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城乡简史》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城乡简史》读后感1000字

2020-11-08 00:03: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城乡简史》读后感1000字

  《城乡简史》是一本由范小青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城乡简史》精选点评:

  ●难道是错觉 里面的文章明明都读过一遍 难道题目改了?!

  ●小说里的人,都是对生活敏感的人,可是生活却没有给他们答案

  ●与其叫城乡简史,不如叫执念物语

  ●11月第五本。这种真的很精彩。讽刺略微露骨,迟子建的乡土情更深沉些。

  ●所谓《城乡简史》 作者写的内容是城市对乡村的影响以及乡村在城市影响下的变化和融入城市生活,借一本城里来的捐往贫困乡村的账本,让一户农村人见识到了城市的生活,对城市产生向往,进而走进城市生活生活。 对于不慎捐了账本而去乡村想要找回的城里人来说,他感受到了乡村人的乐观和幽默。 诙谐之处在于城里人账本对乡下人产生的内心震颤 香薰引发的对城市(外面的世界、繁华)的向往; 两路人互相“寻找”但又刚好错过也是戏剧化,最后比邻而居更是奇妙的缘分。

  ●读了《我们的战斗生活像诗篇》《我们的朋友胡三桥》《城乡简史》《谁能说出真相》《嫁入豪门》

  ●有些中短篇还是饶有兴味的。她对于单位生活等的洞察,有种独到的眼光。

  ●只读了这一篇 所以只代表该篇是五星 总感觉这样的 生活开了自己很多玩笑 生活又总会在冥冥之中把那些玩笑折换成另一种形式返还给自己 搞不清楚到底是不是零和游戏 反正就是要适应生活并且热爱生活

  ●so so

  ●范小青笔下的人物常常执着于对现实与身份的追问,而真相往往无法接近。

  《城乡简史》读后感(一):精神之乡与城的退化

  里面讲到了知识分子的自清将不要的书捐给了扶贫办,这些书流传到了王庄,其中有一本对自清相当重要的记事本被分给了王小才,里面的“香薰精油”引起了父子俩的注意,并引发了他们对城市的向往。最终下决定搬到城里去,即使是做一个拾荒者。自清回乡下找那本记事本,却无功而返。事实上,他们负责便住在自清的楼下,而且自清在不断地卖旧书给他们。 故事的结局,有点乡村人向城市靠近,城市人丢弃了文化逐步退化的感觉。

  《城乡简史》读后感(二):带有温情的灰色幽默

  所谓《城乡简史》 作者写的内容是城市对乡村的影响以及乡村在城市影响下的变化和融入城市生活,借一本城里来的捐往贫困乡村的账本,让一户农村人见识到了城市的生活,对城市产生向往,进而走进城市生活生活。

  对于不慎捐了账本而去乡村想要找回的城里人来说,他感受到了乡村人的乐观和幽默。

  诙谐之处在于城里人账本对乡下人产生的内心震颤 香薰引发的对城市(外面的世界、繁华)的向往;

  两路人互相“寻找”但又刚好错过也是戏剧化,最后比邻而居更是奇妙的缘分。

  记账 账本成为习惯的延续。互不相识未打破的真相更增添生活的真实之感

  戏剧化、温情 纽带:书 账本

  《城乡简史》读后感(三):读后感丨城乡简史

  范小青是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城乡简史》是她的一篇短篇小说代表作,荣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下面是我读完这篇文章后的一些感想,写下来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1、这篇文章最大的特色就是其巧妙的情节安排,正所谓无巧不成书,冥冥之中必有定数。此外一大特色就是对比,通过蒋自清几则账目的陈述,把城乡生活的强烈对比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读起来人不免心酸。

  2、文章一些情节对我触动很大。我出生在农村,如今生活在大都市,曾经也去过偏远山村体验生活,对城乡之间巨大的贫富差距可谓感同身受。在城市生活久了,对钱的概念逐渐模糊,几百上千的钱花起来都没什么特别的感觉,更不用提平时几十几十的、乱七八糟的花销;我们忘记了几百块钱是偏远山村一个贫苦家庭一年的开销,忘记了有些孩子一天只勉强吃得上两顿饭,忘记了有些学校的教室在寒冬腊月仍千疮百孔······也许有人说“我花我自己挣的钱理所当然”——我并不是不让你花钱,但是你要记住这世界上有些事情并不是像我们所认为的那么的理所当然。主人公记账的习惯很好,记账的同时也在记录生活——这样日子就不会机械麻木地从我们身边溜走,而且在未来的某一天也会成为我们追忆往昔的心灵载体。

  3、第一,要节俭,现在社会倡导的口号中,“艰苦朴素”好像不怎么出现了,价值导向出现了一定的偏差;打开网易,往往会弹出一页公益广告:200元在一个贫困山村的家庭可以做什么?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反思、反省。第二,要记录,不只是电子形式,要动手写字,可学习做手帐,记录生活,记录感受,记录生活中的美好——或者丑陋!

  《城乡简史》读后感(四):用平实书写荒诞——读范小青《城乡简史》

  范小青以写苏州小巷人情见长,《城乡简史》的写作手法也一如既往,平实、细腻。故事框架很简单,整体构思也很传统,人物和情节与正统的小说特征很是切合。虽然结构上人工痕迹较重,但是很好看,“很有张力”。《小说选刊》编辑言:“通过一连串的巧合营造出来的故事,读来令读者有跟踪探究的欲望”,“但它又不仅仅只是对巧合的描述,其中蕴含的对城乡差距的思考颇为到位”。

  范小青对这小说有篇创作谈:《变》,叙写了自己近年来写作思路上的变化,“现在在我的笔下,老苏州们仍然是在的,但又出现了一些新的人物。这些新的人物,大概可分作两拨,一拨是干部,另一拨是农民工。”关于干部她省略了,专门谈了如何关注农民工。

  也许问题就出在此,断断续续看了几篇关于《城乡简史》的评论文章,感觉不同层度地受了《变》的误导,只关注乡下人王才,不理会城里人自清。《文学报》上一篇,评论者主要对两点不满意,一是王才举家进城,“从这个情节看,农民进城的动因似乎可以更多地被理解成孩子般天真的好奇心。这样的写法显然有违常识,让人不禁心生疑问:这样的农民工是否来自作者同样天真的想象?”二是题目,“所谓‘简史’,应该基于对特定的时代的敏锐洞察,并以高度浓缩的方式展开描述,从这个角度看,或许《城乡简史》应该换一个更为合适的题目。”既而提出“这篇小说暴露出来的问题并不仅仅出现在一两位作者身上,它所引发的依然是那个需要引起广泛重视并切实摸索有效路径的问题——底层如何文学?”

  显然评论者将小说定位为写实的风格,对其中的细节较起真来。但这样的评论把我搞糊涂了,因为我从《城乡简史》中看到的不是写实,而是荒诞。如果说农民王才因“香薰精油”而进城有违常识,那么城里的知识分子自清因丢失账本却引发心理和身体的极度不适,不同样有悖常理么?而为了这账本不远千里专门寻求就更是荒诞了。

  范小青将两大块重重的笔墨平均地、分别地蘸到了城里人自清和乡下人王才的身上,自有她的深思熟虑。

  城里人自清的所作所为是荒诞的。他的记账本身就显得莫名其妙,“开始的时候可能是因为经济条件差,收入低,为了控制支出才想到记账的,后来条件好起来,而且越来越好” ,“家里新房子也有了,还买了一辆车”,但自清却改不了记账的习惯。小说琐碎地、细致地描写了自清记账的前因后果和过程,给人一种冗长、沉闷的感觉。这自清好象没有其他爱好了,用记账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其实原本自清是爱书之人,只是不知何时起,“书挤占了人的空间,人在书的缝隙中艰难栖息,人成了书的奴隶。在书的世界里,人越来越渺小,越来越压抑”,故而有了处理书本、丢失账本的故事。我以为小说开头的这段很有深意,道出了自清这个所谓城里人的心理现状。城市生活是富足的,拇指大的“香薰精油”679元,一盆蝴蝶兰800元,物质上不可谓不丰富。相反,精神上却日渐迷离,百无聊赖。书本已无用,心灵无所依,只有不厌其烦地记账打发时间。有了这个基调,下面自清的所作所为也就不难理解了。在自清这个城里人的荒诞行为里,我看到的是迷失、彷徨,甚至无助。

  乡下人王才的行为当然也是荒诞的。他可为得到的捐赠不是书而是账本找校长理论,继而闹到乡的教育办。为了弄清“香薰精油”,研究城里人的生活,找来字典求证,继而举家杀入城市。而且,离家之前在门上贴纸条,“欠谁谁谁3块钱,欠谁谁谁5块钱,都不会赖的,有朝一日衣锦还乡时一定如数加倍奉还,至于谁谁谁欠王才的几块钱,就一笔勾销”。到了城里,王才处处感受到满足, “城里真是好啊,要是我们不到城里来,哪里知道城里有这么好,菜场里有好多青菜叶子可以捡回来吃,都不要出钱买的。”进城的王才干着低贱的工作,却没有低人一等的感觉;物质贫乏,生活反而充满了阳光与灿烂。这一切,正如王勇的评论所言,真是有违常理,荒诞得无以复加。但我认为,这荒诞,支撑起的是一个有追求、敢作为且有情有义的形象。这是一个健康的形象,与城里人自清正好形成鲜明的比照。

  《城乡简史》的写作风格是平实冲淡的,但这平实冲淡之笔描述的却是荒诞的故事和人物,就连题目也透出妙不可言的荒诞。自清和王才是作者刻意设置的两个人物,通过他们离奇的故事,作者想说的根本不是所谓“底层如何文学”的问题,而是更高层次的东西。

  其实,“底层文学”这概念本身就有问题,难道还有“上层文学”不成?

  2006-11-5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