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撰记》读后感摘抄
《杜撰记》是一本由周嘉宁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杜撰记》精选点评:
●写想张狂而不得,想挽留而不得的青春期特别适合。其它一般。一九九三年的火烧云有苏童的影子,不过到最后到底是不同代人的青春期啊。
●喜欢湿漉漉。
●喜欢阳春三月和小绿那一篇,还有稻国国王
●故事青春期,人物没长大。用一双不断成长的眼去害羞,幻想,暗恋,放纵,面对初潮,甚至是之后平淡或热闹的失恋。面对未可知和已探明的事物,她狡猾的说着过了这段日子,过了这段什么都不懂的年月,一切不完美都是回忆。但其实,之后的她,不再写青春序曲的周嘉宁。还依然带着无所谓的生活态度去杜撰。
●加油。写过她们。
●令人绝望的感觉啊。。。
●对周嘉宁的小说不敢跟别人说“推荐”的
●合上书又看“杜撰记”三个字,真觉再恰当不过了。十篇小说虚构了十个故事来纪念某种情绪或某个场景,这个时期的周嘉宁已由最初的情节叙述完全转向为主题渲染。“超级马里奥”和“小远”都是虚构的小人,象征一种童真、自我个人世界的完整,是抵御外面冷嘲热讽的防护墙,然而它们最后或老去或死去,一如我们的青春和美好时光一般;M先生、红衣男子、菲菲等是对比的存在,他们在不同的侧面开启了主角的世界,世界因为有了缺口才变得真实,却也变得伤痕累累;“台风”和“老鼠”是周嘉宁很喜欢用的意象,如果说台风代表一种毁灭或重要改变,她试图寻求的是台风前的微妙,而老鼠是种内心困扰的表征,它综合了一些不愿他者发现的恶心和肮脏;明天大厦在倒塌明显借鉴了夏天在倒塌,“逝去”成了一个核心,阳春三月和裸身国王也都是这个主题。继续关注周嘉宁~
●那个平胸女孩永远固执地不由分说地站在青春荒凉的灰色地带,神经质地恐惧着老鼠,与萌动的情欲纠缠着,做着永不停息的寡淡的白日梦,她心甘情愿地困在里面,不愿出来,虽然青春期早已消失殆尽。
●感觉这本不太有其他短篇的感觉 一开始杜撰就势不可挡的向着小资的方向去了。
《杜撰记》读后感(一):《无聊》
又是一本让我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书。 没听过这个青年作者,文风就是青春疼痛文学,跟初中时看的饶雪漫郭敬明这种无病呻吟的青春疼痛小说一样,现在读者索然无味。 讲小女孩幻想对象,被侵害,讲那种蜷缩着等台风来,讲和朋友后会无期这种。 这种风格我欣赏不来。 总共十个故事,最后三个实在坚持不下去,弃了,我读了七个故事,都没啥印象,就记得一个修下水管道的人和一个小女孩暧昧的故事。 读来甚是枯燥乏味。 而且文笔我也吃不下,一个故事读下来就“啥玩意?”这种反应。 原以为这个系列文应该是比较讨我喜欢的类型,没想到我就光看上了封面设计,内容真的是一点都不对我的胃口。 我再看看别的几本,试图拯救我对它们的嫌弃吧。 为了凑字数,再说点啥吧。 这种文已经不是我的菜了,所以读起来毫无快感,甚至成了一种痛苦,所以,当机立断,不看了。
《杜撰记》读后感(二):青春啊
这应该是我看的第一本周嘉宁的书。时间大概是在05或者06年,我清楚地记得这是当时喜欢的男生推荐给我的。当然了,关于他的事我一向记得很清楚。真奇怪,想起来竟然已经是这么久远的事了。
04年的时候,周嘉宁比我现在还要小一点,而那些故事一定是更早之前写成的。过了十年,终于到了重读它们的时候。我就这样回忆起了当初是怎样喜欢上周嘉宁的。
我记得第一个故事是《阳春三月》,从小不爱吃面,不知道阳春面为何物,但是这个名字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有的故事后来变成了更长的故事,比如《明天大厦在倒塌》 ,比如《往南方岁月去》。最早最早看的新概念获奖作文《明媚角落》和其他几个故事一起,扩展成了《天空晴朗晴朗》。可惜当时我还是一个没钱买书的中学生,只能在假期坐在新华书店的地上,一本本看完喜欢的书,然后放回架子上。顺便等着喜欢的男生在傍晚过来碰面,聊上一会儿,或者聊着聊着不想停,跟他站在路口让灯红了又绿绿了又红,终于恋恋不舍地转身回家。
后来就没有买到《明天大厦在倒塌》和《天空晴朗晴朗》。那种刻骨铭心的暗恋,仿佛就是在说我。我的少年小五也从来没爱上我。而我直到最近才决定接受这个事实,再想想,过了这么久,也分不清爱不爱的。随他去吧。
说青春的话, 没有比《一九九三年的火烧云》更贴切的了。那种青春终结的感觉,好像等你发现的时候,它已经离你远去了。我也从没有把头发染成波斯菊的颜色,没有烫过爆炸头,那实在是太不流行了。
不过我始终在挣扎着学法语,不知猴年马月才能学会,也没有钱,连去巴黎的奢望都没有。唯一接近的是,我现在有两个法国老板。就在今天,其中一个老板找我谈话,我还没志气地哭了,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于是本来想白天偷闲写这个,又拖到了晚上。
原本应该有一篇《往南方岁月去》的短篇,换成了《密斯特保罗》,觉得似曾相识,查了一下原来是刊在《鲤》上的。可是看《荒芜城》的时候完全想不起来保罗先生的故事,也更想不起来《明天大厦在倒塌》里的小远来自荒芜岛。
再也不是没钱买书,只能反复看已有的书,以至于情节语言都烂熟于心的中学时代了。也不是爱一个人就默默坚持八九年的青春时代了。
我好像还是没有炼成周嘉宁笔下的小核桃心脏,但是除了说不出口爱,我连憎恨都快说不出口了。
幸好那时候我不漂亮不快乐不自由(现在也没好多少),青春啊,过去就过去吧。
《杜撰记》读后感(三):一本刻画青春的书
总感觉看短篇小说集是不需要按顺序的,随便翻开哪一篇也可以理直气壮地读下去。
读完《一九三三年的火烧云》,我算是看完了《杜撰记》。
若要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本书,我会说,这是一本刻画青春的书,正如书的封面那句话:“轻触微蓝的青春,一腔怅惘也化作了流年”。青春,在她的笔下永远怀揣着不可抹去的微蓝忧伤,而忧伤伴随着年岁增长却从不曾褪色。
青春,似乎正应该是忧伤的。
因为青春如此美好,无论你的身体,面容,还是灵魂,都藏不住那股活力的气息。你可以是无知,也正是无知的;可以是幼稚,也正是幼稚的;可以是天真,而也正是天真的。青春时候的一切一切都可以被原谅,因为那都像是青春该犯的错。
青春需要错误、误会、误读,失去和遗憾让青春更加独特,更加美好,正如残缺总带着一种刻骨铭心的美。
青春的一个错,就是你我总有某个不该存在的执着。
《苹果玛台风》——我敲破了所有的窗户,是为了第一时间知道台风的来临,是为了在台风到来的第一时间告诉张五:“你可以去买黄壳子六块五毛钱的骆驼香烟,来二十九楼的屋顶看台风了。”很奇怪吧?
《一九三三年的火烧云》——小五爬满了满是脚手架的大楼,把1933年看到的火烧云视作一个秘密,紧紧抓着;而菲菲想去法国。
小五问菲菲:“你为什么要去法国?”
菲菲说:“我不能再在这里消磨回忆和勇气,亲爱的,在我的内心里,青春期真的已经过去了。”
是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青春期,我愿意把它理解为一份过多的执着。
当你该长大了,该放手了,该放弃了,青春期也就悄然离开了。
多么地伤感。
只是,结束的那瞬间,你是勇敢成长,还是自欺欺人,哪个选择都让人觉得感伤。
或许,青春正因此而总该是忧伤。
《杜撰记》读后感(四):末日场景
03,04年的时候bololo才二十一二岁,正是比我现在大一两岁的时候。那时候可能她也住在四人间的普通宿舍。
03年的时候我10岁,生日前后跟爸妈丽阳阳一起去镇上的照相馆(那时候应该还是有“照相馆“这个称呼的)拍全家福,我是主角,照例那年的重点是我。说起来我也忘了,家里现在还挂着的我们仨放大的照片,究竟是同一年拍的呢?还是两年间拍的?记忆是不牢靠了,可能我现在打电话问我妈她也会说不出所以然。所以,上面那句”照例那年的重点是我“极有可能是不符合事实的,还是去看一看相片背后标注的年份和事件吧。
我想到的是,有些人有那种能做到反复去回忆经历一件事(一种情绪、或者说情怀)的能力,bololo应该是这样的。我很喜欢她,所以我应该也是这样的。
我又想到落落,想到落落的众多读者(跟bololo相比应该是多出好大一部分?),其实落落也是这样的。那她的读者们也是这样的。结论是,这样的人很多,你珍惜怀念反复去回忆经历的那些美好(对落落而言)刺痛(对bololo而言?),其实大家都一样。
其实大家都一样。
小时候有一段时间觉得自己不被妈妈疼爱,冬天穿袜子喜欢把袜子提到很高的地方,妈妈看了就会不高兴,甚至也不跟你解释”这样袜子容易穿坏“,就骂起你来。你也跟着犟起来,结果就是挨了一顿揍。
其实你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脑子里能回忆起一个画面:妈妈穿着好看的大红长衣牵着你的手等在马路边上。反正等你发现你能回忆这个画面了,你知道,妈妈也曾经是脾气很犟的少女。(也许揍你的那次就是因为犟起来的少女脾气)
倒是上一次打电话,老爸因为倾吐太多甚至说到”你妈年轻的时候是真的很任性“。我从来没想过老妈会是”任性“的,这是大人在教训小孩子的时候喜欢用的词。
高二的时候看《流浪歌手的情人》,那时候就在想,要是初中的时候看这本书,我会不会觉得奇怪?
因为有可以称得上非常健康完整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我是自动忽略了自小心理活动多、喜哭易思念这些跟外婆有关的部分),小时候对某个东西特别恐惧的情况好像没有(鬼算吗,因为我姐就说她看过女鬼,不过对她的外露性格丝毫没影响啊),特别高兴的时刻想起来就是一大堆一大堆,很单纯的。
但是bololo和她笔下的女生(男生)并不是不单纯,充斥着他们整体的并不是用一个外界给的评判就能概括出来的情绪。
她一定是幻想过好多次末日场景的。
如果bololo不是出生在上海,我不知道我还会不会像现在这样喜欢上海,以为那边有一个不一样的末日世界。
(@559睡了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