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札》读后感锦集
《十九札》是一本由朱青生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0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九札》精选点评:
●没有实践经验很难读进去,但是却能感受到这种严谨的治学风范,而这就是我所向往的。
●扉页有校长亲笔签名
●朱青生老师出品,必属精品。
●又是重新出版的,Shit,薄薄的一本,居然定价19,站着5分钟就能翻完!
●匆匆讀過==
●不浮躁。
●现在对方法上的事情少了兴趣,这也是很难再去读书的一个原因。但朱老师的形象在纸上真是活灵活现,受了德国人的理性教育,又有五四时代新式旧文人的影子。那股迂腐劲儿最有趣。应该放进新生材料里人手一份读去。
●《十九札》小小一本读完,北大朱青生教授写的十九封信,大到如何做学问,为人师,做教育,小到如何读书、做卡片、索引、注释,非常踏实的功夫,关于行将毁于随,給出特别解释,对这几天世间发生的事情也可以有很好领会。
●相见恨晚,原来做学问事这样子的。
●还行吧,适合启蒙用吧
《十九札》读后感(一):又严谨又飘逸
用北大好友的话来说,朱青生是个把学术做得又严谨又飘逸的牛人。这两个词,再加上这本书,让人对那些有幸接触这样一位老师的朋友,心生不知多少羡慕。书里说的没错,这些东西本该是一进大学,甚至进大学前就应该知道的。可惜自己多少年后才有机会看到这一本,当年那么多的书,竟是白读了……
有这样的老师,多少要感叹北大这全国第一的位子不是白占的。但又因为这么多年,只看到这样一位老师能给学生写出这样的东西,做这样的榜样,也难怪人说,中国这么大个国家这么多人,高校学术水平只不过三流。
《十九札》读后感(二):朱老师的课
朱先生的艺术史在北大本科算是一景的,几百个人的大教室常常坐着满满的人,有本科的,研究部的,有北大的,也有外校的,还有些花白头发的老爷爷也常来旁听。
朱先生上课每学期都不大相同,可以一个学期讲现代艺术,也有一个学期都讲文艺复兴;按朱老师的话,这是让北大的学生了解艺术史家们在做什么的课,而不是教大家背书的课。知识性的学习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得到,而智慧性的学习只有教会思考方法才可以。
“毕加索画的不是东西,它就是个东西”朱老师是这样诠释立体主义的装饰内涵。朱老师上课很幽默,同时又不乏智慧。总是都得台下学生乐呵呵的。课堂上,时不时爆一下艺术圈的八卦,每堂课都会介绍最近的画展....这些那些,都是朱老师的方式,为师的方式。
十九札,是朱老师写给学生的信,诧异于朱老师平时那么侃侃而谈,思维奔放,在学术上还是那么遵守规范,也许是他央美与留德的背景使然。
读了这本书,懊悔为何大一没遇到它,也许的也许,我可以做一回优秀的学生呢。。
: 朱老师的儿子叫朱元璋~~超搞笑
《十九札》读后感(三):关于本书
这本书针对大学生关于治学问道方面的疑问做出解答,是一位先生学者对后辈的无私指导,饱含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和期盼,在这个意义上,践行着自己的作为大学教师的职守。
本书在编辑过程中,对旧版内容进行了一定修改,如《自我检讨》一信中,“一次讲座之后,有位中文系的女生向我道歉,问其故,她说我随她班上听倪承恩先生的乐府研究,她误以为我是外校的进修生,曾颐指气使。”,在编辑过程发现倪承恩为北大西语系副教授而不是中文系,经过和作者查证得知为倪其心教授,这个错误在旧版中未能发现,新版予以更正。
本书出版以后,颇受好评。同为北大教授的孔庆东就表示与此书“相见恨晚”。感慨“当时若有老朱这样系统的指导,该省去多少宝贵的时光。所以我说老朱这本小册子可谓‘功德无量’,它能够使多少莘莘学子摆脱‘刀耕火种’的蒙昧治学方式,迅速站在前人的肩头,顺利走上学术正轨。”并认为“北大不乏各领风骚的优秀教师,但能够将自己成功的经验以可传授、可操作的方法这样教给学生的,朱青生可以说是做得最好的之一。”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问题重重,大学的培养机制和教师的素养都受到外界的广泛质疑。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专心研究教学的大学教师形象,对学生的关爱,对学术的严谨,思想的自由等等,从中可以看到大学中仍然有不少坚守教师职守的符合我们心目中形象的教师存在。从朱青生老师对学术规范和方法的讲解入手,相信很多大学生能够打开真正的大学之门,走进人类理性科学的殿堂,为人类理性科学事业的发展的提供新生力量。在这个意义上,这本书是一本具有指导意义的大学入门书,值得每一位对大学、学术怀有严肃认真的态度的学生阅读和学习。
书信中透露出的师生之间温馨的情谊具有感染力,而作者渊博的学识和深刻的思想也在简要叙述中不时闪现出亮点,这些对好学深思的学生有着吸引力。例如,作者对印度思想的认识,对中国学者概念的理解等,这些都可以扩展读者思想视野,引发思考。
《十九札》读后感(四):做理性的人
何为大学?
朱青生在《十九札》的第一封信“大学的意义和性质”中说道:“它不仅仅是一个培养子弟的学校,不仅是训练后代技能的场所,不仅是施教者传授人伦准则和社会理想的组织,它更是一个科学的保证。”
这本书是我在高三的时候无意中发现的,我当时正在书店找书,瞥见在一个角落里面有一本红色封面的小书,书不新,但是它的装帧吸引了我。没多想,就买下了这本书。我现在定不会猜到,几天后翻开因为装帧而买下的一本书却会对我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
回到开头的大学的意义于性质,文章的第二段就对于“科学的保证”做出了解释(字不多,不妨抄下来):“所谓科学的保证是指人类的理性在大学这样一个系统中,根据理性本身的逻辑,自我生长,自我推展,自我检测,自我批判。任何个人只能因为自己的才智、精力和专注的程度来促进或延滞这个系统的进程,但不可能影响大学的内在结构,而学科的调整是为了是这个内在的结构更加合理;任何政治体制和经济条件只能限制和规定大学的规模、师资的集团归属、学生的配置和实用课题的取向,但不影响大学的根本性质。大学本身没有个性,因为它用当下具备的所有的研究能力去研究一切可研究的全部,包括宇宙和人生,这就是科学。”
对于当时正活在高考的熔炉中的我,无疑是看到的某种希望,某种治学的态度。而且对于大学也逐渐形成的自己的看法:大学就是培养人的理性的一个机构。朱老师后来文章中也出现过对于大学对于理性的培养的思考。我很庆幸我能在高三就有这一想法,作为一种思想上的回报,我高三过的很轻松,没有因为学习而学习。而是我一切学习的出发点都来自于对自己理性的提升,也许现在大学生看来都觉得很奇特,但是我就只这么想的。我们的学习的目的不在于能够得到多高的分数,不在于你在竞赛中是否拿到了奖项,甚至可以说我们学习的目的不在于高考考一个好的大学,作为理性的延伸,我们应该学到的是学习背后的一种思考方式,一种学习方法。这就类似于哲学中的方法论一样,只是方法论是对于所有的问题,而我们理性的延伸暂时是对于学习而言。这些思考都是凌驾于学习之上的,他们将为我们在大学学习成为一个理性的人打下思想的基础。笛卡尔说的:“我思故我在”想必就是这个道理。崇尚这个道理的一个影响就是我在高中很少问老师题目,因为在思考方法或者学习方式的指导下我已经养成了独立思维的习惯,虽然这在老师的眼中不是什么好的现象(他们认为会学习的人应该有很多问题,有助于自身的学习),但是我一直“固执己见”,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我想我现在在buaa和此也多多少少有点关系。现在回想,我还是觉得我的坚持是对的。在高中,过于对提问的强调反而使同学们轻视了独立思维的价值。在朱老师看来,这些思考的能力就应该在高中完成,到了大学,在思想的引导下再来积极的获取知识。这也是中国教育与国外教育的差别。
我很庆幸能够在上大学之前不久就看过了朱老师的《十九札》,小小一本书的冲击远远超过了之前12年的学习心得。我曾今想在高三毕业典礼的时候给每个同学都送一本《十九札》,但是后来还是没能做成,一方面资金的来源是个问题,当然这是小的方面。另一方面是我难以保证大家看过这本书之后是否能有收获。毕竟“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事实上,我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就主动借给了很多同学去看,但是没有人能够看下去,有的没时间,有的觉得太说教,有的觉得很一般,有的甚至在没看之前就已经下了定论,这是一本不值得看的书。正如朱青生老师代表的那群严谨治学的学者,现在在一般的学校已经很难见到了,教授们多半都已忙着去拉赞助,做项目,赚钞票去了。这也是我在buaa的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虽然buaa没有朱青生,但是我们也有杨为民等老师。他们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是难以达到的,何况我们现在处在如此浮躁的一个社会,金钱欲望统治了人们的心。所以我们只能对自己这么要求,而不能说是对其他人。朱老师能把这些做学问,做人的规范写出来并出版,想必也是鼓起了很大的勇气。势力的人会说他是在故作卖弄,支持的人会把朱老师的话牢记在心,努力的去做到书中的要求。