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来何往》读后感精选
《何来何往》是一本由周国平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何来何往》精选点评:
●陪我度過了一段掙扎的日子
●哲学家都很无聊的感觉。
●这本书是周国平先生的一些随感,怎么说呢,我觉得只能说这样的书需要找到对的人,所谓对的人(也就是读此书最有受益的人吧),既不是完全没有思考过这些问题的人,也不是已经明白了这一问题的人,而是那些不停地在思考,有了一些朦胧的概念,但是依然不够清晰的人。好吧,我自负地觉得我是这样的人……很多私有似无的观点,最终都被周老师很简单的一两句话点明白了。
●从这本开始喜欢上读书~
●生活这本书,别急着翻下一页,人不活在失去的昨天,更不活在未知的将来。
●选择的看了几节,或许现在过于浮躁,看不下去了,记得书中提到的人生的减法,就是让我们意识什么才是我们最需要的~~~
●周国平的文字冷静、克制,但又充满理性的情感。 书中有很多句子让人印象深刻——“沉默是绝望者最后的尊严,是复仇者最高的轻蔑”。
●心灵的美学,很喜欢的一本书。
●这本书还是值得读的,不是鸡汤文,有辩证思维
●是一本叩问心灵的好书,怎么读的人这么少。
《何来何往》读后感(一):让心灵宁静的书
前段时间一直心情不好,纠结于感情的漩涡之中。然后,看到了这本书评,觉得可以读来一试。读过之后,真觉得能够让心灵平静下来。书中传递出一种人生的豁达和灵魂的宁静。有助于更清醒地认识自我,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休息。
《何来何往》读后感(二):神圣的命名
我喜欢这段。
在造出第一个人-亚当-之后,上帝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各种飞鸟走兽带到亚当面前,让他给他们命名。根据《旧约》的这一记载,命名便是人之为人的第一个行为,是人为自己加冕的神圣仪式-通过给世间万物命名,世界才成为人的世界。
所以,一个男人叫一个女人妻子,一个女人叫一个男人丈夫,这是一个神圣的行为,是在上帝面前的互相确认。
不结婚而同居固然潇洒,但是,无其名必也无其实,至少缺少了那种今生今世共有一份命运的决心和休戚与共之感,那种走遍天涯海角仍然牵肠挂肚的惦念。
结婚是神圣的命名,苍天之下,命名永是神圣的仪式。
《何来何往》读后感(三):平凡之路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时间匆匆,该带上怎样的一刻心走在人生的道路上,该带上怎样的一种情怀去历经旅途的风景。
周国平的《何来何往》从一个哲学家的视角剖析了他眼中的人生,关于做人、做事、关于生、关于死,关于人生中的种种。。。作为一个涉世未深的读者,无法彻底理解书中的观点,甚至觉得书中的部分观点过于悲观和消极,但整观整本书,还是有部分内容让自己获得了关于人生的一些指引和启示,也不枉自己花了一个周末把这本书读完。
“真性情的人,与人相处唯求情感的沟通,与物相触独钟情趣的品味“
一直希望做一个真性情的人,不娇柔不造作,不阿谀奉承却也能拥有满座高朋,不刻意追求却也可以拥有丰富的业余生活。看到这句,忽然明白情感能共鸣才谓朋友,情趣能相投才是爱好,刻意经营的友情和刻意培养的爱好一样,很难长久。
”无论你多么热爱自己的事业,也无论你的事业是什么,你都要为自己保留一个开阔的心灵空间、一种内在的从容和悠闲“
什么是忙什么是闲?仅仅通过时间来衡量是片面的。经过近三年的工作感悟,非常赞同内心的悠闲与时间无关。无论有多么忙碌,无论有多么大的压力,保持一份淡定的内心,就不会忙乱中出错,也不会觉得工作劳苦不堪。你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取决于你内心的选择,不是吗?
”我们必须把人生当做家,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休息。我们也必须知道人生是道路,让自己的心灵有超越的追求“
这时我认为对人生态度的最好剖析,像在家中一样感受人生,放松、享受、爱他,像赶路一样感受人生,努力,前进,憧憬。
”一个人只要真正优秀,他就多半能够突破职业的约束,对于他来说,他的心血所倾注的事情才是他的真正的工作,哪怕是业余所为“
曾几何时,我也在职场中迷茫着,看不到未来的路;曾几何时,我想要放弃职场的追求转战业余的时间,希望能有所建树。现在我逐渐明白,还是我不够优秀。一个优秀的人,在哪都会发光,不论是在职场还是业余,所以不要再东张西望,从做一个优秀的人开始。2015,仰望星空不如脚踏实地。
”如果痛苦,只因为你在乎,愈在乎就愈痛苦“
”我们平时斤斤计较于事情的对错、道理的多寡、感情的厚薄,在一位天神眼里,这种认真必定是很可笑的“
”一个人对于人性有了足够的理解,他看人包括看自己的眼光就会变得既深刻又宽容;在这样的眼光下,一切隐私都可以还原成普遍的任性现象,一切个人经历都可以转化成心灵的财富”
一个在成长中的人,不会天生豁达,不会天生快乐,但是如果能早一些认识到痛苦的根源,并接受他的合理性,再让自己将一切看淡,真真可以将自己所经历过的酸甜苦辣,将自己遇到的真善美假丑恶都接受,并沉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何来何往》读后感(四):《何来何往》之迎来送往
《何来何往》之迎来送往
这是第二次拿起这本书,两三年前看过一次,这次在书架前居然又挑中了这本。看来,自己是越来越喜欢周国平了。从之前的读着晦涩艰难,到现在的甘之如饴,真是欣喜于自己的变化。
很少在微信上转、看心灵鸡汤,这东西太泛滥,又都是一些快餐性的东西。但是,心灵鸡汤还是需要的,周国平的整本书都是,大快朵颐。这书名叫《何来何往》,看之前还是有些奇怪,好奇怪的书名。等到整本都看完,就觉得书名起得很妥帖。这本哲学书,探讨交流的本就是我们的心灵,看似熙熙攘攘的人群,其实每一颗心灵都是独一无二的,孤零零地来,孤零零地走,我们从何而来,又去向何方,比喻我们的生死,这样的大问题,值得思考,值得探讨。
我的回答是,迎来送往。并不是世俗意义上人与人之间、官场上、生意场上的迎来送往。因为每一个生命的独特与可贵,我们怀着虔诚、谦卑的心小心地迎接自己生命的到来,同时,更是小心翼翼、热情活泼地陪伴这生命走向终结。这迎与送,是自己内在生命与自己外在生命的统一,是心灵与肉体的统一,是所谓“我”的人生的独特体验。何来何往与迎来送往,同样神圣。
周国平老师,用自己的独特视角,结合自己融会贯通前辈先哲的思想,解读出自己对许多生命本质、片段、来源等等关于生命的思考。自己通过思考,也想将印象最深的一些领悟反刍一次。
“在黑暗中并肩行走”。我们往往希望自己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出于这种心态,于是会生出许多的抱怨。“你为什么不理解我”、“你完全不懂我”、“你是不会理解的”。。。。。。其实,希望别人理解自己,希望找到能相互理解的人,这是很理想主义的一件事。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反过来说,我们当中许多人连自己都不能理解,又怎么可以奢求别人理解你呢?每个生命的独特性,经历与体验的独特性,注定他思想的独特性,独特性是多样性的一体两面,既然如此,想要求得两个人思想上的完全契合,又怎么可能呢?(话虽如此,可是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何其难。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是人的本能。要有大宽容,必得有自己的大智慧,对人生的大体悟。)不强求别人能理解自己,同时也尽量去理解别人的选择。好友也罢,情侣、夫妻也好,再亲密的人,也终究是在黑暗中并肩行走,这样就已经很好了。
“在我们身上,有一个高于自我的我,这是精神上的自我”。当年看这本书的时候,很受感动,当即将网名也改成了三兄弟。在肉身之上的我,是精神上的我。精神上的我,注定比肉体上的我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肉身更多被欲望所困扰,精神上我无此困扰,所以会寻求更超越于自我的自我。自我有三个人称,你、我、他。我是自我意识,是本我。自己同自己说话,就是我与“你”的对话,这个“你”是我的精神密友,我们要细心呵护这个精神上的我,不要被欲望蒙蔽,要让精神上的我也能够汲取足够的营养,能保持强健。任何时候,不管外在肉身的虚弱与否,这个强健的精神上的我,必定如定海神针一般,维护我们生命的尊严,让我们的生命因之而强大。自我意识过于强大,往往陷入自大狂妄的陷阱,所以,有时候需要跳出来,以第三者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所作所为,这样能更超脱、更客观的看待自己。不仅你我他三兄弟。其实,今天昨天明天,何尝不是三兄弟。断续的时间,延续成完整的生命,生命是不可分割的,今天的你之所以成为今天的你,因为昨天的你。你期待明天的你成为一个怎样的你,取决于今天的你付出怎样的努力。所以,这三兄弟,也很是重要,为了更好的自己,这哥仨都不可以懈怠。
“死”。死是生命的禁区,却是哲学家最善于探讨的话题。面对生死的态度,对生死理解的深度,决定一个人生命境界的高下。超脱的人,必定是超脱地对待生死的人。有历史的眼光看,每个人都难免一死,活着的或长或短的几十年,在历史上不过一瞬,活着岂不毫无意义。地球上六十亿人口,如蝼蚁一般,每一个人如此渺小,活着岂不毫无意义。当然不是,即便终究要死,但要知道,成为一个人,是怎样的一种巧合,怎样的一种幸运。当然要善待自己的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
“生命的刻度”如何来评价一个人生命的长短。看年龄还是看外貌?有的人年纪轻轻,可是经历却异常丰富。有的人耄耋老人,可是生命几十年如一日,如平缓的溪流。我们回首自己的生命,是一幕幕回忆填满我们的生命,那么经历的多寡与质量,才是决定我们生命长短的刻度。所以,生命是什么?当然不是光阴的流逝。是经历、体验的拼接。
一节课的功夫,到此结束吧,不能把享受写成了一场艰难的长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