,他反复强调:没有深刻思想支撑的统计调查,意义是极其有限的;如果没有对于社会的一种整体的思想和理论建构,过分纠结于细节的种种研究,就永远无法反映社会的真实全貌。

  在米尔斯的《白领》和《权力精英》等著作中,他对于科层制带来的种种负面效果,给予了深刻而严厉的批判。在他看来,科层制让身处其中的每名个体,仅仅满足于完成自身职责中的所谓“分内之事”,剩下的时间就用于庸俗的消费与娱乐之中,而对社会存在的不平等和其他种种问题,缺乏足够的关注与反抗。而在《社会学的想象力》一书中,米尔斯把对科层制的批判,延伸到学术界之中。在他看来,美国社会学界所热衷于进行的种种实用性研究,完全是科层制规训的结果;统治阶层通过这种科层制的设置,以及对于社会学研究去政治化倾向的引导,使得众多社会学学者的研究,完全服务于统治阶层的经济、社会决策需要,而再也没有任何学者,会对美国社会运作结构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提出质疑。在这种导向之下,“知识分子从为公众服务转向为特定对象服务”,学术研究在高度职业化的同时,其对于政府和社会秩序的批判向度也已经丧失殆尽。

  当然,《社会学的想象力》除了对当时美国社会学界的种种不良倾向提出质疑和批判之外,也分享了米尔斯在社会学治学方法上的诸多心得。比如:米尔斯一再强调社会学研究中历史维度的重要性。社会学这门学科本身,就是历史演化进程中与现代性相伴而生的产物,因此在米尔斯看来,比较研究与历史研究,是社会学研究当中不可或缺的研究方法。那种只关注当下社会状况,而不注重其历史演化路径的社会学研究,不会是好的研究。

  而在本书的附录之中,米尔斯也给出了培养“社会学的想象力”的七种路径,它们分别是:重组学术档案;对短语和句子采取游戏组合的方式;对概念和事物分类;思考事物的反面;思考事物的极端面;采取比较的方式;为展示材料而安排资料。这些路径和方法,仍然对于我们今天从事社会学研究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最后,米尔斯也强调了学术论著可读性的重要性:学术研究同样要言之有物,避免空话连篇;而这本《社会学的想象力》当中严密的逻辑和流畅的文笔,已经给如何构建学术论著的可读性,提供了完美的范本。

  谨以此文,纪念米尔斯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2016.7.13晚作于竹林斋

  (本文刊发于2016年7月21日出版的《第一财经日报》评论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